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龍,唐雪瓊,李 煜,楊麗萍,何等紅
(1.普洱學(xué)院,普洱 665000;2.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昆明 650000)
以哈尼族古歌《窩果策尼果》與《園冶》為例析哈尼族與中原地區(qū)體現(xiàn)的景觀意象異同
蘇志龍1,2,唐雪瓊2,李 煜2,楊麗萍1,何等紅1
(1.普洱學(xué)院,普洱 665000;2.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昆明 650000)
文章主要以哈尼族古歌《窩果策尼果》與《園冶》為例,探討了哈尼族在其古歌中體現(xiàn)出的景觀意象、生態(tài)理念、景觀元素等特質(zhì),并同《園冶》中體現(xiàn)的景觀思想相比較,研究認為:哈尼族更傾向于保存大自然環(huán)境的完整性,景觀功能方面更注重與生產(chǎn)的結(jié)合,景觀元素則較為樸素,注重實用價值。
哈尼族;窩果策尼果;普祖代祖;園冶;景觀意象
歷史上哈尼族并無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口相傳,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復(fù)雜的古歌神話,創(chuàng)世古歌《窩果策尼果》即是其中龐大的一篇,里面的內(nèi)容涉及到哈尼族古時生產(chǎn)、生活、宗教、哲理、倫理、風(fēng)俗、禮儀、慶典、節(jié)日、歷史、社會等方方面面。[1]在《窩果策尼果》中有一章《普祖代祖》,意為安寨定居,講述了哈尼族先民選擇村寨地址的依據(jù)、村寨的建設(shè)以及周邊環(huán)境的布置等,從中可以看出哈尼族獨特的景觀審美與心理文化特質(zhì)。
《園冶》為明朝計成總結(jié)造園技藝而寫就的一部理論著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造園名著。[2]其內(nèi)容廣博,涉及到園林設(shè)計的立意原基、選地相形、屋宇立基、亭臺樓閣、門窗裝飾、掇山理水、鋪地選石等,從中可看出中國中原地區(qū)景觀意象的理論觀念、生態(tài)思想和文化特質(zhì)。今將哈尼族古歌《窩果策尼果》中的《普祖代祖》與《園冶》進行比較分析,以探求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景觀意象的差異。
(一)哈尼族對建寨地點的選擇
古歌原文:“哈尼先祖來安寨,安寨要找合心的寨地”,“哈尼的寨子在哪里?在駿馬一樣的高山上;哈尼的寨子像什么?像馬尾耷在大山下方。大山像阿媽的胸脯,把寨子圍護在凹塘”,“寨頭的山梁像三個手指,一直伸到寨子頭上;中間的山梁是寨子的枕頭,兩邊的山梁是寨子的扶手”,“寨子下面有三個山包;三個山包是寨子的歇腳,再瞧安寨的地方,有塊平平的凹塘”“再瞧寨頭的山坡上,有沒有老實密的龍林,龍樹像不像筷子一樣直,龍樹像不象牛腰一樣壯,沒有密直的龍林,哈尼沒有祭樹的地處,寨神沒有安家的地方”“又瞧寨子的山坡上,有沒有姑娘眼睛一樣的龍?zhí)端薄霸偾普拥钠履_,有沒有高大的萬年青樹”“又瞧寨子的平地上,有沒有云彩樣的大樹”“再瞧寨邊的園子地,有沒有生著刺通花,沒有刺通花樹,豬雞進園來刨拱”“又瞧寨邊的平地上,有沒有三蓬的芭蕉樹,芭蕉不是會栽的樹,芭蕉是地神留給小娃吃的果”。
建村營寨無論對個人來說,還是對整個村寨來說,都是一件開創(chuàng)新世界的大事,須經(jīng)過慎重的考慮、集體的協(xié)商以及實地的調(diào)查方可,這其中滲入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人文考量,從中可看出一個群體的精神特質(zhì)。[3]
從古歌中可以看出,哈尼族對于村寨的選址比較固定,一般選在高山之間,現(xiàn)今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哀牢山、無量山之中,紅河、把邊江與瀾滄江的岸邊即可證明。哈尼族村寨的設(shè)置通常設(shè)在半山腰,即高山的凹地上,這種選擇既避免了位于山頂爬山的艱難,又避免了位于山底受到暴雨沖擊的危險和位于高地上受到大風(fēng)吹蝕,在《哈尼阿培聰坡坡》中也對凹塘的選擇有所解釋,可避災(zāi)躲難又溫暖濕潤;[2]“大山象阿媽的胸脯,把寨子圍護在凹塘”證明選址首先要解決心理安全需求。山頂須有茂密的森林,在古歌中,這被形容為哈尼族的神林,是供祭祀用的,不能砍伐,體現(xiàn)了哈尼族樸素的生態(tài)觀,森林的存在既可以形成陰涼舒適的小氣候,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涵養(yǎng)水源,避免泥石流的發(fā)生。泉水位于寨子的上坡,經(jīng)過土壤過濾和植物的吸收后,變成清涼甘冽的飲用水,位于寨子上方向還可以避免受到人為污染。寨子周邊還要有刺通花樹的生長,坡腳要有高大的萬年青樹,提到了在建寨時不僅考慮到村寨的安全、適用等性能,也充分考慮到了審美的要求,既有綠樹圍村,也有紅花繞寨,刺通花還兼具防護的作用,防止牲畜進村進園破壞。哈尼族村寨多朝向太陽面,這樣可保證村寨雖處于山中卻不至過于潮濕,又符合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水學(xué)上“負陰抱陽”的理論;[4]平地的芭蕉樹,代表了哈尼族對物質(zhì)的要求,體現(xiàn)了實用主義的一面。另外,兩側(cè)的高山還可以抵擋風(fēng)塵,高山這種地形條件冬天有陽光照射不至于太冷,夏天因海拔高、森林茂盛又不至于太熱,是安寨定居的理想之所。哈尼族選擇居于高山之中,除環(huán)境使然外,還因為哈尼族先民曾自北而南遷徙,遷徙之地沿著青藏、川康高原和云貴高原的高山谷地行進,到達之處平地已被當(dāng)?shù)剞r(nóng)耕民族占據(jù),為避免沖突,哈尼族先民多選擇高山區(qū)居住。
哈尼族對村寨地址選擇的描述,體現(xiàn)了哈尼族宗教、生態(tài)、人文、審美、心理、生產(chǎn)等觀念。村寨上方的森林,周邊的山環(huán)水繞,作為防護、觀賞和生產(chǎn)功能的植物構(gòu)成了哈尼族村寨立體的景觀特征,反映了哈尼族對美的追求。
(二)《園冶》中對地址選擇的權(quán)衡
《園冶》對于選址介紹得頗為詳細,包括了“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在五種類型的地形中,唯山林地最勝,這是因為山林地本身地形起伏不定、變化多端,林中有水有池,雜樹林立,鳥飛獸走,“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城市之地不適宜造園,如要造園,也應(yīng)選擇幽靜偏遠之地方可,園路曲折蜿蜒,竹清水秀,庭陰梧桐,岸邊垂柳,山石生情,同樣可達到“閉門即是深山”的效果。村莊郊野之地,平曲不一,桑麻喬木參天,橋跨池水,挑堤種柳,隨地形之崎嶇,屋宇隨意,石竹雜處其間,亦是造園之佳處。傍宅地造園須宅后有空地方可,同樣要有山有水,有竹有柳,既可悠閑其間,又可護宅其后。江湖之地造園,多看中其山水效果,煙霧縈繞,泛舟江湖,沙鷗翔集,亦可清靜獨享。
蓋因中原地區(qū)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造園主要考慮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與享受,所以《園冶》在地址的選擇上開篇即提出:“凡結(jié)林園,無分村郭,地偏為勝?!笔走x偏僻之地,總結(jié)原因如下:第一、中原地區(qū)造園同哈尼族建村寨的主體不同,哈尼族建村寨是全村人共同參與,雖由摩匹實施選址,但需考慮全村人的利益;而中原地區(qū)建園是由達官貴人或文人富戶實施,相對是比較私人的事情,這部分人經(jīng)濟比較優(yōu)越、文化程度較高,且在文人士大夫中頗為流行“隱逸”思想,隱逸在空間上是尋找遠離人群遠離喧囂之所,在精神上追求心靈的放松、靜逸恬適的自在生活,園林即為理想之所,既可為得意的達官士人心靈沉靜放松,也能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療傷排憂;第二、僻遠之地,一般人跡罕至,風(fēng)景保存相對完好,環(huán)境生態(tài)比較完整,古木參天、泉水叮咚、鳥叫蟲鳴、陽光斑駁,可謂人間仙境,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園林環(huán)境,[5]因此,偏僻之地在造園時成為首選。
房屋,是人類物質(zhì)和精神的家園,是人類靈魂棲息的港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房屋建筑樣式,建筑的樣式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和心理文化特質(zhì)。
(一)哈尼族寨房式樣的選擇
古歌《普祖代祖》:“先祖又去到惹羅山上,瞧見大雨洗過的山坡,生滿紅個綠個的蘑菇;蘑菇蓋護住了柱頭,是大雨淋不著的式樣,蘑菇蓋護住了柱腳,是大風(fēng)吹不著的式樣;惹羅先祖瞧著了,哈尼寨房的式樣有了?!?/p>
在選擇蘑菇房之前,先祖惹羅已經(jīng)考查了眾多住房的式樣,有“野物的住房、鳥雀的住房、魚蝦的住房”,看了之后,惹羅“沒有一樣合心,沒有一樣合腸”,直到看到滿山坡的蘑菇,“蘑菇蓋護住了柱頭,是大雨淋不著的式樣,蘑菇蓋護住了柱腳,是大風(fēng)吹不著的式樣”,所以“哈尼寨房的式樣有了”。在哀牢山東側(cè)、紅河沿岸的哈尼人還有條古規(guī):“誰不住蘑菇房,誰就不是真正的哈尼”,可見蘑菇房對于哈尼人來講,已經(jīng)超出了單純的居住意義,成了一種精神的寄托和民族的象征。[6]
建房之前,還要有一系列的儀式。首先要看日子是不是在吉祥的月份,在吉祥的月份里赫俄貝瑪要“深深地挖下三鋤”,分別代表著人種、莊稼、牲畜的名份;然后赫物又要拿四撮紅米,放在屋角,其聚散也代表著子孫是否興旺、莊稼是否豐收、牲畜能否繁殖的好運,上述儀式結(jié)束了,才能選擇材料蓋房子。這些儀式也表明哈尼族人對于原始自然樸素的崇拜觀念,顯示著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期許。
建寨房的材料也不是隨便選擇的,地基的石腳要找老崖上的白石頭,斗腳方要用多各樹,斗門框要用奶桑樹,大梁要用多各樹和錐栗樹,椽子要用麻栗樹,草排要用茅草和荊竹,說明哈尼族在材料選擇和對建房的重視。建房要“男人女人齊心蓋”,蓋成的“哈尼蘑菇樣的寨房,瞧著扎實好瞧,哈尼四角的蘑菇房,在著是扎實好在”,顯示哈尼族人樸素的男女平等觀念與向往和諧團結(jié)的愿望。
寨房大門的朝向也頗有講究,“所有的山梁朝著大門,所有的箐溝朝著大門,所有的老林朝著大門”,哈尼族強調(diào)的是山梁、箐溝、老林的“財”通向大門,同時,大門的朝向也起到了借景的作用,開門即是巍峨的高山、流淌的泉水、茂盛的森林,古歌中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哈尼的寨子老實好在,看寨頭的樹林里,流出了歡笑的溪水,看寨邊的石頭下面,冒出了清甜的泉水”。
(二)園冶》中關(guān)于建筑的建造
《園冶》中對園林建筑的描述雖非至詳,但種類廣泛,包含了樓、堂、齋、室、房、館、臺、閣、亭、榭、軒、廊以及梁架圖式等等。在園林建筑的建造排布上,主建筑以廳堂為主,“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廳堂的選址格局,決定了園林建筑的布局。園林建筑首要考慮的是取景,無論是樓、臺、亭、閣、榭、廊,還是門、窗,都可以借以成景。對于建筑的位置,并無固定的模式,“格式隨宜”“按基形式,臨機應(yīng)變”“廳堂立基,古以五間三間為率,須量地廣窄,四間亦可,四間半亦可,再不能展舒,三間半亦可”,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建筑的立基布局應(yīng)因地制宜,根據(jù)地勢及周邊環(huán)境布置,但一定要達到“深奧曲折,通前達后”的效果。
《園冶》中的園林建筑同哈尼族的寨房有較大區(qū)別,后者主要是供人日常居住使用,不但考慮其景觀功能,更重要的是使用功能,比如:牢固、安全、進出方便等,所以在選寨建房非常鄭重,須經(jīng)過特定的儀式,選擇吉祥的日子方可;而《園冶》中所涉及的各種建筑,是作為游人臨時性休憩以及登高望遠借景之用,相對園林全局來說,處于從屬地位。
(一)哈尼族梯田景觀
梯田景觀,是哈尼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在《窩果策尼果》中的《湘窩本》(開田種谷)中,“挖田象蓋房子嗎?不是喲,兄弟,蓋房倒著朝上蓋,挖田順著朝下挖……田腳不蹬直啊,鋤頭兄弟來拉直”;在《普祖代祖》中,“挖田土是朝下堆,挖窩坑土是朝上堆,大田出是朝下出,房子出是朝上出”、“不去開出九山的大田,哈尼一天也不會在;不去開出九壩的大田,哈尼的寨子一天也不穩(wěn)”;《哈尼阿培聰坡坡》記載,“大田是哈尼的獨兒子,大田是哈尼的獨姑娘,西斗領(lǐng)著先祖去挖田,笑聲和溝水一起流淌。在落葉季節(jié)去砍樹,樹灰是土地的米糧,先種兩年玉米蕎子,試試土地對哈尼的心腸;土好再來打埂犁耙,地要松得像蒸糕一樣”。古歌中的“大田”即是梯田,哈尼族在開墾梯田前經(jīng)過了艱苦的跋涉來尋找適合的土地,梯田既可以為哈尼人民生產(chǎn)莊稼,又生產(chǎn)出了波瀾壯闊、風(fēng)景如畫的梯田景觀。在清嘉慶《臨安府志·土司志》描繪了梯田的場景:依山麓平曠處,開鑿田園,層層相間,遠望如畫。至山勢峻極,躡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彴數(shù)里不絕。雖然并不是所有的哈尼人都耕種梯田,但梯田文化的主體創(chuàng)造者是哈尼族。[7]“森林-村寨-河流-梯田”四素同構(gòu)的格局構(gòu)成了哈尼族獨特的農(nóng)業(yè)、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8]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包含了森林景觀、聚落景觀和梯田景觀,在空間上形成了林-水-寨-田的立體分布格局,這種復(fù)雜交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僅具有生產(chǎn)功能,還具有保持水土、提供清潔水源、保障村寨生態(tài)安全的功能,是哈尼族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也是哈尼族的精神寄托。[9]
(二)《園冶》中的山水文化景觀
中國古典園林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即是融山水于其中,可以說,中國的古典園林景觀就是山水景觀。《園冶》卷三第八《掇山》專篇,對假山進行了詳細分類,有園山、廳山、樓山、閣山、書房山、池山、內(nèi)室山、峭壁山等,以及峰、巒、巖、洞、澗、曲水、瀑布等山巒構(gòu)成形態(tài)。掇山手法介紹得尤其詳細,不同類型的假山有不同的掇山手法以及不同的布局,如園山的“散漫理之”、廳山的“嘉樹,稍點玲瓏石塊;墻中嵌理壁巖”、樓山的宜高、閣山可置于一側(cè),坦而可上,書房宜以山石為池、池山的若大若小、內(nèi)室山宜堅宜峻,壁立巖懸、峭壁山可與“松柏、古梅、美竹”相配,宛然鏡游等。假山位置不同,掇山手法也不同,假山的配置既要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也要符合園主人的愛好。山為園林之骨,水為園林之血,有山則必有水,《園冶》中對水景多次強調(diào),“卜筑貴從水面,立基先究源頭,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這是理水的原則,在野外山林造園,則以自然溪水這主;即使沒有溪水,亦可“鑿水為濠”、“開池濬壑”,以成水景;假山要有水景來托襯,“假山依水為妙,倘高阜處不能注水,理澗壑無水,似少深意”[5]。
中國人對自然的崇尚由來已久,《論語·雍也》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代表的是儒家文化的心理特質(zhì),儒家文化又是文人士大夫的顯性文化,游山玩水成為文人士大夫的樂趣與追求,外出游山玩水畢竟不夠方便,還得忍受跋涉之苦。可以說,園林中的山水景觀充分滿足了文人士大夫雅好自然山水的愿望。
(一)哈尼族古歌中體現(xiàn)出的生態(tài)觀念
古歌中哈尼村寨山坡上的森林被稱為“龍林、神林”,供祭祀艾瑪突用,平時嚴禁人們進入,更不許砍伐,位于高處的森林起到了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調(diào)節(jié)氣候、遮蔭閉日的作用,哈尼族先人并不能從科學(xué)上解釋森林的作用,因而采用了從宗教上約束人們亂砍亂伐的行為,這是一種樸素的生態(tài)保護觀念。村寨周圍圍繞的泉水,盛開的刺通花,泉水溝中的螃蟹,森林中的飛鳥,無不體現(xiàn)了哈尼人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理念。
(二)《園冶》中體現(xiàn)的生態(tài)觀念
《園冶》的造園思想,開篇即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既要模仿自然、崇尚自然,又應(yīng)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皥@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在園林建造擇地中,最好選擇地形起伏、有山有水、雜樹參天之地,正可以利用自然之妙,以減少人工修建的痕跡,保留天然的本色。[10]
在《相地》一節(jié)中,“新筑易乎開基,只可栽楊移竹;舊園妙於翻造,自然古木繁花”,此觀點顯示,計成對于舊園古木的欣賞勝于對新筑景致的渴求,認為老園經(jīng)過翻修重建之后,古木也會繁花似錦,較之新建園林的楊竹更具一番韻味。[11]
“多年樹木,礙筑檐垣;讓一步可以立根,斫數(shù)椏不妨封頂。斯謂雕棟飛楹構(gòu)易,蔭槐挺玉成難”,植物生長較慢,長成古樹更為不易,在建造園林時,應(yīng)盡量保留古樹,增加建筑的古典美,又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昂螟B要朋,群麋偕侶。檻逗幾番花信,門灣一帶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隱僻,送濤聲而郁郁,起鶴舞而翩翩。階前自掃云,嶺上誰鋤月。千巒環(huán)翠,萬壑流青。欲藉陶輿,何緣謝屐”,這段描述中,鳥語花香,飛禽走獸,竹翠水清,濤聲陣陣,花香彌漫,入眼皆綠,充分描繪了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解讀哈尼族古歌《窩果策尼果》和《園冶》發(fā)現(xiàn),在景觀意象方面,兩者具有諸多異同點。第一是在整體的景觀空間構(gòu)成,兩者均強調(diào)有山、有水、有樹、有建筑的空間立體格局;不同之處是哈尼族對自然充滿了敬畏之情,對大自然的破壞更小,在古歌中,經(jīng)常會看到尋址時長途跋涉和不斷更換,而中原地區(qū)對于較不適于造園之處,往往通過人力改變,使之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園林。第二是景觀的功能方面,兩者都強調(diào)了審美,但哈尼族更注重生產(chǎn)功能,在古歌中頻繁出現(xiàn)的人口、莊稼、牲畜等詞匯,寄托著哈尼人們對人員興旺、莊稼豐收、牲畜昌盛的愿望,這與哈尼族生產(chǎn)力較低也有關(guān)系;在中原地區(qū)造園的均是達官貴族、文人士大夫及富商,這些人經(jīng)濟條件好,造園的是為了游憩、賞玩,所以園林幾乎不具備生產(chǎn)功能。第三是哈尼族的景觀小品裝飾較少,造型樸素,常見的秋千、磨秋、煙筒等,充滿了生活氣息;中原地區(qū)的景觀小品相對比較精美,假山造型種類繁多,掇山技藝復(fù)雜,除此之外,尚有盆景、匾額、楹聯(lián)等裝飾,同詩詞對聯(lián)搭配,追求的是文學(xué)藝術(shù)的意境。
對哈尼族古歌系統(tǒng)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其中蘊含的哲學(xué)、生態(tài)、宗教、文化、倫理等思想有待進一步挖掘,應(yīng)開展多學(xué)科多角度交叉式研究,其成果將對現(xiàn)代景觀建設(shè)、旅游建設(shè)、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揚等發(fā)揮重要作用。
[1]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務(wù)委員會.哈尼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2]計成.園冶注釋[M].陳植,注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3]鄒輝,尹紹亭.哈尼族村寨的空間文化造勢及其環(huán)境觀[J].中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2,32(6):55-58.
[4]楊旭.哈尼族園林景觀的風(fēng)水觀[J].中國林業(yè), 2007(16):62.
[5]張薇.《園冶》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2-145.
[6]馬建武.云南少數(shù)民族園林景觀[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6:146.
[7]陳燕.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內(nèi)涵、成因與特點[J].貴州民族研究,2007(4):105-109.
[8]角媛梅.哈尼梯田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56-59.
[9]角媛梅,程國棟,肖篤寧.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及其保護研究[J].地理研究,2002, 21(6):733-741.
[10]李萍.淺析《園冶》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生態(tài)智慧[J].美與時代,2012(3):93-95.
[11]劉心恬.《園冶》園林生態(tài)智慧探微[D].濟南:山東大學(xué),2010.
[責(zé)任編輯龍倮貴]
Th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andscape images between Hani Nationality and central plains area by using ancient song Wo Guo Ce Ni Guo of Hani nationality and Garden Forging
SU Zhi-long1,2, TANG Xue-qiong2, LI Yu2, YANG Li-ping1, HE Deng-hong1
(1.Puer University, Puer City 665000,China; 2.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City 650000,China)
The article takes ancient song Wo Guo Ce Ni Guo of Hani nationality and Garden Forging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 about landscape images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idea, landscape elements and so on in the song. By contrasting the landscape images reflected by Garden Forging, the research indicates, Hani Nationality trends to conserve the integr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mphasizes the landscape fun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the landscape elements seem simplicity and emphasize practical value.
Hani Nationality; Wo Guo Ce Ni Guo; Pu Zu Dai Zu; Garden Forging; landscape images
C953
A
1008-9128(2017)02-0005-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2.002
2016-06-14
普洱學(xué)院校級科研項目(2015xjkt16)
蘇志龍(1978-),男,山東臨沂人,講師,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