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無繁瑣,唯有妙不可言”——Apple AirPods
很少能有一個手機品牌的配件產品,可以給消費者制造一些“尖叫聲”,而蘋果在近期正式發(fā)售的AirPod就是一款引來無數“尖叫聲”的玩物,在發(fā)售當天呈現了“一機難求”的場面就不說了,截止發(fā)稿Apple Store在線商店的發(fā)貨周期仍然顯示著“6周”,可見AirPods的魅力是獨到的,當然也這也不排除蘋果對首批AirPods的產量控制。那么,AirPods的實際表現究竟如何呢?
這外觀很蘋果
白色系包裝是蘋果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但是在2016年這一代iPhone上,由于亮黑色的引入,為了彰顯其獨特的“高貴”身份,黑色包裝得到了回歸。但是在AirPods上,還是保留了經典的白色系包裝,開啟熟悉的塑封后,即使是AirPods這種重量不大的耳機產品,經典的自由落體式阻力感開箱依然存在在,這就是果粉們所喜歡的一點吧?AirPods的包裝內部包括產品手冊、經由磨砂PE包裹著的AirPods、以及一根Lightning數據線,整個內部仍然伴隨著那種只屬于蘋果產品的白凈感。
AirPods由一個充(收)電(納)盒和兩(左)枚(右)耳塞組成,如以往的段子一樣,AirPods神似剪掉線后的EarPods,要說圈(quan)粉(qian),真心只服蘋果,這么有創(chuàng)意的無限耳機能不給人帶來新鮮感都難。在充電盒的底部,伴有一系列的銅觸點,當AirPods耳塞主體插入時便會自動開始充電,磁吸式插入方式也是AirPods一個不錯的小細節(jié),就如同蘋果家族的MaxBook充電接口一樣。
貼心的充電盒
在AirPods發(fā)布之前,外界的傳聞對其配備的收納盒沒有過多的猜想,都以為只是一個簡單的收納盒,但是蘋果將其加上電池組件,實現對AirPods在收納時刻的充電功能可謂是非常巧妙。AirPods電池盒宛如一個鵝卵石,手感類似Macbook的充電頭,個頭僅為其三分之一大小,全白拋光后的表面有一個小缺點,就是很容易刮花,好在白色外觀對于劃痕存在天然的隱藏特性。在電池盒的底部,配有一個Lightning充電接口,但是電池盒的電池容量官方并沒有對外披露,好在AirPods本體單次充滿電能實現5小時的聽音時長,加上充電盒的配合,實現24小時以上的續(xù)航時間不是什么問題,而且AirPods本體單次15分鐘充電能就能帶來3小時的續(xù)航時間,不過要真帶上AirPods不間斷停上5小時都有點時間過長了吧。
AirPods的取(配)出(對)方式也是一項“被玩壞”的功能,彈起式的半開方式和Zippo打火機類似,有網友稱“這功能可以玩一天”。在其打開的一瞬間,如果你的iPhone(iOS 10及其以上)在其附近,并且開著藍牙,便會自動識別并開啟配對提示,那識別率真是相當準確。AirPods的佩戴和Earpods無差別,適應于大多數人群的耳廓,據悉不同地區(qū)的AirPods在耳塞主體上有輕微的大小差異,所以還請有意購入其它地區(qū)AirPods的小伙伴,在購買前能先試戴。
不止是耳機
AirPods雖小,但是對聲音的解析還是很不錯的,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它的整體聽感明顯好于EarPods,在保證音源品質的前提下,還能感受到那么一些通透的低音,這對于一個無線藍牙耳機來講,可謂是意外之喜,何況它的佩戴足以成為出街時刻的不錯搭配。
AirPods除了在聽音中給我們帶來了驚喜感,由于內置W1芯片,AirPods在與iPhone的配合功能上,還有一些小驚喜。例如,聽音過程中摘掉左右任意一枚耳塞,音樂便會暫停,如果再次戴上便會繼續(xù),如果是需要摘掉耳塞聽別人說話,我們無需再去手機上操作暫停的動作。而且,在AirPods上隨意敲打兩下,還可以開啟Siri,然后對其下達一些指令,但是這個行為似乎有點太“超前”,不過可玩性還是很足的,至少能在你們的朋友面前秀一下。
AirPods問世以來,“易丟”的話題從未停歇,但是經過我們三位小編的親測佩戴,至少大幅度的跳動,AirPods并未從耳廓中掉出,而且大家所說的AirPods被別人撿到后無法使用的情況,這個的確如此,因為沒有充電盒是無法和新設備配對的,但是想要找回貌似還是有些困難的。
目前來看,無法直接在AirPods主體上通過手勢調節(jié)音量和曲目是一個遺憾(截止發(fā)稿尚未推出支持的固件),但是首發(fā)的AirPods帶來的“尖叫聲”還是很高的,還有個缺點,就是1288元的發(fā)售價,真的是有點小貴,不得不說:戴AirPods出街的成本真高,哈哈。
寫在最后
正如開篇的“無線,無繁瑣,唯有妙不可言”所說,AirPods不僅無線,更是帶來了無限體驗,這其中的奧妙也用言語能表達的也只是一部分,更多的還是需要深入體驗和使用,相信AirPods能給各路無線藍牙耳機帶來一些新的機會,也希望消費者能接受這種體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