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可與贊賞,總會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學生時代,作為學生的我在教師的認可中,激發(fā)了自己的潛能,遇見了更好的自己;教學時光,作為教師的我在喚醒學生,幫助他們遇見更好的自己;管理時段,我在助推教師,催生他們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將自己的潛能盡情地發(fā)揮出來,與學生和教師同生共長。
【關鍵詞】激發(fā)潛能;語文天地;課題研究;同生共長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2-0070-03
【作者簡介】顧菠,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國英小學(江蘇常州,213022)校長,高級教師。
在認可中,老師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小波(曾用名顧小波),你來叫‘立正”。二年級的解老師對著全班同學說?!疤彀?,這可是班長的‘活呀!我是誰?我怎可有此禮遇?難道是新調來的老師弄錯了?”誠惶誠恐的我無法按捺內心的激動,第一次叫“敬禮”時額頭叩響桌面的場景,如今仍然歷歷在目。后來,我專注讀書,從那一年起,我家墻上就有了“三好學生”獎狀的專用陣地。四年級,解老師又成了我的老師,他讓我當“小老師”帶徒弟,我像模像樣做起了“小先生”,常得到老師的贊揚,于是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當老師的種子。親愛的讀者,您可曾知道,年幼的我曾因合不上外婆的數(shù)數(shù)節(jié)拍,跟不上幼兒園教師和小朋友的節(jié)奏,從而被家人視為“弱智”。今天我竟有這樣的學習前程,我不曾想到,家人也不曾想到。
帶著點燃的求知欲,小學畢業(yè)的我竟然在一天內自學了初一的《代數(shù)》,纏著同村的學姐教完26個英文字母,開始咿呀學習第二語言。沒有人引導我這么做,只是自己突發(fā)奇想而已。開學了,數(shù)學任課教師宗老師發(fā)現(xiàn)班級里有這樣一個“特殊”學生,不僅每堂課期許地看我,叫我回答難題,而且還在全年級新生集會上重點表揚了我的自學精神。自此,我迸發(fā)了自己的小宇宙,在宗老師的教學歷程中,我的數(shù)學成績幾乎是滿分。親愛的讀者,您可曾知道,當年數(shù)數(shù)都艱辛的孩子,怎可能偏執(zhí)地愛上數(shù)學?我不曾想到。
“顧小波你到湖塘橋實驗小學實習。”師范班主任徐老師對我說。那時,我們都是回自己所在鄉(xiāng)鎮(zhèn)的學校實習,到湖塘實小實習是學校按每班僅有3位名額挑選的,我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會被挑選出來。轉身離開徐老師,我才猛然警覺事態(tài)的緊迫,一面是老師的決定,一面是自己的無備,倘若在實習的時候丑態(tài)百出,丟自己的臉是小,丟老師和學校的臉面是大呀!于是,我窮盡所有時間泡圖書館,找資料,做摘抄,在三年級語文的世界里摸索,絲毫不敢懈怠。當我與三(2)班孩子其樂融融共度到第四日的時候,教導處告訴我準備把我調到二(3)班教數(shù)學,弱小的我怎能承受如此玩笑?但我什么也沒說,咬咬牙,挺住了。沒想到,我在五所學校的實習生匯報課中榮獲一等獎,還得到了龐校長的專門接見。
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是何等幸運,學習的每一站臺上,都得到了恩師們的引領。生命中的這些教師觸摸到了我的心靈,喚醒和鼓舞我,他們的一個手勢、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足以支配我的心靈,滿足我的愿望。正如天主教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所說“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對愛和感激的渴望要多于對面包的渴望。”我用自己的方式感覺、熟悉、遵從老師。記得昆體良在《雄辯術原理》中說:“大多數(shù)人既能敏捷地思考,又能靈敏地學習,因為此種靈敏是與生俱來的。正如鳥生而能飛,馬生而能跑,野獸生而兇殘,唯獨人生而具有慧敏而聰穎的理解力?!苯^大多數(shù)兒童都大有培養(yǎng)前途,如果在以后的歲月中這種希望成了泡影,那就說明缺少的不是天賦能力,而是培養(yǎng)。感謝生命中的這些教師,讓我經(jīng)歷那么多不可思議的“想不到”,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在喚醒中,幫助學生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給孩子們以陽光,這是我為人師第一傳承的,是我最真誠的意愿,更是我恪守的教育職責。
孩子們愛上我和我的語文課,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課堂上是平等、自由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課堂里享有表達、贊賞的機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課堂里學有所獲。在孩子們的記憶里,他們一定不忘在《新編卡通人物故事》的習作課里放飛想象,自創(chuàng)“巫影娃娃”等卡通形象,自編“孫悟空大戰(zhàn)奧特曼”“灰羊羊與喜太狼”等故事。不忘在《我和祖父的園子》的課堂里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地暢談,分享這座五彩繽紛的花園,體悟這座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園;不忘在《天游峰的掃路人》的課堂里,品讀到人物外貌描寫可以分兩處安排的匠心獨運;不忘在《裝滿昆蟲的衣袋》的課堂里,他們就是小法布爾,在原野里捕捉自己鐘愛的小昆蟲……在語文教學的情境里,我們與作者一起情感共振,那是我最沉醉、最覺曼妙的課堂。
一位記者曾問我:“您感覺語文課堂能帶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滋養(yǎng)?”我說:“如果我們細讀書中的一些人、一些故事,甚至一棵樹、一幅圖,均可從中獲取能量,汲取生命的養(yǎng)分,默默滋養(yǎng)自己。”如貧窮的法布爾常年節(jié)衣縮食,年復一年地研究昆蟲,生命的最后35年守著荒石園,將研究成果精心寫進《昆蟲記》。再如青海高原那一株柳,它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懼”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凝聚全部身心之力與環(huán)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發(fā)展并壯大起來,終于成了高原上一道美麗的風景……教師是不同的讀者,完全可以將這些滋養(yǎng)自我的營養(yǎng),悄無聲息地在課堂上濡潤學生。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會把自己投射到身邊的人,并與之進行心靈對話,燭照自己,慢慢地變得美好、向上,充滿正能量。我想這是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精神層面的生命滋養(yǎng)。我還想在課堂上,讓師生圍繞一個主題,彼此積極思維、暢快表達、互相傾聽、思辨,共同分享思維的過程、結果、路徑與方式,“行走”在這樣的課堂生態(tài)園里,是教師帶給孩子生命的另一種滋養(yǎng)。
孩子們愛上我和我的語文課,還因為課余,我愿意留在他們身邊,面批他們的作業(yè),發(fā)現(xiàn)進步與優(yōu)秀作業(yè),會毫不吝嗇地贊美與推崇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他們也非常樂意,“自豪”地與我“展示”思維的過程,那一刻,仿佛不是他們做錯題目,倒是我批錯似的。我愿意分享他們的點滴進步,愿意傾聽他們成長的煩惱,愿意解決他們的困惑。
孩子們愛上我和我的語文課,更因為我跟他們“同齡、同趣、同心”,我與他們在一起,很自然地會把兒時的自己和當下的他們對接,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我與他們分享童年自由、愉快的生活:夏夜,全村人圍聚在一起,邊看邊議《射雕英雄傳》;和小伙伴們一起在野外挑馬蘭、捏泥人……在我記憶深處,還有兩個歷久彌新的場景:一是暑假的時候,我在碼頭上一邊捶打衣服,一邊在找尋浮水的小烏龜。因為我曾在《山海經(jīng)》里讀到一則由人變龜?shù)纳衿娑终Q的故事,總希冀它顯身,滿足自己強烈的好奇心。二是夏夜時分,我們幾個小伙伴搖著蒲扇,圍坐在隔壁爺爺、奶奶身旁,纏著他們講故事、出謎語、唱歌謠、念繞口令等。在那個生活不富裕的年代,《山海經(jīng)》《365夜》和爺爺奶奶們的故事在啟迪我的想象,豐盈我的大腦,如今的我依然愛幻想,也許源于兒時那些放飛的“閱讀”吧!如今的我依然愛玩樂,也許源于兒時那些自由的“游歷”吧!因此,我與家長共同努力——給予孩子一個愉快的、豐富的童年,讓孩子打開大自然這本書,讓孩子與同伴友好相處,讓孩子與書籍相依相伴。
我的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在公開課的舞臺上朝氣蓬勃,他們包攬年級組課外閱讀活動之“一站到底”的冠亞軍,他們在班刊、qq空間平臺上盡顯風采,在報紙雜志上獨占鰲頭,甚至積集成冊,出版“個人專著”,他們活躍在各種活動和比賽的現(xiàn)場……畢業(yè)時刻,安妮說:“顧老師,是您打開大自然這本書,使我對語文產生了興趣,讓我的語文成績突飛猛進?!睗h妮說:“顧老師,您是我的朋友,也是我最敬重的老師!”夢天說:“您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關懷我們。在我學習受挫的時候,您會鼓勵我走向成功……您的教育之恩,我是永生難忘的。”
在推進中,催生教師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何在年輕教師的心中激發(fā)起想變得更好的愿望,催生他們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在推進校本研修中,倡導三項研究,實現(xiàn)三種對話。
(一)移植研究,實現(xiàn)“教師與自我對話”
現(xiàn)代教師培訓應當繼續(xù)開發(fā)“在行動中學”的思路,采用“案例教學﹢實踐反思”的模式,造就教育研究者(顧泠沅語)。因此,學校引導教師進行移植研究,即運用別人的經(jīng)驗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并鼓勵教師進行“即時案例”的撰寫,促使他們及時、自覺地反思,將移植的教育經(jīng)驗與教學行為有機融合。
(二)課例研究,實現(xiàn)“教師與同行對話”
實踐性智慧是無言的,它蘊含于教學實踐過程中,難以通過他人的講授獲得,只能在具體實踐中發(fā)展和完善。教師面對日漸深入的課程改革,需要行為跟進的全過程反思。因此,我校在備課組和教研組內開展課例研究,即備課組成員人人設計教案,開展集體備課、備課組內第一輪課堂實踐與修正、教研組內第二輪課堂實踐與修正……對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窮追不舍”,在“實踐—研究—再實踐—再研究”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xiàn)了教學研究的良性循環(huán)。
備課組是研究的最小細胞。我們把同年級教師集中在一個辦公室,營造了寬松、民主、和諧的研究氛圍,為教師自發(fā)研討提供方便。如今,這種不拘時間、地點、形式,可隨時發(fā)生、結束的同伴互助盛行在我校,既鍛煉了教師個人,又提高了團隊實力。
(三)課題研究,實現(xiàn)“教師與專家的對話”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至于成為一種枯燥而單調的義務和程序,就要引導每一個教師都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路?!闭n題研究是促進教師進一步成長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學習努力夯實“科研興校,科研強師”基礎,從而充分調動教師投身科研的積極性。
學校扎實推進的主課題“基于教材的課程整合有效性研究”榮獲江蘇省教學研究第七期課題成果一等獎。后繼,我們又投入了另一個省級課題“基于蘇教版教材的‘自悟自構式習作教學研究”,仍舊是骨干引領、全員參與,追求學科組共同的價值取向,實現(xiàn)研究效益最大化,《小學“自悟自構式”習作教學探究》一書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提升了校本教研品味。
在教育教學的研究中,教師們深深地感慨:教育不是無節(jié)制的“放養(yǎng)”,無節(jié)制的“放養(yǎng)”會導致教育的混亂。教育也不是“圈養(yǎng)”,“圈養(yǎng)”的教育是沒有生機與活力的教育,甚至會走向“反教育”。在“放養(yǎng)”與“圈養(yǎng)”之間,充分認識到“引領”的作用。專家的引領真真切切提高了教師的研究水平,增強了教師的“造血”功能。教師們在專家的引領下,從理解到行動,在真做的歷練下,進行了“質”的研究,從“虛假”走向“真實”,在張揚與維護科研道德的大旗下,竭力做一個求真的研究者。教師們覺得這一過程就是學飛,跌倒了,起來,再跌倒,再起來,雖然不斷地反復,過程也很漫長,但羽翼逐漸豐滿。也許就是這一次次的真做,贏得了各級專家的肯定與鼓勵,給了我們褒獎,催生了教師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為學生,教師一次次的認可,激發(fā)了我生命的潛能,讓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作為教師,我極其珍惜學生對我的信任,一次次給予的驚喜,成為支撐和溫暖他們心靈的亮點;作為管理者,我引領教師行走在專業(yè)發(fā)展道路上,敦促他們拾級而上。認可與贊賞,總會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對生活懷有一種感動、感激、感恩之情,這是流光溢彩的人性之輝。<\\Ysc01\d\江蘇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