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樹明
?
夏、商、西周文病類型認知窺探——以“言”為考察中心
呂樹明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在對夏、商、西周以“言”為中心的文病考量中,文病具體類型體現(xiàn)在:言論不宜不當、言論規(guī)范不合要求、政典文書寫作失真、君主告誡臣下之言奇異、品質(zhì)素養(yǎng)之言工巧等實際應用活動形態(tài);其形式有:讒言巧言、好異邪惡之言、華言碩言、無質(zhì)無序之言等。對于夏、商、西周的文病系統(tǒng)認知,有助于合理把握后世文學的常態(tài)發(fā)展軌跡,凸顯文學自身的修復功能和本體意識。
夏、商、西周;文獻;文病類型;“言”
劉勰在《文心雕龍·指瑕》篇指出,自古以來作家因“慮動難圓,鮮無瑕病”,故文章瑕疵毛病是很難避免的。避免途徑則是要恰當表達“巧言”與“拙辭”之關系,合理把握“字以訓正,義以理宣”之準則。這一說法,對后世認識糾正中國古代文章之病、促進古典文學體類的良性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但應當指出,《指瑕》篇站在文章概念逐漸清晰、文體范圍大體獨立、書面之文基本成型的視域,來對魏晉文學之病進行思考與評價。而對于文的概念尚在混沌模糊之中,文的指涉范圍寬泛不明確,崇尚文之功利性、場合性與儀式性的先秦時期,尤其是夏、商、西周這三個階段,劉勰對文的主要表達應用載體為口頭之言的考量基本上是空白的,學界也鮮有論及。
鑒于此,筆者通過勾連臚列文獻,在以“言”為中心的文病考量思索中,歸納夏、商、西周時期文病之類型和形式。管窺之見,還望諸位學者批評指正。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言,直言曰言。從口,平聲?!盵1]南宋鄭樵《通志·六書略》:“言,從二、從舌。二,古文上字。自舌上而出者,言也?!盵2]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認為言的甲骨文像以口吹簫,《爾雅》有云:“大簫謂之言?!贝藶檠灾玖x。其轉(zhuǎn)化為言說之言者,蓋引申之義也[3]。應當說,言在先秦文學中的意義內(nèi)涵主要是指言語的表達方式。夏、商、西周三代,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孕育生成階段,表達應用載體為口頭之言。而本文所討論的文病集中在對“言”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所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言論作為一種輿論導向形式與宣傳工具手段,充分體現(xiàn)上層統(tǒng)治者對政治話語權的絕對控制與占有,因而備受統(tǒng)治者的重視。早期社會中,言論功能體現(xiàn)在國家與部族關系的維系與協(xié)調(diào)、政權合法性的鞏固和諧穩(wěn)定、治國理念的傳播與認可、君臣關系的有效描述與闡發(fā)、倫理教化的社會輻射與影響。而此時文病則主要是史官記載君臣之間的言論為文本依托。關于文病的判斷標準,則看是否阻礙了上述政治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具體文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此類言辭主要是說話者由于私人目的,將言論肆意扭曲,中傷詆毀他人,遮蔽事實真相,阿諛逢迎、欺上瞞下、禍國殃民,以此獲取政治利益。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4]122
孔《傳》:靜,謀;滔,漫也。言共工自為謀言,起用行事而違背之,貌象恭敬而心傲狠,若滔天。言不可言。此處指處心積慮,邪惡狠毒之言。
朕塈讒說殄行,震驚朕師。[4]132
孔《傳》:“塈,疾;殄,絕;震,動也。言我疾讒說絕君子之行而動驚我眾,欲遏絕之?!犊资琛罚骸白嬄暯?,故為疾也。殄,絕;震,動,皆《釋詁》文。讒人以善為惡,以惡為善,故言我疾讒說絕君子之行,眾人畏其讒口,故為讒也。動驚我眾,欲遏止之。”此處讒說即為詆毀、陷害別人之言。
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4]134
孔《傳》:“攸,所也。善言無所伏,言必用。如此則賢才在位,天下安寧。”此處指毋使善言隱藏、賢人埋沒。
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4]138
孔《傳》:“孔,甚也。巧言,靜言庸違。令色,象恭滔天。禹言有苗、驩兜之徒甚佞如此,堯畏其亂政,故遷放之。此處巧言令色指善于說話,諂媚巴結(jié)之意。
汝無面從,退有后言。欽四鄰!庶頑讒說,若不在時,侯以明之。[4]142
孔《傳》:“眾頑愚讒說之人,若所行不在于是而為非者,當察之?!贝伺c上述“讒說”義同。
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5]
此處乃是武王對商紂因言論失衡、沉淫婦人之言招致亡國的高度警醒與反思,是一種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更是一篇鼓舞士氣的動員詞。
春秋之前,受到思維方式、生活環(huán)境、言辭應用等制約,言論在實際話語表達過程中,往往會缺少一種標準規(guī)范,致使言論在實際表達中漫無目的、中心模糊,不易產(chǎn)生話語信服力。此時,針對言語屬性進行規(guī)范要求的萌芽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雖然只是一些宏觀性的認識與嘗試,且言論多為政治、倫理服務,但在言語組織處理、主題把握以及篇章結(jié)構、語言潤色等具體細節(jié)稍顯稚嫩簡單,但畢竟有了可以衡量、約束的言論標準。而違背這些標準規(guī)范,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定為文病。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栽粡摹璠4]188
孔《疏》:“‘貌’是容儀,舉身之大名也,‘言’是口之所處,‘視’是目之所見,‘聽’是耳之所聞,‘思’是心之所慮,一人之上有此五事也?!员乜蓮摹贝颂帍娬{(diào)言語一定要順從流暢,他人才能夠服從。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4]195
孔《傳》:“在心為志,發(fā)氣為言,皆以道為本,故君子勤道?!笨住妒琛罚骸爸井斠缘蓝鴮幧?,言當以道而接物,依道而行,則志自得而言自當。”此處“道”,蔡沈《書集傳》:“道者,所當由之理也?!褐荆缘蓝鴮?,則不至于妄發(fā);人之言,以道而接,則不至于妄受?!惫蚀颂幹乐敢环N道德準則,言論合乎道理準則,才能被人們所接受。
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宮。[6]
言語要順從,不僅僅突出書面層次文通字順的要求,更要考慮言論手段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實踐與認可程度。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7]
《艮》卦為抑制、停止之卦。輔意為口,王《注》:“施止于輔,以處其中,故口無擇言,能亡其悔也?!背獭秱鳌罚骸把暂p發(fā)而無序,則有悔?!行颉?,中節(jié)有次序也。輔與頰舌,皆言所由出,而輔在中,‘艮其輔’,謂止于中也?!盵8]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云:“顧其頰者,不敢妄談以招批頰之辱,其悔自亡?!盵9]黃壽祺《周易譯注》:“六五,抑止其口不使妄語,發(fā)言就有條理,悔恨消亡?!盵10]此處“有序”強調(diào)言語要依據(jù)一定的條理順序進行編排,思路邏輯清晰,符合事情本來面貌。
《周禮·春官·大祝》曰:“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語,四曰會,五曰禱,六曰誄。”[11]孫詒讓《周禮正義》:“此皆有文雅辭令難為者也,故大祝官主作六辭?!盵12]上述六種文體中,已經(jīng)涉及較多的政治事務文體。政治事務文體的基本要求是,能夠精準反映上層統(tǒng)治者的思想力度,在短時間之內(nèi),讓受體能夠領會其意圖。在實際政典文類寫作中,其措辭運用上要求真切公允,不可過度修飾和洋洋灑灑。文病的出現(xiàn),恰恰是伴隨著這兩種情況出現(xiàn)的。
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4]132
孔《傳》:“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斌w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對于喉舌言論之官職位的要求,也體現(xiàn)了對言論社會作用的重視,同時對于公文應用文中的真實“惟允”原則也開始進行觸及。
淫文破典,典不式教,民乃不類。[13]128
案: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潘振云:‘造作文字以壞經(jīng)典,典不用教,民乃不善也。陳逢衡云:文,文書。典,典則。奸吏舞墨則舊章壞,故典不式教。式,法也。類,謂比式?!煊以疲骸?,巧言深文,變亂舊章。式,用也。’”[14]283在事務政典文體的寫作中,不需要過多的修飾,以實際性、功利性為考慮要素,而過分過度、冗繁冗雜的修飾累贅,則是事務政典文體寫作中的文病,是大忌。
名實不爽曰質(zhì)?!A言無實曰夸?!c實爽曰繆。[13]283
《謚法》將謚號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形式,對其名稱用字關系進行了詳細解釋,總結(jié)用字規(guī)律后,結(jié)合名實關系分為三種錯誤:名稱與事實不相符、有名稱卻無實際內(nèi)容的浮夸、有實卻不能正確命名的謬誤。
君主告誡臣下的言辭通常采取政策制定、朝會朝談、告諭勸誡、謀劃商議、戰(zhàn)爭動員誓言等形式。告誡之中,會牽涉到言論操作傳播中的一些認識與方法,啟迪臣下。
微言入心,夙喻動眾,大乃不驕?!T信傷辯,曰費□□[13]246
此為周公對成王的告誡之言。陳逢衡案:“微言入心,夙喻動眾,臣臨一德,都俞之象也,故大臣處勝滿而不驕。行惠于小,加溫語于庶府也,故小臣得以效忠而不懼?!盵14]603“微言”,指有話不直說,委婉表達,暗喻明意,講究策略和結(jié)構。
案:黃懷信《逸周書匯?!罚骸啊M’下闕文,朱駿聲補‘辭說’。丁宗洛云:‘疑亦是“方圍”。’孫詒讓云:‘“信”,當為言之訛?!痆14]607同據(jù)《逸周書集注》:“孔晁云:‘碩,大。怪,異?!苏裨疲骸f,悅通。碩,大也。辯,利口也。費,損?!惙旰庠疲骸T言傷辯,大詐似信辭多飾也。’”這里的碩言意為說大話,是漫無邊際、夸大事實的空話。
政貴有恒,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商俗靡靡,利口惟賢……公其念哉。[4]245
此篇講述康王告誡畢公以治殷民之法??住秱鳌罚骸罢匀柿x為常,辭以理實為要,故貴尚之。若異于先王,君子所不好。紂以靡靡利口為賢,覆亡國家。今殷民利口余風未絕,公其念絕之?!薄犊资琛罚骸盀檎F在有常,言辭尚其體實要約,當不惟好其奇異。商之舊俗,靡靡然好相隨便,利口辯捷、阿諛順旨者惟以為賢。余風至今未絕,公其念絕之哉!”蔡沈《書集傳》:“對暫之謂恒,對常之謂異,趣完具而已之謂體,恒體所會之謂要?!惫恃赞o應當精粹簡約,擯棄繁蕪柔弱浮華,不喜好奇異詭秘之辭,減少亡朝靡靡之風對言辭的影響。
言論是一種交往的工具。言論所呈現(xiàn)的面貌效果,反映了一個人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潛藏動機,價值觀念、道德認知等。常??梢园蜒哉撟鳛橛^察人的本性品格、德行素養(yǎng)的一種方法。此種風氣蔚然大觀當在春秋后期,尤其在典籍《論語》中體現(xiàn)尤為明顯。但在春秋之前言論與人的行為素養(yǎng)掛鉤的方法已經(jīng)開始孕育。文病則是對沒有修養(yǎng)之人言辭的錯誤表達方面進行詳細描述。
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所不足,發(fā)其所能,曰日損者也?!涿睬?,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證,以故自說,曰無質(zhì)也。……華廢而誣,巧言令色,皆以無為有者也。[13]307
案:黃懷信《逸周書集注》:“潘震云:‘臨人、高人,皆上人之意。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而其所以賢人之賢者,僅以言而已?!惙旰庠疲骸R人以色則不能儉矣,高人以氣則不能以禮先人矣。朱右曾云:賢,勝也?!盵14]819這里是對天天退步之人外在行為表現(xiàn)的描寫。驕傲之色待人,傲氣欺凌人。運用言辭來攻擊人,善于掩飾自己的過錯,將自己能力夸大。言辭在天天落后的人手里成了一種咄咄逼人的利器,其德行修養(yǎng)可想而知。
案:黃懷信《逸周書集注》:“陳逢衡云:‘曲媚,善承順。工巧,謂有口才?!苏鹪疲骸緹o美也,著見區(qū)區(qū)之美事而飾之;本有惡也,專力小小之證據(jù)而隱之;人告之以有過,以他事故解說之,此言之無實也?!惙旰庠疲骸椘湟娢?,耀于外也。務其小證,據(jù)以鳴也。以故自說,故,詐也;說,謂喜悅?!煊以疲骸娢?,表見之事。小證猶云小節(jié)。以故自說,以他故自解其過?!稌x語》多為之?!?,韋昭曰:‘多作計謀?!倪x注引賈逵云:‘故,謀也。然則謂以詐謀自解亦通?!盵14]821此指內(nèi)心空虛的人,左右逢源,用花言巧語來掩飾膚淺,刻意挑剔細枝末節(jié)來維護自己立場。
案:黃懷信《逸周書集注》:“盧文弨云:‘《詩》“廢為殘賊”,王肅云:廢,大也?!惙旰庠疲骸A有虛義?!鬂h《馬融傳》注:‘華譽,虛譽也?!煊以疲骸_,無實也?!盵14]829沒有作為的人,其言語浮華夸大而不誠實。
角之美殺其牛,榮華之言后有茅。[13]383
案:黃懷信《逸周書集注》:“孔晁云:‘言牛以角死,虛言致穢也。潘振云:榮華,皆荂也。草有榮而木有華,以喻言之無實也。茅,菅屬,以況言之有病也。牛以角美而見殺,故言宜善,不可虛夸也?!盵14]1124-1125此處強調(diào)慎言對君子安身立命的重要意義。對君子的要求便是少說榮華無實之言。
關于“言”之文病,在春秋之前以口頭表達作為主要傳播方式的時代,其衡量的標準主要是圍繞言論政治效果、實際表達方式而展開。伴隨著祭祀儀式、日常勸諫、戰(zhàn)爭檄文以及文書寫作等場合逐漸凸顯。而文病的產(chǎn)生則對上述活動產(chǎn)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種類主要集中在讒言巧言、好異邪惡之言、華言碩言、無質(zhì)無序之言等方面,其所涉及的僅僅是言語較為簡單表面、容易可感的層面,較為枯燥單一。政治性與功利性往往成為判定文病成立與否的先決條件,一旦違背,則會用政治高壓手段進行文病的介入與糾正。西周晚期,社會矛盾的日趨加深、宗神信仰的質(zhì)疑破壞、天子權威的江河日下、諸侯勢力的強勢崛起,以“言”為中心的文病也開始下移,言語集中重點向諸侯、卿大夫階層傾斜,且多是諸侯國之間的外交辭令。外交辭令經(jīng)反復斟酌、沉淀加工,對言論結(jié)構組織、藝術品格、言意關系等一些文學性問題開始關注,同時開始注重辭令本身的藝術特征與審美特色等深層次問題。日趨文雅,文病的實際形態(tài)開始由外向內(nèi)過渡與收攏。綜上,夏、商、西周對文病的認知評價,已經(jīng)成為后世反思糾正文病的濫觴,對后世文學常態(tài)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對于凸顯文學自身的修復流變功能,不容忽視。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1.
[2] 鄭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3:254.
[3]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1版[M].八卷本.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3936.
[4] 孔穎達.尚書正義[M].影印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孔安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80.
[5] 司馬遷.史記:第一冊[M].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9:122.
[6]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8:13.
[7] 王弼.周易正義[M].影印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63.
[8] 李光地.周易折中[M].李一忻,點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412.
[9] 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313.
[10]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35.
[11] 鄭玄.十三經(jīng)注疏[M].影印本.賈公彥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808.
[12] 孫詒讓.十三經(jīng)清人注疏·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1992.
[13]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M].修訂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4] 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全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責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楊 敏)
Exploring the Awareness of Ill-Written Types in Essay about Xia, Shang and West-Zhou Dynasties ——Taking "Speech or Saying" as Investigation Center
LV Shum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ll-written types in essay centering on "speech or saying" about the Xia, Shang and West-Zhou Dynasties, we find they can b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patterns as the application activities: the speech is in aptitude, the criterion of them is unsatisfactory, the political texts are distortion, the orders of the monarch to the people are odd and the qualities are refined, etc. And the shapes includes slanderous talk and blandishment, vicious words, showy speeches and speeches of poor quality and order and so on. A good awareness to the system of ill-written types in essay can be great help in grasping normal development of later literature and highlights the self-restoring function and ontology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Xia,Shang and West-Zhou Dynasties; documents; ill-written types in essay; saying or speech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6.015
呂樹明(1990-),男,山東青島人,上海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
上海市社科規(guī)劃重大課題(2015DWY001)
H0
A
1673-2065(2017)06-0091-05
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