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果學校考慮學生成長的自然需求,根據(jù)學生能力,結合學生興趣,開展適當?shù)目萍蓟顒?,滲透創(chuàng)客教育的理念并開展創(chuàng)客實踐,既可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也順應了素質教育的潮流。在此以機器人創(chuàng)新課程為例,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通過將“樂高積木”引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科技創(chuàng)造力。
機器人由各種部件組成,各式元器件的不同組合能夠讓機器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性能。在傳統(tǒng)的機器人實驗中,學生雖然可以利用實驗器材進行不同的試驗,但并沒有自行設計,只是按照步驟完成組建,然后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教師將樂高積木引入高中科技社團活動后,使學生置身于感興趣的任務里,通過不斷地在探索中學習、反思、改進,從而產生了創(chuàng)造的意識并提升了創(chuàng)造力。
一、發(fā)揮探索作用
引入樂高積木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操作中習得、鞏固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真正融合,避免“紙上談兵”。比如,高一物理力學章節(jié)中,有很多機械原理,學生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實驗不容易領悟,但是如果借助樂高積木,學生就可以先在腦海里構建機械結構,并在實際操作中不斷調整結構,這樣就很容易體會機械結構及其運動原理,享受模型機械化的樂趣。
在科技社團組建初期,筆者經過與班主任溝通,發(fā)現(xiàn)有四五個學生沉迷于游戲,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于是筆者專門給他們設計了任務:根據(jù)自己打游戲的經驗和教師展示的蝎子模型,分兩組組建該模型,并實現(xiàn)其打斗功能。這些學生領到任務后,很快就各自展開了蝎子模型的搭建,僅一次活動就基本完成了模型的雛形。接下來學生給“蝎子”編寫程序以實現(xiàn)打斗功能,每個學生搭建的模型都加上了自己的創(chuàng)意。在打斗功能實現(xiàn)時,學生發(fā)現(xiàn)即使導入教師提供的現(xiàn)成程序,兩只蝎子的打斗時間及作用力仍然不一樣,這就引發(fā)了他們對各自作品進行觀察、對比和思考,最后發(fā)現(xiàn)了作品之間的差異:力的作用點和作用長度不同。這些學生在對自己作品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物理力學知識的理解,產生了求知愿望。如有一名學生主動找到物理教師請教相關的力學知識,物理教師還反映這幾名學生在物理課上比以前用心多了??梢?,在樂高模型搭建和功能實現(xiàn)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并應用了物理知識,而且其學習態(tài)度、觀察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了明顯改善。
為了使科技活動能夠達成既定的目的,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材料準備;在學生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提供及時、恰當?shù)闹笇В隙▽W生的成功之處,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教師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里,由于學生的自由度大,工具的擴展性強,學生為了拼裝出自己想要的形態(tài),會花費很多時間,然而社團活動的時間有限,因此,教師要對過程進行有效控制。
二、發(fā)揮促思作用
在社團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動手之前探索各種假設,喚醒他們的好奇心。學生親身參與新奇事物的探索,發(fā)現(xiàn)多個可能的方案,在不斷嘗試中挑戰(zhàn)假設,并產生各種新想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覺地學習、獲取新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合作、溝通、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社團活動初中期,每組成員經過小組討論后確定項目內容,然后再不斷挑戰(zhàn),逐步完善結構和程序。比如,有一組學生對摩天輪感興趣,但是很難描述它的運行過程。這時筆者給他們提供一組摩天輪運行的視頻,他們經過觀察和討論,得出了結論:當游客要登上摩天輪時,摩天輪就會停下來,并且亮起一個信號燈,顯示現(xiàn)在是停止的狀態(tài);當摩天輪開始啟動時,會伴隨音樂聲和彩燈閃爍,提示游客現(xiàn)在是啟動狀態(tài),不要靠近,以免發(fā)生危險。接下來學生模仿此情景,搭建了一架摩天輪,尤其注意到了模型結構的簡單和穩(wěn)定,保證在工作時不能搖晃,轉動時不能碰到模型的其他部分。摩天輪模型搭建完成后,學生開始動手編寫程序,他們向模型中導入教師的參考程序后發(fā)現(xiàn)摩天輪雖然能轉起來,但存在一些缺陷,如摩天輪旋轉太快、信號燈不會交替閃爍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小組成員讀懂教師提供的程序,修改相關參數(shù)后再不斷進行調試。后來他們在程序的調試中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真實摩天輪在啟動的時候都會伴隨音樂,那么摩天輪模型能做到嗎?程序的不斷調試,促使學生不斷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也使程序不斷得到完善,摩天輪也變得越來越有趣了。
科技社團給學生設置充滿趣味性的活動,有利于他們產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萍忌鐖F提供了一個平臺,學生們積極地設計作品,并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獲得了更多的技能,從而形成了一個學習、積累知識的良性循環(huán)。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也會有更深刻的感性體驗。此時教師則面臨一個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學生情感滿意的狀態(tài)下,使他們仍然有學習的欲望?這是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三、發(fā)揮研究作用
學生在社團中自己設計樂高模型,制作與學習生活相關的作品,他們在活動中體驗“玩”的樂趣,在“玩”中找到歸屬感;同時,完成樂高模型拼搭及功能的實現(xiàn)讓學生產生了成就感,從而推動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當學生了解并掌握了編程方法后,就不再滿足于教師提供的參考任務,而是開始根據(jù)興趣嘗試自主確定任務主題,并探索任務完成的各種方法。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體會到很多情境和創(chuàng)作想法都源自于身邊的事物,如果平時多留心,就會獲得更多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機器人。
學生對機器人元器件的擺弄,是其產生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主動嘗試,那么科技活動無異于膠柱鼓瑟。因此,教師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敢于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想、去嘗試、去失敗。將樂高積木引入到高中科技社團中開展科技活動,把“做”中的“想、改、創(chuàng)”結合起來了,讓學生敢于嘗試,敢于突破,敢于“胡思亂想”。也許學生的行為和作品還很幼稚,但這樣的科技活動,倡導學生動手實踐,從中體會“造物”,并改造事物,在此過程中主動探索、與他人合作并應用跨學科的知識與經驗,這何嘗不是一種創(chuàng)客意識的萌芽呢?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