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高級中學 廖鳳菊
淺談風雨適度的德育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高級中學 廖鳳菊
一段時期以來,社會輿論一度轉向“鼓勵教育”,似乎大家共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批評教育已經(jīng)過時,懲戒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最落后的一種方式,我們應該向西方看齊,摒棄那些以“體罰或變相體罰”為方式的批評教育。有些人甚至走向極端,認為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應該完全放棄批評,認為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云云。一時間,賞識教育幾近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代名詞。對“欣賞、尊重”的過度看重,導致人們把贊賞和批評、懲戒對立起來,使得學校教育中,賞識過多,批評缺乏,懲戒罕見而無力度,而且備受指責。且不說西方教育發(fā)達國家是否完全排斥批評教育,就當前德育工作完全放棄批評這一點來說,我以為有失偏頗。
中學生正處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特定時期,也是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文化學習的黃金時期,其心理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征。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于與“我”無關的事物漠不關心,什么國家、民族與社會一概熟視無睹,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缺乏必要的責任心、同情心,追求個性張揚,缺乏理性思考。容易沖動,這時誰要是惹了他們,他們會不分敵我的向你昂起犄角。如果他們犯了錯,當然需要師長的教導與規(guī)范,必要時可采取適度的懲戒,古人云,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然而這一時期的孩子對待別人的批評教育常常是怒目而視的。這時如果老師也“針尖對麥芒”,來個“疾風驟雨”式的轟炸,勢必和學生的情緒頂牛,收到和預期相反的效果。與其兩敗俱傷地“廝殺”,不如來個“和風細雨”式的滋潤,以柔克剛,讓學生的火氣慢慢熄滅在你的“似水柔情”中,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評。因此,這時就要看老師的智慧了。像魏書生老師寫“病歷”確實是值得一試的好方法,學生犯了錯誤,有些老師會讓學生寫檢查。魏老師不說“檢查”,而是微笑著對犯了錯誤的同學講:“你看你這身上可是有毛病的哦,大伙怎么舍得看你在這病痛的‘水深火熱’中生活呢,無論如何我們也得拉你一把,把你救上來,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你的病情,你看醫(yī)生治病要望聞問切,你就先給自己開個病歷,說說你的病癥和你自己可以接受的治療方案吧。為了幫你徹底把病治好,你需要寫下你的想法哦,不要耽誤了最佳治療期!”這樣關心一個學生,處處從為他著想的角度去分析,方式又是如此的溫和,他怎么會不接受呢?
我們批評學生的目的是為了讓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夠盡快改正錯誤,而和風細雨的方式更為潤物,慢聲細語更是撩人!
誠然,潤物無聲的細雨對不少學生是有用的,但也有個別學生執(zhí)迷不悟,雖經(jīng)反復說服教育依然不見效果,這時候,“頑癥”還需“猛藥”治,就有必要采取適度的懲戒教育。這就要求老師事先充分備課,要在充分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家庭背景、行為方式等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問題,抓住學生“軟肋”,家校聯(lián)手,疾風驟雨式地發(fā)力,一舉改變局面,較快解決問題。這種時候,雷霆式的震撼,善意的懲戒也是治病救人的一劑良藥。但需要注意的是:懲戒決不等于體罰。體罰是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犯錯誤的學生動則打擊挖苦、人格侮辱,甚至用讓人不堪忍受的手段。其結果造成學生嚴重的身心傷害,甚至引發(fā)悲劇。這種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是與教師的起碼職業(yè)道德相違背的,應該堅決擯棄!因此找準懲戒教育的正確“穴位”至關重要。把握度的根本,都在于是否是出于對學生的真愛。不是出于對學生真愛的懲戒,就是成人在泄私憤,則很容易過度。而教育懲戒卻是以愛心和責任心為出發(fā)點,對個別學生在其他教育手段失敗后,仍在理解、尊重的基礎上,以懲戒手段促進犯錯誤的學生瞬間警醒、改邪歸正的自身轉化過程。這是有利于犯錯誤學生今后健康成長的必要教育手段。懲戒的出發(fā)點是促使有過失的孩子認識自己的過失,為此承擔責任,避免以后再次出現(xiàn);體罰是教師或家長情緒的宣泄,是對人格的侮辱、對身心的摧殘。體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在教育的辭典里可以有“懲戒”這個詞語,但絕不應該有“體罰”這個詞語。
懲戒教育的“入法”單從理念上來講就有它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如何落到操作層面上,其實是對學校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懲戒教育中管的限度與放的邊界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別思考的問題。美國心理專家伊根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心理咨詢中,缺乏支持的挑戰(zhàn)會使人沮喪,缺乏挑戰(zhàn)的支持會使人空虛。只有在接納、關愛、尊重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懲戒”,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身心健康地快樂成長。教育的本質在于揚善救失,如果缺少了對這種違紀學生的公正合理的懲戒,就會使得其他學生是非觀念模糊,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干擾,破壞了正常的學習環(huán)境,這就是對守紀學生的不公。
教育懲戒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毛澤東說過“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懲戒的目的不在于“懲”而在于“戒”,即讓學生切身體會什么是責任,知道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懲戒的過程是以外促內,刺激學生進行思想斗爭、開展自我批評,從而改變對錯誤的認識,轉化道德觀念的過程;也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自我反省中培養(yǎng)堅強的道德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過程。同時也讓沒犯錯誤的學生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正確對待犯錯誤的人的不同方式方法。陶行知先生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發(fā)自內心的關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與喜愛,學生也才會將之作為學習的榜樣,這樣的教育者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如高爾基所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和風細雨”也好,“疾風驟雨”也罷,都應該建立在教育者忠于職守的愛心之上。只有在愛的名義下,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收到一樣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