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逐漸進入新政改革時期。在改革過程中,海軍的重建之路困難重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年僅3歲的溥儀即位皇帝,其父親醇親王載灃就任監(jiān)國攝政王,載灃為了控制中央軍權,任用多名滿洲貴族掌控軍隊,作為載灃親弟弟的載洵由此登上政治舞臺。
愛新覺羅·載洵(1885-1949年),字中泉,號癡云,滿洲鑲白旗人。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年僅24歲就任籌辦海軍大臣,開始對海軍進行整頓建設。
清末海軍又強變弱,屢戰(zhàn)屢敗
清朝的海軍建設開始于洋務運動時期(19世紀60-90年代),曾建成了北洋、福建、南洋3支近代化海軍隊伍,當時中國海軍的整體實力在世界名列前茅,總規(guī)模一度達到世界第四位。但在清政府腐朽的專制統(tǒng)治之下,貪污腐敗、克扣軍費、用人不當、指揮不靈等問題層出不窮,導致中國海軍在對外作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敗。中法戰(zhàn)爭中,福建海軍遭慘敗。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清政府所面臨的危機不斷加深。民族危機也日益嚴重。海洋主權遭到前所未有的侵犯。
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也意識到了海軍建設的重要性,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欽差大臣劉坤一提出:“整頓船政事宜,遵旨條陳時務,復建海軍。”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王文韶也提出整頓北洋海軍的問題。清政府由此重新確立了恢復海軍建設的大政方針,但此后十幾年建設過程中。重建工作進程緩慢,收效不大。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溥儀即位,清廷諭派攝政王、郡王銜貝勒載洵和提督薩鎮(zhèn)冰為籌辦海軍大臣,從此,載洵作為清王朝滿洲貴族的最后一位海軍大臣開始掌管海軍,著手對海軍進行建設。
建設軍港,統(tǒng)一全國海軍
宣統(tǒng)元年七月十日至八月十一日(1909年8月25日至9月24日)。海軍大臣載洵等人奉旨出京馳赴上海、象山、福州、香港、廣州、廈門、杭州、江陰、鎮(zhèn)江、江寧、田家鎮(zhèn)、漢口等地考察海軍。載洵考察期間,象山軍港的破土開工,它是海軍建設的一項重大工程。是清政府為重建海軍而建設的大型軍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載洵后來在訪歐歸國后上奏:“海軍為自強之本計,瑾就原擬辦法。權其緩急,目前以設立海軍學校及建造軍港為要圖。擬先舉辦,以期漸立基礎?!庇纱丝梢?。軍港建設是海軍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載洵對當時海軍狀況進行仔細考察之后,提出了一個具有長遠意義的7年規(guī)劃,從宣統(tǒng)元年起至宣統(tǒng)七年止,第一年:清查兵船、訂造軍艦、查勘軍港、擴充學堂、改革船廠;第二年:配定兵輪、籌辦各式軍艦、開辟軍港、籌辦預算、海軍征兵;第三至七年:大量添加各種兵艦、水魚雷艦、編定各洋軍艦、成立各洋軍港、奏定海軍經費全數預算、實行各海域征兵、設置海軍專部、設置海軍大學等。其余種種未盡事宜。均由海軍處籌辦大臣隨時訂妥奏辦。然而此計劃統(tǒng)計人手用款經費約共需銀1800萬兩,內憂外患的清政府根本無力支撐如此大筆的財政支出,因此7年海軍計劃未能完全實施。
載洵通過實地考察。提出將我國南北洋海軍隊伍分管的舊態(tài)進行統(tǒng)一管理。將管理權收歸中央,同時將北洋、南洋及閩、粵等省舊有兵船加以調查比較,進行分類,統(tǒng)一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此舉改變了以往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力量分散統(tǒng)轄的局面,使得我國海軍可以集中優(yōu)勢兵力進行有效的戰(zhàn)略部署:對軍艦的分類整編,也為我國按海軍戰(zhàn)略而具體劃分軍艦功能奠定了基礎。宣統(tǒng)元年七月五日(1909年8月20日)。載洵等人奏:“擬定海軍人員官階職任。請照陸軍奏定三等九級新官名目、品味。自正都統(tǒng)至協軍校皆冠以‘海軍字樣。以示區(qū)別而專任使。”七月九日(8月24日),又上奏:“現籌辦海軍,自應參仿各國成規(guī),擬訂海軍長官旗式暨各項章服,以期品級分明,略備規(guī)制?!边@些改革措施的制定實施,為海軍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也使我國海軍更加專業(yè)化和規(guī)范化。
載洵還對我國海軍的編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一。請求撥地建設海軍衙署作為海軍的辦公地點,以便集中管理:其二。奏請重訂各司職掌,經奏準,將海軍內部分為軍制、軍政、軍學、軍樞、軍儲、軍防、軍法、軍醫(yī),以上八司各分職掌,遇有應辦事件,由參贊稟報籌辦大臣妥訂后承辦。再三。載洵在訪英過程中了解到英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建制,隨即向清政府提出在山東煙臺組建中國第一支海軍警衛(wèi)隊,為以后我國海軍陸戰(zhàn)隊建設奠定了基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清廷按照載洵建議,將籌辦海軍處改為海軍部,并任命載洵擔任海軍大臣。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載洵上奏:“按照目前海軍部辦事情形,并參考外國海軍軍令部規(guī)制詳加規(guī)劃,總期因時變通,以盡推行之利:統(tǒng)籌兼顧,以規(guī)進步之程。將銓衡、偵測兩科分立軍制、軍學兩司等等。”至此,我國海軍部的編制初步完善,經過晚清幾十年海軍建設,加上清末新政海軍建設重點推進。我國海軍建設基本達到近代化水平,逐步步入正軌。載洵的改革計劃不僅包括海軍艦隊和海軍編制。而且極其注重對學堂和人才的建設與培養(yǎng)。載洵曾上書宣統(tǒng)皇帝建海軍學校,據《順天時報》報道:“海軍部洵大臣自奉命以來極關心海軍再興事宜,世人皆知聞該大臣因中國現勢以籌設大支艦隊為必要,惟目前財政支出人材又缺乏。宜先行籌定基礎廣設船塢學堂等以為人手辦法?!贝送廨d洵在出國考察之際。曾向清政府建議從國內新式學堂中挑選一批優(yōu)秀學生一同赴歐。并“選派廖景方、曾以鼎等往英國學習海軍。又派馬德驥、伍大名等赴英學習造船”。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載洵對于海軍學校的關注,同時也十分重視人才培養(yǎng)。
出洋考察,購買軍艦
為了加快中國海軍的建設步伐,1909年10月16日,清政府派遣籌辦海軍事務大臣載洵和薩鎮(zhèn)冰對歐洲各國進行訪問,重點是學習國外的海軍建設經驗,購買軍艦。意大利是出訪的第一站,載洵和各大臣參觀了意大利的各個海港以及船艦制造廠等,并訂購了一艘約1000噸左右的驅逐艦,名日“鯨波”。接著,前往奧匈帝國參觀,并訂購了一艘2000噸級特快驅逐艦,名日“龍湍”。11月,輾轉到了德國柏林,除了參觀炮廠、船廠以及各個海軍機構還參加了大量的外交活動,并訂購了3艘驅逐艦,名日“同安”“建康”“豫章”,以及2艘炮艦,名日“江鯤”“江犀”。在離德之后,直接前往英國,行程也大致如前。重點對英國皇家海軍大學進行了考察,并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廠和威克斯廠各訂造了一艘巡洋艦。名日“肇和”“應瑞”。在清政府結束了對歐洲的訪問之后,美國和日本也發(fā)出邀請。宣統(tǒng)二年七月至十月(1910年8月至11月)。載洵領銜的21人考察團又赴美日考察。在美國訂購了一艘約2600噸的巡洋艦。名曰“飛鴻”:在日本訂購了兩艘航海炮艦,名曰“永豐”
“永翔”,其中“永豐”號即為后來著名的“中山艦”。
載洵兩次出洋考察所訂購的軍艦中,除了在意大利、奧匈帝國以及美國所訂購的軍艦由于未能付清款項等原因未能來華之外,其余軍艦均先后建成來華,對我國海軍重建工作有突出的影響。
載洵時期,海軍建設進入近代化軌道
在清末新政中,載洵作為掌握海軍大權的人物通過對內改革、對外考察兩種手段對海軍進行建設。其主觀目的是為了重建海軍,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但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我國海軍近代化的進程。載洵通過制定計劃,規(guī)劃海軍改革的總體走向,使改革能穩(wěn)步進行,通過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舉措,逐步使我國海軍建設與國際接軌,最后形成了統(tǒng)一的海軍管理中心——海軍部,達到改革頂峰。所以,載洵的海軍改革是我國海軍近代化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把我國海軍建設納入近代化軌道。
載洵的海軍改革也促進了近代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實施。一方面要求清政府建設專門的海軍學堂。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另一方面派遣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學子到海外留學,這批留學歐洲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相繼成為我國海軍建設和海軍管理的中堅力量,為民國時期我國海軍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載洵的考察購艦對我國近代軍艦仿制起了重要作用。清政府海軍部以德國的“江鯤”號、“江犀”號川江炮艦為樣本,在武漢的揚子機器制造廠仿造了三艘具有同等規(guī)模的炮艦。并在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依照日本的“永豐”艦制造了兩艘相同級別的航海炮艦。在人才相對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尚缺的清末民初,購艦仿造不失為海軍發(fā)展的良策。
但是20世紀之中國,外部帝國主義對華虎視眈眈,肆意劃定勢力范圍,強占軍港,使得我國海軍發(fā)展空間受到限制,大量的戰(zhàn)爭賠款造成我國海軍建設經費困難:內部已接近末日黃昏的清政府對于海軍的管理依然不盡完善。貪污腐敗現象屢見不鮮,薄弱的工業(yè)基礎成為海軍建設的一大障礙等等,這些問題均阻礙著我國近代海軍事業(yè)的發(fā)展。但是我們應該正視載洵在海軍改革中所作出的努力,其對海軍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應該被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