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君
一
斯繼東,長人。南方話里,通常把瘦高個子稱為長人。斯繼東就是這樣一個長人。他的臉,也是周正的南方人的臉。臉上的法令紋極深,就像書法中某根強勁的線條。
除了寫小說,他喜歡喝點酒,寫幾個字。酒不是常喝,字也不是常寫——興致來了,就動動消乏的手指。因此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句詩:疑是山陰乘興人。
山陰在紹興。斯繼東便是紹興人。如我們所知,紹興是書圣故里,文人不會寫毛筆字好像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寫字寫得好的,也有稱自己是“羲之鄰居”的。斯繼東的字,遠紹米南宮,略摻一點《張猛龍碑》筆意。字被敬澤先生夸過,他有幾分小小的得意。誰要是說他字不好,他就會說,李敬澤都說好的。有一回深夜,他抄錄了一首杜詩《江南逢李龜年》贈友,發(fā)在朋友圈里,特意注明:酒駕。我一看,就知道,他昨夜又跑出去喝酒了,酒后回來又照例寫字了?!熬岂{”二字,用得極好。有酒后冒犯書家的那種沖動與興奮,也有酒后胡亂涂抹帶來的輕妙自嘲。在我看來,他酒后所寫的字往往比飯后好。飯后的字,四平八穩(wěn)。酒后的字,雖然不太講究章法,卻有一股淋漓酒氣。
斯繼東酒后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寫字,一是吼叫。我在魯院學(xué)習(xí)期間,他是我鄰居。隔墻有耳,他嚷幾句,我能聽見。我嚷幾句,他也能聽見。一天深夜,我被隔墻傳來的鼾聲驚醒,起初以為是右鄰斯繼東的;細聽之下,又疑是左鄰黃孝陽的。正疑惑間,忽又聽得樓道間傳來斯繼東的歌聲。唱的正是《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聲音時而低沉,時而激昂。每每聽到這首歌,我就知道他又喝高了。因為酒氣上來了,彼時不像是在唱歌,而是吼叫。聲音的激流無須在喉嚨間轉(zhuǎn)一下就沖口而出,漭漭蕩蕩,沒入夜空。我無法入睡,就坐起來,看了一會兒書。睡意全無,詩興倒是來了。隨手寫下了這么一首略似俳句的詩:
三更半夜時
歌聲換取呼嚕聲
也是極好的
二
“也是極好的”這句話顯然是從胡蘭成的文章里借來的。胡蘭成的老家在嵊州。斯繼東的老家也在嵊州。嵊州,舊稱嵊縣。嵊縣出越劇,那種腔調(diào)用嵊州話唱出來最是婉約動人,這是嵊人陰柔(或者說溫和)的一面;嵊縣也出強盜,歷史上殺人放火的事他們還真沒少干,這是嵊人陽剛(或者說剽悍)的一面。
斯繼東有一個短篇小說《打白竹》,寫的便是一群嵊縣強盜。小說借用第一人稱的口吻道來,近于說書。主人公是個閹雞的,本來只是想偷女人,后來突然有了成家的念頭,就想討個齊整婦人,卻沒能遂愿。無奈之下,他就想“搶”女人。不過此人大概只有那么一點縛雞之力,沒有多大能耐,“搶”了一回,無果而返。幾個仗義的朋友見了,就幫他搶,這回是真搶,結(jié)果釀成了一樁聲勢不小的群體事件。這篇小說在斯繼東的集子里不算最出色的,卻有他的性氣在里邊。性氣與題材對路了,他的文章就活絡(luò)了,把男女之事寫得像戰(zhàn)爭那樣火藥味十足,把一場戰(zhàn)爭倒寫得像男女之事那樣有聲有色。這是一篇口語體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的故事,卻不冒酸氣,有一種戴維·洛奇所說的某種“現(xiàn)代口語中的韻律感”。
在斯繼東的小說里面偶或能看到一些充滿野趣的紹興方言,確切地說,是嵊縣方言。按照方志的說法,嵊縣方言隸屬浙北吳語區(qū)太湖片臨紹小片的。我小時候聽過越劇,里面的唱詞與道白大都是用嵊縣方言來唱念。我的家鄉(xiāng)在浙南,與地處浙北的嵊縣言語相遠,風(fēng)土相異,可我們這邊的人居然也能聽懂越劇,也能哼唱幾句。在我印象中,嵊縣話是糯軟甜潤、文質(zhì)彬彬的,很難跟那些嵊縣強盜的粗野作風(fēng)沾上邊。后來讀到胡蘭成的文章,覺得他有些話寫得像唱出來一般,即便連評論文章里面也會來一句“憑欄處就是無限江山”、“驅(qū)使萬物如軍隊,原來不如讓萬物解甲歸田,一路有言笑”之類的話。讀胡的文章,我有時候會無端地想到越劇的唱腔,以及附麗其間的手勢。斯繼東是不來這一套的。在他的小說里,雖然有嵊縣方言的那種味道(比如他的短篇小說《贊美詩》),有越劇的那種氣韻(比如他的中篇小說《梁祝》),但他的骨子里卻有一股小地方的野氣,有時也混入了一種嵊州強盜式的一味霸悍,將文字的中和之美毫不留情地撕開一道口子。因此,從語言形態(tài)來看,其小說有溫文的一面,也有粗野的一面。從敘述的調(diào)子來看,他有時候壓得很低,有時候突然反彈起來,變得很高,沉靜與激烈可以互融,這使他的文風(fēng)富于變化,不致單調(diào)。
斯繼東與斯繼東的小說只能是屬于紹興的,但又不僅僅屬于紹興的。他是一個典型的南方文人:文章是講究氣韻的,人是有情的。
三
“有情”這個詞,是張新穎教授從沈從文的文章里抉發(fā)出來的。過去與未來的小說無論在形態(tài)上有多差異,用筆感情都是大致相類的。有些小說,因為情感控制不好,便容易流入寡情而多欲的俗格;相反,把欲望這東西控制得好,便是有情。有情的小說,恰恰是逃避激情或濫情的。在斯繼東那里,激情與濫情這些東西大約早已隨了他的痛飲或狂歌消耗殆盡,剩下的,便是溫情。
他的《西涼》有涼意,也有溫情。
這篇小說用輕逸的筆調(diào)寫男女間的故事,淡入淡出。女主人公飯粒是那種會彈鋼琴、能背幾首詩的文藝女青年,寄居北京,舉目無親,情感亦無依恃。飯粒總想找個人來傾訴,于是,長得像韓劇里某個男星的快遞員馬家俊就出現(xiàn)了。她曾多次讓他幫忙換一下金魚缸的水,并且期待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也能像魚與水一樣相得。然而,他們之間始終沒有獲得深入交流的機會。有一天,飯粒從網(wǎng)上莫名其妙地買了一個啟瓶器,有意思的是,為了讓它派上用場,她又買了一瓶紅酒。小說寫到這里,男女之間好像會真的發(fā)生什么故事,而事實上,那一次,當(dāng)她把啟瓶器遞給馬家俊的時候,卻意外地接到前男友的電話。待她掛了電話,從房間出來,發(fā)現(xiàn)兩淺杯紅酒已斟好,但馬家俊卻離開了。一件事剛剛要開始了,卻又在突然間結(jié)束了。斯繼東不動聲色地寫來,反倒讓人更能體味其中的跌宕感。與其說,他寫的是欲望,不如說是寫欲望的撩撥。他把女主人公的世界慢慢地打開來,又慢慢地合上。再打開,再合上。因此,整篇小說取的是一種反欲望書寫。
欲望是什么?它更多的是指向形而下的東西。但羅蘭·巴特在《一個解構(gòu)主義的文本》中給它以形而上的觀照,稱之為“醉”。很顯然,這是對尼采的“醉境”與“夢境”的一種延伸闡釋。羅蘭·巴特發(fā)明了一種新的說法:有節(jié)制的醉。小說家的反欲望書寫,我以為,就是另一種“有節(jié)制的醉”。
可以設(shè)想:飯粒如果沒有接到前男友打來的電話,也許她會跟馬家俊把酒言歡。但飯粒的性格越是到后半節(jié)越是顯得飄忽不定,連作者本人到后來都無法把握了。而作者恰恰是在無法把握的時候,突然抵達了小說的核心部分。
也許我們可以把斯繼東分為兩類:醉酒后的斯繼東是狄奧尼索斯式的,伴隨著高歌長嘯,全身會像水里的章魚一樣肆意舞動,極盡狂態(tài);而寫作中的斯繼東卻是兼有阿波羅式與狄奧尼索斯式的。也就是說,他進入非自覺的寫作狀態(tài)之后,就會在“夢境”與“醉境”之間游弋。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常會不計后果地濫飲,但在小說中,他卻能深諳節(jié)制之道。我記得胡蘭成談到“禮樂文章”時作過這樣的解釋:文章的體裁是合于禮,文章的氣韻是屬于樂。好的文章,與民間的器物一樣都是源于禮儀風(fēng)景之美。這個觀點的確很別致?!抖Y記·檀弓》中有這樣的說法:“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矣?!边@就把人的“喜”與“慍”分出了層次。在奉行禮樂制度的時代,喜怒哀樂都要合乎禮節(jié)。我以為,古典詩詞文賦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體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種禮節(jié)。以彼例此,在現(xiàn)代小說中,控制情感也應(yīng)該像謹守禮節(jié)一般重要。
斯繼東的小說是有禮有節(jié)的。他知道哪些東西可以表達,哪些東西不能表達。在可以表達與不能表達之間,我看到了斯繼東的一種敘述風(fēng)格:遲疑。
四
遲疑。一種糾結(jié)的心理狀態(tài)。從創(chuàng)作發(fā)生學(xué)的角度來分析,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瞻顧猶疑的話,小說里面的人物也會處于一種“既不能(想)這樣”、“又不能(想)那樣”的遲疑狀態(tài)。這種表達方式,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無心而為,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遲疑,帶來的是一種敘述節(jié)奏的遲滯,讓小說突然變得不那么流暢,從而轉(zhuǎn)入復(fù)雜的迷局,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斯繼東的一個中篇小說《今夜無人入眠》就有上述這樣一種特點。這篇小說跟《打白竹》一樣,也是一篇口語體小說。不同的是,它有戴維·洛奇所說的“爵士樂般的搖擺感”,也不乏戴維·洛奇所說的“猶豫表達”。
《今夜無人入眠》中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當(dāng)馬拉把趙四(如果我記得沒錯,這個名字也曾在斯繼東的另一篇小說《逆位》中出現(xiàn)過)送到學(xué)校的宿舍后,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段對話:
“你要真陪我上去,那我就不讓你下來了?!?/p>
……
“你要這么說,我可真陪你上去了?!蔽艺f。這是真心話。我挺想跟她上樓,然后上床。
但沒等她回答,我的嘴立馬又是補了一句:“不早了,你上去吧!”
我的嘴有時并不聽我使喚。相比之下,它似乎更聽別人的,比如我老婆。它知道什么時候該剎車,這一點很像我的腳。我的嘴不想給她回答的機會。于是,之前的話就變成了很有分寸的戲謔。
這一段曖昧的對話和潛在的遲疑不決的心理描述,一下子就拓寬了小說的意義空間。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今夜無人入眠》這篇小說的大致內(nèi)容:小說寫的是幾個文化人聽完帕瓦羅蒂演唱會之后,喝了點酒,開車回家,用斯式的粗話來說,是“鳥事都沒有”。故事很簡單,斯繼東卻憑借細密的心思一步步寫出了日常生活中的險象,安寧中的動蕩。他是怎么做到這一點?以我的看法,除了在事實與表象之間設(shè)置一道又一道障礙,他還善于讓敘述的節(jié)奏慢下來,進入一種“遲疑”的狀態(tài),從而制造一種懸念。
有一陣子,斯繼東老是喊我打乒乓球。打著打著,他的動作會突然慢下來,好像在思考下一個球該怎么打。他的險招常常出現(xiàn)在短暫的遲疑之后,令人猝不及防。還有一次,我們從機場出來,經(jīng)過出口大門的時候,他看到一個白色盒子堆滿了打火機,就決定過去挑一個。其他人想都沒想,挑一個就走。唯獨他一直站在那里,有些遲疑不決。我不知道他究竟是在選擇打火機的顏色,還是外形?;蛘?,他那時候看著打火機,腦子里想的卻是另外一樁事。
在《今夜無人入眠》中我注意到了一個僅僅出現(xiàn)過一次的詞:打火機。這個詞就出現(xiàn)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當(dāng)馬拉跟趙四小姐揮手作別之后,在門口逗留了一會兒,然后讓自己的車子“在操場上畫出一條漂亮而又傷心的圓弧”才離開學(xué)校。我們本以為,小說至此,就可以無聲無息地結(jié)束了(正如馬拉所說:我知道你們很失望,其實我比你們更失望)。但事實上,故事還沒有完。當(dāng)馬拉的車子準備轉(zhuǎn)出校門時,一輛車子擋住了前路。于是,作者這樣寫道:“兩輛車像公牛一樣對頭對腦地頂在一塊,估計中間最多也就夠插一只打火機?!?/p>
為什么會用“打火機”來表明二者之間的間距?因為“打火機”這個意象充滿了豐富的隱喻,它預(yù)示著,雙方之間可能會出現(xiàn)一點即燃的憤怒。馬拉跟對方(一個先出左拳的小個子男人)互相纏斗之后,“他突然停了下來,回身朝后車廂走?!边@時候,敘述再度陷入了“遲疑”的狀態(tài)。事實上,那個情敵(?)沒有拿刀也沒有拿槍,而是翻出了一瓶礦泉水。他們喝完了礦泉水,終于可以把胸中的怒火一點點熄滅了。
在這篇小說中,斯繼東安放了一個看不見的打火機:它本可以點燃的,卻毫不留情地讓它熄滅。這也是斯繼東慣于使用的一種手法:讓原本順理成章的故事在“決定性的一瞬間”,因了某個念頭的輕俏轉(zhuǎn)跳,帶來了敘述向度的改變。
作為同行,我讀斯繼東的小說時就注意到,一些看似無關(guān)的詞——比如《今夜無人入眠》中的打火機,比如《西涼》中的啟瓶器——如果跟一些突然事件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就會營造出一種別樣的氛圍。
五
氛圍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營造的。斯繼東喜歡那種私人小聚中喝酒聊天的氛圍,他跟同道所辦的《野草》雜志、所做的微信公眾號,也是意在營造一種類似于私人小聚的氛圍。在這種氛圍里,他一直熱衷于兩件事:一是寫作,一是寫字。
斯繼東不一定會在酒后寫作,但他每每會在酒后寫字。雖然前面已述及這事,但我還想補充幾則跟他寫字有關(guān)的逸聞。《野草》雜志社二樓有一個頗為軒敞的房間,里面陳設(shè)著一張專門用于寫字的長案。據(jù)說,凡是有文人兼墨客來這里玩,斯繼東都會以筆墨伺候。寫得好的,他就收起來;胡亂涂抹的,他就當(dāng)作廢紙在反面練字。有一次筆會,我們一撥人呼啦一下涌進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室,把桌子上的宣紙全都寫掉了。筆會過后,他把寫過的紙一張張理好,見到有些紙大半沒寫,就很惜紙,于是借著幾分酒意,把空白的地方寫了,連剩余的邊角都不放過。平日里若是沒有酒局,他晚上多半窩在家里看書,可以消遣的書也多半是碑帖。有時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太太非常不解,問他,就那么幾個字,你究竟看出了什么門道?他聽了總是笑而不答。后來我想,他在魯院喜歡寫字,并非酒后無聊。也許,寫字之于他,也是為了營造一種讓自己安靜下來的氛圍。
斯繼東的職業(yè)就是看“字”。他看幾萬字小說與看幾個墨字,都是一樣用心。我給他推薦過一位溫州文友的中篇小說,他前前后后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看完,之后跟我談到了自己的幾點看法。聽他分析,確乎是讀得很細。他也喜歡看朋友寫的小說,看朋友推薦的小說,而且會很認真地跟人談?wù)撃切┳髌返牡檬А|瞧瞧,西看看,何嘗不是營造一種要寫點什么東西的氛圍?
可斯繼東偏偏又是一個產(chǎn)量不高的小說家(至少目前看來是如此)。他為什么會寫得那么少?原因大概是他把小說當(dāng)作遣興的酒,而不是管飽的飯——他有著南方舊式文人的散淡性情,他無法忍受自己像享用一日三餐那樣每天在既定的時間內(nèi)坐在那里寫作。換言之,他寫小說,就像跑到酒館里喝酒,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不過,像他這樣凡事都很認真的人,即便不喝酒,不寫字,恐怕也不會成為一個多產(chǎn)的作家。這樣的作家,慢慢磨,似乎總能磨出幾篇若干年后還會讓人談?wù)摰淖髌贰?/p>
斯繼東的年齡跟我差不多,也是從小縣城開始起步,走的路子跟我也差不多。不同的是,我生性疏懶,一直不愿意進入體制內(nèi)過按部就班的生活,而他從嵊州經(jīng)貿(mào)局到紹興的《野草》雜志社,一直生活在體制內(nèi)。對一個寫作者來說,靠體制生存,靠造化寫作,也無不可。
但愿造化不弄人。
(責(zé)任編輯:錢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