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偉 李景春
預防傳統(tǒng)氣管軟化懸吊術并發(fā)癥的兩點改進
宋立偉 李景春
氣管軟化; 懸吊術
氣管軟化是甲狀腺切除術中及術后引起呼吸困難或窒息的常見原因,大多數病例在施行氣管懸吊術后都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近30余年我們在傳統(tǒng)氣管懸吊術的基礎上,將軟化氣管的縫合方法及縫線材料加以改進,臨床應用7例,效果滿意?,F(xiàn)報道如下。
1.對象:本組共7例,男3例,女4例,年齡68~74歲,平均年齡71歲;病程33~38年,平均36年。雙側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5例,甲狀腺囊腺瘤1例,甲狀腺瘤癌變1例。術前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癥狀,多于勞累或活動后出現(xiàn),尤其在平臥頸部后仰體位時加重。
2.方法:傳統(tǒng)方法是每針牽引線在軟化氣管壁上作一針褥式縫合,即行牽拉懸吊。改進后的方法是每針牽引線在軟化氣管壁上作一個外“8”字形縫合[1],不打結,且盡量作得小一些,以免在拉緊懸吊線時使軟化氣管壁發(fā)生折皺(此點主要針對嚴重膜狀氣管軟化病例)。根據氣管軟化范圍不同,最多可在不同平面上懸吊2~3針。牽引支撐組織根據每個病例的具體情況可選擇舌骨下頸前肌群、胸鎖乳突肌、胸骨柄骨膜或胸鎖關節(jié)囊等。同時必須強調正確的牽引方向——垂直牽引,使懸吊后軟化的氣管在吸氣時不再塌陷,方能有效。
懸吊縫合線的改進:傳統(tǒng)方法均采用不吸收絲線縫合[2],其弊病是縫合過淺易致氣管筋膜撕裂,而過深穿透氣管黏膜時,則術后易繼發(fā)氣管外瘺導致切口感染。因此,我們改用了最早(1970年)用于臨床的合成可吸收(緩慢吸收)外科用線——2-0特克松(聚羥基乙酸,PGA)線[3],其近代產品較同樣抗張強度的其它縫線為細。
7例患者中,術后恢復順利6例,并發(fā)輕度呼吸困難1例,經持續(xù)吸氧及調整體位等處理,1周后呼吸困難逐漸緩解。全組無懸吊失敗及術后氣管外瘺導致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
改進后的縫合方法與傳統(tǒng)氣管懸吊術相比,可使每針牽引線的著力點增加1倍,受力面積增大,牽拉力度提高,使懸吊術效果更加可靠。
傳統(tǒng)氣管懸吊術一直沿用4號絲線縫合,雖可保持較長時間的張力強度,但如縫線穿透氣管黏膜則可引起術后氣管外瘺誘發(fā)切口感染。改進后的PGA線吸收時間為90天左右[3],其降解產物羥基乙酸為有效的抗菌劑,可減少縫線的組織反應和感染率,其在機體內最終被分解為簡單的氨基酸,吸收后不遺留局部病變,無毒無害。有文獻報道,皮膚外氣管懸吊線拆除時間一般不超過1周[4],臨床完全不必擔心懸吊張力的維持時間是否足夠問題。
氣管懸吊術是治療氣管軟化與塌陷的有效術式,手術簡便易行,效果確切。改進后的懸吊方法則有效的規(guī)避了傳統(tǒng)氣管軟化懸吊術的并發(fā)癥。
[1] 上海第二醫(yī)學院《常用手術圖解》編寫組.常用手術圖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1975.35.
[2] 李曉曦.甲狀腺手術后呼吸困難、窒息原因及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32(5):374-377.
[3] 趙錫江,張熙曾.可吸收性外科用線的發(fā)展及現(xiàn)狀[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6,16(2):109-110.
[4] 戴顯偉,夏振龍,鞠新華,等.外支撐板牽引糾正甲狀腺術后氣管塌陷4例體會[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4):250.
10.3969/j.issn.1005-6483.2017.12.025
067500 河北省平泉市醫(yī)院外一科
2017-06-23)
楊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