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麥克尤恩是英國當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與馬丁·艾米斯和朱利安·巴恩斯被并稱為“英國文壇三劍客”。國內(nèi)外研究者以心理分析理論為基礎(chǔ)對麥克尤恩的小說分析不多,尤其是關(guān)于小說中心理防御機制方面的內(nèi)容更是無人問津。本文從心理防御機制分析出發(fā),對其麥克尤恩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中的《蝴蝶》和《與櫥窗中的人對話》兩個短篇分別做了細致的心理分析,彌補了以往學(xué)界對麥克尤恩早期小說人物形象心理分析不足的遺憾,有利于讀者了進一步解人物內(nèi)心的孤獨掙扎,同時也對人性有更深入的認識。
關(guān)鍵詞: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自我防御系統(tǒng);心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225-03
一、前言
伊恩·麥克尤恩是英國最著名的當代小說家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較關(guān)注社會邊緣人的生活狀態(tài),致力于對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挖掘。在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中,麥克尤恩著重描寫的是人性中隱藏的本能欲望,在幾個陰暗詭異的變態(tài)情欲故事中,要么以他人的口吻對這些遮蔽的黑暗提出了批評,要么設(shè)置了一系列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形象。在麥克尤恩冷靜的文字下,我們能看見酸澀的青春里荒誕的夢境和不動聲色的絕望感。具體到《蝴蝶》和《與櫥中人的對話》這兩個短篇小說中,麥克尤恩以精準的筆觸展示出兩個孤獨的成年人在自我實現(xiàn)過程中的迷失和墮落,讓讀者飽覽小說主人公看似平靜生活下匿藏著的心理危機。
二、逃避性防御機制的行為表現(xiàn)
《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全書由八個短篇組成,分別從八個位于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階段的男性視角出發(fā),敘述了意識和潛意識的相互交錯,展示了一系列處在社會邊緣被生活忽視的主人公形象——他們常常孤獨、冷漠、不合群。失望和希望,恐怖和安慰,倫常與變態(tài),暴力和軟弱,真實與虛幻都會同時并存在他們身上。麥克尤恩用冷靜細膩的筆觸把這些黑暗的題材寫得無限接近真實,折射出日常生活中平凡人性也可能會陷入的種種魔怔與夢魘。下文將集中筆墨分析《蝴蝶》和《與櫥窗中的人對話》兩個短篇中的心理防御機制。
(一) 不信任的“壓抑”。
壓抑在心理學(xué)上的翻譯是“抑制”或“障礙”,即指個體有意識地將不可接受的欲望、思想或記憶從腦中驅(qū)除出去。壓抑是各種防御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我的欲望沖動常常與超我的道德原則相對立并發(fā)生沖突,又常常不被現(xiàn)實情境所接受,于是個體(自我)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被接受的沖動、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jīng)歷,不知不覺地壓制、潛抑到潛意識中去,以至于個體對壓抑的內(nèi)容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焦慮,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和主動抑制。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內(nèi)容并未消失,是仍然存在的,并會無意識地影響人類的行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有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來。
《蝴蝶》就體現(xiàn)了一種被壓抑的原始欲望。麥克尤恩用了第一人稱敘事,冷靜地展現(xiàn)了一個小女孩被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典型的麥克尤恩式的人物——一個因為沒有下巴的長相而飽受歧視的中年男子。他沒有父親,沒有工作,沒有朋友,一個人孤獨地住在倫敦的一個貧民區(qū),就像是世界的局外人。主人公與世界的唯一交流只有路邊一個總沒話找話的汽車修理工,然而這一切在他遇到一個女孩后被打破了。一天下午,在街區(qū)上他偶然遇見了九歲的小女孩簡,簡友好地與他搭訕,他立刻便被女孩身上那種天真的關(guān)切所吸引了,于是便產(chǎn)生“我想要她成為我的朋友”這一單純想法,并邀請簡一起去運河邊看蝴蝶??僧斔麄冏叩竭M隧道時,主人公莫名其妙地萌發(fā)了手淫的欲念,最后故事在主人公把受到驚嚇后跌倒在隧道口的簡投入河中而走向尾聲。從表面上看這個短篇似乎在探討一個嚴重自閉者、戀童癖、謀殺犯的內(nèi)心世界及犯罪心理,但事實上筆者認為小說的主人公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戀童者,他之所以選擇了將女童作為自己的傷害對象,是因為仍停滯在青春期的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邊緣人,他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正常交往,以至于長久以來被一種“不信任”包圍壓抑,從而導(dǎo)致他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和一個9歲女孩交流,最后陰差陽錯地在女孩身上排解了他的性欲,造成女孩的意外身亡。
主人公一開篇就給讀者留下一種“不信任”的態(tài)度,因為主人公總表現(xiàn)出強烈不信任他人的言行舉止。如當他走出大樓時,小說描寫道“他們懷疑我的東西,他們總是這樣?!彼牟恍湃慰梢宰匪莸皆缙诘目谇浑A段,即當他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就處在一種偏執(zhí)、分裂的局面,漸漸失去了同情的能力或了解別人感覺的能力,這會導(dǎo)致他回避任何人,不信任任何人。這主要和主人公從小沒有得到母親充足的關(guān)愛有關(guān),當然母親怪異、孤僻的性格也影響了他的心理健康。小說提到母親的僅幾行字:“女人們不喜歡我的下巴,她們從來不靠近我。母親也一樣,從未有過朋友,無論去哪里都是一個人,哪怕是節(jié)日。每一年她前往利特爾漢普頓的時候,都是獨自坐在甲板的椅子上,面朝大海。到生命的最后階段,她尖瘦而乖戾,活像一條小靈犬?!雹購淖掷镄虚g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個無法表達出感情的人,包括無法展示對自己孩子的母愛,因此主人公也無法感情豐富,更別說信任。而且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出,主人公的母親很可能是被他的丈夫拋棄,因而郁郁寡歡,對出生后的兒子也充滿恨意,這直接導(dǎo)致主人公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guān)懷。從此,他撤回對周圍身邊每一點信任,甚至是一只貓,用壓抑一切內(nèi)心的情感來進行自我防御。
(二)冷漠的“否定”。
否定是指無意識地拒絕承認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事實,或者說對某種痛苦的現(xiàn)實無意識地加以否定。即否定那些不愉快的事件,當作根本沒發(fā)生,不承認不接受似乎就不會痛苦,從而緩解打擊,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達到保護自我的目的。
《蝴蝶》中的主人公總是一副冷靜和疏遠的樣子。其實他不但是對外面的世界淡漠,甚至是對自己也一樣。根據(j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我們知道“壓抑”有助于主人公達到一種完全無動于衷的狀態(tài)。最令人震驚的是主人公從來不相信自己謀殺過小女孩,通過小說的情節(jié)描寫,我們知道事情發(fā)生的時間是明確的,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短篇故事的時間跨度不超過四天。然而,根據(jù)常識,即使是最機智的人在殺人后的幾天都無法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主人公卻是如此的冷靜和清醒,他甚至沒有絲毫的內(nèi)疚感和良心譴責感。主人公在警察的質(zhì)問下,淡定地否定了一切事實。當他離開警察局大樓后,又繼續(xù)過起往常的生活了??吹竭@里,讀者肯定會感到不解,一個人明明殺了人卻如何做到從容否定掉自己的所作所為,并不覺得有任何罪惡感?這是因為主人公有著異于常人的強大內(nèi)心,還是主人公習慣用一種冷漠的否定來逃避他做過的某些事情?心理學(xué)上證實,當某個人已經(jīng)習慣性地否認錯誤和內(nèi)疚時,他下意識地便是開啟了典型逃避性防御機制中的“否定”模式。
細看小說關(guān)于謀殺的場景描述:
“‘傻姑娘,我說,‘沒有蝴蝶。我輕輕把她抱起,盡可能輕以免弄醒她,悄悄地慢慢地把她放入運河。”
主人公在整個謀殺的過程中居然相當冷靜,和平常沒有兩樣。設(shè)想一下,如果真的是一個正常人當殺手,多少會在殺人后表現(xiàn)出緊張的心理或是笨挫的動作,但主人公與之截然相反。因此可以判斷出,當一個意志薄弱、知識結(jié)構(gòu)單純的人,犯下一些違背道德倫理的事件時,常會不自覺地使用否認這一心理防御機制。由此判斷出在這里主人公無意識地使用了“否認”這一種原始又簡單的自我防御機制,他完全不認為自己謀殺了女孩,所以能如此以平常心對待這一事件,是典型“否定”防御機制的體現(xiàn),讓自己安全地活在假象的虛幻里。最終故事結(jié)束在孩童身上的這份稚嫩可愛與陰暗的故事題材形成強烈的對比之中,也喚醒了人性里某些未經(jīng)污染的美麗,讓讀者唏噓不已的同時也思考這悲劇背后的原因。
(三)畸形的“退回”。
當個體遭遇到挫折無法應(yīng)付時,他會表現(xiàn)出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幼稚行為反應(yīng),這就是是一種反成熟的“倒退”現(xiàn)象,即放棄成熟態(tài)度和成人行為模式,讓自己退回到兒童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意味著可以放棄努力,不用去應(yīng)付困難,恢復(fù)對別人的依賴,徹底逃避成人的責任,從而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
短篇小說《與櫥中人的對話》是一篇講述人畸形成長到拒絕成長的故事。主人公從小被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圈養(yǎng)”——她長期把他關(guān)在家里當嬰兒養(yǎng)大到17歲,仍然繼續(xù)為他喂飯,穿衣服。這導(dǎo)致已經(jīng)到成熟年齡的主人公對于成人世界只有恐懼和不安。雖然他有現(xiàn)實的母親,卻沒有精神上的母親,甚至后來這個現(xiàn)實上的母親也消失了,因為母親重新結(jié)婚,徹底離開了他。就這樣主人公淪落為被拋棄的孤兒,但又是生理成熟的男人:“我怎么長成大人的?我告訴你,我從來沒學(xué)會過,我得偽裝。所有你感到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卻必須刻意去做。……我更愿意躺在地板上自顧自地依依呀呀,而不是和你說話。”②因此主人公選擇了“退回”,拒絕成長。在內(nèi)心深處,他更渴望回到安全的童年時代。只有在幼年(長到三尺高之前)時,他和母親的關(guān)系才是正常的,為了找回這種感覺,他靠偷嬰兒毯來維系自己和嬰兒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甚至在有了性沖動的時候,他都是靠回溯幼年來達到高潮。“我往以前想。一路回溯到自己只有三尺高時。這樣會來得快些?!雹鬯释阍跈焕铮瑢⑼祦淼膵雰禾翰卦跈还窭?,渴望被包裹起來,那漆黑的櫥柜,其實便是他溫柔而安全的母親子宮的象征。
三、逃避性防御機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原因。
《蝴蝶》和《與一個櫥柜的人交談》中的主人公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之一在于家庭環(huán)境:面對同樣被孤立的母親以及缺席不在的父親。我們知道在人類的歷史中,家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家庭,不僅僅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彼此有著血緣關(guān)系的共同體,更是滿足經(jīng)濟合作的人類親密關(guān)系的基本單位。但麥克尤恩短篇小說里的家庭,若以正常人來看都是問題家庭。
《蝴蝶》中的主人公雖然是被他母親撫養(yǎng)長大,但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絕不是親人般的親密關(guān)系。首先,他的母親有一個獨立人格,過著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因此,她對兒子的關(guān)注是非常有限,而且兒子也遺傳了她沒有下巴的怪異長相。其次她對兒子很少關(guān)心照顧,小說曾寫到小女孩簡纏著主人公去買糖果時,“當小簡掛在我的胳膊上……把我推向商店”,主人公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從來沒有和任何人有過接觸,沒有對任何人產(chǎn)生過親密感,甚至對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隨著母親年齡漸漸增大后,她變得惡毒和厭世,不斷地向兒子暗示這個世間是冷漠無情、暴力殘酷的。這也導(dǎo)致了主人公不信任何人,并最終殘忍殺害了那個陌生的小女孩。因此可知,畸形的家庭背景是導(dǎo)致主人公釀成“蝴蝶”悲劇的最根本原因。
《和一個櫥柜的人的對話》中也是一個畸形的家庭。主人公已經(jīng)十七歲了,仍被母親當作一個嬰兒照顧,事無巨細給他喂飯穿衣。直到有一天母親開始新的戀情,愛上了一個男人,從此厭倦了照顧他。她拒絕見自己的兒子,殘忍把他拋棄在家。因為母親自己的怪異嗜好,拒絕讓他像個正常人一樣成長,所以他從來沒有真正學(xué)會生活自理,沒有能力在社會中生活,并且他也沒有能力領(lǐng)悟愛的含義,也不能培養(yǎng)愛的感覺。他有的只有是對女孩的性本能沖動。這一切都離不開母親對他干擾太多的原因,這也可以看出他母親的行為的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病態(tài)的保護行為。
為什么麥克尤恩特別關(guān)注家庭的畸形問題?如果考察一下他的成長史,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他也有一個孤獨的童年,他認識到家庭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伊恩·麥克尤恩出生在奧爾德肖特,他父親為逃避失業(yè),選擇了參軍,一路上雖有波折但最終升到了警長的軍銜。在此期間,他們一家總是遷往不同的國家,最開始是在德國,然后又因為工作遷往了新加坡,最后來到了北非。因為麥克尤恩從小一直住在軍隊里,他經(jīng)常笑稱自己是“一個獨生子”:“在我出生后,我的母親不能再生小孩了”,“童年里最快樂的時光,都是我獨自一人的時候,我和父母一起玩的感覺就像我和其他小孩子玩的感覺一樣,而且我們常常各顧各的,單獨分開,而不是三個在一起玩。比如說戶外是我父親的領(lǐng)地,而在室內(nèi)則是我媽媽的?!丙溈擞榷髌鋵嵤强释⒁蚕矚g和別人在一起玩的,他還回憶道:“我有很多好朋友。這是一個田園牧歌式的美好時代?!痹陉P(guān)于他的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他還寫道:“唯一的孩子站在一個三角形的小三角形的頂點…不管是什么東西,都是只有孩子得到它所有……我們的三角形,至少我可以看到,是構(gòu)建了復(fù)雜的感情?!丙溈擞榷鞴陋毜耐晔顾鑼憙和睦韱栴}如此微妙。在現(xiàn)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問題兒童,他們要么犯過可怕的罪行不適應(yīng)社會,要么便是在家庭中被不正常地撫養(yǎng)長大。此外,相當一部分家長的不幸婚姻,會導(dǎo)致眾多問題。一方面他們無法關(guān)心照顧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心理就要忍受孤獨和寂寞;另一方面,這些父母不懂得如何正確保護他們的孩子,滿足他們的成長需要,所以最終導(dǎo)致孩子失去了獨立的機會,甚至無法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中被人忽視的邊緣人。
(二) 社會原因。
除了家庭原因,讓《蝴蝶》與《和一個櫥柜的人的對話》中的主人公形成逃避性防御心理機制的還有社會原因。在《蝴蝶》中,社會背景并不令人愉快,我們看到的倫敦是一個飽受環(huán)境污染的城市。小說中,無論是公園、停車場,還是運河、工廠,都蒙著一層灰暗的陰郁色調(diào)?!坝幸粭l運河,褐色的河水在工廠之間穿梭?!雹茉谶@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的人們似乎也不友好,甚至暴力和邪惡。在故事的中間,小說寫道:“這條街又舊又笨,銹跡斑駁,結(jié)尾開小店的是一個巴基斯坦家庭……他們的兩個兒子是被街邊的古惑仔揍大的。他們正在攢錢準備回白沙瓦。有一次我去他店里的時候,男主人這么告訴我,他正準備攜家回鄉(xiāng)是因為倫敦的暴力和鬼天氣?!雹葜魅斯珶o法避免地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暴力、混亂的的城市里,怎么可能找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友好。小說中另一處表現(xiàn)社會環(huán)境的是主人公和簡一起走去運河時。一群男孩們都穿著相同的藍色夾克,剃著平頭,在路旁正準備活烤一只貓,“煙在他們頭上凝固的空氣中懸浮,在他們身后廢品層層堆積像座山。他們把貓的脖子綁在過去拴狗的那根木桿上,貓的前肢和后腿也被捆在一起。我們走過的時候其中一個家伙扯著貓脖子上的繩子把它往火里拽。簡的眼睛一直盯著地面,透過她的手我能感覺到她整個身體都在發(fā)抖?!雹蘅膳碌那榫帮@然嚇壞了小女孩簡,何況主人公是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長大,因此他注定要過一個悲慘的生活,并不能改變它的任何一點。
在《與櫥柜的人交談》中,社會環(huán)境更為惡劣。主人公被迫離家后,總是不斷遇到麻煩,危險無處不在。當他被關(guān)押在監(jiān)獄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更愿意待在監(jiān)獄里,發(fā)現(xiàn)監(jiān)獄比外面世界更為理想:“如果他們讓我們整天呆在里面,我想我也毫無怨言,只是見不到聾子了。我不用計劃。每天都和前一天一樣。我無需擔憂三餐和房租。時間為我停滯,像是浮于湖面。我開始擔心要出去。我去見獄長助理,問他是否可以留下。但他說關(guān)一個人一星期要花十六鎊,還有很多人在等著進來。他們?nèi)莶幌滤腥恕!雹弋斠粋€社會混亂到這樣的程度,那也的確是讓人無話可說啊。
四、結(jié)語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兒童,他們要么犯了可怕的罪行導(dǎo)致不適應(yīng)社會,要么便是被從小在缺愛的家庭中畸形的被撫養(yǎng)長大。麥克尤恩作為一個在英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對他的作品在精神分析方面進行細致的解讀是相當有意義的。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終的儀式》無疑是麥克尤恩最有批判力度的作品,其中大量的心理描寫恰當?shù)亟沂境鲋魅斯珒?nèi)在的沖突與掙扎。通過對人物心理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深入理解人類的心理機制,讓我們能有能力減少家庭悲劇和社會暴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注釋:
①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潘帕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第88頁。
②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潘帕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第109頁。
③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潘帕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第124頁。
④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潘帕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第86頁。
⑤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潘帕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第93頁。
⑥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潘帕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第101頁。
⑦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潘帕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第122頁。
參考文獻:
[1]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潘帕譯,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敷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3]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xué)》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寧:《文學(xué)與精神分析學(xué)》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2。
[5]吳曉東:《20世紀外國文學(xué)專題十三講》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劉凌(1994—),女,漢族,江西省上饒市,碩士研究生,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