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多麗絲·萊辛非洲小說中的人物身份研究

2017-03-12 15:29蔡開祺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9期
關(guān)鍵詞:首飾盒多麗絲萊辛

蔡開祺

(福州英華職業(yè)學院 外語系, 福建 福州 350018)

多麗絲·萊辛非洲小說中的人物身份研究

蔡開祺

(福州英華職業(yè)學院 外語系, 福建 福州 350018)

多麗絲·萊辛的早期小說《首飾盒》中的人物身份具有多重性, 敘事節(jié)奏具有語音節(jié)奏和敘事節(jié)奏雙重節(jié)奏, 首次提出敘事人物的多重性、 敘事節(jié)奏中的身份考問以及敘事文本中隱含著的身份本質(zhì)。 傳遞出濃厚的神秘主義和人世滄桑感, 熔鑄著作家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對邊緣人的書寫, 體現(xiàn)了作者對弱者的同情和理解、 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以及對社會的反省和思考, 表現(xiàn)出了她對人類整體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認知和思考, 傳達出了她對人類的人文關(guān)懷。

敘事; 身份; 邊緣人物

多麗絲·萊辛的《非洲小說故事集》(1981)收錄了萊辛創(chuàng)作的32篇小說。 這部小說集是萊辛整個寫作生涯的銜接, 包含了她所喜愛的早期短篇小說作品。 在這些短篇小說中, 萊辛細膩地刻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 自由和奉獻的精神等對人類社會至關(guān)重要的世界。 哈羅德·布魯姆接受采訪時說: “萊辛在早期的寫作生涯中具有一些令人仰慕的品質(zhì)?!?萊辛的早期作品值得研究。 通過文本細讀, 筆者選用其中一篇短篇小說——《首飾盒》(TheTrinketBox)予以分析。 這部作品是萊辛最早寫的短篇小說之一,在她看來, 這篇小說“具有穿透力, 情節(jié)周密、 自我意識強烈并且有禮有節(jié)”[1] 8。

《首飾盒》敘述的是一個老婦人神秘且富有傳奇故事的一生, 文本中彌漫著一種整體意蘊的神秘感。 在小說中, 女主人公摩德姑媽在臨終前受到親戚們前所未有的關(guān)心和照顧, 她去世后留下一個首飾盒, 里面承載著她對生活的關(guān)愛和牽掛,但摩德姑媽潛藏于內(nèi)心深處的深層自我隨著她的消逝演變成一個未解的人生之謎, 這使整篇文本在一個個懸念的預設下彌漫著一種濃郁的神秘主義氣氛。 基于現(xiàn)代主義批評強調(diào)的是作家作品在形式結(jié)構(gòu)和藝術(shù)方面的成就, 筆者試圖采用敘事學和神秘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 跳出從多麗絲·萊辛自身經(jīng)歷與小說的關(guān)系、 女性主義等方面進行研究的窠臼, 通過層層遞進、 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分析, 挖掘出潛藏于多麗絲·萊辛的早期小說《首飾盒》表層結(jié)構(gòu)下的敘事手法和藝術(shù), 揭示出敘事人物的多重性身份、 敘事節(jié)奏中的身份考問以及敘事文本中隱含的身份本質(zhì)。 彌補以往有關(guān)多麗絲·萊辛早期非洲小說的敘事研究的不足, 拓寬國內(nèi)對多麗絲·萊辛及其非洲小說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一、 敘事人物的多重性身份

根據(jù)社會建構(gòu)主義的視角, 身份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定位, 是在交際中通過話語建構(gòu)形成的。[2] 2因此身份具有情景性和多重性, 可能因時因地顯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 只有那些反復使用并得到認可的身份, 才有可能逐漸趨于穩(wěn)定。 身份不是客觀和靜止不變的, 而是被塑造出來的。 身份既可以主動地, 也可以被動地建構(gòu), 建構(gòu)時當事人既可能發(fā)乎自覺, 也可能不知不覺。

從小說的表層結(jié)構(gòu)來看, 女主人公摩德姑媽的身份不像傳統(tǒng)作品中的人物那樣清晰確定, 而像陰影一樣, 躲著陽光, 讓我們看不到她的真面目。 摩德姑媽能產(chǎn)生神秘的氛圍是因為她的身上帶有常人沒有的不確定性。 例如, 摩德姑媽崇尚素食主義, 但她自己不是素食主義者, 因為這會給在廚房做飯的人增添不便。 居里夫人是她的偶像, 每當摩德姑媽說起她時, 總是慷慨激昂。 在摩德姑媽微小干枯的身軀里, 到底隱藏著多少英雄豪杰, 真是不得而知。 不管親戚們怎樣想方設法地詢問她, 她都閉口不談。 在這種充滿焦灼的詢問中, 摩德姑媽諱莫如深的回答沾染了神秘的身份氣質(zhì)。

從小說的深層結(jié)構(gòu)來看, 摩德姑媽的身份具有多重性, 這表現(xiàn)在她是一個仆人、 教師、 女權(quán)主義者以及社會主義者。 摩德姑媽的多重性身份和謎一樣的神秘人生讓我們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她的性格特征。 根據(jù)E.M.福斯特的觀點, 摩德姑媽是一個典型的圓形人物。 圓形人物是指文學作品中具有復雜性格特征的人物。 這類人物在小說中往往都是多義與多變的人物, 其性格有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 這樣的圓形人物能更真實、 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復雜、 豐富, 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 摩德姑媽給我們一種多維側(cè)面、 立體可感的形象, 帶來心靈的震動, 尤其是當她在彌留時僅僅留下一個首飾盒而不愿和她的親戚們分享她的人生秘密的時候。 其實, “首飾盒”不僅僅是摩德姑媽遺留給孩子們的一個物品, 同時也像一面鏡子, 映射出人生不可知的神秘主義的影子。

二、 敘事節(jié)奏中的身份考問

小說有兩重節(jié)奏:語音節(jié)奏和敘事節(jié)奏。 由于語音變化而產(chǎn)生了語音節(jié)奏, 由于敘事的變化而有敘事節(jié)奏。 小說節(jié)奏的形成有兩個因素:內(nèi)在的因素是作者的感情, 外在的因素是和作者對小說的時空處理有關(guān)。 這種處理直接受到作者時空觀的支配, 作者時空觀的形成和一定的社會相聯(lián)系。[3] 119它不像模式似的存在于文本中, 而是以它那美妙的此起彼伏, 使我們心里充滿了驚訝、 新鮮和憧憬等感覺。 小說的節(jié)奏載負著我們在小說中前進、 穿行。 它把小說的表面安排穩(wěn)當, 把分散著的那些敘述都收集在同一張網(wǎng)里, 使它們凝聚在一起, 像一顆行星似的, 在文本的天空里循著一定的軌道運轉(zhuǎn)。[4] 415

小說《首飾盒》的節(jié)奏以敘述者感情的起伏變化為基礎。 這些感情的起伏變化像繩索一樣擰在一起形成一種張力, 引起親戚們對摩德姑媽身份的考問和思考。 在小說中, 當摩德姑媽即將去世的消息變得清晰明了時, 人們才問一些本該問的問題。 摩德姑媽在波爾戰(zhàn)爭(1899—1902)前離開家里, 從此漂流在這個世界上, 一生未婚。 其實, 她原本打算和一個叫老約翰·喬丹的人結(jié)婚。 他幽默風趣, 但不幸逝世。 后來摩德姑媽的父親生病, 她就留在父親身邊照顧他, 從此沒有結(jié)婚。 在她臨終前, 她的親戚們還喋喋不休地問她一生未婚的原因。 親戚們坐在摩德姑媽床邊, 看著摩德姑媽, 思考著如何碰觸到她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 即使在她生命垂危時, 親戚們也抓住這短暫的時間進行詢問。 如果親戚們想到一些讓摩德姑媽感興趣的事, 他們會得到什么答案呢?奇怪的是, 年老的摩德姑媽居然會對一些個人問題反應強烈。 其實, 她是一個女權(quán)主義者, 還是一個社會主義者。

小說采用的敘述方式也是歐美文學中常用的以人物的回憶構(gòu)建事件的來龍去脈, 這樣書中所有的內(nèi)容都是以第一人稱的面貌出現(xiàn)的, 帶著這種敘述本身特有的真實感。 在故事行進的過程中, 會不斷插入人物的講述和回憶, 使得故事逐步豐滿, 事實的真相逐步清晰。 這樣的敘述方式, 盡管會給讀者造成全面整理故事線索的些許困難, 但能在閱讀層面上, 調(diào)節(jié)讀者的神經(jīng), 也引發(fā)讀者對于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好奇。 小說也由此帶著讀者一起追尋: 追尋故事的結(jié)局, 追尋人物的命運和追尋閱讀興趣的漸次加強。 在小說《首飾盒》發(fā)展的情節(jié)中, 摩德姑媽的去世猶如一片枯葉緩緩地落在地上, 平靜且安詳。 其實, 摩德姑媽的去世是一個分水嶺。 在她去世前后, 親戚們對她的感情態(tài)度截然不同。 敘述者是摩德姑媽的一個親戚, 也是她的部分人生的旁觀者, 他對摩德姑媽的認識似乎只停留在認識的層面上, 缺乏真正的了解。 根據(jù)《首飾盒》的敘事內(nèi)容, 敘述者對摩德姑媽的感情態(tài)度可以劃分為幾個相互牽引的敘事節(jié)奏:好奇(curiosity)、 感激(gratitude)、 懷恨(resentment)、 痛苦(pain)、 憤慨(rage)、 自豪(pride)。

親戚們好奇的是摩德姑媽在一生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身份。 當敘述者淺顯地認識到摩德姑媽是一個仆人時, 內(nèi)心充滿感激, 這時的敘事節(jié)奏緩慢有力, 但摩德姑媽突然發(fā)現(xiàn)眾多親戚聚集在她的身旁, 向她噓寒問暖, 饒有興趣地打聽一些無足輕重的問題。 他們進進出出, 打擾到她休息, 她不堪其擾。 或許她只是想躺在床上安詳?shù)仉x開這個世界。 同時, 她對親戚們的問題避而不談, 諱莫如深, 又讓他們懷恨在心和痛苦不堪。 所幸的是, 在小說的結(jié)局, 摩德姑媽的親戚們最終認識到了她犧牲自我、 奉獻他人的價值。 這時, 親戚們對摩德姑媽的付出感到自豪, 此時, 敘事節(jié)奏變得歡快起來。 其實, 在這樣多變的敘事節(jié)奏中, 隱藏著一個又一個對摩德姑媽身份的考問: 摩德姑媽的身份究竟是什么?難道她僅僅是一個仆人、 女權(quán)主義者、 社會主義者和素食主義者?這樣的身份考問為引出下文對追尋其身份本質(zhì)的問題埋下伏筆。

三、 敘事文本中隱含的身份本質(zhì)

在萊辛的小說中, 年老的、 身體虛弱的摩德姑媽總是興高采烈地跋山涉水去照看幾個親戚家的孩子或生病的親戚, 有時甚至會不期而至。 她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 是一個和藹可親又不求報酬的仆人。 她認為一個人應有所付出, 不能成為累贅。 親戚們送她一些衣物作為回報。 在她完成使命離開親戚家之后, 她總會留下一些稍微昂貴的禮物, 這讓親戚們有點微妙的怨恨, 畢竟她的所得來源于親戚們的資助。 然而, 在摩德姑媽將要去世時, 她被眾多親戚所包圍, 感覺如芒在背。 她對親戚的問題諱莫如深, 這使得他們有點惱火。 萊辛在小說中隱含深層不露的寓意。 《首飾盒》的寓意, 像一股潛流, 和文本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并行不悖。 摩德姑媽的一生像不可知論似的是一個謎團, 我們無法知曉她為什么一生不結(jié)婚, 為什么心甘情愿地在親戚家里做仆人, 為什么也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她生命的結(jié)束在她一個個人生謎團的籠罩下似乎隱含著神秘主義的寓意, 她的死亡是 “天人合一”, 在“合一”的直覺中, 她似乎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感受到無限美好和永恒閃耀的光輝, 這折射出神秘主義的預言。

其實, 無家可歸的摩德姑媽在自我身份和社會認同的雙重包圍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邊緣人格。 邊緣人是游離于社會主流文化圈或者被社會忽視的群體和個人, 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 他們身上有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意識, 對自我身份感到迷惘, 并迫切想要獲得一種自我認同, 找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這些分裂和苦痛的邊緣經(jīng)驗中, 也顯現(xiàn)出了這些邊緣個體生命對于不合理的、 不道德的、 非人性化的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反抗。 同時, 邊緣人在不斷地遷徙與流放過程中超越、 離開、 擺脫了生命中的各種限制,其終極目的仍然是尋求內(nèi)心的安定。

由此可見, 摩德姑媽活在世間, 但不屬于它。 她在社會群體中是一個邊緣人和流浪者。 摩德姑媽是一個無根漂泊者。 邊緣化的社會處境與“無根”的社會心理塑造了她隱忍和神秘的性格特征。 這個人物形象具有流亡色彩, 那種不安分的追尋者與流亡者的姿態(tài), 總是感到處在矛盾與沖突中的邊緣心理, 也是萊辛本人生命活動的寫照, 而總在尋求與追索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萊辛個人精神姿態(tài)的象征。 萊辛從非洲流亡,這既是身體意義上的,同時也成為她生活中的其他多次遷徙的一個隱喻。 她也是一個自愿的流亡者,一個內(nèi)心和外在生活的流亡者。 她的生活在經(jīng)歷著不停地遷徙, 也許是為了緩和減輕無家可歸的苦痛。[5] 127“流亡”生活中的遷徙和漂泊不僅是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住所,也是在尋找一個與自我認知相契合的文化環(huán)境、 精神環(huán)境,一個可以安頓精神與思想的理想棲居地。 亞當·史密斯曾使用“自我強迫的放逐者”(the self-imposed exile)這一概念來形容萊辛這種被生活環(huán)境的局限性所“驅(qū)使”的持續(xù)寫作狀態(tài),并認為這恰好為她的寫作提供了一種有更好的可能性出現(xiàn)的前景。[6] 151

在小說中, 摩德姑媽似乎有“為人類服務”的潛能, 但她的潛能和本質(zhì)是在處于邊緣的分裂狀態(tài)中得到完滿的發(fā)揮和實現(xiàn)的。 萊辛讓外在的力量沖擊她的意識, 然后讓她逐漸轉(zhuǎn)向自我內(nèi)心, 試圖去理解和超越她的邊緣狀態(tài)。 或許作者和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都無法理解和超越于此, 最終只好求助于“與神的結(jié)合”——摩德姑媽安詳?shù)厝ナ纴磉_到在神秘主義層面上的完滿。 其實, 個人和超現(xiàn)實之間的妥協(xié)將不會通過個人服從和自我否定來完成, 而是通過內(nèi)在分裂后達到個人潛力的全面發(fā)展來完成。 作為一個邊緣人物, 摩德姑媽的身份本質(zhì)或許就是建構(gòu)“犧牲自己, 奉獻他人”的價值。 摩德姑媽似乎是這種真實、 完滿的人, 通過踐行“為人類服務”的原則實現(xiàn)犧牲自我、 奉獻他人的價值。 這種價值是世人眼中普遍的價值, 但她的自我肯定價值是否實現(xiàn), 或者她對自己的定位是否真的清晰卻值得進一步思考。

四、 結(jié)語

邊緣人越來越多地成為世界文學關(guān)注的對象, 成了一些作家的獨特視角。 萊辛的《首飾盒》這篇小說傳遞出濃厚的神秘主義和人世滄桑感。 神秘主義因其不可言說性, 多用寓言或象征化寫作, 這種寓言和象征熔鑄著作家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也給作品平添了許多生命悲愴和歷史滄桑感。

萊辛對邊緣人的書寫, 不僅體現(xiàn)了她對弱者的同情和理解、 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洞察以及對社會的反省和思考, 而且也表現(xiàn)出了她對人類整體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認知和思考, 傳達出了她對人類的人文關(guān)懷。 她試圖通過自己的作品來真實反映邊緣群體的生存困境, 來呼吁人們對這一群體的理解和關(guān)注, 呼吁社會的公平公正。 萊辛不謀求與主流秩序的投合, 她對于社會的思考最終指向了人的存在、 認可以及歸屬問題, 充分體現(xiàn)了她的人道主義思想。

[1] LESSING D.AfricanStories:WithTwoStoriesIncludedfortheFirstTimeinThisCollection[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Building,1981.

[2] DE FINA A,SCHIFFRI D,BAMBERG M.Discourse and Ident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 溫玉林.小說節(jié)奏探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1):117-119.

[4] 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朱乃長,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5] KLEIN C:Doris Lessing:A Biography[M].London:Gerald Duckworth,2000:Prologue.

[6] 盧靜.多麗絲·萊辛的文化身份與小說創(chuàng)作[J].南京社會科學,2010(5):150-156.

[責任編輯湛貴成]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up for the study of character identity of Doris Lessing’s early novel titledTheTrinketBox. It first proposes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the narrative character, the torture for the identity in the narrative rhythm and the implicit essence hidden in the narrative text. Through the progressive and interlocking analysis on the above aspec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their organic relations. It not only makes up for the narrative research on Doris Lessing’s early African novels but also broadens the domestic study on Doris Lessing and her African novels.

KeyWords: narrative; identity; marginalized character

AStudyoftheCharacterinDorisLessing’sAfricanNovel

CAI Kai-qi

(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FuzhouAnglo-ChineseCollege,Fuzhou350018,China)

I561

A

1009-4970(2017)09-0060-04

2017-03-26

蔡開祺(1978—), 女, 福建閩侯人, 碩士, 講師。

猜你喜歡
首飾盒多麗絲萊辛
新“買櫝還珠”
高貴的“偽證”
失散53年美國姐妹因疫情團聚
高貴的“偽證”
德前總理要求前妻放棄使用他的姓氏
名貴的首飾盒
媽媽也想媽媽
萊辛對民族戲劇的認識與盧梭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名貴的首飾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