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彩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也在與時俱進。新課標中提到的“生本教育理念”也是當中的一個改革重點。生本教育要求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我調動。而生物作為一門實驗學科,更是要求學生對自己進行驅動。主要闡述了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及其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課堂教學;生本教育理念;主觀能動性
一、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分析
1.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
新課改的實施是我們所有教師都應該響應的。因為新課改正是新一代的教育人意識到了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而進行改革的。我們了解到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被動局面,知道學生不能很好地調動自己進行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而生本教育理念的實施也成為必然。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課堂中,最需要的就是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傳統(tǒng)教育的限制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導致很多探究活動學生不能夠完成。所以在新形勢下,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應用就成了必然。
2.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
對于初中生物實驗課堂來說,是學生最好的提升動手能力、提升實踐能力的時機。而生本教育理念正是著重希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而不是為了應試教育而生。生本教育提出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進行探索和研究,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通過生本教育和教學的融合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知識,融入課堂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通過生本教育理念的貫徹實施,我們能夠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從而得到提升。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應用的策略分析
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讓我們的教育得到了正確方向的引導。但是傳統(tǒng)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我們該怎么將新概念引入課堂,從而達到改革的目的呢?又該如何讓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實驗課堂教學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呢?接下來,我們來探討闡述幾個可選的策略:
1.構建學生主體意識
生本教育理念是新形勢下提出的新概念。傳統(tǒng)教育的模式早已深入到每一個教師和學生,乃至家長的心中。在生本教育觀念的貫徹實施中,我們必須從根源進行改變,讓學生、老師以及家長接受新形勢下的改革,讓他們接受新概念的灌輸,從而得到意識上的提升。我們需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應當通過生物實驗教學方式的改變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實驗探索研究。教師在課前準備時,應該注意課堂的安排;課堂教學中,注意自己的角色轉換,做巧妙的引導,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實驗研究中。
2.設立問題探究情境
在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時,倘若沒有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中進行實踐,進行課堂的主導,也只是紙上談兵。教師需要進行課堂形式的改變,進行問題探究情境的設立,讓學生有機會也有方向來進行探索研究。對于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來說,更是需要課堂中的問題情境來進行引導。例如,在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教學中,有多種實驗條件,可以事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生物知識進行思考,不同的實驗條件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再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設立的問題和答案進行實踐,查看最后的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3.進行班級小組設立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實施中,合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需要被培養(yǎng)的一個能力。而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由于物資有限以及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大多需要團隊合作。在團隊合作中,學生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思考角度并得到提升。學生通過探究合作互助,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也能夠加深自己對于難點的理解。班級小組設立之后,不僅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可以方便地以小組進行活動,更能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得到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也能激發(fā)學生對于課堂的積極性。
4.多樣化課堂形式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課堂中,若是只有實驗往往是不足以吸引學生長期的注意力的。我們需要進行課堂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通過不同的課堂形式和課堂實踐活動得到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實踐。例如,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想自己生活中關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現(xiàn)象,諸如探究葉子枯黃的原理,隨之進行課堂探討活動的開展,結合課本知識,通過多樣化的課堂形式得到知識的進一步理解,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給予的多樣化的機會中發(fā)揮自己的探索、合作以及實踐能力。
本文從新形勢下的教學變化出發(fā),希望通過學生主體意識的構建,實驗問題情境的設立,班級小組的創(chuàng)建,課堂形式的多樣化,最終實現(xiàn)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實驗課堂中更優(yōu)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柳花.基于生本理念下的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討[J].讀寫算(教師版),2016(25):209.
[2]鮑敏.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的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