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xué)仕
(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710119)
玄宗王皇后其人其事
黃學(xué)仕
(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710119)
史載,玄宗元配王皇后,出自當(dāng)時高門上姓之一的太原王氏。長壽二年(693),被九歲的臨淄王李隆基納為王妃,先天元年(712)被立為皇后,后因朋扇朝廷和符厭之事于開元十二年(724)被廢為庶人。
玄宗;王皇后;事跡
玄宗元配王氏,長壽二年(693)臘月被納為臨淄王妃,開元十二年(724)七月被廢為庶人,王氏陪伴李隆基長達三十年。一直以來,學(xué)界對其研究甚少。黃永年、李文才兩先生在各自的文章里,簡略提及了王氏被廢的原因,并無對王氏生平的全面論述。本文擬對其生平進行較全面地探究,考察其家世,見證其與李隆基的結(jié)發(fā)之情,論述她的皇后生涯并探討其被廢的原因,以期還原一個較真實的王皇后。
王氏生年和名字已不可考?!杜f唐書》卷五一本傳載,其父王仁皎,是南朝梁冀州刺史王神念的后代,“玄宗廢后王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后”(劉昫,1974)2177。自王仁皎以上世系,本傳無載。張說奉敕撰寫的《題贈太尉益州大都督王公神道碑》(見《張燕公集》卷一八)交待了王仁皎的三世祖:“盛德之后,仁賢繼出:曾祖景孝,隋屯田侍郎;祖詮,歙縣男,贈汾州刺史;考文洎,贈右仆射:纘戎前列,啟迪后人”(張說,1992)142。但景孝至神念之間的世系卻出現(xiàn)了斷層。《新唐書》卷七二中《宰相世系表》記載了王氏一族的完整世系:“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八世孫錯,為魏將軍。生賁,為中大夫。賁生渝,為上將軍。渝生息,為司寇。息生恢,封伊陽君。生元,元生頤,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將軍。生賁,字典,武陵侯。生離,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亂,遷于瑯邪,后徙臨沂”(歐陽修和宋祁,1975)2601。據(jù)表,王氏源出姬姓,以周靈王的孫子即太子晉之子宗敬為始祖。自王離后,王氏分為太原王氏和瑯琊王氏,后者的分支始祖是王離的兒子王元,太原王氏的分支始祖則是王威,“太原王氏出自離次子威,漢揚州刺史,九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后漢連聘不至”(歐陽修和宋祁,1975)2632。太原王氏后又分出許多子族,王皇后的祖上是被稱為“烏丸王氏”的一支,其分支始祖曰王冏,“烏丸王氏:霸長子殷,后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四世孫寔,三子:允、隗、懋。懋,后漢侍中、幽州刺史。六世孫光,后魏并州刺史。生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廣陽侯,因號‘烏丸王氏’。生神念,北齊亡,徙家萬年”(歐陽修和宋祁,1975)2642-2643。王神念仕梁為冀州刺史,封壯侯。生三子:僧辯、僧修、尊業(yè)。僧修生景孝,為隋屯田侍郎。生詮,汾州刺史、歙縣男。生文洎。生仁皎,字鳴鶴,特進、祁昭宣公。筆者根據(jù)史書記載,得知仁皎至少生有一男三女,男為守一,太子少保,三女一嫁江王李欽(見《舊唐書》卷六四),一嫁玄宗,一嫁嗣濮王李嶠(見《舊唐書》卷七六)。按世系排算,李欽是玄宗和李嶠的皇叔。王皇后一族世系圖如下:
宗敬→(八世孫)錯→賁→渝→息→恢→元→頤→翦→賁→離→威→(九世孫)霸→殷→(四世孫)寔→懋→(六世孫)光→冏→神念→僧修→景孝→詮→文洎→仁皎→王皇后。
王皇后乃始祖宗敬之47世孫。
太原王氏在魏晉南北朝都是社會上的高門上姓,是“五姓七族”之一,也較早獲得一流門閥氏族的地位。田余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一書中對太原王氏的地位有很高的評價。隋唐時太原王氏雖已衰落,不如崔盧李鄭,但在社會上依然有影響力。李肇《唐國史補》卷上載:“四姓唯鄭氏不離滎陽,有岡頭盧,澤底李,士門崔,家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钑鏤王家,喻銀質(zhì)而金飾也”(李肇,1957)?!妒献逯尽泛汀缎帐箱洝返男拮m然采用行政手段來人為劃分姓氏高低,但是實際情況并未因此而獲多大改變,社會上層依然把崔盧李鄭王認為是門閥的高等。王氏一族也是世代官宦。王景孝,隋屯田侍郎。據(jù)《隨書·百官志》載,屯田侍郎隸屬于工部尚書,掌藉田、諸州屯田等事。王詮,爵位歙縣男,死后追贈汾州刺史。按世系推算,其入仕應(yīng)在武德—貞觀初年,《新唐書》卷三九《地理志》記載:“慈州文城郡,下。本汾州,武德五年曰南汾州,貞觀八年更名”(歐陽修和宋祁,1975)1002。此處顯示汾州為下州。據(jù)《唐六典》和《通典》,下州刺史為正四品,《新唐書》卷四九《百官四下》載,下州刺史是正四品下。在唐代,正四品已經(jīng)算是高官,各部侍郎也就正四品的級別。文洎生前有無官職不詳,死后贈右仆射。據(jù)《新唐書》記載,左右仆射都是從二品。王仁皎,“初以翊衛(wèi)調(diào)同州參軍,換晉州司兵。應(yīng)將帥舉,授甘泉府果毅,遷左衛(wèi)中郎將”(張說,1992)142。這是玄宗登基之前王仁皎的官職,是否是王氏嫁給玄宗(693年)之前的就不得而知了。
長壽二年(693),對于李隆基來說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兩件壞事和一件喜事降臨到李的身上,李時年9歲?!锻ㄨb》卷二〇五·則天順圣皇后條載:“二年(癸巳、六九三)正月,壬辰朔,太后享萬象神宮,以魏王承嗣為亞獻,梁王三思為終獻。太后自制神宮樂,用舞者九百人。戶婢團兒為太后所寵信,有憾于皇嗣,乃譖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為厭咒。癸巳,妃與德妃朝太后于嘉豫殿,既退,同時殺之,瘞于宮中,莫知所在。德妃,抗之曾孫也?;仕梦封柚?,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團兒復(fù)欲害皇嗣,有言其情于太后者,太后乃殺團兒”(司馬光,1956)6488。據(jù)上“壬辰朔”是正月初一,那么“癸巳”即是初二,也就是說在這一年正月初二,李隆基生母德妃竇氏被武則天殺害。李旦連自己皇儲的地位都朝不保夕,自然也沒有能力去保護自己的家人。廢太子李賢之子和皇儲李旦諸子都被幽禁在宮中。同年臘月,李隆基被降為臨淄郡王,“臘月,丁卯,降皇孫成器為壽春王,恒王成義為衡陽王,楚王隆基為臨淄王,衛(wèi)王隆范為巴陵王,趙王隆業(yè)為彭城王,皆睿宗之子也”(司馬光,1956)6489。對于這兩件壞事,《舊唐書》卷六也載:“(長壽)二年春一月,親享明堂。癸亥,殺皇嗣妃劉氏、竇氏。臘月,改封皇孫成器為壽春郡王,恒王成義為衡陽郡王,隆基為臨淄郡王,衛(wèi)王隆范為巴陵郡王,隆業(yè)為彭城郡王”(劉昫,1974)123。同年,李隆基納王氏為臨淄王妃,可算一件好事。《唐會要》卷三載:“元宗皇后王氏,長壽二年,納為妃”(王溥,1955)26。兩《唐書》王皇后本傳俱載,李隆基為臨淄王時納王氏為妃,但并無確切年代。幸得《唐會要》記載是長壽二年(693)。李時年9歲,王氏的年歲無載,估計與李年齡相仿,有的學(xué)者說王氏此時也是九歲,恐是想當(dāng)然。被幽禁的日子是李和王氏終生難忘的。據(jù)《舊唐書》卷八六邠王李守禮傳記載:“守禮以父得罪,與睿宗諸子同處于宮中,凡十余年不出庭院。至圣歷元年,睿宗自皇嗣封為相王,許出外邸。睿宗諸子五子皆封郡王,與守禮始居于外”(劉昫,1974)2833。本傳還記載了李守禮能預(yù)測天氣的故事,于是岐王向玄宗奏稱李守禮有道術(shù),“守禮曰:‘臣無術(shù)也。則天時以章懷遷謫,臣幽閉宮中十余年,每歲被敕杖數(shù)頓,見瘢痕甚厚。欲雨,臣脊上即沉悶,欲晴,即輕健,臣以此知之,非有術(shù)也?!殂粽唇螅谝鄳懭弧保▌d,1974)2833-2834??梢?,李守禮在被幽禁的日子里是很凄慘的。李隆基的待遇可能要高一點,至少應(yīng)該不會挨打。直到圣歷元年(698)李守禮和李旦諸子才被“許出外邸”,不再過被幽禁的日子?!杜f唐書》卷八玄宗本紀也載:“圣歷元年,出閣,賜第于東都積善坊”(劉昫,1974)165。此處的“出閣”應(yīng)是指解除被幽禁一事。玄宗、王氏和李守禮都對被幽禁的日子刻骨銘心,以至于后來說起這事還“涕泗沾襟,玄宗亦憫然”。
王氏被選進宮中,與其說是與李做夫妻,不如說是李兒時的玩伴。不知是武則天出于對小皇孫的憐惜,還是李旦為了撫平失去母親給李帶來的創(chuàng)傷,不到十歲的李迎娶了他的元配王氏。此后王氏陪李渡過了五年的被幽禁日子。從圣歷元年(698)到李隆基稱帝之前的這十幾年,有關(guān)王氏的事跡史籍基本無載。
先天元年(712)八月睿宗禪位,李隆基正式登基,王氏也被冊封為皇后?!杜f唐書》卷五一記載:“先天元年,為皇后,以父仁皎為太仆卿,累加開府儀同三司、邠國公”(劉昫,1974)2177。《唐會要》卷三更是記載了冊封皇后的日子是八月二十日,“元宗皇后王氏,長壽二年,納為妃。先天元年八月二十日,立為皇后”(王溥,1955)26。李隆基剛即位就立王氏為皇后,可知王氏在玄宗心里的地位。史載,王氏賢能淑德?!杜f唐書》本傳載:“上將起事,頗預(yù)密謀,贊成大業(yè)”(劉昫,1974)2177?!缎绿茣繁緜饕草d:“將清內(nèi)難,預(yù)大計”(歐陽修和宋祁,1975)3490?!皩⑶鍍?nèi)難”與“上將起事”應(yīng)是指玄宗與太平公主合力鏟除韋后一黨一事,而不包括誅殺太平公主。因為兩《唐書》記載這件事都是在王氏被立為皇后之前,而玄宗誅殺太平公主是在開元元年(713)的七月。《通鑒》卷二一二載:“初,上之誅韋氏也,王皇后頗預(yù)密謀”(司馬光,1956)6751。有學(xué)者將“頗預(yù)密謀”(“預(yù)大計”)解釋為玄宗起兵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及后來剿滅太平公主之軍事行動,顯然是只說對了一半。據(jù)此,王氏還是玄宗政治上的得力助手之一。
王氏成為皇后之后,還身體力行養(yǎng)蠶之事。三部重要史書有載。《通鑒》卷二一〇,開元元年,“三月,辛巳,皇后親蠶”(司馬光,1956)6680?!缎绿茣沸诒炯o載:“開元元年正月辛巳,皇后親蠶”(歐陽修和宋祁,1975)122。此處,兩書在記載時間上有出入,《通鑒》考異利用當(dāng)時尚存于世的《玄宗實錄》對此進行了考證,應(yīng)以《通鑒》記載為準(zhǔn)?!锻ǖ洹肪硭牧は刃Q條載:“大唐顯慶元年三月辛巳,皇后武氏;先天二年三月辛卯,皇后王氏;乾元二年三月己巳,皇后張氏:并有事於先蠶。其儀備開元禮”(杜佑,1988)。古代皇后親蠶被認為是皇后遵守禮制、賢惠、母儀天下之表現(xiàn)。王氏親蠶則說明她是一位賢后。如此一位賢后為何會被廢呢?
玄宗曾與姜皎秘密謀劃廢后,事泄而罷。《新唐書》本傳記載了“半臂易面”的故事,如若屬實,則說明玄宗廢后之打算早已有之。開元十二年(724)發(fā)生的“符厭之事”直接導(dǎo)致王氏被廢。廢后詔書(見《張九齡集校注》卷七)由張九齡草擬,“門下:‘朕承五圣之緒,為萬國之君,敢以私愛而廢至公,內(nèi)顧而忘鴻業(yè)?皇后王氏,天命不佑,華而不實,居上畜虎狼之心,御下甚鷹鹯之跡;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端,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可廢為庶人,就別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布告天下,咸使知聞’”(張九齡,2008)516。關(guān)于王氏被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玄宗為杜絕類似武后、韋后事件之重演,而將王氏廢除
對于后宮干政誤國,玄宗有親身經(jīng)歷,其危害更是刻骨銘心。王氏參與謀劃鏟除韋后一黨,顯示其有一定的政治才干。政治才干加上政治野心,就會使一個人走入歧途。兩《唐書》本傳都記載了“符厭之事”,此處引《舊唐書》載:“后兄守一以后無子,常懼有廢立,導(dǎo)以符厭之事。有左道僧明悟為祭南北斗,刻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諱,合而佩之,且祝曰:‘佩此有子,當(dāng)與則天皇后為比’”(劉昫,1974)。2177雖然此事是王守一主導(dǎo),但王氏顯然是同意的。這顯示出王氏想保住皇后位置的愿望十分強烈,在這一點上與武后當(dāng)初擔(dān)心被廢很相似。黃永年先生在《說唐玄宗防微杜漸的兩項新措施》一文中也講到:“因此玄宗發(fā)現(xiàn)自己的皇后王氏事涉不軌就斷然處置……想‘與則天皇后為比’,當(dāng)然犯了大忌”(黃永年,2007)。李文才《試論唐玄宗的后宮政策及其承繼——〈太平廣記〉卷224“楊貴妃”條引〈定命錄〉書后》一文也認同此觀點。李文認為,玄宗即位后采取嚴密防范后宮的政策,王氏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有重演武后、韋后故事之可能,因此被廢。《劍橋中國隋唐史》論及此事時說,王皇后被廢恐怕是出于政治動機。在張九齡起草的廢后詔書里講到:“皇后王氏,天命不佑,華而不實,居上畜虎狼之心,御下甚鷹鹯之跡;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端,有可諱之惡”(張九齡,2008)516。“華而不實”、“虎狼之心”、“鷹鹯之跡”,還連結(jié)朋黨,這些恐怕不是空穴來風(fēng)之事。此外,玄宗曾與姜皎密謀廢后,可見玄宗認為姜皎是他的心腹大臣,而姜卻將此事泄露給王氏,致使玄宗大怒,賜死姜皎。姜皎泄言,似乎表明他與王皇后有政治來往,或者是王皇后有意結(jié)交玄宗的心腹大臣,這種推測不無道理。據(jù)《舊唐書》卷五九載:“柔遠子皎,長安中,累遷尚衣奉御。時玄宗在藩,見而悅之。皎察玄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尋出為潤州長史。玄宗即位,召拜殿中少監(jiān)。數(shù)召入臥內(nèi),命之舍敬,曲侍宴私,與后妃連榻,間以擊球斗雞,常呼之為姜七而不名也。兼賜以宮女、名馬及諸珍物不可勝數(shù)。玄宗又嘗與皎在殿庭玩一嘉樹,皎稱其美,玄宗遽令徙植于其家,其寵遇如此”(劉昫,1974)2334。“與后妃連榻”,這后妃是否包括王皇后在內(nèi),不得而知,但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此外,《通鑒》卷二一一載:“初,上微時,與太常卿姜皎親善。及誅竇懷貞等,皎預(yù)有功。由是寵遇群臣莫及,常出入臥內(nèi),與后妃連榻宴飲,賞賜不可勝紀”(司馬光,1956)6727。姜皎比群臣都得寵,時常自由出入后宮,這些記載都說明姜皎確實是玄宗的心腹大臣?;屎笏较陆Y(jié)交皇帝近臣,這是歷代帝王都不能容忍之事,更何況是親身經(jīng)歷過武后、韋后之亂的玄宗。且王皇后之兄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寵臣之一,史載玄宗與王守一有舊交情,玄宗登基后還把自己的妹妹清陽公主嫁給他。王皇后同時結(jié)交玄宗的兩個寵臣,其目的絕不一般。王氏被廢后,其兄王守一被貶殺,其妹夫濮王李嶠也被貶為鄧州別駕,而江王李欽卻相安無事。這是否也從側(cè)面說明王皇后、王守一、李嶠有某種政治關(guān)系呢?“朋扇朝廷”看來是確有其事。因此,王皇后被廢有政治原因在內(nèi)。
(二)與武惠妃爭寵,直接導(dǎo)致“符厭之事”
武惠妃得寵,兩《唐書》和《通鑒》都有記載。《通鑒》卷二一二曰:“及即位數(shù)年,色衰愛弛。武惠妃有寵,陰懷傾奪之志。后心不平,時對上有不遜語”(司馬光,1956)6751?!瓣帒褍A奪之志”,指武惠妃有搶奪皇后位之想法,王氏心有不滿而對玄宗常出言不遜,長此以往,玄宗必定心生厭惡?!缎绿茣吠趸屎髠鬏d:“久無子,而武妃稍有寵,后不平,顯詆之”(歐陽修和宋祁,1975)3490。后妃爭寵歷代皆有。王皇后不能生育,加上年老色衰,失寵是不可避免的,使得王氏更加懼怕被廢。事實證明玄宗是有廢立的打算的?!杜f唐書》卷九九張嘉貞傳載:“開元十年……其冬,秘書監(jiān)姜皎犯罪,嘉貞又附會王守一奏請杖之,皎遂死于路……明年,坐與王守一交往,左轉(zhuǎn)臺州刺史”(劉昫,1974)3091-3092。據(jù)此,玄宗與姜皎謀劃廢王氏是在開元十年(722)。后來張嘉貞因為與王守一交好而被貶,聯(lián)系之前“嘉貞又附會王守一奏請杖之(姜指皎)”,可見張王二人的關(guān)系也不一般?!杜f唐書》武惠妃本傳:“上即位,漸承恩寵。及王庶人廢后,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劉昫,1974)2177。從玄宗給她賜的名號“惠妃”就可看出玄宗對她的寵愛有多深,“宮中禮秩,一同皇后”,雖無皇后之名,卻有皇后之實?!缎绿茣肪砥吡草d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后,被臣下諫止,“時王皇后廢,故進冊惠妃,其禮秩比皇后……及妃進,麗妃恩亦弛,以十四年卒,謚曰和。生太子瑛。而皇甫德儀生鄂王,劉才人生光王,皆藩邸之舊,后愛薄,而妃乃專寵。封所生母楊鄭國夫人,弟忠國子祭酒,信秘書監(jiān)。將遂立皇后……”(歐陽修和宋祁,1975)3491王氏還為被廢時,“妃乃專寵”,可見武惠妃集君王萬千寵愛于一身。這對于既無子又年老色衰的王皇后來說,威脅十分巨大。在封建社會,“母以子貴”是不變法則。尤其是在后宮,母子經(jīng)常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更何況是對于沒有皇子的王氏來說,其地位一落千丈自不待言。漢景帝薄皇后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懼怕被廢,才導(dǎo)致了“符厭之事”,不料東窗事發(fā),成為被廢的直接原因。這“符厭之事”可不是一般意義上之民間迷信活動,而是帶有政治目的,好比漢代之“巫蠱之禍”,否則的話,玄宗也不會“親究之”(見《舊唐書》卷五一)。在霹靂木上刻皇帝的生辰八字進行帶有政治目的的迷信活動,更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有謀害皇帝之嫌。因此,玄宗斷然下詔廢王氏為庶人。王氏7月被廢,10月即卒。
綜上,筆者認為王氏被廢的根本原因是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朋扇朝廷”,而“符厭之事”是直接原因。王氏“朋扇朝廷”,其朋黨很有可能由以下人物組成:王守一、姜皎、李嶠、張嘉貞。王氏被廢后,其朋黨人物兩人被殺,兩人被貶,無一幸免。
出身名門之后的王氏,在童年時就嫁給李隆基,成為患難夫妻,陪他度過了難耐的幽禁日子。玄宗登基后,王氏出于保住后位等目的,從賢妃能后轉(zhuǎn)變?yōu)橛姓斡娜宋?。最終因“符厭之事”而被廢,旋即死去。不亦悲乎?
(唐)杜佑.1988.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290-1291.
黃永年.2007.唐史十二講[M].北京:中華書局,60.
(唐)李肇.1957.唐國史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1.
(后晉)劉昫.1974.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宋)歐陽修,宋祁.1975.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宋)司馬光.1956.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
(宋)王溥.1955.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
(唐)張九齡,熊飛.2008.張九齡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
(唐)張說.1992.張燕公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From Suvival to Freedom ——Some Thoughts Towards the Living Ways of Chuang Tzu’s Works
HUANG Xue-sh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Empress Wang is the first queen of the Emperor Xuanzong of Tang;she is from the Taiyuan Wang clan that is a noble family.In the two years of Changshou(693),at that time Li Long-ji was only nine years old;he married the Wang as his Linzi princess.Later,Wang was appointed as the Empress,in the two years of Xiantian(712).Twelve years of Kai-Yuan,the Empress Wang was deposed for private group organization in the court and the Case of Witchcraft.
Emperor Xuanzong of Tang;Empress Wang;life story
K242.205
A
1671-055X(2017)02-0039-04
10.16595/j.1671-055X.2017.02.010
2016-05-27
黃學(xué)仕(1990-),男,四川達州人,研究生,主要從事唐代文獻與唐史研究。E-mail:hxsax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