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ca
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欺凌者這樣說:“我看他不爽,所以想打他一頓。就像別人看我不爽,來打我一樣!”的確,校園欺凌事件中有許多欺凌者都是因為自己受了氣,進而去欺負比自己更弱的人,以此來發(fā)泄自己的怒氣。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地踹了身邊打滾的貓。貓?zhí)拥浇稚?,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老板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它所描述的是一種因壞情緒傳染而發(fā)生的一系列惡性循環(huán)的情況。這看著是不是和我們的某些欺凌者很類似?原本,欺凌者是一個膽小懦弱,經(jīng)常被他人欺負的人,心中積壓了諸多不滿的情緒。可有一天,當他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比自己更軟弱、更好欺負的人時,就會選擇將那些積壓已久的壞情緒施加在這些無辜的人身上。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踢貓效應”鏈條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你受了氣,情緒很糟糕時,潛意識就會有一種將憤怒轉(zhuǎn)移出去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很大程度上會建立在比自己“弱小”、“低級”的人身上。因為,你需要選擇一個無法還擊的弱者做出氣筒。
可是,誰會心甘情愿去做那個出氣筒呢?壞情緒的傳染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事態(tài)向更嚴重的方向發(fā)展。憤怒,于人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不能及時調(diào)整糟糕情緒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
調(diào)查顯示,在大多數(shù)校園欺凌事件中,均有一個或多個第三方在場。換句話說,很多人都曾經(jīng)做過校園欺凌事件的旁觀者。
我們可以將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旁觀者做個簡單的分類。
一、協(xié)同欺負者。即事先并不知情,但事發(fā)時協(xié)助欺凌者捉弄、折磨受害者。
二、煽風點火者。指通過一些煽動性的語言、動作為欺凌者叫好,鼓動欺凌行為。
三、置身事外者。即保持中立,不介入將要或正在發(fā)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回避欺負情境。
四、保護者。指安慰、幫助受害者,并努力制止暴力行為的人。
其中,除了保護者,其他三類旁觀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旁觀者效應和從眾心理的影響。
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責任感都會相應減弱,在遇到困難或面對責任時,甚至會退縮。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偶遇欺凌事件卻會置身事外的原因。正是因為有他人在場,每個個體內(nèi)心因見死不救而產(chǎn)生的罪惡感就相對分散了,大家不清楚到底誰應該采取行動,認為總會有別人前去幫忙。于是,就成為了“冷漠”的旁觀者。同時,由于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當在場的其他人都沒有采取什么行動時,個體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xiàn)。顯然,這種“隨大流”的心理,無形中也助長了欺凌行為。
設想,如果你正目睹著一個欺凌事件,在能夠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勇敢地站了出來,結(jié)局會怎樣?或許,會有更多的人因此跟著你一同站出來伸張正義,讓結(jié)局發(fā)生翻天覆地的逆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