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互動關系的歷史經驗及啟示

2017-03-08 12:59:06楊力源
關鍵詞:良性民眾中國共產黨

陶 砥 楊力源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互動關系的歷史經驗及啟示

陶 砥 楊力源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中共的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互動關系,通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互動關系的回顧,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互動在這一時期表現(xiàn)最為明顯與成功,這為中共在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時期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一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二者之間良性互動的價值取向;二是立足獨特的歷史文化是實現(xiàn)二者之間良性互動的前提條件;三是以目標意識和全局意識為指引是促進二者之間良性互動的重要方法。鑒往知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些歷史經驗對于中國共產黨促進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的良性互動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啟示意義:一是要堅持將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貫徹群眾路線與推進民眾政治參與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二是要立足政治文化的實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政治參與的話語體系;三是以“兩個百年”目標為指向,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局,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

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政治參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群眾利益

從1921年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短短二十八年的時間里,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在極為艱苦復雜的環(huán)境中,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探索出了貫徹群眾路線、推進民眾政治參與的有效方法,并實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所謂良性互動是指:一方面,廣泛深入群眾、組織群眾、動員群眾積極參與革命,壯大自身力量;另一方面,總結群眾工作的經驗教訓并進行理論升華,通過民眾的政治參與汲取群眾智慧、獲得理論啟發(fā),在理論上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群眾路線。為此,本文通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互動關系的回顧,總結歷史經驗及其現(xiàn)實啟示。

一、 中共群眾路線與民眾政治參與之間互動關系的回顧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1928年這七年間,在中共的相關文獻中鮮有“群眾路線”一詞的文字記錄,然而,在群眾路線這一概念被明確提出之前,群眾路線的思想就已經伴隨著中共的群眾工作開始萌芽并逐漸發(fā)展。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雖然不是同一概念,但卻緊密相連,毛澤東在1948年曾指出:“我黨二十幾年來,天天做群眾工作,近十幾年來,天天講群眾路線。”[1]1318毛澤東所說的二十幾年的群眾工作可追溯至二十年代初期,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共的群眾工作就是通過深入群眾、組織群眾獲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并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的過程,這一過程甚至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就已開始。早在1920年各地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后,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成員就開始走進工廠,與工人打成一片,鄧中夏、李啟漢等還創(chuàng)辦了勞動補習學校,1920年11月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所領導的第一個公會——上海機器工會成立。1921~1927年間,中共的群眾工作更是聲勢浩大,香港海員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以及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將工人運動推向高潮;全國的農民運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1927年僅湖南一省的農民協(xié)會會員就達200萬人;在此期間,青年運動和婦女運動也得以開展。1926~1928年的北伐戰(zhàn)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群眾積極參與,對于北伐的勝利進軍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在實際的群眾工作中,理論上的論述也開始產生,毛澤東在1925年所著《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1927年所著《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雖未明確提出群眾路線這一概念,但卻蘊含著對群眾問題的深刻思考。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就非常重視群眾工作,組織、動員了許多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民眾對于中國共產黨組織的群眾運動進行了積極的回應,使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不僅得以迅速擴大影響力、壯大自身力量,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正是在反思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共的群眾路線理論開始萌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密不可分的互動關系。

1927年至1937年是中國共產黨在歷經挫折之后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但是中共的群眾路線卻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非常關鍵的發(fā)展。1929年9月,在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關于籌款工作亦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此時固然做不到由群眾組織來擔負紅軍給養(yǎng),但在籌款時要用群眾組織去執(zhí)行才有意義?!盵2]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同年12月,毛澤東在為古田會議起草的決議案中強調:“紅軍是一個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盵3]86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紅軍在行軍途中對群眾進行廣泛的宣傳與動員,效果顯著。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意識到為人民群眾謀求實際利益的重要性,先后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和《興國土地法》,解決廣大農民的土地問題,同時也非常關心人民群眾在生活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1934年,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詳細論述了這一點,其關心的問題細致到了教婦女種地、為孩子辦學、修理路橋等等,在實際行動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更是被傳為美談。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以1931年的江西興國縣長崗鄉(xiāng)為例,“長崗鄉(xiāng)全部青年壯年男子(十六歲到四十五歲)四百零七人,其中出外當紅軍、做工作的三百二十人,占百分之七十九”[4]。又如1937年陜甘地區(qū),國民黨政府的一個縣長曾在合水以東召集民眾訓話,“數(shù)次申傳,到者寥寥。而蘇維埃召集開會,則二十四小時之內,可以立刻齊集百里以內之民眾”[5]。在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開始對群眾工作的方法進行理論思考,1929年毛澤東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指出:“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矛盾的深坑?!盵3]921930年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著名論斷。在這一時期,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的良性互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收效更加顯著,但不能否認的是,同期黨內出現(xiàn)了三次左傾錯誤,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群眾路線的思想,比如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通過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案,其中寫道:“必須在準備全國革命高潮之下,來爭取一省與幾省首先勝利,革命政府才能迅速地調動全國幾千萬以至幾萬萬群眾,一致堅決地與反動勢力做拼死的決戰(zhàn)?!盵6]認為先取得勝利才能得到群眾參與和支持,而不是相反,這就是對于群眾路線思想的一種本末倒置的理解,這種錯誤思想使中國共產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也積累了經驗教訓。

自1937年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對于群眾路線的理解和運用愈加嫻熟。1939年中共中央下發(fā)《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對各級領導機關、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堅持群眾路線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成為指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群眾工作的一個基本遵循。在這一基本要求指導下,延安的黨群關系融洽、政治氛圍清新而熱烈,1940年和1945年,陳嘉庚和黃炎培分別率隊訪問延安,都對延安的景象贊嘆不已。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政權體制的探索也充分反映了群眾路線的思想,1940年3月,毛澤東首次提出“三三制”原則的主張,即“根據(jù)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guī)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盵7]742幾乎是在同時,他又提出了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權的選舉政策,即“年滿十八周歲的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族、男女、信仰、黨派、文化程度,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7]743,這在最大程度上調動了抗日力量,并且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再加上減租減息等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政策,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更加堅定,參與熱情不斷高漲。以1940年華北各根據(jù)地的選舉情況為例,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由于準備充分,動員徹底,邊區(qū)農民參選熱情高漲,在鄉(xiāng)村中到處都熱烈的開著選舉大會,甚至連一些游擊區(qū)的農民,也冒著敵人的封鎖參加了選舉”[8]。“在太行根據(jù)地,村選中投票人數(shù)占到村民總數(shù)的80%,有的地方這一比率高達95%”[9]。在這一時期,伴隨著群眾工作實踐的進一步深入,群眾路線的理論開始走向成熟。1943年6月,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對群眾路線的內涵作了詳細的闡述:“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盵10]899在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作了《論聯(lián)合政府》的報告,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10]1094-1095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也指出:“不但我們黨的政治路線,而且我們黨的組織路線,都應該是正確地從群眾中來的路線,又正確地到群眾中去的路線?!盵11]并且歸納闡述了四個群眾觀點,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群眾路線寫入黨章,至此,中共的群眾路線思想發(fā)展成熟,這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了一種在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貫徹群眾路線、推進民眾政治參與的科學方法,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現(xiàn)了兩者的良性互動。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貫徹群眾路線、推進民眾政治參與方面,基本沿用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總結的思路和方法??箲?zhàn)勝利后,“解放區(qū)農民付出了巨大犧牲,要進行面對國民黨軍隊的自衛(wèi)戰(zhàn)爭,需要他們繼續(xù)參軍參戰(zhàn),支持這場戰(zhàn)爭,而他們支持這場戰(zhàn)爭與否,關鍵看中共能否給他們以新的物質利益”[12]。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fā)布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通常稱為“五四指示”,在各解放區(qū)開展土地改革, 1947年,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在西柏坡召開,制定并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之后,解放區(qū)廣大農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到1948 年秋,在擁有一億人口的解放區(qū)消滅了封建的生產關系,在“參軍保田”的號召下,大批農村青壯年積極加入人民軍隊,為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貢獻了巨大的力量。這正如毛澤東所言:“全黨必須明白,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是現(xiàn)階段中國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盵1]1252。1947 年,毛澤東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研究戰(zhàn)爭形勢和黨的政策時,強調“我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正確的政策,依靠群眾,來爭取戰(zhàn)爭的勝利”[13]。在敵強我弱的解放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通過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滿足群眾利益、爭取群眾認同、鼓勵群眾參與,獲得了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據(jù)統(tǒng)計,“三大戰(zhàn)役共動員支前民工880余萬人次,人民群眾出動支前的大小車輛141萬輛,擔架36萬余副,牲畜260余萬頭,糧食4.25億公斤。在千里運輸線上,奔流著一支亙古罕見的支前大軍,他們冒著槍林彈雨,忍著風雪饑寒,依靠人力和落后的工具,翻山越嶺,破冰渡河,譜寫著一曲人民戰(zhàn)爭的動人凱歌”[14]。同時,1946年至1947年間,中國共產黨還在國統(tǒng)區(qū)領導了抗暴運動以及以“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為口號的學生運動,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形成了聲勢浩大的人民運動,給國民黨當局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壓力。正是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僅僅三年就基本上取得了勝利。

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互動關系的歷史經驗

(一)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良性互動的價值取向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土地問題,為適應不同的斗爭環(huán)境,數(shù)次調整土地政策,這一歷史過程值得深思。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但無論是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晚清新政、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還是民族資產階級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均以失敗告終,清王朝滅亡后,各派軍閥及地方實力派縱然有較強的兵力和財力,也未能在風云變幻中勝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并不意味著各方力量在主觀上不愿意動員群眾,而是他們沒有找到獲取群眾支持、鼓勵人民參與的正確途徑,即沒有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訴求,而在當時的中國,占總人口比例最大的是農民,農民最為迫切的利益訴求即是土地。

妥善處理土地問題就是滿足了廣大農民最急切的利益需求,這是中國共產黨獲得農民支持的關鍵所在,同時,為了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支持,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保護民族工商業(yè)、給予民族資產階級以政治權利的政策,這實際上也是滿足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中共群眾路線的價值取向是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民眾政治參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自身的根本利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群眾路線的方法了解群眾訴求,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滿足,從而調動了民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因此,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良性互動的價值取向。

(二)立足獨特的歷史文化是實現(xiàn)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良性互動的前提條件

從公元前221年秦帝國建立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的兩千多年里,中國盡管分分合合、治亂交替,但君主專制制度逐步發(fā)展到頂峰,皇權長期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政治制度從根本上排斥普通群眾的政治參與,通過進入政權內部而影響政治,是中國古代士人參與政治的唯一正途,也就是說,參與政治的前提是取得相應的資格。孔子曾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中庸》中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觀點。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普通民眾積極主動參與政治的傳統(tǒng),更沒有形成穩(wěn)定完善的政治參與體制機制,由于缺少合法的政治參與途徑,普通群眾只能將自己的利益寄托于明君賢臣,這種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對于近代中國的政治局勢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文化有著顯著的差別,這就意味著在中國要推進民眾的政治參與必須采取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方法。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沒有照搬西方自下而上的參與模式,而是立足本國國情,通過貫徹群眾路線自上而下地引導民眾參與,在這一過程中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種支持化為行動就是政治參與,比如農民因土地問題的解決而加入革命隊伍、支援抗日前線等。群眾路線的自上而下的實施路徑可以有效克服人民群眾較為被動的政治參與態(tài)度,同時可以克服因經濟不發(fā)達、配套體制機制不完善而產生的無序性和無效性,通過動員民眾的參與,中國共產黨也不斷積累群眾工作的經驗、豐富工作方法,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了群眾路線,從而實現(xiàn)了兩者的良性互動。

(三)以目標意識和全局意識為指引是促進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良性互動的重要方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于群眾路線的把握有著十分明確的目標指向,即在險惡的斗爭環(huán)境中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壯大自身的力量并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在這一目標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人民群眾積極地通過各種途徑表達自己的各種訴求。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定各種方針政策,協(xié)調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爭取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同時,以國家大局為重,立足于國內外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調整“群眾”的內涵。如在日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后,為爭取地主階級參與抗日,在根據(jù)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而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在解放區(qū)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以目標意識和全局意識為指引,是促進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良性互動的重要方法。具體而言,促進二者良性互動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促進兩者本身的發(fā)展,而應該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著眼于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大局,服務于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狹隘而孤立地看待群眾路線,為了貫徹而貫徹,必將墮入形式主義的深淵。忽略政治參與問題的復雜性則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以犧牲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為代價的政治參與,將嚴重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三、 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互動關系的現(xiàn)實啟示

(一)堅持將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貫徹群眾路線與推進民眾政治參與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宗旨和最高價值取向,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光輝歷史證明,只有盡心盡力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才能保持中國共產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全力支持,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貫徹中共的群眾路線、推進民眾政治參與依然要將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需要進一步明確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的區(qū)別,中共群眾路線主要涉及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而民眾政治參與則主要涉及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兩者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二者的共通之處,就是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處理這兩組關系都應當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背離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中共群眾路線很難落到實處,民眾政治參與水平也難有實質性的提高。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注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切身利益,著力改善民生,解決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最迫切的需求;二是要協(xié)調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訴求,當今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更加復雜多樣,在貫徹群眾路線、推進民眾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既要統(tǒng)籌協(xié)調,也要重視為弱勢群體提供表達訴求的有效途徑;三是要正確處理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把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促進國家的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起來。

(二)立足政治文化的實際,建構中國特色民眾政治參與的話語體系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通過貫徹群眾路線鼓勵民眾的積極參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群眾路線的方法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條件,符合廣大民眾的思維方式。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民眾普遍缺乏政治參與的動力,群眾路線的貫徹實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民眾的參與熱情,這是中國共產黨得以在艱苦復雜的環(huán)境中逐步發(fā)展壯大并最終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民群眾,與此同時,西方價值觀念以各種方式輸入我國,并逐漸對民眾的思維產生巨大影響。為了更好地貫徹群眾路線、推進民眾的政治參與,就需要擺脫西方民主觀念的思維定勢,話語體系是思維的物質外殼,立足于國情的話語體系必然能夠對民眾的思維方式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建構中國特色民眾政治參與的話語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建構中國特色民眾政治參與話語體系的要點有四:一是要論證西方的政治參與模式有其自身的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條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會引發(fā)極其嚴重的后果;二是要論證中共群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并未過時,它依然適應當今中國的國情,可以用來解決諸多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應當?shù)玫竭M一步的堅持和發(fā)展;三是要論證中國的民眾政治參與的發(fā)展是一條區(qū)別于西方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四是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的路徑,并不僅僅局限于民眾自下而上地影響政府決策,將執(zhí)政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導與民眾自下而上的參與相結合,更加適合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情況。

(三)以“兩個百年”目標為指向,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局,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之間的良性互動,應當以“兩個百年”的戰(zhàn)略目標為指向,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局。具體而言,推進兩者的良性互動應直接回應全面深化改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阻礙,以問題為導向探索二者的互動路徑,通過良性互動促進問題的解決,為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凝聚力量。同時要將兩者的良性互動融入政治體制改革的全過程,使其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和相互協(xié)調而不斷實現(xiàn)新的良性互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總布局是“五位一體”,需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推進兩者的良性互動也要服從這一大局,在具體進程中需要分清輕重緩急,堅持適度原則,既不能過于拘謹而貽誤時機,又不能過于冒進而影響國家建設與發(fā)展的全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內在地包含了各方面體制機制的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內在地包含著制度建設,推進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的良性互動,也要重視健全和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中共群眾路線和民眾政治參與都沒有形成科學嚴密的制度體系,原因在于:首先,任何制度的細化和完善都是以完善的政權體制為支撐的,在當時的局勢下,中國共產黨既沒有精力也沒有條件去過多地探索政權建設,而險惡的斗爭環(huán)境也產生了很大的鞭策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體制機制的欠缺;其次,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局勢瞬息萬變,而且由于中國在事實上長期處于一種不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各個地區(qū)的政治經濟狀況存在很大差異,因而難以用統(tǒng)一、穩(wěn)定的標準約束群眾路線的落實,靈活的方法更能適應當時的歷史條件。然而,時至今日,黨情與國情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只有將健全的體制機制作為依托,中共群眾路線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民眾政治參與才能得到高效、有序的發(fā)展。健全的體制機制,不僅意味著要完善現(xiàn)有的體制機制,還要注重在探索二者良性互動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進行理論升華,實現(xiàn)制度創(chuàng)新,從而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0.

[5] 劉慧娟.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的群眾動員——以南梁根據(jù)地時期為中心[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6):95-101,124.

[6]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6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992:123.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張鴻石.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華北根據(jù)地農民的政治參與[J]. 河北學刊,2002(2):141-145.

[9] 太行革命根據(jù)地史總編委會.太行革命根據(jù)地史稿:1937-1949[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42.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8.

[12]羅平漢.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3.

[1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0.

[14]新華網.解放戰(zhàn)爭期間的人民支前運動[EB/PL].[2016-10-14]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2/21/content_7643680.htm33.html.

[責任編輯 彭國慶]

2017-01-15

西藏自治區(qū)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SK2015-50);西藏自治區(qū)高校青年教師創(chuàng)新支持計劃項目(編號:QCR2016-61).

陶 砥,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D24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3.005

猜你喜歡
良性民眾中國共產黨
走出睡眠認知誤區(qū),建立良性睡眠條件反射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1:22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兌現(xiàn)“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金橋(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烏克蘭當?shù)孛癖姵冯x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呼倫貝爾沙地實現(xiàn)良性逆轉
基層良性發(fā)展從何入手
甲狀腺良性病變行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的效果分析
抚远县| 宁阳县| 瑞丽市| 丰顺县| 长丰县| 厦门市| 河曲县| 澄江县| 通化县| 宜君县| 浑源县| 榆树市| 武平县| 红原县| 仁布县| 石嘴山市| 三门县| 伊春市| 黑龙江省| 陆川县| 稻城县| 桂林市| 泉州市| 平谷区| 枣阳市| 遂昌县| 刚察县| 岳阳县| 西和县| 定远县| 普洱| 汝州市| 邢台市| 临沂市| 宁明县| 清镇市| 饶阳县| 漯河市| 江门市| 紫阳县| 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