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春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長春 130024)
李鴻章的“水鳥外交”政略管窺
張金春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長春 130024)
在晚清外交進程中,李鴻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與各國不斷開展的外交過程中,李鴻章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政略,被后人形容為“水鳥外交”。李鴻章用其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力求達到均勢制衡的效果。該外交政略在其前期的外交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后期的實踐中,則逐漸走向了沒落。李鴻章實施的“水鳥外交”政略能夠反映出晚清外交的一些特征,同時也能折射出近代中國的一些時代特色。
李鴻章;“水鳥外交”;均勢制衡
1858年6月,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為了更有效地署理與各國的外交事務,清政府于1861年1月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晚清政府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外交由此開展起來。而在研究晚清外交歷史過程中,李鴻章則具有重要的位置。學者們對李鴻章的外交研究自清末民初就已開始,其中梁啟超先生的《李鴻章傳》中則稱“李鴻章之生涯,半屬外交之生涯也?!盵1]梁啟超.李鴻章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83. 此后,學者們在革命史觀的深刻影響下,對李鴻章個人及其外交活動的研究大多存在著“一刀切”和片面化傾向,過多強調其“反動性”。近年來,部分學者在近代化史觀的推動下,對李鴻章的外交生涯作了大量的研究。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其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如張富強先生認為李鴻章的外交思想核心是“誠信相交論”[2]張富強.李鴻章外交思想論綱[J].長春: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2:4. 。劉世華先生則指出李鴻章的外交思想則是“和局思想”[3]劉世華.李鴻章外交思想新論[J].合肥:安徽史學,1993:3. 。胡代聰則將李鴻章外交中的“和”歸結于“排斥抵抗的和”胡代聰.李鴻章外交思想綜論[J].北京:外交評論,2002:3. ?;貧w晚清,李鴻章的外交政略,更多的被其外交對手形象地比喻為“水鳥外交”①“水鳥外交”一詞最初源自日本的外交辭令,形容外交策略聯(lián)合與制約,像水鳥一樣表面看起來四平八穩(wěn),兩腳卻在水下快速地劃。國內學者在研究李鴻章時,將李鴻章的外交策略比喻成“水鳥外交”,即“水上不動,水下快劃”??蓞⒁娝温废迹骸独铠櫿录易濉?,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176頁。 。其主要特征就是像水鳥一樣,水上保持著優(yōu)雅,水下拼命地運動。簡言之,就是積極與各國開展外交活動,利用以夷制夷,達到外交上的均勢制衡。
1.1 與西方早期的外交斡旋
李鴻章在外交上的崛起應歸功于對天津教案的處理。此前,其師曾國藩已深陷教案之泥潭,在加上此前發(fā)生的“刺馬案”,朝廷借故調曾國藩回兩廣總督任,李鴻章奉詔任直隸總督,處理天津教案。李鴻章抵達天津后,向法方分析了教案的是非緣由,言明是領事豐大業(yè)開槍在先,我方按照殺人者抵命處理,實屬公允。李鴻章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俄國的態(tài)度,推斷“津市俄商不愿多殺結仇,中有牽制也”[5]。李鴻章全集·朋僚函稿,卷四[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915. 他積極備請俄國調解。何況這時的法國,正值普法戰(zhàn)爭期間,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被俘,李鴻章表面上言稱不會利用此時機落井下石,而實質上此言卻給法國代表以較大的心理壓力。法國代表在內外交困的情形下,同意李鴻章的處理方式。此次對法高效率的外交處理,使李鴻章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嶄露頭角。
1875年2月,在云南境內發(fā)生了“馬嘉理事件”。英國公使威妥瑪向清政府提起此事的交涉。清政府派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去云南審理此案,但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威妥瑪威脅清政府,同時英國的軍艦已在煙臺集結。此后,清政府授權李鴻章審理此事。李鴻章遠赴煙臺后,與威妥瑪初次談判受挫,此后,他轉而讓赫德作為自己的談判顧問,因為赫德與威妥瑪雖同為英國人,但兩人私交較差,李鴻章充分利用了二人的矛盾關系,談判很快取得了成效。
接任直隸總督后,李鴻章則協(xié)助恭親王、曾國藩致力于洋務運動。他曾上奏“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6]。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2008:1-10. 李鴻章在目睹了西方技術的優(yōu)勢之后,更加相信其能夠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他除了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和天津機器局等早期軍工企業(yè)外,還積極推行購艦計劃。1874年10月,李鴻章派人與威妥瑪商量購艦,赫德也充當了中方購艦的積極獻策者。赫德極力推薦本國的炮艇,在其煽動之下,自1876年開始,李鴻章相繼訂購了“龍驤”“虎威”“飛霆”“策電”等炮艇。但隨后李鴻章發(fā)現(xiàn)炮艇“行駛既緩,風浪宜避,只能在??诩把匕稖\水處馳逐接戰(zhàn),似不宜于大洋”[7]。李鴻章全集·譯署函稿,卷十[M].???海南出版社,1997:3148. 在意識到自己單一的外交策略出現(xiàn)弊端后,他及時派遣李鳳苞、徐建寅在歐洲反復考察,并在暗地里與各國討價還價,終于在1880年12月,選擇德國伏耳鏗船廠訂造了清政府第一艘鐵甲艦“定遠”號。而赫德得知此訂單已然是次年一月了。此后,李鴻章將第二艘鐵甲艦的購置計劃公布于各國,英、法、德等國聞風而動,相繼競標。李鴻章最終選擇了要價更低、技術更為出眾的德國造船廠,訂制了第二艘鐵甲艦“鎮(zhèn)遠”號。此后,李鴻章又運用了“水鳥外交”策略優(yōu)勢,以夷制夷,相繼購買船艦裝備,將北洋水師裝備成了近代化的海軍。
1.2 對日朝的初步外交構想
李鴻章在署理直隸總督之前,就已對日本抱有興趣。1863年,他在給曾國藩的信中提到:“俄羅斯、日本從前不知炮法,國日以弱。自其國之君臣卑禮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槍炮輪船漸能制用,遂于英、法相為雄長。”[8]李鴻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三[M].???海南出版社,1997:2418. 此言論雖未脫離器物學習的理論,但他肯定了日本在軍事上取得的顯著成果,已經(jīng)觀察到了日本正在崛起?!半m然李鴻章不可能完全信任日本人,但是看來他對于中國在反對西方侵略斗爭中實現(xiàn)中日合作,抱有某種模糊的希望?!盵9][韓]金基赫.李鴻章對日本和朝鮮政策的目的[A].[美]劉廣京,朱昌崚編,陳絳譯.李鴻章評傳[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146.
1870年秋,日本外務大臣柳原前光來華尋求與清政府訂立和約。總理衙門擔心引起越南和朝鮮的不快,拒絕了柳原前光的請求。然而,李鴻章建議總理衙門建議與日本訂約,他指出如果拒絕日本與華訂約,則很可能會將日本推向西方陣營;若與日本訂約,發(fā)揮“以夷制夷”的優(yōu)勢,可以為清所用。在李鴻章的影響下,總理衙門改變了先前的決定。朝廷則詔令李鴻章負責與日本訂約。1871年9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guī)》,清政府給予了日本在外交上的同等地位?!斑@是一個重大的讓步,一種對于清朝確立同東亞國家和民族間關系行為的傳統(tǒng)慣例前所未有的背離?!盵10][韓]金基赫.李鴻章對日本和朝鮮政策的目的[A].[美]劉廣京,朱昌崚編,陳絳譯.李鴻章評傳[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149.
但此后的“琉球事件”則將中日關系推到了戰(zhàn)爭邊緣,李鴻章在處理此次爭端時則采取了“克制”的原則。日本咄咄逼人的外交行動,使李鴻章對中日聯(lián)盟以抗西方的外交構想逐漸灰心,但是他希望日本最起碼能保持中立之態(tài)勢。故對琉球歸屬問題他遲遲沒有下定決心,反而采取拖延政策,致使琉球最終被日本吞并。隨著與日本外交活動的增多,李鴻章認識到日本對鄰國擁有擴張之野心。而此時的日本國內“征韓論”甚囂塵上,清政府最重要的藩屬國朝鮮則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這使李鴻章對與日本聯(lián)盟的構想走向幻滅。
東亞秩序的新形勢使李鴻章開始對朝鮮的外交策略發(fā)生了改變。為了使朝鮮免受日本的侵略,李鴻章在朝鮮也采取了均勢制衡的策略,他建議朝鮮放棄此前閉關鎖國的政策,實行門戶開放。他在與朝鮮要員李裕元的信中稱:“貴國既不得已而與日本立約,通商之事已開其端,各國必將從而生心,日本轉若視為奇貨,為今之計,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敵制敵之策,乘機次第亦與泰西各國立約,借以牽制日本?!盵11]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M]. 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2.262-263. 其實質就是建議朝鮮引進西方的條約體系,使朝鮮更多的與西方各國建立條約外交關系,利用各國在朝鮮的經(jīng)濟和商貿利益,以到達制衡日本的目的。
2.1 甲午前后的外交困局
梁啟超言:“李鴻章蓋代之勛名,自中日之戰(zhàn)沒?!盵12]梁啟超.李鴻章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69. 可見,中日戰(zhàn)爭對于李鴻章的外交生涯影響頗深。而中日戰(zhàn)爭起于朝鮮,1884年12月,朝鮮爆發(fā)了甲申政變,清軍雖然迅速鎮(zhèn)壓了這次叛亂,但是這次叛亂卻給日本干涉朝鮮事務可乘之機。此時的清政府在外深陷中法戰(zhàn)爭之中,慈禧突然發(fā)布懿旨,以對法作戰(zhàn)“委靡因循”為由,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史稱“甲申易樞”。此時的李鴻章則更為擔憂的是日法結盟以對中國。1885年4月,伊藤博文作為日本全權大使來華處理朝鮮善后事宜。李鴻章為了使日本與法國不結盟,在談判中作了較大的讓步。14日,中日簽訂了《天津協(xié)議》,商定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但此中又言朝鮮若有事端,中日兩國欲派兵前往,必先互相告之。這也為后來甲午戰(zhàn)爭留下了遺禍,梁啟超也稱其為李鴻章外交上的一大敗筆。此后,李鴻章利用英國擔心俄國在東亞勢力擴張的心態(tài),積極聯(lián)絡英國,英國也將中國作為制俄主要力量,故兩國保持著良好的結盟關系。而隨后李鴻章又利用日俄矛盾,于1886年9月同俄國駐北京使館參贊拉德仁談判,以達到聯(lián)俄制日的目的。
1894年,朝鮮爆發(fā)了“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請求,派軍進駐朝鮮。根據(jù)此前的《天津協(xié)議》的約定,清政府照會了日本政府,日本隨即也派軍入朝。叛亂平定后,日本約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鮮國政,清政府不允。清政府要求雙方共同撤兵,日本也不允,這形成了中日外交上的僵局,而李鴻章又欲發(fā)揮外交上的牽制手段,希望俄英出面干涉。英國的干涉態(tài)度表現(xiàn)一般,但其駐華公使歐格納同意電請英國轉告日本政府。而俄國駐華公使喀希尼則對調解抱有較高的熱情,稱“俄韓近鄰,亦斷不容日妄行干預。使華以來惟此件交涉于俄關系甚重,務望彼此同心力持”[13]。李鴻章全集·電稿,卷十五[M].???海南出版社,1997:3867. 但隨后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電告李鴻章日本正在英國訂造鐵甲艦,故英國不愿過多的涉入到中日爭端之中。李鴻章把調解的希望寄托了俄國,但隨后俄國卻放棄了調解,轉而靜觀其變,并稱“我們努力的目的在于消除日中兩國間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我們要求日本由朝鮮撤兵,是友誼的勸告,不便使用武力強迫”[14]。張蓉初譯.紅檔雜志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30. 李鴻章想利用外交調停的幻想破滅了。
在解決國際爭端時,采用外交手段是必要的,但應以一定的實力作為保障。李鴻章過于依賴外交調停與制衡,沒有積極為戰(zhàn)爭做好準備。翁同龢稱“朝廷屢飭李相添兵,僅以三千勇屯仁川、牙山一帶,遲回不進,嘻!敗矣”[15]。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同龢日記(6)[M].上海:中西書局,2012:2747. 此時,李鴻章欲先行撤兵,給日本造成外交孤立之勢。但是,朝廷堅決反對,并電稱:“我先行撤退,即先示弱?!盵16]李鴻章全集·電稿,卷十六[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887. 李鴻章則進一步陷入了外交困境。
此后,日本挑起戰(zhàn)端,清政府在平壤和黃海戰(zhàn)敗后,再次尋求國際調停。而在中國戰(zhàn)局不利和各國利益不同的情形下,李鴻章尋求英德法俄各國調停均遭失敗。這時的日本已看出國際外交形勢已發(fā)生變化,尤其是英國對“高升號”事件的態(tài)度,更使日本堅定了這一論斷。故日本在取得對華戰(zhàn)爭利益最大化之前,不會停戰(zhàn)來進行和談,于是便有了“廣島拒使”的發(fā)生。威海衛(wèi)之戰(zhàn)后,日本在取得了實質性的軍事勝利后,李鴻章被授予全權議和大臣赴日談判,在日期間發(fā)生了“刺客事件”,這對日本的國際輿論極為不利。日本國內分析:“若李鴻章以負傷作借口,中途回國,對日本的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它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而在此時,如一度引出歐洲列強的干涉,我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于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17]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卷二)[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241. 然而,李鴻章并沒有利用日本政府眼中的“有利時機”,反而拒絕手術和回國,選擇繼續(xù)在日談判。一方面有肩負朝廷議和使命和日本在華尚未停戰(zhàn)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有對歐美調停不抱太大希望的成分。更為重要的是,他對簽約后下一步的外交策略已有了初步的考量。
2.2 后時代“水鳥外交”的連鎖反應與其宣告破產(chǎn)
在中日《馬關條約》中,中國的遼東半島被迫割讓給了日本。李鴻章只對其割讓范圍大小上進行了辯駁,此中實有深意。李鴻章深知各國不會允許日本在東亞進一步擴張勢力,在條約簽訂后,李鴻章則將其條款密告給了俄、法、德。正如李鴻章所料,三國很快就干涉日本還遼,清政府為此也付出了三千萬兩白銀的代價。此外,俄國財政大臣維特還答應幫中國籌借善款,這也給了清政府和李鴻章一種新的假象,俄國是可靠的友邦,應繼續(xù)聯(lián)俄制日。
1896年3月,清政府派李鴻章出使俄國。6月,李鴻章與俄財政大臣維特簽署了《中俄密約》(正式名稱為《御敵互相援助條約》或《防御同盟條約》)。條約首條即是:“日本國如侵占俄國亞洲東方土地、或中國土地或朝鮮土地,即牽礙此約,立即照約辦理。如有此事,兩國約明,應將所有水、陸各軍屆時所能調遣者盡行派出,互相援助。至軍火、糧食,亦盡力互相接濟?!盵18]顧廷龍,葉亞廉編.李鴻章全集(未刊電稿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52. 但是,李鴻章與俄國簽訂的密約,實際上則陷入了俄國的外交圈套。密約還賦予了俄國在中東的鐵路修筑權和鐵路運輸權。俄國的勢力則進一步伸進了中國東北,同時也為此后的日俄戰(zhàn)爭埋下了禍根。
1898年3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由,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此舉引起了各國強租海港和劃定勢力范圍的連鎖反應。此后,中俄又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5月則又簽訂《續(xù)訂旅大租地條約》,租借了旅順口、大連灣;法國則以干涉還遼有功為由,與清政府簽訂《廣州租借條約》,強占廣州灣;英國也緊隨其后,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占了九龍半島。李鴻章本想運用“水鳥外交”達到各國均勢,然而卻掀起了列強對華的瓜分高潮。
然而,最令李鴻章憂慮的是,各國的對華外交策略也逐漸發(fā)生了改變。 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分別向英、俄、德、日、意、法等國提出了關于對中國“門戶開放”的政策照會。此政策體現(xiàn)了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和“利益均沾”的原則。除俄國有保留的勉強承認外,其余各國很快地表示同意。這樣,中國便成了各國共同管理的“公共市場”。此政策,致使李鴻章平生最為得意的“水鳥外交”宣告了破產(chǎn)。
1900年,李鴻章奉命北上處理庚子殘局,時年已78歲。10月,李鴻章抵京接任直隸總督,此后開始了艱苦的談判。李鴻章發(fā)覺各國在賠款要求上的態(tài)度不一致,俄國與德國希望趁此大發(fā)橫財,而美英等國則認為不能超過清朝的實際支付能力。美國總統(tǒng)聲明:“合理的賠償部分可以通過已經(jīng)增加的保證外國的權利和豁免權的安全來實現(xiàn);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中國向全世界開放平等通商來實現(xiàn)。”[19]閻廣耀,方生選譯.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選編——從鴉片戰(zhàn)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41. 李鴻章也只能利用這一契機,與各國進行外交斡旋,終于在次年9月與各國簽訂了《辛丑條約》,發(fā)揮了最后的一點外交余熱。兩個月后,李鴻章病逝于北京,其奉行一生的“水鳥外交”也隨風而去。
李鴻章所奉行的“水鳥外交”的政略核心是“以夷制夷”,以達到各國的均勢制衡,為我所用。此政略在初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水鳥外交”則逐漸走向了沒落,因此該政略實質上只能是一種權宜之計。決定一個國家外交成敗的關鍵因素應是綜合國力的強弱,“弱國無外交”的說法雖有些偏頗,但也從側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的外交困境,即時代的局限性也決定了外交的局限性。對于當代中國外交而言,只有充分發(fā)展國計民生,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取得優(yōu)勢和占得先機。
注 釋:
① “水鳥外交”一詞最初源自日本的外交辭令,形容外交策略聯(lián)合與制約,像水鳥一樣表面看起來四平八穩(wěn),兩腳卻在水下快速地劃。國內學者在研究李鴻章時,將李鴻章的外交策略比喻成“水鳥外交”,即“水上不動,水下快劃”??蓞⒁娝温废迹骸独铠櫿录易濉?,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176頁。
[1] 梁啟超.李鴻章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83.
[2] 張富強.李鴻章外交思想論綱[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2(4):191-201.
[3] 劉世華.李鴻章外交思想新論[J].安徽史學,1993:34-39.
[4] 胡代聰.李鴻章外交思想綜論[J].外交評論,2002(3):43-51.
[5] 李鴻章.李鴻章全集·朋僚函稿:卷四[M].???海南出版社,1997:2915.
[6] 李鴻章.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2008:1-10.
[7] 李鴻章.李鴻章全集·譯署函稿:卷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148.
[8] 李鴻章.李鴻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三[M].???海南出版社,1997:2418.
[9] 金基赫.李鴻章對日本和朝鮮政策的目的[M]//劉廣京,朱昌崚,編.陳絳,譯.李鴻章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146.
[10] 金基赫.李鴻章對日本和朝鮮政策的目的[M]//劉廣京,朱昌崚,編.陳絳,譯.李鴻章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149.
[11] 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M]. 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2.262-263.
[12] 梁啟超.李鴻章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69.
[13] 李鴻章全集·電稿,卷十五[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867.
[14] 張蓉初.紅檔雜志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30.
[15] 翁同龢著,翁同龢日記(6)[M].翁萬戈,編.上海:中西書局,2012:2747.
[16] 李鴻章.李鴻章全集·電稿:卷十六[M].???海南出版社,1997:3887.
[17] 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卷二)[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241.
[18] 顧廷龍,葉亞廉.李鴻章全集:未刊電稿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52.
[19] 閻廣耀,方生選.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選編——從鴉片戰(zhàn)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41.
[責任編輯:楊立平]
On Li Hongzhang’s “Waterfowl Diplomacy”
ZHANG Jin-ch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Li Hongzha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plomatic proces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continuous diplomatic interac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Li Hongzhang formed his own diplomatic strategy, the so-called “waterfowl diplomacy”. He used one foreign state against another,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heck and balance. This strategy g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his earlier diplomatic activities, but gradually fell useless in his later practice. His “waterfowl diplomacy” to some degree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plomac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also reflects some temporal features of Chinese modern era.
Li Hongzhang; “waterfowl diplomacy”; check and balance
2016-10-18
2016-12-20
張金春(1991— ),男,遼寧凌源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K252(254)
A
2096-2371(2017)01-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