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信詐騙擾亂了社會秩序,給人民帶來了財產(chǎn)損失,影響了政府信譽,其危害性極為嚴重。本文分析了電信詐騙的各種手法,歸納出電信詐騙的一般過程,指出電信詐騙各環(huán)節(jié)得逞的關鍵因素,從而針對各環(huán)節(jié)的因素給出各方的防范措施,構建電信詐騙的全過程防范體系。
【關鍵詞】電信詐騙 社會工程 實名制 防范體系
一、引言
電信詐騙案頻發(fā),危害嚴重,民憤極大,對黨和政府的威信構成極大的損害。尤其今年以來,電信詐騙導致多起命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采取各種方式對電信詐騙處于高壓態(tài)勢,取得較好效果[1]。本文基于電信詐騙的各類案例[2-7],分析犯罪分子利用的手段和受害者被騙的因素,得出詐騙得逞的深層次原因,從而提出構建電信詐騙的全過程防范體系。
二、電信詐騙的過程
電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通過打電話、網(wǎng)絡和短信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簡言之,騙子通過各種手段,在不跟受害人見面的情況下騙取錢財。
通過對已發(fā)生的多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電信詐騙的一般流程如圖1所示。
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從可能的欺騙對象中篩選目標,之后進一步獲取目標的更多信息。接下來就通過短信、電話等通信方式向目標或多或少,或前或后地展示這些信息,并明示或暗示自己的身份,以騙取目標的信任。緊接著,虛構令目標興奮、緊張或焦慮的重要事件,要求目標及時處理,如進行登錄、轉帳或提供目標的驗證碼信息等操作,而這些操作使得資金轉移到不法分子提供的賬戶。一旦到賬,不法分子立即將資金分散到世界各地,分別在短時間取款,從而非法獲利。不法行為實施后,犯罪分子還可能采取各種措施消除違法犯罪的證據(jù)和痕跡。受害者的財物受損,受到資金損失和自信心的雙重打擊。
三、電信詐騙的手段和類別
在電信詐騙的實施過程中,包含了許多手段,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按照過程中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使用的手段進行分類。
電信詐騙的信息傳輸方式,包括短信、木馬鏈接、彩信、電話、微信、QQ、郵箱和釣魚網(wǎng)頁等。只要是信息發(fā)布的渠道,都可能有詐騙信息的存在。
根據(jù)受害者目標是否確定,電信詐騙包括:廣撒網(wǎng)式,如使用偽基站群發(fā)短信、網(wǎng)絡釣魚、隨機撥打電話、按照號碼逐個嘗試等;精準詐騙:獲知受害人的聯(lián)系信息后,針對受害人的家庭、性格、處境等因素,為其量身定做詐騙方案,這種詐騙往往更加防不勝防。
獲取受害人信息的手段是通過社會工程方式從各個渠道獲得受害人信息,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如購物網(wǎng)站、學術網(wǎng)站等)信息收集、從包裹單郵件上收集、從各種中介中獲得、非法購買個人信息、攻擊存有個人信息的數(shù)據(jù)庫、獲得已泄露的社工庫、從相關人員中騙取信息,等等。
根據(jù)攻擊的案例,電信詐騙的最終目的都是誘騙受害者轉帳,非法獲利。其虛構的事由和手段包括:利誘型:告知被害人有補助、中獎、購房補貼、退稅、有包裹、積分兌換等,誘其貪婪之心而入套;生活影響型:告知受害人出現(xiàn)退款、航班取消、退貨、欠費停機、銀行卡賬戶異常、不明消費等,迫其解決問題而入套;威脅型:假冒黑社會進行恐嚇,如受害人親屬被黑社會綁架、勒索,迫其繳納贖金;捏造違法違紀型:告知受害人其涉嫌違法犯罪和不道德事件,如信用卡大額透支、洗黑錢、販毒、涉嫌黃賭毒等;親情型:假冒親人朋友出事,需要幫助。
電信詐騙騙取受害人信任的方式,包括身份假冒和事件編造。身份假冒,如:假冒親朋,如盜取QQ等聯(lián)系方式進行假冒、“猜猜我是誰”試探、模仿相關部門人員的語氣或利用改號軟件盜用相關部門號碼假冒、模仿黑社會說話語氣假冒;事件編造,如制造相關場景的背景音、從受害人的個人信息或事務中虛構事件等。
四、電信詐騙的安全對策
電信詐騙社會影響面廣,危害嚴重,必須從多個方面構筑防范體系。
(一)政府部門
借鑒國外打擊電信詐騙的先進經(jīng)驗,結合我國國情,在網(wǎng)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中制訂針對電信詐騙的條款,使得打擊涉及個人信息的非法收集、買賣行為和電信詐騙有法可依,也為公民提個醒,知道有這種違法犯罪行為存在。進一步,要對電信詐騙采取高壓態(tài)勢,開展長期的專項整治行動,公安機關切實追究、從嚴查處。加強各級公安機關的通力合作和與國際刑警組織之間的協(xié)作,在全國全球范圍內(nèi)緝拿犯罪分子,使其無所遁形。
廣泛采用實名制:對多種通信方式,如手機、座機、網(wǎng)站網(wǎng)民、QQ、微信等采用實名制,使得虛擬身份能與實際身份掛鉤,無法隱身;對銀行賬戶采用實名制,要求開戶必須本人到場,仔細進行甄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他人身份開戶后進行詐騙而無法鎖定其真實身份。
查處偽基站和改號軟件:國家要求通信等部門聯(lián)合技術單位對偽基站、改號軟件等的研制、銷售、使用進行嚴厲打擊,從整個環(huán)節(jié)中各個擊破。
加強防詐騙意識教育:通過電視廣播、網(wǎng)絡、報紙、宣傳欄、宣傳活動等方式,向公民宣傳防詐騙常識,并提倡舉報詐騙行為。
各機關單位聯(lián)系方式正確暢通:強制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服務意識,通過網(wǎng)站和布告等向社會公布聯(lián)系方式,并有專人負責和保持暢通,變更時也及時更新,使得公民遇到各種問題時,有溝通和求證的正確渠道。對搜索引擎類網(wǎng)站,要求其在處理相關搜索時,優(yōu)先顯示這些部門的正確聯(lián)系方式,不得隱瞞和給出虛假信息,否則嚴懲。
(二)相關企業(yè)單位
通信運營商:利用安全技術,加大對偽基站、改號的檢測、對涉嫌電信詐騙的用戶和號碼列黑名單進行封號處理,行為嚴重者報警。
存有個人信息的單位:采取安全措施,保護客戶的個人信息,防范內(nèi)部人員和外部攻擊導致的信息泄露,切斷個人信息的非法傳播。
網(wǎng)站:做好網(wǎng)絡與信息安全檢查與防護,防范保存?zhèn)€人信息的數(shù)據(jù)庫被拖庫、對涉嫌攻擊或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防御,甚至報警。
(三)安全專業(yè)單位和人員
研究甄別電信詐騙的技術和方法,包括不同電信詐騙方式的行為特征識別、偽基站識別、改號識別、網(wǎng)站釣魚檢測、短信鏈接檢測、危險操作風險警示等等。
(四)銀行
認真鑒別用戶身份,本人到場實名開戶;對異常轉款給出風險提示;增加大額轉帳多人審核功能,使得老人轉大額資金時有親屬知曉;延遲到賬時間;針對公民的舉報,及時鎖定嫌疑賬戶,較少損失;提供賬戶信息,協(xié)助公安機關查處電信詐騙行為和相關人員。
(五)公民個人
接觸和了解社會,認真學習電信詐騙的宣傳知識,增強自己反詐騙的免疫力。
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防止個人信息隨意泄露。
加強對短信、網(wǎng)站和郵件的防范,不打開可疑網(wǎng)址和郵件,尤其是涉及輸入銀行帳號、密碼、驗證碼時。
詐騙行為是見不得光的。凡涉及個人安全和資金安全的事項,而對方以保密為由要求不告知他人,則必定有詐,可不理會、不回撥、不相信、不匯款、不轉賬。如果不確定,也務必向有關部門求助和求證,最好到當?shù)赜嘘P部門現(xiàn)場咨詢和處理。而涉及公民自身利益的事項,相關部門不會不告知[17]。
五、結語
電信詐騙危害嚴重,受害范圍廣泛,也對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形象造成極大危害。針對電信詐騙需要全社會群策群力,從法律法規(guī)制定執(zhí)行、制度措施落實和個人安全意識等方面共同構筑防線,使得其不法行為難以得逞,即使得逞,也必得到追究和懲處。
參考文獻
[1]李克強.加大對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懲戒力度[J].中國應急管理,2016,(9):15.
[2]“徐玉玉式悲劇”上演 大學生電信詐騙頻發(fā)如何破?[J].中國信息安全,2016,(9):12.
[3]考生被騙離世 泄露個人信息應制裁[J].質(zhì)量與認證,2016,(10):18.
[4]余冀煒.簡析電信詐騙[J].時代金融,2016,(10):253,258.
[5]劉延峰.電信網(wǎng)絡詐騙為何如此猖獗?.吉林人大,2016,(9):43-48.
[6]李子路.常見電信詐騙術揭示[J].農(nóng)家顧問,2016,(10):32.
[7]唐詩詠.盤點電信詐騙的九大套路[J].商業(yè)文化,2016,(28):78-79.
[8]吳朝平.電信詐騙:作案手法、高發(fā)原因及防范對策[J].金融法苑,2015,(1):41-45.
[9]楊斌.電信詐騙現(xiàn)狀及對策思考[J].網(wǎng)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6,(11):158-159.
[10]肖清華.電信詐騙機制及防控措施分析[J].移動通信,2016,(19):27-29.
[11]保護個人信息,踏出網(wǎng)絡安全第一步[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6,(10):6-7.
[12]孫榕.打擊電信詐騙需要更多聯(lián)動[J].中國金融家,2016,(10):88-90.
[13]張新寶,葛鑫.基于個人信息保護的電信詐騙綜合治理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20(5):42-49.
[14]陳小川:推出防治電信詐騙的系統(tǒng)性舉措[J].人民之聲,2016,(10):18-23.
[15]興博.老外如何應對電信詐騙?[J].小康,2016,(22):66-67.
[16]楊立鳳.防范電信詐騙的國際經(jīng)驗及啟示[J].金融論壇,2016,(10):60-62.
[17]許雙.電信詐騙如此猖獗 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J].中國質(zhì)量萬里行,2016,(10):76-78.
作者簡介:李俊良(1998-),男,四川成都人,成都七中學生;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