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旭
【摘 要】音樂是人們用來交流的第二語言,以時間藝術的形式承載著人們的思想與情感,反映了音樂所處時期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不同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音樂潮流都打上了文化的印記,體現著當代人的審美文化觀念。音樂教育必須肩負著樹立正確審美文化觀念的責任與義務,提高人們鑒別音樂藝術高低的審美能力,抵制低俗文化的入侵,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104-01
音樂發(fā)展歷史悠久,與文化之間的日益交融,成為體現著不同時期人們文化鑒賞能力的一個維度。隨著人們的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為迫切的需要,對審美藝術有了更高的追求,音樂作為美的藝術,在審美文化的建設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音樂的審美功能與教育屬性
音樂相比文學、雕塑、繪畫等藝術,對物質媒介的要求相對較小,這也成為音樂藝術發(fā)展的一個優(yōu)勢??疾觳煌拿褡逦幕覀儼l(fā)現,音樂似乎成為一種普遍性藝術。人們對音樂的重視,與音樂自身所體現的功能與性質有關。
(一)音樂的審美功能。審美是音樂的第一功能。當音樂響起,人們作為主觀的審美主體與音樂這一客體發(fā)生聯(lián)系,人與音樂之間構成自由的審美關系。審美關系呈現為審美現象,人們從外在事物的功利關系中脫離,此刻人的自由本質開始展示。人們在自由的審美關系中,思維開始向生命本質探尋,與生命的起源相接近,回歸到人的本質狀態(tài)。此刻,人與音樂似乎進入了一種無功利性的游戲當中,功利性目的此時消解,人通過自由的想象力,將思維不斷向生命的源泉延伸,人此刻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節(jié)奏的審美快感,還有一種意象世界的召喚。
(二)音樂的教育性。音樂的教育性在當今時代被看重,音樂的審美功能亦是為音樂的教育服務。音樂融入審美文化,體現著一定的價值觀念,而這種價值觀念是為塑造健康的人格服務,為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人們從音樂中獲得審美體驗,受到審美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對藝術以及文化所持有的鑒賞能力也受到音樂熏陶而顯現不同。人們在音樂中宣泄壓力,內心恢復平靜,有利于社會的文明與和諧。
二、審美文化的發(fā)展概況
“審美文化”是中國學者提出的一個美學范疇,是人類審美活動的物化產品、觀念體系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審美文化的興起與發(fā)展,得益于審美領域向文化領域擴展,且概念處于形成期,具有不穩(wěn)定性與包容性,呈現與市場經濟相互接近、靠攏、滲透、交融的趨勢。審美文化在經濟基礎的發(fā)展上取得一系列成就,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
但是,在新時期、新階段的新形勢下,審美文化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同時遵守文化規(guī)律、市場規(guī)律、審美規(guī)律的問題;保持審美文化的格調問題;審美文化的社會職能問題,等等。這根源在于對審美文化市場十分重視,而對文化本身沒有做充分考慮。
當下音樂教育的開展,必然面臨著對審美文化的價值判斷,以及如何在審美文化浪潮中保持應有的價值取向與教育底線等問題。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對人們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審美文化平臺的同時,抵制現階段一些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審美思想。
三、在審美文化中開展音樂教育的策略
在面臨審美文化浪潮中,由于音樂質量參差不齊,音樂教育必須著力提升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抵制低俗文化對人的審美經驗的消解與重構。
首先,注重音樂師資力量的培育。在音樂教育中,“教”與“學”是互動的關系,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必然影響教育的成效。因此,音樂教育得到有效開展的前提之一,是擁有高素質教育人才,每一位投身于音樂教育事業(yè)的人,除了有較高的專業(yè)能力之外,其自身也需要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不同的音樂進行甄別,取優(yōu)去劣,積極引導學生遠離低俗音樂。
其次,音樂創(chuàng)作者必須樹立強烈的社會意識,不能為了市場需求而放棄底線?;仡櫘斍拔覀兯幍囊魳翻h(huán)境,在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制作音樂的方式更加便捷,但是音樂的質量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更多的音樂以負能量的形式呈現。許多音樂制作為博得知名度,不惜媚俗且低俗。
最后,增加古典音樂教學。古典音樂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呈現的魅力也是無窮的,但是由于缺乏對學生古典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以致失去眾多受眾。如,時下許多年輕人對貝多芬、莫扎克等音樂巨匠創(chuàng)作的音樂并無興趣,而只喜歡一些媚俗的音樂,從低俗中獲得一種自嘲的心理安慰。
四、結語
音樂教育有其獨特功能與意義,在審美文化的浪潮中更應該注重發(fā)揮音樂教育的美育作用,遠離低俗音樂,以審美促進人格發(fā)展,提高審美鑒賞力。不論是音樂教育者,還是音樂創(chuàng)作者,都應該遵守音樂美育的規(guī)律,用音符營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用音樂的詩性描繪詩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姚文放.“審美文化”概念的分析[J].中國文化研究,2009,1(21):120-133.
[2]代百生.“音樂美育”的內涵與實質[J].美育理論,2012(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