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鈴
廣播節(jié)目視覺傳達的探索與思考
國 鈴
用視覺方式來記錄和呈現生活、傳遞信息成為大眾傳播的一種主要選擇。面對“視覺傳播”帶來的變化,廣播節(jié)目如何適應?廣播主持人如何及時做出調整適應傳播視覺化?本文試就廣播節(jié)目視覺傳播的必要性以及實現廣播視覺傳達的途徑等問題進行以下探索和思考。
大眾傳播媒體從最初的報紙,到廣播,再發(fā)展到電視,之后又出現了網絡……物質的發(fā)展、技術的革命和受眾需求,催生著媒體一步步的變革,媒體也從單純的文字朝著綜合視覺化的方向轉型,由此迎來了整個社會“視覺文化”的出現。
1、視覺傳播是媒介傳播的主導力量
有資料說:“科學研究表明,信息吸收率,視覺為83%,聽覺為11%。注意力集中程度,視覺為81.7%,聽覺為54.6%。記憶保持力(三天以上),視覺為20%,聽覺為10%,視聽結合為68%?!盵1]聽覺傳播主要為線性接受模式,而視覺傳播則是三維的立體接收模式。顯而易見,多數情況下,在相同的時間內,視覺接受信息的總量遠遠大于聽覺。
視覺傳播伴隨著電子技術、通訊技術、數字技術、材料技術的進步成為大眾傳播的主導力量。美國文化學者丹尼爾·貝爾在談到視覺文化時說:“我相信,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2]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人們也是用眼睛“看”印刷品,但看到的文字甚至圖片并非生活的現實場景,而是媒體加工后的抽象信息(即使是圖片,也僅僅屬于定格的視覺信息瞬間,而真正的生活是不停歇的流動)。所以,“看報紙”是“抽象的視覺傳播”,而非“真實的視覺傳播”??梢哉J為,所謂視覺傳播,是大眾媒介通過再現或模擬再現真實場景的方式傳遞信息的傳播過程,它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傳播方式。最能體現視覺傳播的媒體就是電視,當然還有電影和網絡視頻等。
2、受眾心理決定了視覺化的發(fā)展
人們偏好視覺傳播,不僅僅是因為視覺接收信息的能力大于其他感官,更是因為其傳播產生的視覺沖擊具有最強的真實感和現場感。視覺傳播能把真實或虛擬的現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喚起受眾豐富的審美感受,“調動”了受眾積極主動地參與感知事物和認識事物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讓人愿意通過“看”來知覺并且理解世界,達到了信息傳達的目的。
毫無疑問,受眾心理的需要、大眾傳播媒介視覺化工具的普及決定了大眾傳播的發(fā)展趨勢。任何視覺時代的傳播者必須認真把握受眾的這種心理,在自身媒體可能的范圍內,實現“視覺化”傳播。
3、“二次感知”的存在,是廣播媒體可以將聽覺符號轉換為視覺符號的理論基礎
任何種類的生物,獲取外界信息的手段都是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人類也是一樣,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手段獲得了對外界的第一次認識。其中,視覺是最重要的感覺方式。但是,作為具有高級思維能力的生物,人也具備了一種特殊的感知力——“二次感知”。就是將一次感知中獲得的信息與頭腦中已經存在的知識、經驗相結合,產生了“信息的再認識”。在二次感知的過程中,大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通過大腦思維,完成了對第一次感知所吸收信息的再加工過程。
生活中不乏二次感知的例證,比如,當我們聽到疾馳的汽車聲和突然的碰撞聲,會立即在頭腦中浮現車禍的場景。當我們嗅到茉莉花的花香,即使是閉著眼睛也會在頭腦中出現茉莉花的形象,至于感受者感受到的是一顆,還是滿園、滿山的茉莉花,就與他其后的感官感受有關了。再有,各種印刷在書本報紙雜志上的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視覺聽覺感受更是不勝枚舉??傊煌母泄俜栐诖竽X中與經驗和知識產生了奇妙反應——感覺符號的延伸。聽覺符號之所以能轉化為視覺符號,原理就在于二次感知的存在,這正是廣播能夠將聲音視覺化的根本性理論基礎。
廣播是通過聲音傳遞信息的媒介,作為傳播載體的聲音,包括很多類型,主要有:主持人語言、直播間對話、同期現場聲、現場采訪、音樂、效果聲等等,其中每一種類型還可分為多種小類,比如音樂又包括片花音樂、間隔音樂、背景音樂等。
廣播視覺化,就是要盡力挖掘各類聲音的視覺要素,使聽眾在收聽廣播的過程中,通過心理共鳴與心理調動,產生“二次感知”,插上想象的翅膀,喚起其腦海中的記憶,在接收聽覺符號基礎上產生視覺聯想,進而形成事物的立體感、畫面感和活動感,達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鏡像”效果。
作為廣播從業(yè)人員,應該合理有效地融合各種聲音符號,激活聽眾的視覺形象思維,提升傳播效果。筆者多年從事廣播法制節(jié)目的主持編輯采訪工作,做過以下一些探索:
1、直接“還原”和“放大”現實情景,細節(jié)讓聽眾身臨其境。
前蘇聯心理學博士津琴科提出過“聯覺”觀點,認為:聯覺出現在不同的感覺中,最常見的是視聽聯覺,即在聲音刺激下,主體產生視覺形象。
如何產生視聽聯覺?有效的方法是“還原”并“放大”現實場景,給聽眾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雖然“只聞其聲”是廣播節(jié)目先天的局限,但廣播節(jié)目制作者完全可以通過對聲音的選擇性處理,刻意強調某一時間情境或者某個空間情境,喚起受眾視覺、味覺、觸覺等綜合的感受體驗。
2014年,天津電臺新聞臺與天津市綜治辦、監(jiān)獄局共同在監(jiān)獄內舉辦了“送一本好書寄一份關愛——為未成年服刑人員捐書儀式”,將聽眾捐贈給失足孩子的近萬冊圖書送進了天津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禮堂內,當10名聽眾代表向未成年服刑人員親手送書時,不少人的眼中噙滿淚水,捐贈現場洋溢著溫情和愛意。在節(jié)目直播中,主持人在簡要描繪了現場人物的外貌、行動后,將現場同期聲逐漸放大:10名捐書者代表將書送到未成年服刑人員手中后,叮囑起來:“要好好學習!”、“別灰心,浪子回頭金不換呀!”、“孩子呀,千萬別放棄自己!”……此時,主持人再加入旁觀者的觀察:一句句就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說出的話讓未成年服刑人員紅了眼圈。在節(jié)目直播過程中,現實情景的直接展現與現場主持人的描繪相結合,讓受眾在聽覺體驗中理解感受,再配上音樂的煽情,給了聽眾充分感知的空間。
這期直播節(jié)目中,高潮在于贈書人將書籍遞到這些未成年人手中及其之后的短暫語言交流,主持人通過對“特寫鏡頭”的放大,用了不到一分鐘時間的描述,將現場背景聲、人員交談聲和簡要的主持人描述來回穿插,形成類似蒙太奇剪輯的效果,將聽眾置身于真實的情景之中,與事件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一起體驗,一起感受。這種視覺化的細節(jié)“放大”帶給聽眾心理上的認知“體驗”,起到了媒介傳播的視覺化效果。
2、用帶有“鏡頭語言”的聲音營造畫面感受,表情達意。
近年來,在廣播節(jié)目中大量使用飛標,起到了烘托主題、提高傳播效果的作用。飛標,又叫“片花”、“宣傳帶”,是將報道中最精彩、最突出主題的音響片段剪輯、合成出來的內容。
飛標的作用是產生心情節(jié)奏,當飛標本身的節(jié)奏與聽眾心情的節(jié)奏相吻合時,就能調動起聽眾的“畫面感”。原新華社社長、著名記者穆青在《學會寫視覺新聞》中寫到:“所謂視覺新聞,無非是形象化、立體化,有典型細節(jié),生動的畫面,讀來有聲有色,使人能夠具體地形象地看到你所報道的事實的真面貌。這樣,我們的新聞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適應今天這個電視發(fā)達的時代。”近幾年中,筆者嘗試、探索在新聞報道和主持節(jié)目中使用飛標,特別是將飛標內容賦予“鏡頭語言”。
在一期有關談判專家的節(jié)目中,我們使用了這樣一個飛標:
主持人:近來,隨著一些城市劫持人質事件的頻發(fā),神秘的談判專家浮出水面。
錄音:“不要沖動,有什么事情我們都可以商量解決。但是,不能傷害無關的人!”背景音:高音喇叭、警車聲……
主持人:《法制縱橫》記者對話談判高手,聽他們講述如何談判的秘訣和規(guī)則。
錄音:“其實,我們談判是以制止犯罪為前提,而不是剝奪人的生命這是我們的原則?!?/p>
主持人:要實現解救人質與捉拿劫犯的“雙贏”。
錄音:“保證人質的生命安全,保障劫匪的生命安全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p>
主持人:一旦落為人質,該如何應對?談判高手傳授自救的方法。
錄音:“第一個和劫匪談判的其實是人質,情緒不要對立,要順從聽從他的安排?!?/p>
“音響是體現廣播優(yōu)勢的重要聽覺‘語言’,既可以狀物言情,又可以刻畫人物和場面。電視講究‘畫外音’,廣播講究‘音外畫’,即通過音響構成聽覺形象畫面。”[3]在上面這個飛標開始部分,主持人選取了極具現場感的一個“鏡頭語言”——“ 不要沖動,有什么事情我們都可以商量解決。但是,不能傷害無關的人?!边@個聲音片段是主持人從一次真實的談判中截取的,極強的寫實性的片段,使聽眾通過聽覺,感受到談判現場那種緊張、激烈、扣人心弦的情境,呈現出情景交融的視覺效果。
法治案例,具有相當大的沖突性和懸念,在節(jié)目中,主持人根據案件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剪輯、截取具有視覺化的內容,并利用飛標在整個節(jié)目中層層推進、鋪墊和渲染,牢牢地抓住觀眾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傳播效果。在案例結束之后,主持人還將案件中最精彩的錄音,剪輯成類似電影的“精彩回顧”,生動、曲折、扣人心弦的錄音,不僅提高了傳播效果,也進一步烘托主題。
在飛標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典型場景的典型語言”。由于這些語言不僅在文字上具備情境典型性,在音高、節(jié)奏、語速等語音要素上同樣典型,就使得具備一定社會經驗的聽眾很容易辨別并體會到語言發(fā)生處的情景,視覺聯想自然而然地在頭腦中浮現。
另外,在節(jié)目開始的內容預告中,主持人運用“聲音蒙太奇”的方法,通過語言、音響、錄音、主題音樂的有機串聯,調動聽眾的視覺思維,展示出一組組精彩的聲音鏡頭畫面。
3、主持人敘述話語的 “視覺效果”
廣播語言,在實現敘述性向視覺化轉變過程中,節(jié)目主持人承擔主要的角色。在廣播聲音的各種類型中,主持人表述是占比較大的一種,但卻是最缺乏“視覺感”的一種,無論是主持人的串聯語、評論語、抒情語,甚至敘述語,莫不如此。
是什么原因造成主持人表述的視覺缺乏癥呢?文字語言天生就有“邏輯性強形象性弱”的特性。長期以來,專題節(jié)目的主持人語言重講清事實、重評論說理,而輕形象表意的習慣已經深植于大部分廣播節(jié)目制作者創(chuàng)作理念中。
阿爾多斯·赫胥黎在其《觀看的藝術》中提出:“感覺+選擇+理解=觀看”。他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能夠看清楚往往是能夠想清楚的結果,他強調了“看”到“看到”的過程。傳播中,視覺符號所傳播的不僅是在表面上所描繪的各種視覺符號,而是隱藏在視覺符號背后的意義。[4]也就是說,視覺傳播的“視覺”并非僅僅是靠視覺本身得到信息,它還也包括感覺和理解,比如通過文字描繪我們可以看到春天桃花盛開的美景、聞到丁香迷人的芳香,這種對視覺的理解,為廣播的視覺傳達提供了廣泛的天地。
主持人敘述重在調動聽者的感受力。主持人通過對信息的概括與理解,形象的“展現”,盡可能地激發(fā)聽眾的想象和聯想,使聲音符號立體的傳遞給聽眾,讓受眾產生電視畫面一樣的“視覺效果”。美國新聞學家雷特狄克曾對細節(jié)描寫有這樣的闡述:“在人們心里,蘊藏著各種各樣的記憶,如果你能喚起他們心中的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動人心的力量?!惫P者在實踐中,有過這樣的嘗試:節(jié)目開始的報刊瀏覽中,主持人將當天最新的法制報刊,如《法制日報》、《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和《人民公安報》等法制報刊,按照版面位置,介紹重點內容,比如頭版頭條、壓題圖片、圖片新聞、配發(fā)的評論等,然后對資訊“解碼——再編碼”,介紹主持人對這一新聞的概括、理解,及該新聞的主要核心觀點。從解碼者,轉換到編碼者,主持人解碼時的聲調、評點直接影響了受眾的接受心理。在讀報中,主持人還有意識地點出幾條重點新聞在報紙中的位置、所配畫面的形象,甚至適度引領聽眾體會寫作者的情緒和身處情境。這就如同在聽眾眼前展開一張報紙,產生“用眼睛讀報”的抽象視覺化效果,又在與作者的共鳴中,共同體驗新聞事件的現場“視覺”感。
由于不同類型的廣播節(jié)目所運用的聲音元素不盡相同,對廣播視覺化傳播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筆者僅就自己在實踐中如何把握視覺傳達進行了探索與思考。廣播節(jié)目視覺化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需要廣播編輯記者、主持人積極探索出多種多樣的方法和途徑,以迎接“視覺傳播時代”的挑戰(zhàn)。
注釋:
[1]《聲音藝術》李南
[2]《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丹尼爾·貝爾
[3]《廣播新聞業(yè)務》曹路 吳縵
[4]《視覺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影響》英明
(作者系天津廣播電視臺主任播音員)
責任編輯 葉寶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