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溯”材展示]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
(選自《論語·公冶長》)
[ 運用方向]
1. 人,無志不立。人生在世,不可一日無志。志,是指引人前行的啟明星,是遠航的風帆,是動力源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所以,志當存高遠;“常立志,不如立長志”,所以,篤志以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好男兒志在“治國、平天下”。
2. 充分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孔子早已做出表率,肯定人的個性化、差異化發(fā)展,就是對個體人格的尊重,但個性不是絕對的、沒有條件的極端個人主義,個性還必須兼顧道德、規(guī)范。
3. 人生境界。子路,性格豪爽,他的境界就是“我為人人”,就是與人同樂。顏淵,性格醇厚,他的境界就是壓縮“小我”,成全別人??鬃?,性格溫柔敦厚,誨人不倦,他的境界就是“安社稷、平天下”。當代學生應該具備國際視野,具備歷史情懷,具備社會責任,不能膨脹自我,漠視國家、集體利益。
4. 人生愿景。理想是人們生活下去的主要動力之源。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只能是行尸走肉。個人理想必須符合個人志趣,同時,還要緊密聯(lián)系國家、民族的利益,不能讓自我意識膨脹。
[ 習作片段]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記者采訪一貧困地區(qū)的牧童:“你放羊干啥?”“賣錢?!薄百u錢干啥?”“娶媳婦”?!叭⑾眿D干啥?”“放羊”……第一次看到這段對話,我徹底地崩潰了,為這個卑微的理想嗤之以鼻。當我站在牧童的地位上來看待這段對話時,我釋然了——我并沒有權利批評牧童理想的幼稚和卑微,因為理想是建立在一定的年齡認知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上的。
理想和志向是沒有高低大小之分的,當你處在一定的環(huán)境、時段、地位時,你的思維、認知和眼光決定了你的理想或志向。只要我們心中有了基于現(xiàn)實的追求,就是一種無可厚非的理想,別人是沒有權利來評判這個理想是卑微,還是高尚的。
《論語·公冶長》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睂τ谶@段話,很多人認為孔子的志向最高尚,其實,子路“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何嘗不是一種奉獻精神?顏淵“愿無伐善,無施勞”又何嘗不是一種自律意識呢?他們處在自己的地位和認知上,能有此境界,我們怎么能說其志向不高尚呢?
……
[ 亮點評說]
片段從故事導入,先抑后揚地闡明了作者的觀點——理想和志向是沒有高低大小之分的。然后相機嵌入“溯”材,并在“溯”材后加以說理,與前文說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這個片段也可作為我們寫作時“反彈琵琶”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