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道家人生哲學

2017-03-12 15:29歐陽群英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9期
關鍵詞:京華煙云人生哲學林語堂

歐陽群英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從《京華煙云》看林語堂的道家人生哲學

歐陽群英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林語堂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少有的既深諳西方文化, 又對中國儒道佛等文化做過深入研究, 且能說一口流利英文的作家。 他堅持民主、 自由; 既肯定儒家積極有為的進取態(tài)度, 又尋求道家自然柔弱的人生哲學; 在他的人生觀中, 既有悲觀虛無的因素, 又能以自由曠達的思想讓自己超脫其中。 他是一個矛盾體, 而道家人生哲學更讓他成為一個和諧安詳?shù)娜恕?/p>

林語堂; 道家思想; 人生哲學; 無為; 悲觀

林語堂作品的藝術風格與左翼作家所認可的激昂戰(zhàn)斗的藝術風格迥然不同。 在他的文本里, 我們既能感受到作家對于人生的熱切思考, 又能體會到他一顆熱心社會、 關懷世間的心。 他始終堅持著他“熱心人冷眼看人生”的人生態(tài)度與創(chuàng)作原則, 以充滿哲思、 自由灑脫的文風影響著世人。 林語堂自稱是道家的門徒, 對道家的人生哲學有著執(zhí)著的認同與探求。 道家的人生哲學含意深邃、 范圍寬廣, 影響著世世代代華夏子民的生活和思維習慣, 林語堂用一部小說, 用姚、 曾、 牛三個家族的恩怨愛恨向讀者闡釋自己的道家人生哲學。

一、 林語堂其人:道學為體, 儒學為用

在春秋戰(zhàn)國數(shù)百年的爭鳴中, 各派學說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理論上都達到了極為精深的境地。 然而, 在諸如墨、 法、 名、 陰陽等“九流”中卻獨有儒道兩家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儒、 道兩家分別從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兩方面, 總結了華夏民族在長期發(fā)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和智慧。 這些經(jīng)驗和智慧, 主要是先民們?yōu)榻鉀Q生存和發(fā)展問題而同自然和社會接觸交往中, 通過數(shù)代人的實踐、 思考所得, 正因為如此, 儒、 道便代表了華夏文化的本根或稱道統(tǒng)。

儒家起自孔子, 是一種倫理性哲學, 它集中探討的是倫理道德規(guī)范。 在《論語》中, 篇篇段段所講的幾乎都是與政治倫理道德有關的社會人生問題。 正是由于儒家之學以社會人事為準則, 所以, 儒家對社會人生之外那個渺遠深奧的世界以及一切超驗的東西, 諸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萬物本原為何物”等形而上的問題, 既不關心也無興趣。 儒家的全部智慧立足于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世界, 這種智慧的延續(xù), 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 塑造著華夏民族的性格。

道家起自老子, 是一種自然性哲學。 長期以來, 很多學者都把儒家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 認為道家消極的東西太多, 只能作為儒家的某種補充, 這是很不確切的。 實質(zhì)上, 在九流中, “道家之學, 實為諸家之綱領。 諸家皆專一節(jié)之用, 道家則總攬其全, 諸家皆其用, 而道家則其體”[1]27。 在中國, 哲學起自老子, 先秦諸子學說都沒有能構建起宇宙本體論的哲學, 他們的學說只是討論社會或人生某一方面的問題, 并且直接著眼于現(xiàn)實實用, 如儒家主要在倫理方面, 法家主要在法學方面。

道家在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不僅是奉獻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思辨哲學和理論思維, 從而使以倫理道德為重要特征的中國文化, 顯示了理性的思辨的色彩; 而且, 由于道家有其自然性的特征, 它能為漢民族提供比儒家更為廣闊的空間和精神活動天地, 因而在人生哲學和藝術審美等方面, 道家也遠較儒家能給人更多的泉源。

人生觀是道哲學中的主要構成部分, 道家等同萬物, 平齊是非的平等理性與悲劇意識和自由精神等都對后人產(chǎn)生深刻影響。 在《京華煙云》中, 林語堂在探尋生存方式時所體現(xiàn)出的人生觀就與道家思想密切相關。

林語堂對道家人生哲學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五四新文化運動浪潮席卷全國, 在國外留學多年的林語堂, 旗幟鮮明地批判過儒、 道兩家, 認為其是造成當時國民劣根性的根源, 并且主張推行“非中庸、 非樂天知命、 不讓主義、 不悲觀、 不怕洋氣、 必談政治”[2]166的六條“精神之歐化”方針。 20世紀30年代, 林語堂開始拋開政治, 潛心鉆研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這一轉(zhuǎn)變, 首先體現(xiàn)為他對“以性靈為核心, 以閑適為格調(diào)”的小品文的提倡, 逐漸背離以政治為核心、 慷慨激昂、 披肝瀝膽的左翼文學的陣營。 盡管這一轉(zhuǎn)變讓林語堂遭盡非議與攻擊, 但他道家的天性, 令他“素來喜歡順從自己的本能, 所謂任意而行; 尤喜自行決定甚么是善, 甚么是美, 甚么不是。 我喜歡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好東西, 而不愿意人家指出來的”[3]29。 林語堂在老莊哲學中尋覓到了個人人生觀的契合之處, 然而, 即使認為道家人生哲學有著靈魂的契合, 他也不決絕地排斥儒家思想。 儒家的中庸與務實, 在林語堂看來, 是有可取之處的, 他認為, “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4]101, 儒家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使人明倫理、 合人群, 重現(xiàn)實實用, 能夠較好地調(diào)整人際關系, 維持社會秩序有序運行。 但正是由于儒家對群體以及現(xiàn)實實用的過度重視, 以至于它具有對科學藝術的發(fā)展的不可避免的阻礙作用。 因此, 林語堂的道家人生哲學與傳統(tǒng)的道家人生哲學不同, 他吸收了儒、 道思想精華中對人生真正有所裨益的內(nèi)容, 構建的是一種道學為體、 儒學為用的人生哲學。 《京華煙云》中, “道家真人”姚思安對于愛女木蘭(被林語堂稱為“道家女兒”)嫁入官宦曾家并無異議, 不僅從木蘭與蓀亞性格適合上認同這樁婚姻, 更是認為木蘭、 蓀亞符合陰陽八卦的命理, 是“天作之合”。 道家女兒嫁入儒家做媳婦, 完成其一生道家人生哲學的探索, 這何嘗不是林語堂對于道家人生哲學的探索過程。

二、 林語堂的社會人生之“道”

作為宇宙本體、 萬物本原的“道”, 是人們的感性知覺所不能直接觸摸到的, 但這個“恍兮惚兮”, 為人類“不聞”“不見”“不得”的“道”, 亦即物本體, 卻能滲透到物界, 作用于人生。 社會人生之“道”, 一定程度上即是社會人生的行為準則。 林語堂在其作品中, 曾多次稱自己為“道家的門徒”, 而道家的人生哲學在其各種文本中也以多種形式得到闡釋。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京華煙云》, 更是在人物形象的設置以及小說結構的安排上貫穿了道家的社會人生之“道”。

(一)“道”性自然

“自然”即是“道”的第一大屬性, 因而也是人類社會應當效法的規(guī)則。 “自然”之義為自生自成, 自然而然, 它排除了任何外力的附加和干擾, 只依照自身本然的狀態(tài)去發(fā)展。 依照“道”的“自然”之性, 人性也應該行“無為”之事, 即任由自我化育生長, 不做任何干涉。 但在林語堂的道家人生哲學中, 在以“無為”為本的行事原則中, 糅合了儒家的積極“有為”之道。

姚思安是林語堂精心構建的道家人生哲學的踐履人, 同時他也處于《京華煙云》的中心位置, 貫穿整部小說。 他是家族商業(yè)的繼承人, 坐擁萬貫家財, 卻從不熱心經(jīng)商之道, 對生活瑣事也漠不關心。 他把家族生意交給舅爺打理, 家庭事務則交由妻子管理, 而自己則一心鉆研書籍、 古玩, 陪伴兩個愛女, 以及“沉潛黃老之修養(yǎng)”。 他“無為”, 懂得順其自然, 更能衡量“有為”。 他熱心國事, 支持與同情光緒變法, 批評義和團盲目排外的愚蠢無知, 國難當頭, 捐獻十萬巨款支持國民革命。 他關心國事, 有自己獨立而睿智的見解, 但他從不愿涉足官場。 他享有無限的物質(zhì)資源, 卻也時刻愿意當一個身無長物的快樂的窮人, “他相信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 要聽天由命, 要逆來順受”[5]10。 在是非面前, 他永遠能把握“有為”與“無為”的度。 他憤恨大兒體仁的紈绔與愚頑, 但一貫秉持“心浮氣躁對心神有害”的人生信條, 從不武力干涉, 并且過后即忘; 他注重一個人的內(nèi)心修養(yǎng)與才學, 不以門第取人, 十分看重并喜愛清貧書生孔立夫, 并積極促成其與愛女莫愁的婚事; 他欣賞紅玉的才貌, 但也深知她的紅顏薄命, 在紅玉與小兒子阿非的愛情上從不橫加干涉, 而是任其自然, 最后順水推舟, 促成阿非與寶芬的婚事。 在自覺了卻一身負擔之后, 他外出云游, 到大自然中感悟“真我”。 姚思安是林語堂心中最完美的道家人物形象, 盡管這個人物有過于理想化的成分, 但是他卻集中體現(xiàn)了道家人生哲學的精華, 具有文學審美中典型人物的意義。

“若為女兒身, 必做木蘭也”, 被林語堂熱情稱贊的木蘭, 則是林語堂心目中最理想的“道家女兒”形象。 如果說姚思安是林語堂構建的“理想的流浪漢”, 是“熱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學家, 那么木蘭則是比其父更好地處理了儒道兩家“入世”與“出世”精神的關系, 并以道家的人生哲學作為自己心向往之的田園夢想的現(xiàn)代道家的理想人物形象。 畢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 “姚木蘭”可以學習, 可以有很多; 而“姚思安”則渺遠難以尋蹤、 效仿。 在《京華煙云》中, 最能體現(xiàn)木蘭無為而為之精神的情節(jié)莫過于木蘭對自己婚姻的抉擇。 木蘭丟失被曾文璞救下之后, 認曾氏夫妻為義父義母, 也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曾家的三兒媳婦、 曾蓀亞的妻子, 而命運的安排卻讓她將她的少女之心另有所托。 “舊社會的禮教尚未打破, 木蘭對于嫁給蓀亞一事, 一向也沒有懷疑過, 她是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 但是春季來到, 她思念立夫之情, 憂傷之感, 強烈的無法按捺。”[5]336毫無疑問, 蓀亞并不是木蘭真心熱愛、 愿攜手一生的人, 真正觸動其少女情懷、 愿將自己的聰慧激情獻出的, 是年輕有為的寒門書生孔立夫。 可木蘭心底里對道家順應自然, 遵循命運安排的思想, 在其內(nèi)心并無反抗, 因此坦然接受與蓀亞的婚姻!蓀亞愛她, 她知道。 婚后她會愛蓀亞, 她也知道。 “在這種愛里, 沒有夢繞魂牽, 只有正常男女以身相許, 互相敬重, 做將來生活上的伴侶只是這樣一種自然的情況, 只要雙方正常健康, 其余就是順乎自然而已。”[5]377“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宇宙人生的規(guī)律不是輕易可知, 即使有所知, 也難以表達供世人了解。 所以, 人更不能以自己冰山一角的了解, 來干擾自然之道的運行, 不然, 只能讓命運更加不堪, 世界更加混亂, 即是道家所謂“人法天,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在婚姻問題上, 曼娘的人生觀與木蘭一致。 與曼娘姐妹情深的木蘭, 明知曾平亞將不久于人世, 并未勸阻曼娘, 而是主動幫助清貧的曼娘完成婚禮。 在曾平亞病逝, 曼娘沉浸悲痛無法自拔時, 木蘭還借助幻夢, 指點曼娘接受命運的安排, 順乎自然, 使“曼娘, 由于她的幻想, 不再怨恨命運的悲慘, 她了解了神給她安排的日子, 她是命定要那么生活的, 而聽天由命才可以得救而活得下去。 她相信命運, 相信一切都是天意”[5]192。

“大道, 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 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而不為久,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 林語堂在《京華煙云》上卷引用的這一道家思想, 無疑要讓人感悟“道”之滲透萬物與朦朧隱約的特征, 為整部小說奠定了遵循萬物規(guī)律、 無為而為之的“道”學基調(diào)。

在順乎天道、 自然而然的處世原則下的“無為而為”的例子, 還有很多值得一說的。 其實, 除去“道家真人”姚思安外, 在《京華煙云》中, 作者還給予許多人物“無為而為”的智慧。 木蘭加入曾家開始處理家事時, “知道好多事情并不對, 但是有的事卻裝作不理會”[5]400。 在具體“有為”的度上也把握得恰到好處, “她不肯把家事管理得比以前桂姐管理時, 顯得更好”[5]400。 她知曉所有, 但是從不顯才夸耀, “知其白, 守其黑”, 懂得無為與有為的協(xié)調(diào)運用。 而運用的結果是, “總管已經(jīng)開始怕木蘭, 甚于以前怕桂姐。 因為賬目稍有不符, 木蘭總是微微一笑。 那種笑容足以顯示她并沒被蒙在鼓里, 不過她不說什么”, “在這個的大家庭, 有些事情也是裝看不見才行”[5]400, 木蘭效法的正是道家所謂的水的性質(zhì), 即在處世中不爭, 以“無為”來達到“利萬物”的效果。 再如林語堂精心塑造的另一“道家女兒”姚莫愁, 則可理解為是對木蘭性格上的補充, “木蘭活潑如溪流, 莫愁安詳如池水。 木蘭像烈酒, 莫愁似淡酒。 木蘭的激動和興奮猶如秋日林間的白天, 莫愁的撫慰和逐步增強恰似夏日清晨。 木蘭的心靈經(jīng)常翱翔到天際, 莫愁的心靈安詳堅強如春日的大地”[5]172, 這是林語堂借小說人物巴固——一個年輕作家的人物之口對道家兩姐妹的性格所做的比較。 木蘭浪漫熱情, 莫愁務實沉穩(wěn), 在莫愁身上, 林語堂傾注了更多諸如賢惠、 溫柔、 持家等儒家傳統(tǒng)女性品德, 但真正能使其幸福和美生活的根本還在于其父影響并灌注給她的道家思想。 莫愁與立夫的結婚盡管沒有相愛、 心心相印的基礎, 但是卻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初遇立夫, 兩姐妹在內(nèi)心無一不起波瀾, 但是兩者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木蘭是熱情接近, 與之交流; 莫愁則是默默觀察, 以女性的嫻靜, 小心翼翼地表達。 她主動幫助立夫熨衣服, 不僅在于表示對于立夫的關心, 也可取得未來婆婆的好感; 巧妙委婉地幫助立夫擦皮鞋, 不使立夫?qū)擂巍?而在這些小事中, 又會不失時機地表達自己的少女心思。 “曲則全, 枉則直, 洼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夫為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故之所為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誠權而歸之。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所指出的正合莫愁的性格——不斗、 不爭、 不自夸、 溫婉, 遵循自然之道, 獲得自然而然的結果。

在《京華煙云》的人物大觀園中, 次要人物中蘊含道家思想的也是一道風景。 桂姐、 暗香、 寶芬均是通過自身溫婉、 謙卑、 不爭的性格而擺脫丫鬟身份成為曾姚兩家的或是妻或是妾的身份, 得到兩家的認同。 階層跨越的過程不是傳統(tǒng)電視劇中上演的刀光劍影, 而是極其自然的過程。 桂姐是在曾文璞病重而曾太太無力照顧的情況下, 因為悉心的照顧而被納為妾; 在地位上升后, 依然秉持著丫鬟照顧主子的本分盡心照顧曾文璞與曾太太, 從未有過逾越的想法與舉動。 相反, 同樣作為丫鬟身份的銀屏, 結局卻顯太過凄涼。 銀屏性格剛烈, 敢于自我表現(xiàn), 勇于爭取自己的利益, 可謂是禮教規(guī)制下的一個異類女性代表。 她勇于表現(xiàn)自我, 小說初始, 姚家在逃難的路上, 銀屏即以打扮太過而被姚太太責備; 她勇于反抗, 在體仁出國, 被姚太太驅(qū)逐時敢于與姚太太爭吵; 她聰明機智不免太過, 在被驅(qū)逐離去勢在必然時, 趁機逃走; 從華太太處學習勾引男人媚術, 并與華太太勾結, 共侍體仁, 以此對抗姚太太。 她報復心機太重, 在所有事情的處理過程中, 都有與姚太太故意對抗來泄氣的因素, 即使后來生下兒子, 最使她得意的即是有了對抗姚太太的又一籌碼。 其實, 借用林語堂的話來說: “銀屏算不算個好女人呢?不錯, 天下有壞女人嗎?只要環(huán)境地位變動一點, 銀屏在人生所占的地位就和木蘭的母親就一樣了——是財產(chǎn)萬貫之家的女主人, 能干的主婦, 熱愛子女的母親, 兒女心中的完人?!盵5]162銀屏在性格上其實并沒有太大的過錯, 她的悲劇在于其不懂把握道家“無為”與“有為”的度, 以其自卑的心理強硬對抗自認為不利的形勢, 最終在無力反抗的情況下含恨自縊而死。 《老子》第三十七章主張: “道常無為, 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 尤物將自化?!便y屏若是能懂得這一點, 命運或許能改變, 畢竟在當時有了一個兒子的情況下, 即便得不到姚太太的承認, 進入到姚家, 成為姚家一個或妾或仆的身份, 安逸地度過一生應該是很容易的。

林語堂作為五四時期的新知識分子, 其思想根底具有一種傳統(tǒng)中國士大夫的心理。 五四時期, 不論是政治、 文化還是思想階層, 都在發(fā)生著激烈的動蕩。 林語堂具有士大夫式的愛國使命感與建功立業(yè)愿望, 有著正統(tǒng)儒家“入世”兼濟天下的懷抱, 但當他開始“有為”之路, 他看到的是世間的爾虞我詐、 宦海沉?。?領悟的是“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 軍閥混戰(zhàn)、 社會動亂、 民不聊生, 統(tǒng)治階層漠視自然天道, 漠然視“民”如“物”的政策, 令人反思“有為”之弊。 林語堂對老莊哲學的選擇, 來自一種對生命意識的深層體驗。 面對社會動蕩時期人所承受的種種苦難, 林語堂希冀的是找到一種超越苦難、 消除異化、 自由快樂的人生哲學。

(二)“道”性柔弱

“道”性柔弱, 是由“道”性自然(無為)引出的。 老子認為, “道”的運行, 依循一定的規(guī)律, 即它具有向反方向發(fā)展而否定自身的特點, “剛”“強”的發(fā)展必然要走向衰??; 處在“柔弱”狀態(tài)下, 才會有永久的生命力。 依照“反者, 道之動也”的規(guī)律, 常常是“強大處下, 柔弱處上”(《道德經(jīng)》第七十六章), 所以, 老子一貫主張用“弱”。

長久以來, 受著儒、 道教化的中國國民, 性格也順著“儒者柔也”“清靜為天下正”的方向發(fā)展成一種喜陰柔、 和諧、 安靜的特征。 將這種性格特征延伸到文學領域, 并在與西方民族的性格作對比時, 一些學者便將中國文學稱為“月亮文學”, 而將西方文學稱為“太陽文學”, 認為西方民族比中國民族在性格上更陽剛、 熱情、 獨立、 主動與好斗。[6]觀點不免籠統(tǒng), 但對倡導文學風格的多樣性有著積極的作用。 林語堂曾經(jīng)“長期痛苦思索、 閱讀和反省”[7]7, 總結了中國人性格上的八個特點, 即老成溫厚、 遇事忍耐、 消極避世、 超脫老滑、 和平主義、 知足常樂、 幽默滑稽、 因循守舊。 這些特點, 無一不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有關, 也無不偏向陰柔的特點。 五四文學革命, 揭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序幕。 有感于民族性格對當世落后挨打的殘酷現(xiàn)實的影響, 一大批作家紛紛轉(zhuǎn)向?qū)﹃杽偽膶W的推崇。 陳獨秀、 魯迅、 郭沫若等文人, 在動蕩的社會中, 以筆代劍, 沖鋒陷陣。

處于五四浪潮中的林語堂, 不僅有著對國民性格的分析, “總而言之, 中國人的文化是靜的文化, 西洋人的文化是動的文化。 中國人重陰, 外國人重陽, 中國人主靜, 外國人主動”, 故中國人順從, 西方人自主, “東方之道, 讓然后得; 西方之得, 攘然后得”[8]29, 更有著對這一陰柔性格的辯證認識。

陰柔的性格比之于女性, 使女性具有比男性更多的溫情、 忍耐。 林語堂曾如此評價自己的母親, “我有一個溫柔謙讓天下無雙的母親, 她給我的是無限無量恒河沙數(shù)的母愛, 永不罵我, 只有愛我。 這源泉滾滾晝夜不息的愛, 無影無蹤, 而包羅萬有。 說她影響我什么, 指不出來, 說她沒影響我, 又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大概就像春風化雨。 我是在這春風化雨的愛的庇護下長成的。 我長成, 我成人, 她衰老, 她見背, 留下我在世。 說沒有什么, 是沒有什么, 但我之所以為我, 是她培養(yǎng)出來的。 我想天下無限量的愛, 是沒有的, 只有母愛是無限量的。 這無限量的愛, 一個人只有一個, 怎么能夠遺忘”, “她給我們慈愛, 天高地厚般的慈愛, 可是子女對她也是同樣感恩戴德”[9]93。 母愛是柔弱的, 但母愛的力量卻是巨大而永恒的, 她對林語堂的一生都產(chǎn)生著深遠持久的影響。

在《京華煙云》中, “母親”形象也多是溫柔、 充滿大愛的。 姚太太、 曾太太、 桂姐、 孔太太、 仆人陳媽, 作者對她們或許有所批判, 比如姚太太的守舊、 心胸狹隘, 但觸及母性時, 總是柔情似水的。 對于而后成為母親的, 如木蘭、 莫愁、 曼娘、 暗香等女性, 即至成為母親之后, 女性的柔情更增添幾分。 林語堂借助男性視角——木蘭的丈夫蓀亞, 特寫過木蘭成為母親后的一系列變化:“她照顧自己的孩子很認真, 對自己的衣裳有點漫不經(jīng)心。 大概有一二年的工夫, 她那游玩風景名勝的熱情幾乎全部消失, 到外面吃小館兒的興趣也渺不可見。 母性的力量把她降低到與普通女性了無差異。”“所有木蘭那些母親般的動作, 如同撫愛嬰兒, 在懷里抱著吃奶, 坐的時候把一條腿架在另一個膝蓋上支撐著孩子——小姐若擺出這種姿勢是觀之不雅的, 她對小孩兒低聲細語, 她口中念念有詞般對嬰兒說話, 他不能懂而嬰兒能懂的話, 她的臉和乳房的形狀的改變——這一切都使他感到喜悅, 卻又大惑不解。 阿通因消化不良而生病, 木蘭真正一個禮拜的工夫不睡覺?!盵5]441

林語堂喜陰柔, 但也能辯證地看待柔剛的互補, 能將道家的反正互補、 取中而行、 無必無執(zhí)等本是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轉(zhuǎn)化為處世、 處事的原則和方法。 林語堂在對待婚姻問題中的男女互補性時, 就借姚思安對待兩個女兒婚姻之思表達了自己這一人生觀。 孔立夫性格激進、 上進, 正需要莫愁的沉穩(wěn)適當約束。 曾蓀亞性格怯弱, 能力平平, 木蘭的生氣、 靈活正好與之互補。 互補可以互相限制, 互為補充, 這正是道家所謂的中道。 曾國藩曾有一段關于柔弱與剛強的表述,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 不用偏廢, 太柔則靡, 太剛則折。 剛非暴虐之謂也, 強矯而已; 柔非悲弱之謂也, 謙退而已”[10]51, 這與林語堂的道家柔弱剛強觀不謀而合。

三、 林語堂的人生悲劇意識、 自由精神

“幽默大師”是林語堂身份的顯著標簽。 幽默不僅是林語堂的創(chuàng)作風格, 更是林語堂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同時也是因為20世紀20年代對于“幽默文學”的支持, 使得當時一大批立志于文學救國的熱血斗士們大為不悅。 對于幽默閑適, 林語堂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 他的“幽默”不是軟弱、 屈服、 消極避世, 他認為, 失去幽默感的民族, 其文化必然走向虛偽、 陳舊與枯燥, 而其國民也會日益頑固。 內(nèi)心“一團矛盾”的他, 卻并不如他描述“快樂哲學”的文字一般, 輕松、 閑適, 他思想的深層隱藏著的是一種悲劇意識, 這種意識影響著他一生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態(tài)度。

(一)林語堂的悲劇意識與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對于來自自然和社會的異己力量威脅的恐懼與憂思。 這種恐懼與憂思有多個層面, 在人生層面上, 就表現(xiàn)為對死的恐懼和人的命運的憂思。 《京華煙云》處處充滿著死亡的陰影。 上卷《道家女兒》, 死亡多來自疾?。合仁球唑腰c水般地說了“姚太太一個纏綿久病的孩子死了”、 體弱多病的三女兒目蓮年幼去世, 曼娘的弟弟五歲時因病夭折、 父親一年后接踵而逝; 接著詳細寫了平壓的染病、 結婚沖喜以及暴病身亡, 立夫、 木蘭雨中逛西山時偶遇的小女孩因采蓮蓬而溺死; 銀屏自縊身亡則是小說設置的最大沖突之一。 中卷《庭院悲劇》涉及的“死亡”事件有:體仁騎馬意外摔死; 蓀亞祖母去世; 紅玉身體羸弱, 投湖自盡; 姚太太大病離世。 《秋季歌聲》里牽涉的死亡最多: 有媽祖婆喝消毒水自殺身死; 曾文璞糖尿病加重離世; 木蘭女兒阿滿參加游行被段祺瑞黨槍殺, 以及因為游行而被槍殺的無數(shù)學生、 愛國青年; 曾太太五十九歲患癌安詳去世; 珊瑚去世; 姚思安壽終正寢; 牛似道去世; 素云自甘墮落、 為日本人走狗, 卻以與日本人反抗而壯烈地被日本人槍殺死去; 牛懷瑜兒子國璋在與日本人作戰(zhàn)時中彈而死; 鶯鶯被黛云、 陳三刺殺而死; 阿瑄妻子、 孩子死于日本人屠刀之下; 曼娘為寧為玉碎, 上吊自縊……在眾多死亡事件中, 除去姚思安壽終正寢外, 其余人不是被疾病奪走生命, 就是由戰(zhàn)爭或者意外而致死。 在“無道”的時代, 人的生命又如草芥, “死亡”微不足道。 在《京華煙云》中, 真正體現(xiàn)了老子所謂的“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 戰(zhàn)爭年代, 社會動亂, 人被迫異化, 被各種不受自身控制的因素所支配著, 每個人都熱切地思考著死亡與命運。

20世紀初的中國是多災多難的, 民族、 社會危機相互交織, 面對如此現(xiàn)實, 當時的作家自然而然地具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 悲劇意識。 魯迅對人生悲劇的深層探索, 孤寂、 痛苦、 悲憤的情緒不僅成就其一生, 他更是將這種情緒貫穿在文本中, 影響世代的中國人; 郭沫若的《聶嫈》《棠棣之花》《屈原》等等, 無不以悲劇作結; 郁達夫在貧國被辱的心態(tài)下, 感念生命的悲劇; 老舍對民族文化悲劇的書寫; 沈從文對人性和生命悲劇的慨嘆……林語堂也有屬于自己的悲哀。 他明了生命的終結是死亡, 不僅如此, 生存的過程無時不在面臨被迫異化的困境, “理智告訴我們, 我們的生命就像風中的殘燭, 壽命使大家平等如一”[11]168-174。 他也有“消極”如虛無的思想:木蘭、 立夫同登泰山, 面對無字碑引發(fā)的一系列內(nèi)心波動, 生、 死、 熱情都只是“無窮的時間中的一剎那”[12]129, 而無情的無字碑卻能成為“向人類文化歷史堅強無比的挑戰(zhàn)者”[12]129, 木蘭的想法何嘗不是林語堂自己的想法。

林語堂的悲劇意識和憂患意識是理性的, 是“冷眼旁觀”“冷靜思考”社會、 人生所得。 林語堂信奉道家思想, 并精通道家思想。 道家所謂“人(王)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老子》第二十五章), 正應和了林語堂的人道觀。 “道”先于“天”“帝”的存在, 又以自然無為為其性格。 “道”是一種非情的存在——自然性的“道”, 而非那個有意志、 感情和目的的“天”“帝”, 而這樣的“道”才是萬物的本原, 并以自然無為的方式, 創(chuàng)生著萬物。 天地芻狗萬物, 對萬物的生長、 發(fā)展、 消亡, 本無愛憎, 唯順其自然而已。 而人類現(xiàn)在正以戰(zhàn)爭、 科技、 污染等等破壞著“無情”的天道。

(二)林語堂的自由精神

《京華煙云》中木蘭隨著年歲的增長也逐步體悟到了“道”的這一思想:由小時避難搬家時對“物各有主”的理解到平亞去世曼娘守寡時對“善一定有善報”的懷疑; 從順應命理, 嫁與蓀亞到登泰山時對“石頭無情”而長生不死的感悟; 從不滿自己受役于沖動、 情感從而羨慕玉石動物的不朽到達于“至道”:“她已經(jīng)不再對死亡恐懼, 也不再擔心自己的遭遇, 不再擔心自己的利害”[12]483, “她失去了空間和方向, 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個體感, 覺得自己是偉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份子了”[12]503, “天地與我并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木蘭完成了“道”修行之路!

木蘭的修“道”之路正是林語堂向讀者娓娓道來、 逐步深入的道家人生哲學。 五四文學革命以后, “人”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化”的文學、 “為人生的文學”“人間本位主義”等等關于“人”的口號此起彼伏。 這種對“人”的極端重視, 使幾千年的“天人合一”觀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便被沖破, “人”獲得了極大的解放。 然而, 人類對自然之“道”的異化反過來也在異化著人類自身。 人對自然失去了敬畏, 人也在變得自大、 盲目、 自私。 而林語堂在宣揚五四關于“人的解放”的口號時, 并沒有把“人”孤立于自然之外, 而是將儒道兩家思想結合起來, 既看到了人類的社會性, 又注重人作為天地自然一分子的身份。 “老子思想的中心大旨當然是‘道’。 老子的道是一切現(xiàn)象背后活動的大原理……道是沉默的, 彌漫一切的?!盵4]132-133“道教提倡一種對那虛幻、 無名, 不可捉摸而卻無所不在的‘道’的崇敬, 而這‘道’就是天地主宰, 他的法則神秘地和必然地管轄著宇宙?!盵13]171按照林語堂對道家思想的領悟來講, “道”掌控、 協(xié)調(diào)著我們的生活、 宇宙的運行。 是故, “物各有主”, 當然要順其自然, 無為而為。 然而, 林語堂的道家人生觀絕不僅限于此。 在順應“道”的同時, 他也看到、 領悟到了“道”的無情。 “道”以自然無為的方式創(chuàng)生萬物, 也同樣以自然無為的方式構造人的生命。 “道”不會因為曼娘的善良、 柔弱、 與世無爭而減免她上吊自縊后仍被日本人凌辱的命運, 也不會因為木蘭的“道家女兒”身份而讓木蘭免受失子之痛與戰(zhàn)亂顛沛流離之苦, 也不會因為懷瑜、 素云的作惡多端而加諸其天譴……一切都是順應天道的, 天道罔顧人情!是故, 無情的石頭反能成為“人類文化歷史堅強無比的挑戰(zhàn)者”, 成為長生而不朽者。

“道”的必然與無情, 容易使人產(chǎn)生悲觀和虛無思想。 基于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思想的浸染和現(xiàn)實社會紛爭禍亂, 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文學家多有著一腔悲觀、 熱血的激情, 林語堂也不例外。 特別的是, 林語堂沒有沉浸于悲觀所帶來的熱烈或是虛無情緒, 而是積極探索著超脫之道, “縱令這塵世是一個黑暗的地牢, 到我們總得盡力使生活美滿”[14]29。 《京華煙云》中, 姚木蘭的修“道”之路即是林語堂為自己尋求到的超脫之道。 在經(jīng)歷了世間種種之后的木蘭, 出乎意外地在逃避戰(zhàn)亂中悟出了“至道”。 此時的木蘭已進入中年, 她開始覺出自己的生命已進入秋季, 也清楚地感覺到了生活的意義, 看到了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興起。 她覺得, 中國也是如此, “老的葉子一片一片地掉了, 新的蓓蕾已然長起來, 精力足, 希望大”[12]483。 木蘭從此也不再害怕死亡。 她從生命的不斷延續(xù)和個體感的喪失中獲得了對自我的征服。 木蘭所達到的正是莊子在《齊物論》中闡明的“吾喪我”境界, 即拋棄外我、 假我而保存內(nèi)在的真我的境界。 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愿人能從可悲的傷心損真的境地之中解脫出來, 去做一個“合乎人的本性的人”, 向著自然主義、 人本主義的“人”的自身復歸。 而借“莊周夢蝶”這則寓言, 莊子進一步希望人們能超越自身認識的蔽障, 如“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適志與”一樣融合到宇宙“大化”之中, 自自然然地完成人生, 實現(xiàn)應得的自由。 而木蘭所達到的, 正是林語堂所追求的這樣一種自由。

四、 結語

林語堂學識淵博。 淵博的學識運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 往往能使小說中的人物立體化、 生活化、 意蘊化。 關于人生的哲學, 覆蓋在他的散文或是小說中, 是他一生都在探求的問題。 道家的人生哲學構成了林語堂人生哲學的主要部分。 現(xiàn)實社會紛繁復雜:財富的誘惑、 戰(zhàn)爭的刺激、 “物欲橫流”的社會傾向、 “上下交征利”的社會局面, 人無時不在面臨被異化的困境。 道家的自然無為、 柔弱灑脫的人生觀給予林語堂敬天、 愛人、 幽默、 閑適的人生態(tài)度。 內(nèi)外交困的國勢、 人生必將終結的事實、 無為無情的天“道”, 雖讓林語堂不免陷入悲觀虛無之中, 但道家的人生哲學在反面也在給予林語堂探索與追求自由的精神。 林語堂在《京華煙云》中體現(xiàn)出來的道家人生觀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 可能備受抨擊, 但是放在當今社會, 卻是可以安慰、 鼓舞人心的。 這種人生哲學, 能使人真正地認識生命, 遵從生命規(guī)律, 獲得一種灑脫、 自由的精神力量。

[1]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M].長沙:岳麓書社,2010.

[2] 林語堂.薩天師語錄[M]∥林語堂文選:上.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1990.

[3] 林語堂.無窮的追求[M]∥林語堂自傳.北京:中國群言出版社,2010.

[4] 林語堂.道山的高峰[M]∥林語堂文集,北京:中國群言出版社,2010.

[5] 林語堂.京華煙云:上[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6] 張德林.文學的陽剛美、陰柔美與藝術價值判斷[J].文藝理論研究,1990(3):44-49.

[7] 林語堂.中國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8] 林語堂.論中外的國民性[M]∥無所不談合集.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9] 林語堂.四十自敘[M]∥林語堂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0] 蕭一山.曾國藩傳[M].??冢汉D铣霭嫔?,1994.

[11] 梅青蘋,等.林語堂人生哲語精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12] 林語堂.京華煙云: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13] 林語堂.從人文主義回到基督信仰[M]∥林語堂自傳.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14]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北京文藝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湛貴成]

Abstract: Well versed in western culture, having established in-depth study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nd fluent in speaking English, Lin Yutang is a rar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n insisted on democracy and freedom, advocating the positive Confucian enterprising attitude, and pursuing the Taoist natural delicate life philosophy. In his view of life, both factors of pessimistic nothingness, and the freedom of mind to set himself free are noticeable. He is such a paradox, where he is a personality of harmony and peace because of his Taoist life philosophy.

KeyWords: Lin Yutang; Taoism; philosophy of life; inaction; pessimism

OnLinYutang’sTaoistLifePhilosophyfromAMomentinPeking

OU YANG Qun-ying

(CollegeofLiteratur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I206

A

1009-4970(2017)09-0068-06

2017-03-26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資助(CX2017B196); 湖南省教育廳基地項目(13K034)

歐陽群英(1991—), 女, 湖南永州人, 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京華煙云人生哲學林語堂
林語堂:幽默藝術與快樂人生
用灑脫之筆詮釋簡靜生命哲學——讀王蒙隨筆《不煩惱:我的人生哲學》
探訪林語堂故里
紙與墨,傳奇人
——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有感
浮石繪話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學
浮石繪話
——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學
從文化缺省補償角度看《京華煙云》中文化負載詞的復譯
探究林語堂作品落后女性觀的原因
論《京華煙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物質(zhì)文化在《京華煙云》中的異化翻譯
县级市| 临江市| 修武县| 澄迈县| 阜阳市| 蓝田县| 丹江口市| 乌拉特中旗| 邓州市| 昭苏县| 镇原县| 榆树市| 锡林郭勒盟| 新蔡县| 新安县| 石渠县| 聂荣县| 南江县| 保靖县| 随州市| 南陵县| 额尔古纳市| 房产| 鹤庆县| 安陆市| 乌拉特中旗| 哈巴河县| 来凤县| 互助| 江山市| 出国| 抚州市| 甘孜| 鸡东县| 鄂州市| 涪陵区| 和硕县| 正定县| 疏附县| 丰原市|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