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超
(天津商業(yè)大學法學院心理系,天津 300134)
參照性交流雙方學習和語言注意特征的比較
張恒超
(天津商業(yè)大學法學院心理系,天津 300134)
研究采用參照性交流學習范式,以大學生為被試,創(chuàng)設虛擬學習材料,通過對功能預測中學習雙方成績和語言的分析,探查比較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雙方學習成績和選擇性注意的特點。結果顯示:(1)學習階段1~2,高分組和低分組間成績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3~10,高分組顯著更高;高分組在學習階段1~3成績上升較快,學習階段3~10表現(xiàn)出穩(wěn)步上升特點,低分組在學習階段1~5成績上升緩慢,學習階段6~10成績無顯著變化。(2)成績組間語言描述的維度數(shù)量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3~6語言描述的維度數(shù)量存在變化性。結果表明: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學習雙方學習成績表現(xiàn)出不平衡性特點;學習雙方選擇性注意水平表現(xiàn)出一致性特點;學習者學習成績和選擇性注意的整體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點。
參照性交流;選擇性注意;語言
學習認知過程的探查傳統(tǒng)上是在單人操作中進行的?,F(xiàn)實社會情境中,學習過程經(jīng)常發(fā)生于個體間的合作互動過程。“參照性交流學習”是這一互動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具有共同學習目標導向性、語言參與性、團體成績獎勵性、個體責任性等特征。交流學習雙方學習中分別擔任“指導者和操作者”身份,合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1]。Markman和Makin對“參照性交流”典型實驗范式做了歸納:參照性交流雙方輪流擔任“指導者和操作者”,指導者語言描述共同任務對象,操作者根據(jù)描述完成特定操作,直至共同任務結束[2]。
在學習心理研究中,學習成績和選擇性注意是兩個重要的研究指標。學習成績可以直接顯示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的效率特點,是重要的學習行為指標;選擇性注意指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激活和維護學習心理狀態(tài),將注意指向并集中于有關學習的信息上,是學習水平高低的重要認知指標[3]。參照性交流學習的以往研究,對其學習效率、效果和選擇性注意特點做了一定的探查。參照性交流學習中雙方為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需要彼此不斷評估與特定同伴的共有知識、信念等,相應地不斷調(diào)整學習行為,即參照性交流學習中的“聽者設計”。這一過程中雙方會形成針對特定學習對象的特定語言交流形式(參照慣例),以實現(xiàn)彼此對于學習對象的共同理解和解釋[4-6]。
當前,關于參照性交流學習有兩種解釋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參照性交流學習聯(lián)合、集中了學習者的認知資源,有助于認知協(xié)調(diào)和學習效率效果的提高[7-9]。參照慣例作為交流雙方對于學習對象的特定語言解釋,可以最小化彼此對對象共同注意、共同解釋的認知努力,并且參照慣例在特定學習者間的重復使用,能夠減少語言的變化性,保證彼此理解的一致性[10-13];Yoon,Koh和Brown-Schmidt發(fā)現(xiàn),參照性交流雙方對于對象語言解釋的變化,將引起對方對對象選擇性注意指向的變化,同時,當交流情境中與對象具有比較性的刺激發(fā)生變化時,描述者會相應通過語言變化來引導對方對于對象的重新選擇性注意[14];Brennan,Chen,Dickinson,Neider和Zelinsky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單人比較,參照性交流雙方行為的協(xié)調(diào)源于特定語言約定,雙方依此指導對方保持不重復搜索自己已經(jīng)搜索的對象,表現(xiàn)得比單人更有效率[15];張恒超研究發(fā)現(xiàn),類概念的學習中,參照性交流學習比個人學習效果顯著更好;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類概念學習中,參照性交流學習者的選擇性注意水平高于個人學習者,主要表現(xiàn)為指向性水平更高,并且這一選擇性注意優(yōu)勢不受學習材料復雜性的影響[16,17];參照性交流中學習雙方表現(xiàn)出的概念同質(zhì)性,是群體活動中趨同思維的一種反映。語言心理研究證實,該同質(zhì)性源于雙方語言交流中對概念特定特征或特征關系吸引區(qū)的共同注意[18]。另一種觀點認為,參照性交流學習以消耗雙方一定的認知資源為代價,當任務、對象等特點發(fā)生一定變化時,特定學習中語言交流帶來的認知損耗可能抑制學習的效率、效果[19,20]。語言作為學習雙方的認知媒介,主要通過深思熟慮過程驅(qū)動,表現(xiàn)為特定語言的精心設計,對對方觀念、假設的推測等。雙方認知、行為、語言的有意識協(xié)調(diào)過程對認知資源要求較高,完全特定同伴信息的解釋體現(xiàn)了認知資源的大量需求,彼此注意水平、工作記憶容量差異影響學習過程的特點[21-23]。Brennan等比較了無語言的共享注視 (被試在自己屏幕中能看到同伴的眼動光標)和共享注視、聲音兩種條件,發(fā)現(xiàn)共享注視的任務效率效果優(yōu)于共享注視和語言——語言招致了較高的協(xié)調(diào)“成本”[15]。張恒超和陰國恩研究發(fā)現(xiàn),與個人學習相比,語言對于學習雙方認知和行為協(xié)調(diào)帶來的“收益”和“損耗”,受到學習材料復雜性的影響。隨著學習材料復雜性不斷增高,雙方認知和行為協(xié)調(diào)的難度不斷增大,“損耗”不斷增加,學習效率、效果不斷降低[24]。兩種觀點的對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參照性交流學習中雙方認知和行為互動的復雜性。隨著研究的深入,部分研究者進一步指出,這種復雜性還表現(xiàn)在參照性交流學習中包含了許多非語言因素和特定的交流情境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參照性交流學習中語言、行為和認知的獨特表現(xiàn)[25-29]。
已有研究和爭論表明,參照性交流學習具有學習行為和認知復雜性特點,研究角度和目的的不同是研究分歧的一個重要來源。同時,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處。首先,相對缺乏語言分析,尤其是參照性交流學習中語言變化特點的分析。參照性交流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語言的參與性,語言內(nèi)容可以直接反映學習者對于學習對象的注意特點,而先前研究傾向于關注學習的效率效果,從學習行為和認知變化中討論學習特點和語言作用。其次,以往研究關注參照性交流學習和個人學習的比較性研究,忽略了參照性交流雙方的比較分析,即將交流雙方作為一個學習個體與個人學習者做比較探查。如上所述,參照性交流學習的復雜性決定了雙方學習過程中在行為和認知方面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對于參照性交流學習的探查需要更為細致地比較分析學習雙方在學習中行為和認知的一致性和差異性變化特點。再次,各研究分別從參照性交流學習行為指標和認知指標的角度做了一定探查,而對于參照性交流學習的完整理解需要進一步在同一研究中同時將學習行為和認知變化特點做比較探討。
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擬探查比較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雙方學習成績和選擇性注意特點。具體采用參照性交流學習范式,創(chuàng)設虛擬學習材料,通過對交流學習過程中雙方學習成績和交流語言內(nèi)容的分析,在同一學習過程中,同時比較分析雙方學習成績和選擇性注意的變化特點。
2.1 被試
實驗被試為招募的高校在讀大學生,根據(jù)實驗特點,招募了54名,6名(4男、2女)因誤操作和未遵守實驗要求而退出。有效被試中男女各半,一至四年級分別為10、11、16、11名。
2.2 實驗器材
實驗程序由聘請的高校計算機專業(yè)教師編寫。實驗電腦:HP微機,17吋液顯,刷新率85Hz,分辨率1024×768。實驗中被試視線與顯示器中央齊平,約50cm距離。
實驗材料為虛擬生物:4個身體特征維度,各維度2個值:手(二—三指);眼(橫—豎);腳(粗—細);口(大—?。?。在3個維度中設立2種功能:“吸收水分”“產(chǎn)生電流”。吸水是生物產(chǎn)電的基礎。維度4以“有/無”的方式呈現(xiàn),與功能沒有關系。4個維度與4個特征的對應關系安排了4種輪換:①眼腳口手②腳口手眼③口手眼腳④手眼腳口。具體見表1。
表1 材料樣例值
2.3 實驗程序
實驗學習任務為功能預測任務,采用參照性交流學習范式:首先將被試同性別隨機配對(24對,每對為1個學習個體),學習任務個別進行,分為10個學習階段 (block),1個學習階段中8個樣例將隨機呈現(xiàn)2次,每對中的兩個被試在學習任務中分別擔任生物“描述者”和生物功能“判斷者”,通過網(wǎng)線將彼此的電腦互聯(lián),實驗程序可以互應。實驗過程中生物逐一隨機呈現(xiàn),描述者對其語言描述,此時判斷者電腦中呈現(xiàn)的是按鍵說明,需要據(jù)描述判斷生物功能。該過程限時20秒,判斷者操作后,兩臺電腦同時反饋 “生物功能和正確按鍵”并保持4秒后自動消失,下一次兩人身份互換,電腦相應地輪流互換呈現(xiàn)內(nèi)容,直至任務結束。按鍵要求:“吸水,但不產(chǎn)電”“吸水,并產(chǎn)電”“不吸水,也不產(chǎn)電”分別按“,”“.”和“/”鍵。程序自動記錄刺激呈現(xiàn)與反應,并錄音。
m時刻背景均值估計由m-1時刻的背景均值估計和m時刻的回波數(shù)據(jù)遞歸得到。隨著探測時間的積累,該算法的背景估計值精度隨之增高。但是對于探測場景中背景出現(xiàn)起伏的情況下,更新背景速度緩慢。這是由于在該算法中每個回波的權重值一樣,無法重點突出最新回波數(shù)據(jù),使得當前的回波數(shù)據(jù)對整個背景估計值影響貢獻小,導致出現(xiàn)拖尾現(xiàn)象。
2.4 實驗設計
以block10中雙方成績?yōu)闃藴?,將參照性交流雙方分入“高分組”“低分組”。學習任務為2(成績組)×10(學習階段)的二因素混合實驗設計。
因變量指標:功能預測正確率(被試每個學習階段的正確率等于其該階段中的正確判斷數(shù)量除以16,再乘100)、語言描述中的維度平均數(shù)(即被試每個學習階段描述的維度平均數(shù);維度數(shù)量計算方法:描述1個與功能相關的維度計+1,反之,描述1個無關維度計-1,再相加)。功能預測正確率為學習成績指標;語言描述中的維度平均數(shù)為學習中選擇性注意指標,學習中的選擇性注意是學習者心理活動對學習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指向性指學習者對與學習有關信息的注意,集中性指學習者對與學習無關信息的排除或抑制,即學習者注意集中于與學習有關信息的程度[3,17]。
對功能預測正確率和語言描述中的維度平均數(shù)分別做2×10方差分析,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軟件統(tǒng)計分析。
3.1 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雙方功能預測正確率的分析
雙方功能預測正確率結果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見表2。
表2 雙方功能預測正確率
結果顯示:成績組主效應顯著,F(xiàn)(1,46)=21.81,p<0.01,學習階段主效應顯著,F(xiàn)(9,414)=45.70,p<0.01,。交互作用顯著,F(xiàn)(9,414)=2.71,p<0.01。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學習階段1和2,成績組間功能預測正確率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3~10,高分組均顯著高于低分組;高分組條件下,學習階段1~3依次顯著增高,學習階段3~10相鄰階段間差異均不顯著,但相隔階段間差異均顯著;低分組條件下,學習階段1、2間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1與3~4間差異顯著,學習階段2~4兩兩彼此間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5顯著高于學習階段4,學習階段5和6間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6~10兩兩彼此間差異均不顯著。
雙方語言描述中維度數(shù)量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見表3。
表3 語言描述中的維度數(shù)量
分析表明:成績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46)= 0.02,p>0.05;學習階段主效應顯著,F(xiàn)(9,414)= 7.13,p<0.01。事后檢驗表明:學習階段1~3兩兩彼此間語言描述的維度數(shù)量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4顯著多于學習階段3,學習階段4~6相鄰兩兩間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6~10兩兩彼此間差異均不顯著。成績組和學習階段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9,414)=0.19,p>0.05。
4.1 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雙方學習成績的比較
結果分析表明:學習階段1~2,高分組和低分組間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3~10,高分組顯著優(yōu)于低分組;高分組在學習階段1~3成績上升較快,學習階段3~10表現(xiàn)出穩(wěn)步上升特點,低分組在學習階段1~5成績上升緩慢,學習階段6~10成績無顯著變化。研究發(fā)現(xiàn):參照性交流雙方在學習成績上表現(xiàn)出不平衡性特點,差異出現(xiàn)于學習過程的前期;學習過程中高分組成績穩(wěn)步持續(xù)上升,低分組學習過程前期相對緩慢上升,后期不表現(xiàn)出顯著提高。
以往研究將參照性交流雙方作為一個學習個體與個人學習比較,僅僅是將雙方的平均學習趨勢、學習成績與個人學習做了粗略對照[1,15,24]。本研究結果顯示,從學習階段前期看,成績組間差異不顯著。參照性交流前期,當學習者面對陌生的學習對象時,更傾向于以自我信念、期望、假設等作為參照中心,表現(xiàn)為一種“一般性”認知過程,該過程在不同交流者間具有共同性[12,30,31],但是這種認知相似性特點并不代表雙方認知的協(xié)調(diào)性;之后隨著交流進程的不斷發(fā)展,交流者不斷有意識地參照情境中的各種信息線索,高分組逐漸表現(xiàn)出對各種信息利用的顯著有效性,學習成績相應表現(xiàn)為高于低分組。該結果補充豐富了已有研究結論,參照性交流中雙方通過語言媒介不斷努力協(xié)調(diào)彼此的學習行為[10-13]。但是實現(xiàn)雙方行為的完全協(xié)調(diào)對認知資源要求較高[21,22],并不是一次完成不再變化的。很明顯,在雙方實現(xiàn)對于學習對象完全正確理解之前,雙方互動過程中行為和認知既表現(xiàn)出有意識協(xié)調(diào)的共性特征,同時又表現(xiàn)出彼此對于對象理解上的獨特性特征。這種獨特性或差異性表達既可以向?qū)Ψ絺鬟f理解上的不同期望和假設,又可以激發(fā)對方思維的發(fā)散性,因此,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雙方學習成績表現(xiàn)出不平衡性,與雙方各自的認知獨特性、互動中動機水平、彼此不同的啟發(fā)性、學習中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彼此對于情境理解性的差異等均存在一定關聯(lián)性。雙方不同層次和方面的差異性,導致學習中彼此成績變化特點和水平高低的不同。概言之,在參照性交流學習者完全正確理解學習對象之前,參照性交流互動學習中始終伴隨著雙方學習行為、認知的共同性和獨特性。從結果看,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可以理解為雙方行為認知協(xié)調(diào)性逐漸形成過程,也可以理解為雙方分歧矛盾運動過程,這決定雙方彼此學習過程在特定學習條件下學習成績變化趨勢特點具有多樣性。
參照性交流雙方學習成績上表現(xiàn)出的不平衡性特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前文所述兩種觀點之爭。一方面,參照性交流學習中,共同學習目標的導向性、團體成績的獎勵性、個體的責任性等特征,決定了雙方需要聯(lián)合、集中彼此的認知資源,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7,9];另一方面,該互動過程中彼此認知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必然以消耗雙方一定的認知資源為代價,認知損耗可能抑制學習的效率、效果[19,20]。本實驗條件下,該抑制性主要表現(xiàn)于低分組被試成績變化中、學習全過程中,低分組學習階段1~5,成績上升緩慢,學習階段6~10不再表現(xiàn)出顯著變化;而高分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均表現(xiàn)出持續(xù)穩(wěn)定的上升。從學習階段10的成績看,低分組為64.58,高分組為90.63。參照性交流對于雙方學習成績的促進和抑制特點差異,可能與彼此的認知差異以及特定情境中的反應差異存在密切關聯(lián)。該研究發(fā)現(xiàn)的重要啟示是,以往研究僅從參照性交流學習的互動依賴性、目標責任共同性等角度理解和解釋其行為和認知特點是相對不夠完整和準確的,對于參照性交流學習的完整理解還應該包含對于雙方互動中分歧性、差異性的探查和解釋,這有助于從動態(tài)性、發(fā)展性角度洞察參照性交流學習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4.2 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雙方選擇性注意的比較
語言內(nèi)容分析表明:成績組間差異不顯著,學習階段3~6語言描述的維度數(shù)量存在變化性,學習階段1~3、6~10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結果顯示,參照性交流學習中,雙方選擇性注意水平差異不顯著。
研究發(fā)現(xiàn),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學習雙方選擇性注意和學習成績的差異特點和變化特點表現(xiàn)出不一致性。成績組間的無差異性表明,在相同的學習階段,參照性交流雙方語言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在不同學習程度下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性。一致性特征證實了學習過程中交流雙方對于學習對象共同特定的語言解釋,有助于保持彼此對對象的共同注意,而語言的不斷變化性,傾向于加大彼此理解上的分歧和混亂性。交流學習中對同一對象語言描述的變化,將引起對方對對象選擇性注意指向的變化,導致對方對于對象的重新選擇性注意,即一致性體現(xiàn)了認知節(jié)省性原則和“聽者設計”特點[4,5,10,12-14]。 這顯示出參照性交流學習的典型特征之一,交流雙方對于學習對象的語言解釋表現(xiàn)出 “同伴敏感性”[32]。Brown-Schmidt的研究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參照性交流 (人與人)和非真實參照性交流(人與錄音)兩種情境,比較發(fā)現(xiàn),真實情境中,交流者的語言考慮了彼此的身份特征、曾經(jīng)的交流經(jīng)歷等,語言內(nèi)容具有一致性特征;而非真實情境中被試語言未出現(xiàn)特定同伴解釋模式,即真實交流中交流者對于彼此身份特征是敏感的[33]。
參照性交流雙方從學習階段1就表現(xiàn)出選擇性注意的一致性特征,證實了語言交流中“特定同伴”信息在交流的開始時刻就自覺影響到語言加工決策過程[34]。該結果證實了語言加工基于交流限制的觀點,語言交流受到眾多限制因素的制約,引導著交流者的語言加工決策,如交流情境信息[32]、與特定對象關聯(lián)的信息[35,36]、交流同伴身份特征[33]等。同時,研究結果中學習階段主效應顯著,進一步表明,相同學習階段下,參照性交流雙方語言的一致性是“特定同伴性”的表現(xiàn)。而不同學習階段下,語言的變化性則表明交流學習過程中“特定同伴性”具有“動態(tài)調(diào)整性”特征,該調(diào)整性是學習程度或?qū)W習對象理解水平提高的一種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被試學習中選擇性注意水平的不斷提高。具體而言,學習階段3~6表現(xiàn)出不斷提高的特點,學習階段1~3和6~10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如上所述,學習初期學習者面對陌生對象彼此認知過程具有一般性特征,而中期隨著對象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選擇性注意水平不斷提高,中期以后彼此對于學習對象有一定的理解基礎,選擇性注意水平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而從學習成績變化趨勢看,這主要可能受到低分組對于學習對象理解水平較低的影響。
綜上,從成績組選擇性注意水平的比較結果而言,學習雙方選擇性注意和學習成績的差異特點和變化特點表現(xiàn)出不一致性;從選擇性注意在學習階段上的顯著效應分析,與學習成績學習階段主效應顯著的結果又是一致的。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參照性交流學習中學習雙方學習成績和選擇性注意的差異特點明顯不同,而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學習成績和選擇性注意的整體變化趨勢又具有一定的共同特點。參照性交流學習中行為和認知指標的心理含義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同時在同一學習過程中又表現(xiàn)出一定的關聯(lián)性。
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學習雙方學習成績表現(xiàn)出不平衡性特點;學習雙方選擇性注意水平表現(xiàn)出一致性特點;學習者學習成績和選擇性注意的整體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點。
1 Krauss R M, Weinheimer S.Changes in reference phrases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of us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A preliminary study.Psychonomic Science,1964,1:113-114.
2 Markman A B,Makin V S.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category acquis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8,127(4):331-354.
3 沈德立,白學軍.實現(xiàn)高效率學習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研究.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5-27.
4 張恒超.參照性交流中的 “聽者設計”.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29(5):552-560.
5 Frobenius M.Audience design in monologues:How vloggers involve their viewers.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72:59-72.
6 Tillas A,Trafford J.Communicating content.Language&Communication,2015,40:1-13.
7 Araban S,Zainalipour H,Saadi R H R,et al.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s on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nglish less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2012,2(9):8524-8526.
8 Sidera F,Serrat E,Serrano J,et al.Let’s share perspectives! Mentalistic skills involved in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3,2(3):325-352.
9 Tyl′en K,Weed E,Wallentin M,et al.Language as a tool for interacting minds.Mind&Language,2010,25(1):3-29.
10 Heller D,Gorman K S,Tanenhaus M K.To name or to describe:Shared knowledge affects referential form.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2012,4(2):290-305.
11 Jacquette D.Collective referential intentionality in thesemantics of dialogue.Studies in Logic,Grammar and Rhetoric,2014,36(49):143-159.
12 Kronmüller E,Barr D J.Perspective-free pragmatics:Broken precedents and the recovery-from-preemption hypothesi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7,56(3):436-455.
13 Mills G J.The emergence of procedural conventions in dialogue//In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Cog Sci.Boston.USA,2011:471-476.
14 Yoon S O,Koh S,Brown-Schmidt S.Influence of perspective and goals on reference production in conversation.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12,19(4):699-707.
15 Brennan S E,Chen X,Dickinson C A,et al.Coordinating cognition: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hared gaze during collaborative search.Cognition,2008,106(3):1465-1477.
16 張恒超,陰國恩.不同關系復雜性和學習程度下參照性交流與個人學習的比較.心理學探新,2015,35(1):24-29.
17 張恒超.參照性交流與個人學習者學習過程和選擇性注意的比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6):162-167.
18 Branigan H P,Pickering M J,Cleland A A.Syntactic coordination in dialogue.Cognition,2000,75(2):B13-B25.
19 Nicholas D D,Rick D,Rofer J K.Listeners invest in an assumed other’s perspective despite cognitive cost.Cognition,2011,121:22-40.
20 Rossnagel C.Cognitive load and perspective taking:Applying the automatic-controlled distinction to verbal commun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30:429-445.
21 Galati A,Brennan S E.Attenuating information in spoken communication:For the speaker,or for the addresse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10,62:35-51.
22 Martin J P,Janet F M,Marina.Nonconscious priming of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5,58:77-81.
23 Nappa R,Arnold J E.The road to understanding is paved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s: Cues to the speaker’s attention and intentions affect pronoun comprehension.Cognitive Psychology,2014,70:58-81.
24 張恒超,陰國恩.關系復雜性對關系類別間接性學習的影響.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28(2):193-200.
25 Beyer H,Liebe U.Three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measure the social context dependence ofprejudice communication and discriminatory behavior.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5,49:343-355.
26 Frank M C,Goodman N D.Predicting pragmatic reasoning in language games.Science,2012,336:998-1007.
27 Jennifer E A,Jason M K,Giulia P.Audience design affectsacoustic reduction via production facilitation.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12,19(3):505-525.
28 Ruiter J P,Bangerter A,Dings P.The interplay between gesture and speech in the production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Investigating the tradeoff hypothesis.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2012,4:232-248.
29 Yu C,Schermerhorn P,Scheutz M.Adaptive eye gaze patterns in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and artificial agents.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2012,1(2):13-43.
30 Bezuidenhout A.Perspective taking in conversation:A defense of speaker non-egocentricity.Journal of Pragmatics,2013,48(1):4-16.
31 Keysar B,Barr D J,Balin J A,et al.Taking perspective in conversation:The role of mutual knowledge in comprehensio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0,11:32-38.
32 Brown-Schmidt S,Gunlogson C,Tanenhaus M K.Addresseesdistinguish shared from private information when interpreting questions during interactive conversation.Cognition,2008,107:1122-1134.
33 Brown-Schmidt S.Partner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maintained referential precedents during interactive dialo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9,61(2):171-190.
34 Metzing C,Brennan S E.When conceptual pacts are broken:Partner-specific effect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3,49:201-213.
35 Chambers C G,Tanenhaus M K,Eberhard K M,et al.Circumscribing referential domains during real-time language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2,47:30-49.
36 Matovic D,Koch A S,F(xiàn)orgas J P.Can negative mood improv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the ability to detect ambiguous communica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14,52:44-49.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and Language Attention Feature between Learner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Zhang Hengch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
The study adopted th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paradigm with college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oth performance and language of functional prediction task,it created virtual learning material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erformance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lock 1 and 2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grouping.The high grouping was significant higher in the block 3-10.The score of high grouping rose faster in the block 1-3 and steadily rose in the block 3-10.The low grouping rose slowly in the block 1-5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lock 6-10.(2)The dimensional number of language description did not appea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grouping.The dimensional number of language description changed in the block 3-6.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The score appeared imbalance between learners.The level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appeared consistency.The overall change trend between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had something in common.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selective attention;language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6YJC190029)
張恒超,男,副教授,博士。Email:zhhengc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