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曾說:“認識世界是從隱喻里認識的?!边@話頗有些道理,隱喻總是潛藏在生活現(xiàn)象中,脫身于故事之后。生活故事里的教育隱喻同樣引人入勝又發(fā)人深省,在給我們帶來會心一笑的同時又能引發(fā)我們警醒。
(一)
一個在福州賣衣服的小販,去杭州商場進貨,看到一款新裙子相當漂亮,于是非常興奮地對老板說:“這款連衣裙大、中、小號各給我拿三套?!鄙碳覍λf:“老顧主啊,你還是拿一款大號、三款中號、五款小號吧,價格不變。”小販覺得哪有這樣進貨的,大小號價錢一樣,大號用料更多豈不更貴?便堅持自己的觀點,拿了九套去賣?;氐叫〉甑谝惶炀唾u出去三件小號裙,一件中號裙,她非常開心,第二天又有人看中這款裙子,可是卻沒人買,只問是否有小號的。賣了一周,幾乎每天都有人看卻不見買,留下的話就是“有沒有小號的”。這回小販想起了商家的建議,卻不能明白其中的理兒,便電話商家咨詢。商家說:“這款新裙號碼相對大些,你們南方姑娘個子較小的占多數(shù),更適合賣小號的,中號就已經(jīng)算是大的了,能穿大號的姑娘實在不多,所以,我才建議你那樣拿貨?!毙∝溡宦?,覺得自己幾年生意白做了,這么淺顯的道理都沒弄懂。
這個生活故事中存在著怎么樣的教育隱喻呢?這在商界稱為營銷策略,小販是懂銷售而不懂營銷。營銷不等于銷售,營銷是了解市場需求什么,了解自己該有什么貨可以銷售。銷售是設(shè)法把現(xiàn)有的貨賣出去。知道這一層,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教育隱喻了。這與教學是多么的相通,教學不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即不是銷售,而是要了解學生需求什么,然后思考自己該擁有什么可以授給學生,即是營銷。如果我們沒有思考學生的需求,而把書本的知識通過教師的行為倒手給學生,那效果就是產(chǎn)生我們?nèi)粘=虒W中的許多不必要的“急”。這也是營銷中的庫存,一種讓營銷進入困境的銷售。讓知識僅處于記憶倉庫里,而不能隨時被提取用于思維與想像中,去獲得新的知識,那這些知識就只會是記憶的累贅。所以,我們教學要先了解學生的需求,就像調(diào)查市場缺乏、需要什么樣的貨一樣。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我們應當用70%的精力去搞教研,用30%的精力去上課,而不是倒過來只傾倒我們的已知知識。
(二)
許多愛美的女人,家里已買了很多的衣服,她到商店里還看衣服,還買衣服,購買欲之大,是很多男人難以理解的;還有些女人,心情一糟便去買衣服,而有些女人正好相反,心情一好就逛商場,每逛必買衣服。買來的衣服可能只穿一次就永遠不再穿,也可能只在商店里試穿一下,買回家后再也沒穿過,更有些甚至是轉(zhuǎn)手就送人了。擁有堆積如山的新衣服,卻遏制不住她們還想購買的欲望。男人不理解就在于男人認為買衣服是目的。其實,如果買到衣服是目的,那女人就可以不用再買了,因為對她而言,穿得美已根本不是問題??墒撬€要買,為什么?心理需求,買個心情。這才是真諦。
其實,我們的教學也是這樣,把知識教給學生,學生考試時能還給你,就達到目的了嗎?很多教師認為是達到目的了,所以拼命給學生補缺補差。但專業(yè)化水平較高的教師就知道這不是目的,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后有一個好心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這才是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學習給學生帶來了愉快的心情,學生就會再學,自主的動力就被激發(fā)起來,而學習這事又絕對是個人的事,自主的事。比如:我們教學生寫作文,作文過程是很辛苦的,如果學生寫作基礎(chǔ)不好,那寫作還是很痛苦的。如果教師心里想的是學生寫完作文能上交給我就是目的,學生交上作文后,在心里留下的卻是痛苦不堪,再也不愿意寫作文,那么交上這篇作文又有多少意義呢?所以讓學生完成作文、上交作業(yè),并不是我們作文教學的目的。如果學生交完作文后還會問你:“老師,什么時候再上作文課,我喜歡作文!”這才是達到了教學作文的目的。所以于教學而言,比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賦予學生可持續(xù)的向上動力,是知識背后的那個能讓學生感到快樂的學習過程。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給他們愉悅的精神生活,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同樣,從教師的角度看,也是如此。教師把知識都按計劃拋出去了,并不是自己教學的目的,真正的教學目的是拋出這些知識后,收獲了愉悅與成就感,如此教師才會更熱愛教育事業(yè),才會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做教研。如果教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獲得平均分全市第一的佳績,但是教師與學生的關(guān)系卻異常緊張,師生都疲憊不堪,想起走過的路就感到心悸,心里暗暗發(fā)誓:再也不爭這第一了。那么,看似優(yōu)秀的教學成績,又有何意義與價值呢?
(三)
體壇中也有這樣的隱喻故事。一位足球教練說體育競技有三種類型:一類如射擊、射箭,選手主要是跟自己競技,克服內(nèi)心的緊張、穩(wěn)定自己的心緒是最重要的;一類如排球、乒乓球,選手是跟明確的對手競技,一來一往攻防清晰,只需要較好地掌握攻守機會就好了;第三類如足球,選手什么時候攻、什么時候防是不明晰的,在瞬間攻防都可能發(fā)生變化,他們不僅要與自己競技、與對手競技,還要與場面的變化競技,這特別需要選手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
球類競技里就蘊藏著深刻的教育隱喻。課堂與體壇是如此的相通。當教師在課堂中自問自答地教學時,或是簡單地提問時,學生就相當于射擊、射箭選手,課堂里只要與自己抗衡就好了,保持自己的注意力,記住老師傳授的內(nèi)容,便能在課堂里有所收獲;當教師在課堂中不斷地向?qū)W生提出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淺顯的,學生一個來回或兩三個來回就能解決教學提問,就同第二類競技一樣,這樣的教學,學生是等待式地學習,當教師問題拋過來時,就開始思考,不拋問題時就思維停止。所以,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永遠都是跟著老師走,當老師不問時,學生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或者當老師拋出的“球”有其他同學接時,沒接“球”的同學就當聽眾或者開小差了,如此,我們就看到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舉手發(fā)言的學生越來越少。如果課堂上教師是讓學生自己讀書然后分享閱讀所得,并從課文里找出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時,這就像是在足球場上,學生要做什么,得自己有目標;找哪個關(guān)鍵詞沒有人提醒,要自己去發(fā)現(xiàn);用什么方法獲得理解也要自己選擇。于是提問的是自己,回答的也是自己,分析的是自己,總結(jié)的也還是自己。整個過程都要由自己來掌控,學習完全就是自己的事,要與同學分享學習心得,既要關(guān)注自己的表達,又要猜想別人的思考,分享總不能拾人牙慧。如此,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就被調(diào)動出來了。
語文課堂會成為什么樣的競技場,是由我們教師來構(gòu)造的。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說:“學生以何種方式閱讀,是被我們的閱讀教學所‘構(gòu)造’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教師的閱讀方式,尤其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所體現(xiàn)的閱讀方式?!苯處熑绻l(fā)出的問題是先有結(jié)論再讓學生去找出支持這一結(jié)論的所有依據(jù),那么學生的思維就固定在了相同的結(jié)論上,教學是被教師所控制的。教學就只會是射擊,只有一個把的,所有的子彈都射向同一個地方,課堂教學就沒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越教越窄。如果教師能發(fā)出許多問題,讓學生多次問答后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jié)論,那么課堂依然是“射擊的競技場”。如果教師是開放的,閱讀也是開放的,學生就會自己去探索,就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想象力,調(diào)動自己的潛能,這樣的課文課堂就會像足球場了。
教育隱喻存在于生活各處,只要有心就會有悟。一個心靈覺醒的教育者,隨時隨處都能發(fā)現(xiàn)深刻的教育隱喻。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不了,那就是因為平時思考得太少,心還未能完全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