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銘
想法的產生
秋天,是東北一年中最美、色彩最絢麗的時候。每到這個時節(jié),大、小興安嶺地區(qū)的森林草原,各種草木開始變色,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被當地人稱之為“五花山”。然而這最美的秋色,對于非當地人來說,看到并不容易,因持續(xù)的時間很短,也就一周左右的樣子,一般在每年9月中旬,中秋節(jié)前后。
去東北賞秋,并不需要自駕或包車,這里的鐵路網十分發(fā)達,大興安嶺林區(qū)幾乎每條大的山溝,都有當年為開發(fā)森林資源而修建的林區(qū)支線鐵道。近年來,內蒙古也在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錫林郭勒盟等盟市修建了橫穿草原的若干條鐵路。這些鐵路不是干線,即使在黃金周客流井噴的高峰期,火車上的人也很少。由于鐵路質量所限,行駛在這些線路上的火車往往都很慢,均速也就在60公里上下。這些便利,決定了來東北賞秋的最舒適、最輕松的方式,是坐在寬敞整潔、幾乎沒人的火車廂里,靜靜地欣賞窗外的秋色。
今年中秋節(jié),除了三天法定假期,另多出兩天的時間。我很早就在合計:能否利用這五天時間,從北京出發(fā),來一次覆蓋內蒙東部草原和大興安嶺的完美火車運轉呢?我反復查閱列車時刻,發(fā)現這一想法完全可行:選擇的所有列車不但可以實現無縫銜接(不出站即可換乘或者換乘時間僅有一個小時,可以出站簡單轉轉),而且這些列車一路上經過的景點,只聽名字就足以讓人神往:永定河峽谷、張北壩上、烏蘭察布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科爾沁草原、阿爾山、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森林、漠河……最重要的是,所選擇的列車,上座率都很低:軟臥車廂可以實現包廂里只有我一名旅客,硬座車廂可以實現坐下之后,視野范圍內也只有我自己(上座率不足10%)。
向塞北進發(fā)
(Z296次:黃村—集寧南)
普通游客的出行叫旅游,火車迷的出行叫運轉。
運轉和旅游最大的差別,在于旅游有確定的目的地,關注的是目的地的風景,怎么去目的地并不重要,甚至大多數游客會覺得在路上的時間是浪費;而運轉沒有確定的目的地,關注的是坐在火車上沿途欣賞的風景,在路上的時間,在路上的經歷是最關鍵的。運轉不會拍“到此一游”的照片,但相機卻比旅游時繁忙很多:火車行進的途中要一直保持待機狀態(tài),看到車窗外的美景就抓拍下來。因此,火車迷的相機里鮮有自己的照片。
地鐵4號線黃村火車站下車,接著上Z296次列車。很多從南方去內蒙的列車,雖然途徑北京,但并不在北京站、北京西站等大站???,有的停黃村,有的干脆直接跨越,不在北京境內??俊_x擇黃村這樣的小站,選擇這樣的列車,既可以避開北京出發(fā)的巨大客流,又可以避免在北京站、北京西站乘車時漫長而繁瑣的進站程序。中秋節(jié)那天,硬座車廂空空的,一節(jié)車廂最多不過10名旅客。
這趟列車從黃村出發(fā),不進北京城區(qū),在位于豐臺西南的南信號站臨時停車,完成換機車作業(yè)后,直接折向西北,先后經由豐沙線、京包線和張集線,抵達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的集寧南站。這三條線路沿途風光秀美壯麗,旅途剛剛開始便開啟了饕餮美景模式。
豐沙線駛過京西門頭溝山區(qū)、永定河峽谷地帶。這個區(qū)間隧道接踵,橋梁眾多,通?;疖噭傫偝鏊淼?,緊接著的便是一座大橋,然后接著駛入下一段隧道?;疖囋谒淼览镄旭倳r固然是枯燥無味的,但一旦駛出隧道,窗外秀美壯麗的高山幽谷在眼前乍現時,那種豁然開朗的美好感覺簡直會讓人上癮。車窗外的美景被隧道變幻著,最美的時刻當屬通過號稱“亞洲第一橋”的豐沙鐵路七號橋的時候。七號橋如彩虹一般,飛跨于軍都山脈峻嶺之間,凌駕于珍珠湖之上,為中國目前最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土鐵路拱橋,也是世界鐵路橋梁建筑史上的奇跡。我們鐵路迷們美其名曰“夢的七號橋”。細心觀察飛馳而過的沿途小站,可以發(fā)現唯美的永定河谷里,連這些小站的名字,都很詩情畫意:斜河澗、落坡嶺、雁翅、珠窩、沿河城、幽州……
經過60多座隧道,列車駛出永定河谷,經過官廳水庫南岸,從沙城站駛入京包線。來到了塞北廣袤的土地上,視野突然變得異常開闊,這一段車速也明顯快了起來。華夏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在這里有著明顯的分界線,這里也是平原地貌和西伯利亞高原草場地貌的分水嶺。學生時代的我,周末經常和同學朋友坐著豐沙線上的綠皮慢車來這里郊游,豐沙線,承載著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百走不厭。
到列車的第一個??空尽獜埣铱谀险局埃┌€沿途有幾個特別需要留心觀察的人文景點:雞鳴山下的雞鳴驛古城,還有100多年歷史的京張鐵路兩座老站房:新保安車站和宣化府車站。雞鳴驛是一座罕見的古城堡,城墻和東西城門樓依然是明代原貌,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郵驛建筑群,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被稱為郵政考古、機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西逃時,曾在雞鳴驛過夜,借宿城中的“賀家大院”, 至今賀家大院二進院的山墻上還留有刻磚“鴻禧接福”四個楷書大字,作為慈禧太后在此居住的紀念。
京包線在張家口和集寧區(qū)間還要先折向西南,經過大同后再折向正北。然而近年來,修建了直接連接張家口和集寧的新線路——張集鐵路,使得列車運行距離壓縮近200公里。張集鐵路穿越張北壩上,沿途草原風光已初現端倪,尤其是通過友誼水庫的時候。水庫映襯著藍天白云,周圍尚且碧綠的草原點綴著金黃的白樺和牛羊,透過車窗按下快門,張張都是windows桌面。
橫穿東蒙草原深處
(K2011次:集寧南—烏蘭浩特)
Z296次列車下午4點半到集寧南站,K2011次列車傍晚6點開,轉車時間一個半小時。集寧是烏蘭察布市區(qū)所在地,內蒙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大地名和小地名有時完全不一樣,而火車站一般以小地名命名:比如就沒有直接以“烏蘭察布”命名的火車站,去烏蘭察布,只能從集寧南站下車;類似的情況還有呼倫貝爾市,火車站名為海拉爾;還有數不清的縣旗駐地的火車站不是縣旗的本名,而是駐地的鎮(zhèn)名,比如去克什克騰旗,要在經棚站下車;去察哈爾右翼后旗,要在白音察干站下車……對外地游客來說,這些還真有點不方便。
集寧是鐵路樞紐,這里西接京包,南抵大同,東連張家口和北京,北通二連、外蒙古和俄羅斯,同時也是我即將乘坐的K2011次列車所經過的集通鐵路的起點。集寧城區(qū)不大,一個半小時的轉車時間,正好可以走到市中心的菜市場逛逛。去一個地方逛當地的菜市場,是了解此地文化的一個很方便的途徑。此時正值中秋團圓夜的下午,菜市場的攤販們正忙著收攤。我買了一份現調的涼菜,半斤當地特色熟食:丸子和燒肉,再加一瓶小二,配上我從家?guī)У淖類邸迦试嘛?,便組成了中秋佳節(jié)一個人的大餐。
K2011次列車,中秋夜的軟臥車廂只有我一個旅客。將豐盛的酒肴擺滿了包廂的小桌,中秋夜就這樣靜靜地度過。車窗外,晚霞絢爛,皓月當空,草原上的月亮,比京城的大得多,亮得多。
這是一趟新開的列車,經由新建的錫林浩特—霍林河—烏蘭浩特鐵路運行,這條鐵路橫穿內蒙東部草原深處,將烏蘭察布、錫林郭勒、霍林郭勒、科爾沁等幾大著名的草原連接起來。沿途除霍林郭勒外,大部分地帶都是無人區(qū),只有偶爾出現的牧民房屋和規(guī)模很小的樹木。月光下軟臥包廂里一夜美夢之后,車窗外出現的便是水草肥美的霍林郭勒大草原。
8年前的端午,曾經和朋友專門乘火車來到過這里,當時也是火車運轉,找尋這樣一種在路上的感覺。這條線上的火車站站名,和這里的風景一樣美,一樣有詩意:鶯歌、燕舞、白云、云端、珠斯花……當時還專門買過鶯歌—燕舞、白云—云端的火車票留作紀念。8年后故地重游,鐵路線經過翻修改造,這些小站大部分已經取消,這些“史上最美火車票”也成了絕版,只剩下一個云端車站。但慶幸的是,這里的美景還在。8年前是個窮學生,坐硬座來這里看風景;8年后,可以躺在軟臥車廂里舒適地賞景。草原鐵道,也見證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月光下的阿爾山
(K2121次:烏蘭浩特—阿爾山—海拉爾)
第二天下午,來到了興安盟行政中心烏蘭浩特,轉車時間不到兩小時。這里是曾經的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還保留有烏蘭夫同志辦公舊址和內蒙古自治政府舊址。兩小時時間,正好可以步行來這里看看。這一路上,自然人文風光兩不誤。
烏蘭浩特到海拉爾的K2121次列車是隨著兩伊鐵路客運的開通而新開的列車。兩伊鐵路北起呼倫貝爾市南部的伊敏車站,南至阿爾山附近的伊爾施車站,橫穿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部腹地,據說風景美不勝收,然而開通多年來一直沒有客運列車,不得不說是眾火車迷心中一大憾事。如今隨著客運列車的開行,讓這一賞秋環(huán)線運轉成為了現實。
更加美好的是,K2121次列車是古老的非空調綠皮火車,盡管現在全路所有普速列車都在逐漸刷綠,但“綠皮車”這一名詞所指的對象并沒有改變,這三個字作為工業(yè)時代的一種文化,已經深深印在鐵路愛好者的心里。綠皮車的票價比空調車便宜很多,綠皮軟臥更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這次的綠皮軟臥包廂,又是只有我自己。
坐在車廂里,沿著白阿線(白城—阿爾山鐵路)欣賞完科爾沁草原的黃昏,火車慢慢駛入阿爾山林區(qū),天色逐漸變黑,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若隱若現。我把包廂里的燈全關閉,車窗外山的剪影和樹的剪影十分清晰,足以給人美好遐想的空間;當月亮從云層里一躍而出時,八月十六明亮的月光照在山間,甚至能夠看出黃綠相間的濃濃秋色!這是第一次只在月光下看到彩色的風景!在城市里憋得太久的人們,看到此情此景,肯定都會覺得大自然真美好,生活真美好。
列車在阿爾山車站停車半個小時,這里素有“全國最美火車站”的美名。今天的阿爾山站格外漂亮,月光照耀下的老站房如同童話里的城堡一般。沒帶三腳架沒關系,并不影響我記錄下這浪漫的顏色:我打開包廂的窗戶,將窗框作為腳架,將枕頭作為豆袋,相機放在枕頭上,30秒曝光,10秒自拍……相機記錄下的阿爾山老火車站夜色,比肉眼看到的更美。
七彩呼倫貝爾
(4180/4179次:海拉爾—阿爾山北—海拉爾)
K2121次列車經過兩伊鐵路的時間正好是夜里,這么美好的景色不能就這樣睡過去,盼望多年的兩伊鐵路一定要親眼看看!于是抵達海拉爾后,特意為兩伊鐵路專門安排了一天的運轉:海拉爾坐火車到阿爾山北后立折,朝發(fā)夕歸。
K2121清晨4點半到海拉爾站,開往阿爾山北的4180次列車7:45開。在火車站附近找了一家酒店住下,洗了個澡,吃完早餐后,接著上了4180次列車。這是一趟只有兩節(jié)車廂的“站站樂”通勤列車,沒有游客,主要是沿線居民和兩伊鐵路沿途各火車站工作的鐵路職工。一節(jié)車廂對普通旅客開放,比較擁擠;另一節(jié)車廂只供通勤職工乘坐,人很少。列車長看我一直拿著相機拍照,便把我請到他們所在的通勤車廂,在這里可以方便地拍攝列車任何一側的窗外風景。
列車長還有其他幾位通勤職工見我相機不離手,很是疑惑:外面有啥好拍的?啥也沒有?。?!北京好看的不比咱這里多多了?我對他們說,北京城里我還覺得沒啥好看的呢,周末有空就往郊區(qū)跑,而這地方我已經是第四次來了。列車長接著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話:旅游不就是從自己待膩歪的地方到別人待膩歪的地方去嘛!
現在果然是阿爾山一年最美的時節(jié):白樺樹葉子黃得正好,被太陽光照得金燦燦的;落葉松剛剛開始變色,葉子黃綠相間,相當有層次感。牧民剛剛完成了打草,一捆捆的牧草隨意堆放在草場上,像一顆顆深色的瑪瑙;草被割去,黑土地顯露出來,如同畫布的底色;而割草機駛過的痕跡,配上周圍彩色的森林,恰似一幅幅印象派的油畫。
以前來這里的時候,都是十一期間,白樺葉子幾乎完全掉光,只剩下白色的樹干;落葉松已經完全變黃,甚至是失去了光澤的深黃色。感謝兩伊鐵路和東蒙草原鐵路的開通,讓我有幸在短短五天的時間內看到了這最美的秋。
阿爾山北站等待4180次列車折返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這一個半小時連飯都沒舍得吃——不是沒錢,而是想充分利用這個時間看看秋景。我步行來到火車站對面的白樺林里,貪婪地深呼吸,吸入肺里的,全部是夾雜著松香和草香的清涼空氣;林邊地頭,剛剛收割完的甜菜還堆放在地里;遠處,落葉松白樺林掩映下的一座白色小樓,是伊爾施鎮(zhèn)政府。能在這樣的地方當一名基層公務員真好,世外桃源,與世無爭。
或許老天爺也被我這一獨特新奇的運轉計劃所驚訝,下午回海拉爾的4180次列車上,特意為我展示出草原上的彩虹。七色彩虹配上七色的呼倫貝爾草原,更像一幅油畫了。
五色大興安嶺
(4184次:海拉爾—滿歸)
整個運轉中,海拉爾的一晚,是唯一在火車下面度過的。其余的時間,無論白天黑夜,基本都在火車里,白天賞景,夜里除了睡覺之外還是賞景——軟臥包廂窗外的剪影,比白天的風景更能給人自由想象的空間。
第四天清晨,運轉繼續(xù),踏上開往滿歸的4184次列車。這趟列車先經干線濱洲線運行,過牙克石后,向北逐漸爬坡,向著大興安嶺最深處的森林駛去。這趟森林鐵道的名字,又是和沿途風景一樣美,叫牙林線。
大興安嶺林區(qū)支線鐵路,一般只標明起點站站名,不標終點站站名,終點站統一用一個“林”字來表示終點是大興安嶺林區(qū):比如牙林線(牙克石—滿歸)、博林線(博克圖—塔爾氣)、嫩林線(嫩江—古蓮)等。這些鐵路多修建于上世紀50—70年代,目的只有一個:開發(fā)大興安嶺森林資源。沿途經過的地區(qū),原本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隨著鐵路的開通,沿途才有了一些名字富有時代特征的林場和林業(yè)局駐地。我喜歡這里的每一個站名,因為每一個站名讀起來,都能讓人心情舒暢,都能讓人嗅到林區(qū)清新的氣息:林海、碧水、哈達、勁松、新天、圖強、秀峰、翠崗……
4184也是綠皮火車,車窗能打開,可以拍到列車穿越山區(qū)森林時不斷轉彎的照片。我打開百度地圖,仔細搜尋著前方的每一個彎道,接近彎道時,便將相機遠遠伸出車窗外。坐在我旁邊的兩位熱情的林業(yè)局職工大哥,一路上還為我不斷地提示,哪段的森林最好看,哪個站附近有個什么景觀可以拍。大興安嶺林區(qū)比阿爾山海拔高,也更靠北,秋意更濃一些。2011年十一期間曾經乘火車走過這條線,如今終于彌補了那時沒有看到最美秋景的遺憾。
東北人愛喝酒,兩位大哥早晨在牙克石上車,帶了啤酒、白酒、花生米、海帶、燒雞、牛肉……滿滿一大兜子吃的,倆人邊吃邊侃,大半天過去了,一直喝到金河站下車為止。他們還熱情地招呼我一起吃,能夠真真切切地看出他們是真心實意,而不是客氣一下,入鄉(xiāng)隨俗,一向不勝酒力的我,也加入他們,享受這最簡單最樸實的快樂。
匆匆漠河
(2668次:漠河—加格達奇)
這次旅途唯一一個不確定的因素,便是滿歸到漠河。兩座小鎮(zhèn)相距160公里,沒有鐵路聯接。滿歸屬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而漠河屬于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qū),跨省的兩個小鎮(zhèn),公共交通少得可憐,每天只有一班公交車往返。能不能在五個小時的時間里,從滿歸利用公共交通趕到漠河?
出發(fā)前做攻略時,看到有人說滿歸去漠河的公交車恰好在火車道滿歸之后發(fā)車,但難以確定真?zhèn)?;上車之后詢問列車員和旅客,發(fā)現確實有這樣一班公交車,于是這時才勾畫了完整的環(huán)游路線圖,這時才打開12306手機客戶端購買回程的漠河—加格達奇軟臥車票。
滿歸下火車,以最快速度沖向出站口,隨著公交車售票員“漠河!漠河!”的招呼聲,在連路牌都沒看清的時候就上了車。隨之而來的是洶涌的剛下火車的客流,不到5分鐘,公交車就滿員發(fā)車了??磥韽暮@瓲柗较蛉ツ拥墓潭土髡娌簧?,要是晚上車1分鐘,都不一定能找到座位。
滿歸到漠河的公路已經翻修,改為柏油路,但由于建在永久凍土層上,質量難以維持,新建的柏油路已經變成起伏不定的“搓板路”,于是160公里的路要走3個半小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抵達漠河時,離2668次列車發(fā)車時間還有1個小時呢。
已經是第四次來漠河了,北極村、北紅村、烏蘇里淺灘、龍江第一灣、老金溝等著名旅游景點已經去過,這次漠河對我來說,僅僅是一個中轉站而已?;疖囌倦x漠河縣城還有3公里,我想呼吸一下大興安嶺的新鮮空氣,便沒有打車前往,而是選擇在月光下步行前往火車站。
此時的漠河,夜間氣溫已經零下1度,但絲毫不能阻擋我深呼吸的快感。這pm2.5近乎為零的大興安嶺林區(qū)空氣,吸入肺里可以用清涼甘冽來形容。我故意放慢腳步,任憑一輛輛往返于火車站的出租車在我旁邊鳴笛駛過,我不忍這么快就走到火車站,不忍這么快就和這在城里根本無法享受到的清新空氣和靜謐夜色說再見。
2668次列車開車,軟臥包廂破天荒地又是我一名旅客;欣賞一會兒夜色,又是一個美好的列車上的夢鄉(xiāng)。
嫩江平原上飛馳
(K498次:加格達奇—齊齊哈爾)
經過一夜的旅行,第五天早晨,我來到了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qū)行政中心,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著名飛地——加格達奇。在這里等待1個小時之后繼續(xù)的回程列車:K498次。
對加格達奇的好奇心,在我孩提時代就有了。那時候看《中國地圖冊》和《辭?!犯戒?,知道大興安嶺地區(qū)的行政中心是加格達奇。奇怪的是,這個地名下畫有橫線的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卻沒有在黑龍江境內,而是在內蒙古境內,這樣怎么管大興安嶺?那時候沒有互聯網,更沒有飛地的概念。后來從網上得知,不但這一飛地的形成有復雜的歷史因素,就連大興安嶺林業(yè)管理局和大興安嶺地區(qū)行署都是政企不分合署辦公的,甚至直到今天,加格達奇的歸屬,在黑龍江和內蒙之間還存在爭議。一國之內存在的屬地紛爭,也是很稀罕的事情了。
“有大興安嶺地圖嗎?”哪怕只有1個小時的時間,我也步行到了加格達奇唯一一家新華書店,詢問店員?!坝?,墻上掛的那個您看行嗎?5元一張!”店員說。于是,地圖搜集癖的我終于有了這個中國東部僅存的唯一一個地區(qū),地級市規(guī)模的城市不在該市(地區(qū))轄區(qū)范圍內的奇特行政區(qū)域的地圖。
加格達奇的名吃,是砂鍋壇肉。打包一份上車,在上座率不足5%的車廂里,一邊看著窗外初秋的松嫩平原,一邊享受著美食。
K498次列車的終點站是北京,然而并不能直接坐著車回北京。這車第二天下午才到,而我必須在周二早晨抵達,才不耽誤正常工作,于是只能查好時刻,在齊齊哈爾下車,換乘高鐵來趕路,高鐵到哈爾濱,進而到四平,換乘直達特快,終于在周二早晨7:50抵達北京站。要是有更長的假期,或許我會選擇慢車,從齊齊哈爾經由山川同樣壯美、風景同樣秀麗的通讓鐵路和京通鐵路回北京,那樣旅途就完美了。不過,不完美也有不完美的好,這樣才能為下次火車運轉留個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