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達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考不同,”怎樣才能在高三沖刺階段這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教學與復習呢?應該注重哪些環(huán)節(jié)、怎樣提高復習效率呢?我們認為在下階段高三歷史復習中應緊扣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基礎知識、學科能力、應試能力”。具體做法是:
一、求“準”——針對高考研學情
(一)重視《考試說明》增加增強的內容,刪減的內容要大膽丟掉,表述變化的內容迅速調整。
(二)關注高考試卷的長度、題型的分布,領會試題的形式、切入點和解題思路,理解試題常用詞的含義與區(qū)別,掌握參考答案的解題套路和規(guī)范措辭。
(三)“小字不可小視”,適度關注未列入《考試說明》內容和教材中的楷體字(俗稱“小字”)部分、注釋、插圖、引文等。
(四)注意命題的切入點:歷史學科主干知識;反映現(xiàn)實問題和熱點意識;考查探究能力;體現(xiàn)學術發(fā)展方向;符合重點知識重點考查的原則;注重知識的綜全性和整體性;關注人文精神、民主、法制等公民素質的考查。
注意克服下列問題:①基礎知識主干知識掌握不準確。②知識掌握存在系統(tǒng)性缺陷。③選擇題審題不嚴密。④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⑤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知識相結合。⑥觀點立場錯誤,答題出現(xiàn)較大偏差。⑦答題針對性差。⑧答題書寫不規(guī)范。
二、求“實”——夯實基礎抓主干
(一)復習目標。一要全面,全面掌握《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全部知識點,不能厚此薄彼。二要系統(tǒng),綱舉目張,將目錄爛熟胸中構建成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掌握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知識點間的“互動”。三要準確,忌張冠李戴、模棱兩可。四要牢固,死記硬背要不得,但“背”硬“記”死少不得。
(二)復習方法。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搞清每一個歷史知識的全部內涵外延,真正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與其淺“耕”十遍,不如深“挖”一遍。查漏補缺,大膽取舍;質疑問難,融會貫通。大膽刪除非重點知識,減輕負擔,提高效率。
三、求“活”——重組知識構專題
(一)大膽取舍,篩選專題知識。不符合高考要求的內容,大膽舍棄。如教材中帶星號的閱讀課內容;符合高考要求的內容,要全面占有,如教材主干知識,尤其是能貫通古今中外的內容,如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等;社會熱點問題,即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結合的問題,具有史實性能與人文意識的問題。
(二)專題宜粗不宜細。粗線條、粗框架,而不宜細碎、零散。如中國古代史一般劃分為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幾條線索。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史實、概念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變成主干分明,脈絡清晰的有條理的知識網絡。
(三)專題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淡化宏觀的理論色彩,重視史實的梳理、歸納、提高。以具體知識的認識為主,多注意“寬度”,少強調“深度”,多“挖溝”,少“挖井”?!白ゴ蠓判 保耙孕∫姶蟆?,實現(xiàn)從宏觀到微觀的整體思維過程,對提高復習效率大有益處。
四、求“聯(lián)”——學以致用勤遷移
(一)史學理論和歷史知識的有機聯(lián)系,學會運用唯物史觀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把有關的史學理論知識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微觀研究與宏觀認識相結合;從人類文明演進、近代化、整體化、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歷史;原因和結果;共性和個性;現(xiàn)象和本質;偶然性與必然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繼承與發(fā)展等有機地滲透到歷史復習過程中去。
(二)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v向理清不同階段相關歷史內容之間的前后聯(lián)系。如復習“清朝對外政策”時,應注意“中國古代秦漢至明的對外開放,清前期的逐步閉關鎖國,晚期的被迫開放,新中國從現(xiàn)代閉關鎖國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等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注意不同文明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如17、78世紀全球變革中中國與歐美歷史的聯(lián)系。
(三)引導歷史現(xiàn)實問題的反思,架設歷史與現(xiàn)實間的橋梁。一要注意歷史問題現(xiàn)實反思。如古絲綢之路與現(xiàn)代文明、大運河的開鑿與南水北調、中國近代化問題、經濟全球化問題等。二是現(xiàn)實問題歷史反思。如科學發(fā)展觀對現(xiàn)實發(fā)展的現(xiàn)實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世界各國的和諧共處、共同發(fā)展;科技進步推動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人類也面臨更嚴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必須強化全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四)適當注意政史地三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綜合。對歷史現(xiàn)象、概念要能從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去思考分析,進行科實之間的自然滲透與融合。如環(huán)境、人口、資源與經濟發(fā)展,和諧世界與國際關系民主化,文明的融合與沖突,新型工業(yè)化與經濟現(xiàn)代化,民族主義與全球化浪潮。
五、求“新”——開放納新重新探究
歷史高才源于課本,卻不局限于課本。命題專家多是學術界的名流他們往往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的成果滲透在命題中。近幾年來有史學界廣泛流行的文明范式、近代化范式、整體史范式、全球化范式、文化史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維、新觀念等在高考試題中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成為耳目一新的亮點。近兩年研究性試題或是隱性,或是顯性,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在試卷當中,并成為高考命題的另一新亮點。
六、求“強”——提高技能多訓練
(一)強化模似訓練。突出:①基礎性:突出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主干知識、學科熱點和規(guī)律的總結。②適應性:與高考試題的命題角度、命題形式和試題難度基本一致,通過模似訓練逐步適應高考試題的能力要求。③適量性:每次訓練都要有的放矢,做到精選、精練、精評,去粗取精,難度要盡量接近高考,題量不宜過多,要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當前熱點、重點難點和易錯易混的知識點。
(二)注意:①有的放矢,重點突出。②分析不足,查找原因。認清自身缺陷,明確努力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③注重方法,培養(yǎng)解題能力。比如結合審題失誤練審題方法,結合答題的規(guī)范性等。
七、強化思維訓練
注意訓練以下思維方法:比較分類法;歸納演繹法;逆向思維法;綜合分析法;類比推導法;發(fā)散性思維法。
總之,高三歷史學科的學習總的要求是講求方法,提高效益。具體要求是夯實基礎,突出重點;獨立思考,善于質疑;及時總結,觸類旁通;循序漸進,效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