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娟
在北京長安街東延長線咫尺之地、京杭大運河的北端有一座古城,這就是首都的“左輔雄藩”——通州。在通州城北,有兩條不可多得的自然河流,造就了北京小平原的歷史景觀。這就是大運河的源流——溫榆河與潮白河。在兩條母親河之間,有一片秀美繁榮的土地,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藝術(shù)群落——宋莊。
一提起北京三大藝術(shù)圈,自然會想到宋莊、草場地、798工廠區(qū)。在國外,人們可能不知道通州,但卻知道宋莊。宋莊作為藝術(shù)區(qū),藝術(shù)人才集聚,已形成了北京乃至中國規(guī)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藝術(shù)家群落。這里民風淳樸、文化資源豐富、藝術(shù)事業(yè)繁榮。而在這個藝術(shù)區(qū),有一家不是那么顯眼的國染館,看似普通卻經(jīng)常有外人來拜訪。這家國染館的創(chuàng)辦人是中國植物染色“非遺”技藝傳承人黃榮華老師。
近日,《投資與合作》雜志記者對黃榮華老師進行了獨家專訪。
在凜冽的寒風中,記者來到了宋莊藝術(shù)區(qū),輾轉(zhuǎn)幾圈卻未找到這家國染館。導航貌似在此時也派不上什么用場了,正當犯愁之時,來了一個快遞小哥,在快遞小哥的指引下,記者在一個巷子里終于看到了“國染館”三個大字。
走進國染館,里面是一個陳舊的小院,小院里有各種染缸、成衣,還有裝著各種天然植物提取的染料。黃榮華正在和他的老伴忙活兒,其實,記者來之前已經(jīng)做好了準備,約訪時,黃榮華告訴記者:“我沒時間,我要干活,只能一邊干活一邊采訪?!秉S榮華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淳樸、熱情、和藹,臉上始終掛著笑容。
其實,此次采訪黃榮華還得從前不久的國際時裝周說起。在一場“生活在左”的國際時裝秀上,人們看到了黃榮華的作品,T臺上模特所展現(xiàn)的每一件出自黃榮華手工植物染色的服裝上,那種美得格外自然的顏色,無法用合適的詞來形容。從出場到結(jié)束的那一刻,黃榮華的作品震驚了臺下所有人。
黃榮華被稱為“天然染第一人”,是中國植物染色“非遺”技藝的傳承人。下面讓黃榮華為我們解析何為傳統(tǒng)植物染色。
黃榮華告訴記者:“中國的傳統(tǒng)染色技藝,也稱為‘植物染色,歐美基本上稱為‘天然染色,日本稱作‘草木染,韓國稱為‘自然染色。中國是發(fā)源地,但如今能系統(tǒng)掌握植物染色的人鳳毛麟角。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祖先就有了這項技藝,并有相關(guān)的文字記載。在周代宮廷中設(shè)有專職官吏,‘染人掌‘染草之職?!对娊?jīng)》中有用藍草、茜草染色的詩歌,可見當時民間植物染色已較普遍。到秦代設(shè)有‘染色司,唐宋設(shè)‘染院,明清設(shè)‘藍靛所等機構(gòu)。明清時期,傳統(tǒng)植物染色技藝達到鼎盛期,染料除自用外,還大量出口,與絲綢一樣名揚海外?!?/p>
黃榮華說:“傳統(tǒng)染色技藝分為四纈。一是夾纈,夾纈盛行于隋唐,是用兩塊木板雕花做夾板,夾住面料染色的技藝。隋煬帝曾令工匠們印染五彩夾纈花羅裙,賞賜給宮女和百官妻女。二是蠟纈,用蠟在織物上畫出圖案(古制:用各種各樣的金屬花樣模具,粘上融蠟在衣物上‘燙出‘蠟花樣),然后以天然染料入染,最后沸煮去蠟,則成為色底白花的印染品。三是絞纈,又稱“撮纈”“撮暈纈”。它依據(jù)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成疙瘩形狀),或直接用線捆扎,然后抽緊扎牢,使織物皺攏重疊,染色時折疊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jié)處則容易著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目前用得最多的)。四是灰纈,用黃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狀物俗稱“灰藥”,此糊狀物是通過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紋。而這種染料也是一種屬于天然的染料,它包括三大部分:植物類、礦物類、動物類。植物類的相對比較多,比如水果類、茶葉類、蔬菜類、花果類等草本植物類或木本植物類,它有很多很多種。它是以植物根莖、樹皮、葉、花、種子等為原料,用水萃取法提取染料,借助草木灰、明礬、鐵礦石等助劑,進行手工染色?!?/p>
記者在采訪時還了解到,天然手工染色的偶然因素很多,即便同一地方的同一種植物,因采集時間不同,成分也會有所變化;因提取方法不同,染色過程中水質(zhì)、水溫、時間的差異以及媒染劑純度、用量、使用方法不同等,都會造成染色效果的差異。如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天然手工染色同樣如此,這正是其魅力所在。
記者好奇地問道:大家現(xiàn)在口中的藍印花布也被稱為傳統(tǒng)染色技藝之一?
黃榮華告訴記者:“所謂的藍印花布里面的藍出自于《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古代的藍色叫青色,現(xiàn)在所指的藍是藍草,即現(xiàn)在作為中藥材的板藍根的葉子。藍有幾十種藍,不是大家認為的只有幾種單調(diào)的顏色,每一個顏色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而一些少數(shù)民族用傳統(tǒng)染色技藝所呈現(xiàn)的顏色之所以單調(diào),是因為在少數(shù)民族歷史中很多都沒有文字記載,靠口口相傳,很多染色技藝都失傳了?!?/p>
黃榮華在采訪中特別強調(diào):“傳統(tǒng)染色所用的染料都是可持續(xù)再生的植物,環(huán)保健康,很多染料都來自廢棄的‘垃圾,如:洋蔥皮、果皮、絲瓜葉、竹葉、迎春花 、決明子、紅曲米、石榴皮、山竹殼、桂圓殼……其中不少是被我們當成垃圾的果殼,如果將它們剁碎熬煮成染液,可以變廢為寶?!?h3>堅守傳承 永不言棄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黃榮華的雙手被常年泡在染缸里的染料染成了黑色,特別是指甲。黃榮華幾十年如一日地每天研究和實驗植物染色。這樣每天反反復復做一件事情,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無疑是枯燥乏味的。但對黃榮華來說,就是單純的喜歡。
關(guān)于黃榮華的傳統(tǒng)植物染色技藝還得從幾十年前說起,在黃榮華的記憶里,第一次接觸植物染色的他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但就在那一刻,他喜歡上了讓他覺得很有意義的事。他的植物染色技藝來自祖輩代代相傳,自己則是從舅舅那里學起。而真正讓黃榮華決定將傳統(tǒng)染色技藝當成一輩子的事業(yè)是在1993年。
黃榮華告訴記者:“1980年我到了紡織企業(yè),當時并未把它作為畢生事業(yè),就是‘玩。1993年是個轉(zhuǎn)折,福建一個合資企業(yè)聘請我過去工作,也是一個契機碰見了一個臺灣人,他就問我大陸有沒有這個植物染色,我說什么叫植物染色,當時我還真不知道,他說就是用草啊、樹啊提取染料,我說有啊,我就會,他說那我們就來玩唄,就這樣又把我小時候那種想法勾起來了,我就想把原來的一些東西恢復一下。1993~2003年,就是一個坎兒。當時我找不到任何資料,沒有關(guān)于這方面的任何記載,沒辦法往前走了。后來一些年輕人告訴我可以學上網(wǎng),剛開始學得很興奮,搜了一段時間后,那個新鮮感過了就發(fā)現(xiàn)依然搜不到東西。其實那時候做得很艱苦,沒有一分錢收入,我把在福建打工幾年所賺的錢都用光了,找這些材料啊,很多需要出差,跑深山老林去找,又花精力又花錢。但我依舊沒想過放棄,因為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并且,通過查資料我發(fā)現(xiàn),如果這再沒人去研究的話,這個就真的失傳了,所以我必須堅持下去?!?/p>
明清時期,漢口的繡房、字畫店、布匹行等星羅棋布,都需依托傳統(tǒng)植物染料來染色,因而為該技藝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空間。后受化學染色沖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幾乎很少有人再用植物染色。
黃榮華辭職后,把辛苦打工賺來的幾十萬塊錢都拿了出來,在極度缺乏傳統(tǒng)資料的前提下,幾十年如一日地專心研究天然染色,并且制作出中國第一份植物染色標準色卡,他研發(fā)的顏色也從20多種發(fā)展到了幾百種。黃榮華的這種堅持與用心不得不讓人欽佩。
到目前,黃榮華已研發(fā)出8個色系、400多個色樣、1000多種天然染材,并且制作出中國第一份植物染色標準色卡,初步恢復了中國植物染色工藝。(含全棉針織布色卡、全棉梭織布色卡、真絲素緞色卡)他還研發(fā)出天然手繪染料和天然染色檢測劑,填補了國內(nèi)多項空白。
記者問及最難提取的是哪幾種顏色,黃榮華非常感慨地說道:“最難的是黑色(緇色)和中國綠。緇色,按比例粗劣地算,97%的都是失敗,這個顏色花了近20年,它難就難在是你當時怎么都做不出來的那種顏色。黑色有20多種黑,那種黑是最奇怪的,黑中帶紫,以前它的名字叫‘緇色,魯迅就有首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其中‘緇就是形容的那個顏色。這種顏色的提取用了20年,我大概知道它是什么染料染,比方說茶葉、五倍子,但是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比如配方、比例,哪個多哪個少,還有它的溫度、時間、媒染劑的用量等?!?/p>
而說到“中國綠”時,記者能夠體會到黃榮華內(nèi)心的激動。“中國綠”用了30年才染成,歷史上曾經(jīng)有資料說有用純植物染的中國綠,但沒有見到過實物顏色,更別談配方了。據(jù)說它是用鼠李科的凍綠染的,但黃榮華使用過20多種各地的鼠李科植物,基本失敗,沒見到綠色。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直到2017年9月29日那天,才終于染成。9月29日,在中國國際時裝周“生活在左”品牌秀上的壓軸服裝色彩上呈現(xiàn)了“中國綠”,就是出自黃榮華之手,這是傳統(tǒng)染色“中國綠”首次出現(xiàn)在大家的視野里。為紀念這個顏色,黃榮華把這種綠色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榮華綠”。
黃榮華在采訪中特別講道:“在我們?nèi)痉皇莾刹蝗荆粋€就是下雨天和天氣陰沉的時候不染,主要是由于空氣濕度不同;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說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做,手輕手重都不一樣?!?h3>“非遺”技藝 遵循原則
在不知不覺的采訪中,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多小時,而這一個多小時里,黃榮華一分鐘也沒有停下手中的活兒,一直在為一些衣物染色。黃榮華就這樣反反復復幾十年,不斷地研究、不斷地實驗,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失敗,但在黃榮華的心里從來沒有“放棄”兩個字。
植物染色這項技藝已經(jīng)納入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當記者問及如何看待對此的傳承,黃榮華說:“對于這個技藝,我沒想到全國只剩下我一個,我是真的沒想到,那壓力就很大了。但是對我來說,我舅把這個手藝交給了我,我以后得對得起我舅,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后代。對于一門老手藝,而且是2000多年的手藝,我們必須堅持‘三原原則,第一個必須是原生態(tài),整個過程是原生態(tài)的,這是底線;第二個是原材料,老祖先用的什么材料,你現(xiàn)在還得用什么材料,我們不能任意更改材料拿去做;第三個就是原工藝,這個也是不能隨便更改的?!沁z技藝這8個字,要么活化,要么火化,我希望它活化,既要遵循傳統(tǒng)技藝,又力求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中。我現(xiàn)在在北京服裝學院給研究生講‘中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研究的課,2014年開始辦了傳統(tǒng)染色培訓班,至今已開辦了20期。這些年我覺得我很快樂,我的技藝有這么多年輕人來學,這么多年輕人喜歡,我覺得非常欣慰。來學習這項技藝的人中,有1/4來自大學老師,有1/4是學生(國內(nèi)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有1/4是企業(yè)家,還有近1/4來自社會的愛好者?!?/p>
此外,黃榮華還告訴記者,他現(xiàn)在除了恢復傳統(tǒng)染色技藝以外,還做了很多搶救性發(fā)掘,比方說開始寫書,要將這些記錄下來。對于黃榮華來說,將自己幾年摸索研究出來的東西記錄下來非常重要。
其實,黃榮華自2006年開始撰寫了很多關(guān)于植物染料和植物染色的文章,現(xiàn)已經(jīng)在各個網(wǎng)站、報刊、雜志發(fā)表天然染色專業(yè)文章數(shù)百篇。其論文代表作有:《植物染料現(xiàn)狀與未來》(6700字)、《論天然染料染色》(1.7萬字)被《2008年中國環(huán)保年會論文文集》收錄;《漢麻天然染色研究》(4200字)、《有機棉紡織品、服裝生態(tài)染色初探》(4500字)、《宋錦傳統(tǒng)工藝染色一“天然染色”》(1.3萬字) 被《2010年中國環(huán)保年會論文文集》收錄。
對于很多人問到“在傳承的基礎(chǔ)上如何提高”這一問題,黃榮華表示,離完完整整地恢復老祖宗的技藝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技藝沒有完全恢復,怎么能談提高。
現(xiàn)在有很多外界的服裝品牌找黃榮華合作,也有很多不遠萬里前來學習技藝的愛好者,更有來自美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學生來學習。黃榮華的植物染色技術(shù)與當下的時尚相結(jié)合,一點也不突兀,而是有了非常完美的融合。黃榮華正在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步一步推向世界。
采訪的最后,記者問及現(xiàn)在是否找到了合適的傳承人,黃榮華表示:“目前還沒有合適的傳承人,隨緣,一切順其自然。但不管時代怎么變,我會一直堅持去做自己的事情,繼續(xù)研究傳統(tǒng)染色,將植物染色方法一個一個復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