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紅
【摘 要】主體性活動是提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具體而言,可以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活動形式、構建多元活動交流模式、開展主體性活動評價來開展,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提升品德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主體性活動 策略 活動模式 評價
所謂“主體性活動”是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產生的,著眼于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主體精神,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活動,并逐步養(yǎng)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提問的學習習慣,從而學會自主地開展活動。在主體性活動指引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品德課程中開展主體性活動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從自主活動、多向交流中提高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養(yǎng)成道德行為,并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充分表現(xiàn)自我,張揚個性,形成主體人格。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當前品德學科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的開展存在著一些問題。
【問題透視】
品德學習絕不是道德知識的灌輸,而是要讓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認識內化的過程。品德學科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自主活動,讓學生在主體性活動中充分體驗、感悟,形成行為習慣,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然而,傳統(tǒng)的品德學科教學,往往因為種種原因而忽略主體性活動教學,學生常常作為學習的客體被動地接受灌輸式的教學。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內容空泛
品德新課程標準統(tǒng)領下的教材,雖然理念上“回歸生活”,過程上“注重體驗”,但教材只是范式、拐杖,是資源生發(fā)的引子,固化的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就成了教學活動的“腳本”,成了教學內容的全部。眾所周知,品德課是“小學科”,是免考科,是“主科”教師的兼科。教師大多是“順手”教教,不會也不愿花太多時間、精力去研究教材、生發(fā)教材、拓展資源、鏈接生活。于是,學生在品德課堂中的學習,大都是空泛地聊別人的生活,講他人的故事,分析現(xiàn)成的數(shù)據(jù)、結果。這樣的課堂,學生的主體性被漠視、被抑制,學生成了他人事件的旁觀者。
二、教學方法刻板
盡管魯潔教授一再強調“對話”和“體驗”的教學方式,但學科地位和教師的專業(yè)化程度決定了現(xiàn)實中的課堂,依然是以講授、告知、灌輸為主要教學方式。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向學生施加各種外在的影響,灌輸抽象的道德規(guī)范、既定的行為觀念。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載體,成了被塑造的客體??贪謇咸椎姆椒?,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自為性、能動性,更無創(chuàng)造性可言。
三、教學活動低效
品德課程具有很強的活動性、綜合性、實踐性。教學中,教師也試圖依照教材、教參的提示設計一些活動,諸如課前的調查、課上的體驗、課后的實踐活動等。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難以落到實處,達到期待的效果。課前的調查,常常會因為學生的不重視、家長的不支持而“流產”。課后的實踐活動(所謂“作業(yè)”),更是因為沒有檢查、反饋而流于形式。而課堂中的體驗活動,則大都成了游戲、表演,乃至作秀。比如,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殘疾人的苦痛,課上設計獨臂寫字、蒙眼走路、手語表達等體驗活動?;顒又?,肢體健全的學生更多地把體驗活動當作游戲,課堂上笑聲不斷、熱鬧非凡,很難看到有學生神情凝重,真正走進殘疾人的內心,切實體驗到殘疾人的難處。這樣的課堂活動只是浮于表面,難以入心,學生的自主感悟、自覺提升得不到落實。
【策略探尋】
上述種種問題的存在,有?!耙匀藶楸尽钡男抡n程理念,限制了學生的主體發(fā)展。我們需要在實踐、反思中探尋品德學科主體性活動教學的策略。根據(jù)德育活動自身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品德學科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創(chuàng)設開放性主體活動,構建主體性活動交流模式,開展主體性活動評價等方式,來開展主體性活動教學。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是威嚴的布道者,是課堂的主宰。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學生只有聽從,無法自主選擇,缺乏主體意識,失卻主體精神。唯有營造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才有利于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展示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教學《我不膽小》一課,教師可以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先說說自己最怕的事或物,談談自己緊張膽小的經歷,然后師生一起當一回“心理醫(yī)生”,分析害怕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再討論“我不膽小”的做法。課堂中,教師像朋友,像心理醫(yī)生,像家長;學生之間像朋友,像兄弟姐妹,在互相談話、交流、幫助、鼓勵中戰(zhàn)勝膽小。而課堂,就像一間聊天室,輕松和諧,其樂融融。學生就在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中學習著、體驗著、成長著。
二、創(chuàng)設具有開放性的活動形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彼?,教師在品德教學活動中,要把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去發(fā)現(xiàn),去提升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為習慣。
(一)讓時間開放
品德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的四十分鐘,課前的活動準備、資料收集,課后的實踐延伸,讓品德教學的時間得以開放、充實,這樣更好地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例如教學《遵守交通規(guī)則》一課,課前一周里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過十字路口,認識各種路標、圖示,去訪問交警叔叔,了解一些交通規(guī)則。課上通過知識競賽、情境表演、辨析糾錯等活動進一步明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課后兩周里,讓學生自愿組合,以不同的形式宣傳交通法規(guī),呼吁遵守交通規(guī)則。有的小組制作了手抄小報,有的小組制作了小展板,有的小組去當了“小交警”,還有的小組完成了關于“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倡議書。時間的開放,讓課堂得以延伸拓展,讓品德課堂與生活鏈接,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二)讓空間開放
同樣,品德教學也不只是停留在幾十平方米的教室里。生活是真實的課堂,社會是成長的舞臺,所以我們在開展主體性活動教學時,更注重活動空間的開放,讓開放的空間成為學生道德成長的沃土,成為學生主體精神成長的滋養(yǎng)品。例如教學《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一課,可以把課堂延伸到家鄉(xiāng)的各個景點,去賞賞家鄉(xiāng)的景;把課堂延伸到飯店,去嘗嘗家鄉(xiāng)的特色菜;把課堂延伸到特產禮品店,延伸到農貿市場,去了解家鄉(xiāng)的土特產。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家鄉(xiāng)的魅力,更激起了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主人翁意識。
三、構建多元互動的活動模式
傳統(tǒng)的品德課教學活動主要采用單向交流模式。往往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安排活動,學生按程序進行活動,這種單向式交流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效果不太理想。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產生的主體性活動,構建多元、互動式交流模式。在這樣的活動模式中,活動的對象不僅限于學生,教師、家長以及其他社會成員都可參與到活動中來?;顒訉ο蟮亩嘣尳虒W具有更生動、豐富的互動,教學資源得以拓展,教學效果得以提升。例如在教學《在爸爸媽媽關心下成長》一課時,可邀請一些家長來參加,讓他們講講孩子成長中的故事,說說心中對孩子的期望;教學《我掉了一顆牙》一課時,請牙醫(yī)來到課堂,接受學生的咨詢,講解牙齒成長的奧秘。在教學活動中,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嘉賓”之間可以多面接觸,廣泛交流,對話互動,使主體性活動取得最優(yōu)的效果。
四、開展主體性活動的評價
在品德教學中開展主體性評價活動,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德育知識轉化、內化為道德品德和行為習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主體的單一性,教師、學生乃至家長等都可成為評價的主體,參與品德學習活動的個體都可以作為評價主體,可以對學生道德認識的形成、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等做出合理評價。另一方面改變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評價學生的單一方式,實施多向評價。開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多向交流,更好地促進品德主體性活動的開展,及時矯正活動中出現(xiàn)的偏誤,提高活動的成效。再有改變傳統(tǒng)道德評價的唯甄別判斷的功利目的,做到評價不只是關注學生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對錯,更關注學生的活動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在德育主體性活動中是否得到較好的鍛煉;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發(fā)現(xiàn)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在德育主體性活動中是否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通過德育主體性活動,是否真正形成良好的品德。
【實踐反思】
在品德課程的實施中,探尋主體性活動策略,實踐證明:品德課程主體性活動教學是科學的,是行之有效的。它遵循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踐行 “以活動促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綜合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實踐中反思,筆者認為品德課程主體性活動教學策略實施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目標管理、自主發(fā)展
課堂活動管理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核心,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來確定主體性活動教學目標。只有確定合理、正確的目標才能影響和制約師生的主體活動,并起積極的導向作用。教學活動中所實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組織、協(xié)調、激勵、評價等,都應當努力服務于設定的教學目標。只有在目標的引領下,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學生參與到主體性活動中來,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發(fā)展和成長的需要,從而達到自主管理、自主發(fā)展的目標。
二、發(fā)揚民主、尊重信任
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揚民主,創(chuàng)設寬松、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才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只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和發(fā)展需要,才能在師生共同參與的主體性活動中達成教學目標。教學中,必須充分地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相信學生有合作探究的興趣和潛能,相信學生有自我教育、養(yǎng)成的潛質和追求。只有這樣,主體性活動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實施。
三、科學組織、正確引導
只有科學地組織、有效地規(guī)范和正確地引導學生的主體性活動,活動才能有效開展,教學目標才能順利達成。主體性活動教學,不是教師退出課堂成為旁觀者,教師要做學生活動的策劃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有計劃、有指向、有重點地組織開展活動。如此,主體性活動才不會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才能真正指向教學目標,指向學生行為習慣的自主養(yǎng)成。
當然,在實踐中還會遇到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研究。比如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均是主體,如何讓這兩個主體相互兼容、協(xié)調統(tǒng)一,如何把教師主體性的發(fā)揮納入到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軌道上,需要進一步探究思考。還有主體性活動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教學活動評價體系的建立等等也值得進一步研究、細化。
參考文獻:
[1]朱小曼,主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趙亞夫.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韓永平.活動型思想品德課教學初探 [J].小學德育,2000(11).
[5]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 [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繆建新,著.課改背景下的德育新論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小學 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