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搏,盧春燕
(1.河北大學 教育學院;2.河北大學 期刊社,河北 保定 071002)
納粹德國流亡學者在美國大學的學術活動及其影響
楊 搏1,盧春燕2
(1.河北大學 教育學院;2.河北大學 期刊社,河北 保定 071002)
1933年-1945年,納粹德國發(fā)動了一系列針對猶太人和民主進步人士的文化清洗運動,導致大批文化精英出走他國。美國知識界和民間團體通過種種措施,使美國成為接收納粹流亡學者最多的國家。流亡學者中有很多人進入美國大學,并積極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在他們的帶動下,美國大學的學術研究水平快速提升,本土學術人才迅速成長,對這一時期美國大學的學術繁榮產生了積極影響。
流亡學者;美國大學;學術活動
“二戰(zhàn)”時期,納粹德國因文化清洗運動而釀成的猶太學者和進步學者流亡潮對美國大學的學術繁榮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在西方大學史中是一個極為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
1933年1月29日,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標志著納粹德國法西斯專制統(tǒng)治的開始。希特勒一方面宣揚并實施種族主義政策,驅逐和迫害猶太人,另一方面清除政治異己,排斥并驅逐進步人士。從1933年到1945年,納粹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條令,在整個德國社會發(fā)動了針對猶太人和民主進步人士的文化清洗運動,致使數(shù)量眾多的德國文化精英被迫流亡異鄉(xiāng),從而掀起這場世所罕見的文化遷移浪潮。
納粹德國學者的流亡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1933年到1938年,在這一時期,文化清洗運動主要限于德國境內,而國外的局勢相對平靜,因此,絕大多數(shù)學者選擇了臨近國家作為流亡首選地。二是從1938年到1945年,這一時期以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為開端,戰(zhàn)云波及到周邊各國,流亡地開始擴散至蘇聯(lián)、美國和拉丁美洲等地區(qū)。據(jù)統(tǒng)計,截至“二戰(zhàn)”爆發(fā)時,整個納粹德國范圍內約有包括2,400名科學家在內的12,000名猶太文化精英被驅逐出德國高校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1]在眾多遭到解聘的學者中,很多人選擇了移民國外,而美國則是接收流亡學者最多的國家。據(jù)統(tǒng)計,最終成功移民國外的納粹德國科學家大約有1,400名,其中有77%的人最終選擇美國作為居留國。[1]這批前往美國的流亡學者中,有很多人進入美國大學,并對美國大學的學術繁榮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納粹德國流亡學者在美國大學開展的學術活動主要包括兩類,一是發(fā)揮自身學術專長進行學術研究工作,二是圍繞學術研究進行學術管理活動。
(一)學術研究工作
納粹德國流亡學者對美國大學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促進其學術研究水平的提升。他們積極開展前沿性的學術研究,將德國的知識經(jīng)驗和研究成果同美國本土的學術傳統(tǒng)融合在一起,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他們的加入為美國大學增添了新元素,提供了難得的發(fā)展契機。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流亡到美國的納粹德國學者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涉及眾多學術領域。他們所開展的富有成效的學術活動,使得美國的物理、數(shù)學、化學、經(jīng)濟學、音樂和藝術史等領域受益匪淺。在物理學方面,曼哈頓工程的成功是與以奧本海默為代表的流亡學者群體分不開的;在數(shù)學方面,理查德·庫朗主持編著的《數(shù)學是什么》將歐洲的數(shù)學文化引入美國,至今依然是世界著名的數(shù)學普及讀物;在經(jīng)濟學方面,奧斯卡·摩根斯坦與馮·諾依曼合著的《博弈論和經(jīng)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多人博弈,并成功開創(chuàng)經(jīng)濟博弈論;在政治學方面,弗朗茨·諾伊曼在《巨獸》一書中,從經(jīng)濟學上對納粹政權做了結構性分析,進而影響到美國政府的對德決策;在漢學方面,卡爾·奧古斯塔·魏特夫在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下,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中國歷史工程”,并出版有關整個中國制度史的一系列著作。[2]納粹德國流亡學者在美國大學所取得的成果不勝枚舉,可以說,他們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甚至整個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和科學文化格局。
納粹德國流亡學者的學術活動對美國大學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的學術成果上,也在方法層面的引入和創(chuàng)新中做出杰出貢獻。流亡學者將德國的學術傳統(tǒng)與美國新穎的大學氛圍相融合,為相關學科提供了獨特和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在社會學領域,保羅·拉扎斯菲爾德“為美國的社會學專業(yè)帶來了一場徹底的、根本性的新塑造”,[1]他不僅對社會學的方法論進行改造,將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參與性觀察和深度訪談、內容分析和個人傳記、專題小組研究和焦點訪談結合起來,使美國大學社會學的研究成果更具理論深度和現(xiàn)實意義,開啟了開展社會科學研究的新模式。[3]拉扎斯菲爾德在其領導的“廣播研究辦公室”面臨經(jīng)費困難時,將商業(yè)上的市場調查與科學研究相聯(lián)系,通過接受商業(yè)研究委托來獲得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資金。[2]這種組織模式為美國創(chuàng)立了一種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新方法,能夠使高校研究所、企業(yè)和政府形成合力,產學研有機結合,共同解決產業(yè)和科技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其他領域的流亡學者也在研究方法領域做出積極嘗試,如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提出新的弗洛伊德觀;心理學家?guī)鞝柼亍だ諟貙⑿睦韺W的實驗方法引入社會學研究;應用數(shù)學大師理查德·庫朗制定的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既把數(shù)學教學和數(shù)學研究有機結合,同時還將數(shù)學研究與其他學科的研究相結合;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拓寬政治學研究領域,通過集中分析納粹主義而創(chuàng)造出“極權主義論”。[2]通過對新方法與新視角的引入,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相互利用,純粹學科與研究、應用相結合,原有學科的理論和觀念獲得擴充和發(fā)展,美國大學學術研究的深度得以加強,很多學科的研究水平都走向國際前列。
此外,納粹德國流亡學者在美國期間,不斷將所學的知識與社會需求相聯(lián)系,不但對美國大學的舊有學科進行復興與創(chuàng)新,還創(chuàng)設出許多全新的交叉學科。實際上,就化學而言,美國的化學雖與其他學科發(fā)生聯(lián)系較早,卻一直未能形成正式學科。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納粹德國流亡化學家才將化學與醫(yī)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等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真正引入,并且還在該領域獲得諾貝爾獎。在數(shù)學方面,早在20世紀初,美國的純粹數(shù)學和拓撲邏輯理論就已經(jīng)相當卓越,但應用數(shù)學卻發(fā)展較晚。直到20世紀30年代晚期,在納粹德國流亡學者的推動下,美國應用數(shù)學才開始在學術領域建立起系統(tǒng)的研究。[4]在藝術史方面,納粹德國流亡藝術史學家大批遷居美國,使美國的藝術史一改零散和偏狹,形成能夠比肩于國際一流水平的統(tǒng)一學科。[2]此外,國際關系學作為獨立學科是納粹德國流亡學者締造的,音樂學專業(yè)是他們組建的,建筑學教育中的現(xiàn)代培訓原則和體系也是在他們的推動下形成的。納粹德國流亡學者到達美國后,既對美國原本的學科進行擴充與豐富,又不斷根據(jù)社會需求和當前形勢創(chuàng)造、引進新學科,從而使大學的學術研究能力得以提升,學科系統(tǒng)得以完善。
總體而言,納粹德國流亡學者對提升美國大學學術研究水平的作用是顯著的。流亡學者在美國大學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術專長,積極進行科學研究,開辟了新視野和新視角,創(chuàng)新了理論與方法。他們帶給美國的是一場汲取先進知識和改造傳統(tǒng)經(jīng)驗的宏大進程,最終拓展了大學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并成為20世紀中期美國大學學術快速繁榮的重要動力。
(二)學術管理活動
除了學術研究外,納粹德國流亡學者也活躍于美國大學的學術管理活動中。他們創(chuàng)辦學術期刊、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組建學術機構,為美國大學營造更為寬松和適宜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氛圍。
納粹德國流亡學者到達美國后積極創(chuàng)辦期刊雜志,提供傳播思想的重要平臺,推動相關學科的研究與發(fā)展。很多流亡學者在德國時就致力于創(chuàng)辦和編輯相關學科的期刊雜志,但隨著他們遭到納粹政權的迫害與驅逐,一些重要雜志被迫停辦。而這些遭到驅逐的學者卻沒有從此沉寂,在抵達美國后開始著手創(chuàng)辦新的刊物。著名數(shù)學家奧托·諾伊格鮑爾曾于1931年在德國創(chuàng)辦數(shù)學界最有影響的刊物——《數(shù)學文摘》。1939年,《數(shù)學文摘》受到納粹黨掌控,諾伊格鮑爾不得不前往美國,并受美國數(shù)學學會所托在布朗大學創(chuàng)辦《數(shù)學評論》。該期刊很快成為能夠與《數(shù)學文摘》比肩的著名國際數(shù)學期刊,且至今仍在國際數(shù)學界占有重要地位。[5]
除創(chuàng)辦學術期刊外,納粹德國流亡學者還積極開展研討會和交流小組等學術交流平臺的推廣活動,這些交流平臺不僅是流亡學者相互交流知識和經(jīng)驗的場所,更是向美國本土人才傳播先進思想和理論的園地。通過這些平臺,美國本土學者和流亡學者能夠聚集在一起,集眾之長、補己之短,通過智力的協(xié)作與碰撞以解決問題、激發(fā)思想。在流亡學者開辦的諸多研討會中,經(jīng)濟學家雅各布·馬沙克所領導的考勒斯經(jīng)濟研究委員會極為典型,他在任經(jīng)濟學教授期間,說服美國國家經(jīng)濟研究局組建數(shù)理經(jīng)濟學與計量經(jīng)濟學研討會。[2]以該研討會為平臺,一大批對數(shù)理經(jīng)濟學和計量經(jīng)濟學產生重要影響的論文脫穎而出,對美國在該領域的學術繁榮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此外,心理學家?guī)鞝柼亍だ諟貫榱藗鞑プ约旱乃枷攵鴦?chuàng)建“拓撲小組”。該小組成員每年圣誕節(jié)前后聚會一次,主要圍繞勒溫的工作進行討論,從中激發(fā)新的學術思想。除了勒溫之前的學生和他曾在柏林時的格式塔學派同事,很多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比如瑪格麗特·米德、魯思·本尼迪克特、愛德華·托爾曼、亨利·A·默里等,也都是這個學術年會的積極參與者。[2]
除上述工作外,納粹德國流亡學者還領導組建很多學術研究機構,一些研究機構至今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理查德·庫朗在紐約大學創(chuàng)建的數(shù)學研究中心在美國最先開辟出應用數(shù)學的新方向,現(xiàn)今依然是國際應用數(shù)學領域的佼佼者。該研究所形成一個由優(yōu)秀數(shù)學家組成的核心集團,也是在美國成立的第一家可以與當年的哥廷根相媲美的研究所,被譽為“應用數(shù)學分析之都”。[1]理查德·庫朗是美國應用數(shù)學領域的先鋒,而庫爾特·勒溫則是美國群體動力學研究的發(fā)起人,他先后領導愛荷華大學兒童福利研究站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的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前者成為人才的培訓基地和實驗的搖籃,而后者則引領群體動力學在美國的先導性研究。二者的研究成果決定了美國社會心理學之后二三十年的發(fā)展方向,并為其他重要研究奠定基礎。[2]此外,紐約大學的藝術史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的經(jīng)濟心理研究中心和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等機構的繁榮也都離不開納粹德國流亡學者的努力。
個體流亡往往會導致歸屬感的缺失、對本國傳統(tǒng)的疏離和對異國文化的求索。正如艾曼紐·盧瓦耶在《流亡的巴黎》中所言:“飄泊不定的人才能撼動根深蒂固之物?!盵6]漂泊異國他鄉(xiāng)的流亡學者,脫離了祖國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喪失了牢固、耀眼的社會地位與名望,為了在居留國求得生存和身份認同,而將其在德國的知識與在美國的新經(jīng)驗相結合,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積極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活動,使美國大學在各個學術領域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景象,直接促成美國大學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和本土人才的不斷增長。
(一)促進美國大學學術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
首先,進入美國大學的納粹德國流亡學者既有擁有極大學術潛力的年輕學者,也有聞名已久的一流科學家,甚至還有很多諾貝爾獎得主?!艾F(xiàn)代物理學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物理學家詹姆斯·弗蘭克與維克多·赫斯、化學家彼得·德拜以及生物醫(yī)學家奧托·弗里茨·邁爾霍夫和奧托·洛伊,都是在移民美國之前就已榮獲相應的諾貝爾獎項。此外,數(shù)學大師理查德·庫朗、赫爾曼·外爾和奧托·諾伊鮑爾,社會學家保羅·F·拉薩斯菲爾德,“社會心理學之父”庫爾特·勒溫,經(jīng)濟學家雅各布·馬沙克和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等,也都是早已在其研究領域獲得國際聲望的杰出學者。他們進入美國大學,不僅充實了研究團體,更代表著美國大學獲得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人才以及他們所掌握的最先進的思想經(jīng)驗、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對于在學術領域長期追隨歐洲尤其是德國的美國大學而言,眾多德國一流科學家的到來可謂恰逢其時,他們卓越的工作使美國大學的科研水平在很短時間內就呈現(xiàn)驚人的飛躍。
美國大學眾學科在納粹德國流亡學者的助力下得以快速發(fā)展,重要成果紛紛問世,諾貝爾獎得主不斷涌現(xiàn)。除了如奧托·斯特恩、漢斯·A·貝特、馬克斯·路德維希·德爾布呂克和康拉德·埃米爾·布洛赫等少數(shù)人是流亡學者外,更多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則是美國的本土學者。從1934年開始,美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獎人數(shù)占全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人數(shù)的比例迅速增加。1901年至1933年,美國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只有8人,所占比例不足8%,而在1934年至1945年,該比例已提升至32%,1946年至1970年,這個比例再一次攀升到49%左右。迄今為止,美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累計已超過250人,這顯然離不開納粹德國流亡學者的學術活動對美國大學學科構建所產生的重要影響。[7]
實際上,美國大學在流亡學者推動下取得的成果不勝枚舉,獲得諾貝爾獎項的科研成果只是其學術成就的冰山一角。國際一流水平人才的聚集、前沿性重要成果的取得和諾貝爾獎得主的迅速增加等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在“二戰(zhàn)”后已經(jīng)取代德國成為新的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美國學子已不需再像以前那樣前往歐洲留學,相反,美國大學則成為各國精英學子紛紛向往的學術圣地。
(二)推動美國本土人才的快速增長
除直接促成美國大學學術的快速繁榮外,納粹德國流亡學者的另一項貢獻是為美國培養(yǎng)出眾多本土學術精英。
在為美國培養(yǎng)本土人才方面,庫爾特·勒溫是最值得關注的學者之一。有學者曾這樣評價:“比對勒溫理論系統(tǒng)細節(jié)進行更精確地最終評估更重要的,是去品評他那不勝枚舉的門生?!盵2]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勒溫總是能夠同美國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然后用他那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造性感染他們。通過康奈爾大學、“拓撲小組”、愛荷華的兒童問題研究中心和麻省理工的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等渠道,勒溫培養(yǎng)了整整一代對此后幾十年心理學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者,比如多溫·卡特萊特、羅納德·李皮特和利昂·費斯汀格等人。[8]
實際上,除勒溫外,其他流亡學者也培養(yǎng)了很多在學術界舉足輕重的人才。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的學生中,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所的創(chuàng)設。查爾斯·Y·格羅于1951年-1957年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所主任,后又在伯克利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立類似的研究所;羅伯特·鮑爾在伊利諾斯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建立社會學研究所,還在華盛頓特區(qū)建立“社會科學研究部”;塞繆爾·克勞斯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立“人之行動研究中心”;迪安曼·海默在伯克利大學建立“社會行為研究所”等。[1]這些學術研究機構無不對其所在大學的社會學發(fā)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此外,列奧·施特勞斯的學生更是遍布各個學術領域,一些重要的“施特勞斯派人士”還躋身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領導地位。
納粹德國學者流亡潮始于1933年而終于1945年,這一場由納粹暴政所釀成的人類文明史上的非常態(tài)進程,使美國和其大學成為最大受益者。正是這批杰出的流亡學者在美國大學開展的各項學術活動,推動大學學術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和本土人才的不斷增長,為大學學術的全面崛起增添了至為重要的砝碼。
紐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的主要支持者瓦爾特·科克曾這樣評價納粹德國的“文化清洗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希特勒真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搖晃著蘋果樹,而我收集了落下來的蘋果。”[1]實際上,對于美國大學來說,來自納粹德國的流亡學者,又何嘗不像是一粒粒種子,他們扎根美國各個大學的沃土中,成長為一棵棵參天巨樹,并支撐著美國大學躋身國際一流行列,同時這些巨樹又結出豐碩無比的果實,成為此后美國大學學術持續(xù)繁榮的重要基礎。
[1]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納粹時代歐洲知識難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4,126,374,214,320,385,356.
[2]Lewis A.Coser. Refugee Scholars in America: The Impacts and Their Experience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36,115,105,356,154,24,26,27.
[3]梅瓊林.淺析拉扎斯菲爾特的經(jīng)驗主義研究[J].博覽群書,2004(11):41-45.
[4]Reinhard Siegmund Schultze. Mathematicians Fleeing from Nazi Germany: Individual Fates and Global Impact[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278.
[5]Mathematical Reviews[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thematical_Reviews,2016-06-14.
[6][法]艾曼紐·盧瓦耶.流亡的巴黎[M].張文敬,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8.
[7]Nobel Prizes and Laureates[EB/OL].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2016-12-06.
[8]Research Center for Group Dynamics: History[EB/OL].http://www.rcgd.isr.umich.edu/history/,2016-12-04.
(責任編輯:王釋云)
The Scholar Activities and Impact of the Nazi Refugee Intellectuals in American University
YANG Bo1,LU Chun-yan2
(1.College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2.Magazine House,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China)
From 1933 to 1945, Nazi regime launched a serious of movements against Jews and democratics. As a result, large amounts of intellectuals were excluded out of the sphere of Nazi Germany. Meanwhile, the United States took in the most of refugee intellectuals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through the efforts of various organizations. Many intellectuals who came to America got into universities and began to engage in scholar activities. Their activities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prosperity of American university. As a consequence, the universities’ capacit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got a rapid improvement and the amount of American native scholars receives a dramatically increase.
refugee intellectual;American university;scholar activities
K516.5
A
1008-6471 (2017) 01-0088-05
10.13983/j.cnki.jaechu.2017.01.016
2017-01-12
2015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文化流亡與智力移民——‘二戰(zhàn)’期間德國流亡學者對美國大學的影響研究”(編號:HB15JY092)
楊搏(1987-),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史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