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是詩的國度,詩文化源遠流長。在文化復興、國學頗受重視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文化,小學生更應該認真學好古詩。然而,古代最常見的吟誦古詩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淡出我們的課堂。直至近幾年,如常州吟誦申遺項目的成功,使得吟誦這一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重新得到重視。作為一線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理應掌握吟誦教學這一技能,對學生古詩學習進行有效指導。
吟誦教學作為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赌印す稀分芯驮峒啊罢b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孔子教授學生“詩三百”,也是通過吟誦的方式。雖然現(xiàn)在《詩經(jīng)》等一系列古代文學作品只保留下了文字,但是在最初,詩歌、音樂、舞蹈是三位一體的,很多詩詞都是和音樂曲唱緊密結合的。
小學古詩吟誦教學在當代復蘇,甚至呈現(xiàn)欣欣向榮之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國學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吟誦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教學方法,自然是有其獨有的優(yōu)勢,走在教育前沿的一線老師們將吟誦引入課堂可謂是應時代之需。
吟誦是一種便捷、有效而有趣的閱讀方式,有助于掌握古詩文的聲律特征,感悟古典詩文不同于現(xiàn)代白話的語言方式和語體特質(zhì),豐富和提高我們的語言素養(yǎng)和語言能力;吟誦時心靈和聲音的相互觸發(fā),有助于加深對古詩文意境情趣的直覺感受,擴展和深化對古詩文的感悟和理解,可謂中國古老聲樂形態(tài)的一種活化石,學習傳統(tǒng)吟誦可以豐富音樂知識,直觀感悟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獨特性。
古詩作為一種韻律性極強的文學形式,同時具有詞情和聲情兩重特質(zhì),而吟誦正是古詩聲情得以體現(xiàn)的重要形式。那么在古詩教學中引入吟誦這種形式,就能更好的挖掘古詩的藝術魅力。
根據(jù)古代詩歌自身所呈現(xiàn)的特質(zhì),再結合自身教學過程中的感受與心得,我總結了以下吟誦方法。
字音飽滿,平長仄短 推敲琢磨吟誦字音,太過深奧,不適合小學生來學習。例如,漢語字音的“頭、腹、尾”如何發(fā)聲;普通話與方言的讀法;今音與古音的不同……讓小學生去學習這些知識,明顯是不科學的。但是可以讓孩子們做到“字音飽滿”,即打開口腔,讀準字音,把每一個字音讀圓滿,力求字正腔圓,底氣十足。
接下來,便是要做到平長仄短。如杜甫的《絕句》,老師先直接告知學生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讓學生給詩中每個字根據(jù)拼音標上平仄?;谛W生的特點,標平仄的符號可以按照他們的喜好,可以是“~”,“小蚯蚓”代表平聲,“√”,小對勾代表仄聲,只要在形象上有辨別平仄之意即可。
兩個黃鸝鳴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平平平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平平平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調(diào)拖長,仄調(diào)短促,教師范讀古詩,讓學生總結出規(guī)律,知道什么是“平長仄短”。平聲字一般是表達一種開朗、豁達、愉悅的心情,仄聲字則表達一種壓抑、低落、悲傷的情感。
結合詩意注意節(jié)奏 詩有獨特的停頓節(jié)奏,音律美才會凸顯得越加明顯。五言詩吟誦節(jié)奏有4/1,2/3,2/2/1 三種,七言詩吟誦節(jié)奏則有4/3 ,2/5 ,4/2/1 ,2/4/1 ,2/2/2/1 五種。生硬地去講述這些規(guī)則,小學生是無法提起精神去聆聽的,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結合詩意,帶入情境中,讓學生去體會。
教杜牧《清明》一詩的時候,我在講授簡單的平仄讀法后,由詩的意思入手,介紹背景信息,讓學生體會出詩人的悲涼情緒。根據(jù)情緒變化,詩句的意思不同,就有不同的停頓。大家可以用吟誦法試讀: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前面三句的停頓,學生大多數(shù)能感悟理解,但是,一般來說“杏花村”是連在一起讀的,為何在此處停頓?除了本身的“花”是平聲拉長之外,有位學生說:“老師我知道,杏花村,是牧童指過去的,好遠呢,必須拉長音,停一停?!睂W生一邊做動作指著遠處,一邊吟誦“牧童遙指杏花村”,別有一番風味,也是真正理解了。
肢體語言帶動情緒 其實古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已經(jīng)感知到了文學藝術對所有感官的影響。反過來,肢體語言的介入,也有益于加深人們對古體詩的領悟。如《詩大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崩蠋熢趫?zhí)教吟誦古詩的過程中,也應將豐富的肢體語言融入古詩念唱中,并恰當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使曲高和寡的傳統(tǒng)古詩吟誦教學方法,在當代以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確實為古詩教學提供了全新創(chuàng)意。
投入情感,忘記技巧 吟誦講究平長仄短、多調(diào)循環(huán)、依字行腔,更嚴格的還要求講究唱法,甚至還有要求自成曲調(diào)的。筆者認為,在小學教育階段,古詩教學以激發(fā)兒童對古詩的熱愛為主,不必過于強調(diào)吟誦技巧,在做到前面三點之后,孩子們?nèi)绻度肓苏嬲母星?,技巧的問題倒是可以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不斷完善。
我在教學《詩經(jīng)·小雅·蓼莪》時,除了簡單的平仄節(jié)奏學習外,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說一說父母在養(yǎng)育自己時,有哪些感人的事情。孩子們說得很真實。此刻,我問學生:“爸爸媽媽對你們這么好,你們想對爸爸媽媽做些什么?”學生踴躍發(fā)言,有的想給爸媽捶背捏腿,有的想給爸媽買好吃的,有的想考滿分送給爸媽……我話鋒一轉:“你們想做的事情,《蓼莪》的作者也想做,可是他的父母已經(jīng)不在了,父母養(yǎng)育他,積勞成疾,可是他卻連回報的機會都沒有,心中的痛苦溢于言表?!睂W生一片寂靜,接著我放了歌曲《天之大》,讓學生靜靜再回想下這首詩。
一番情感渲染之后,我再次用吟誦法范讀《蓼莪》,此時,我的情緒也很激動,尤其是吟誦到: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我居然也有些哽咽,班里個別女生也開始悄然抽泣。臺灣輔仁大學南山詩社演出《蓼莪》時,確實有不少演唱者潸然淚下,悲從中來。但他們多是古代文學研究生,而我們班小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文的悲苦,讓我始料未及。也許這就是《詩經(jīng)》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跨越千年時空,它仍然讓我們擁有那份感動。跨越年齡,古典文學憑借漢字音律仍然觸摸我們內(nèi)心的柔軟。
傳統(tǒng)吟誦是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學習吟誦根本的意義在于認知國學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中國文化氣質(zhì)”。吟誦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古典文學的閱讀、理解和感悟的過程,更是修養(yǎng)、陶冶和抒發(fā)自我胸懷情感的過程。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我們推崇吟誦教學,并不是放棄其他方式教學古詩,而是要將各種教學方式結合在一起。趣講故事背景,涂鴉故事畫面,播放媒體資源,揭秘詩題意蘊,品味關鍵詞語……古詩教學,薈萃精華,形成“綜藝”式教學方式,讓孩子趣學古詩,秒懂古詩。如教《江上漁者》時,讓學生通過捕魚人在風浪中捕魚的插圖,想象漁民辛勤勞動的形象,體會惡劣天氣勞作的艱辛,從而喚起學生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再比如,講解寫景的古詩文,可用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展現(xiàn),如《春日》中萬紫千紅的春景圖,把學生帶入了詩的意境,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簡而言之,吟誦作為古詩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可以與其他方式相多種結合,應當多元化,科學化。將古詩教學融匯在集吟誦、表演、講故事、詩畫等多種綜藝方式的大課堂。
吟誦,讓小學古詩教學更加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