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麗
“卓越課堂”是指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堅持德育為先、全面發(fā)展、能力為重、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突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彰顯多元、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文化,最大程度地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形成最優(yōu)化的課堂形態(tài),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落實到課堂上,追求卓越的目標歸根結底就是想方設法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上下足功夫,優(yōu)化教學設計,形成最優(yōu)化的課堂形態(tài)。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整合教材內容
教材是課程實施的載體,但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fā)展的和開放的。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接受水平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的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要真正達成以上目標,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熟悉每篇課文在單元中的地位,作用,教學要達成的三維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點、難點。在熟悉教材的基本之上,依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適當打亂教材順序,重組單元內容,將教材中的各個知識點綜合起來并相互照應,融合成新的主題,繼而進行相應的教學。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需要,適當刪減、補充教材內容。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的每一單元都是按不同主題編寫的,但是,單元教學重點又有交叉。如第一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都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培養(yǎng)良好的朗讀習慣,第三單元和第五單元都可以歸結為讓學生感知自然、人類的種種美,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都涉及對人生的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打亂教材本身的單元順序,依據(jù)學生認知的特點,先教學第三單元中的重點篇目《春》《濟南的冬天》,在學生有了對大自然的初步的審美體驗之后,繼而教學第四單元的《散步》《散文詩》兩首,讓學生深入領會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在學生有了感性的認知之后,再引導學生對人生的體驗和理性認識,這時,可以分別教學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內容。至于《童趣》,雖然是初中階段第一篇文言文,但因為涉及聯(lián)想和想象兩個知識點,教學完本課,可以接著教學第六單元的《天上的街市》,諸如此類。這就是之前提及的單元內容重組。以上所談還僅僅是同一本教材內容的整合,在具體教學中,甚至可以跨越年級,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將不同篇目放在一起進行教學,這就涉及教材內容的補充。以《湖心亭看雪》為例,在教學白描這一寫作手法的同時,可以補充《故鄉(xiāng)》中楊二嫂的白描片段,這些就不一而論了。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對中學語文課程目標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落實課程標準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其途徑是將課程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師生通過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最終實現(xiàn)課程目標。因此,教學目標設計得是否合理,直接關系著整個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但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和誤區(qū),如把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活動、學習途徑當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過于籠統(tǒng)、缺乏生成性等。
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仔細研讀教材,確定教材選文的類型。王榮生老師將教材的選文分為了四種類型: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岸ㄆ钡牟牧鲜且黄暾?,沒有經(jīng)過任何刪改的經(jīng)典作品。它要求教師全面深刻地教學,側重于教中“悟” ;“例文”的材料要能夠“足以例證知識”,同時,“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導致精力渙散而干擾了所‘例的主題”,它要求教師針對性地教學,側重于教中“學” ;“樣本”要求教師驗證性地教學,側重于學中“練” ;“用件”要求教師探究性地教學,側重于用中“會”。有了對教材選文類型的思考,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就有了更好的指向。接下來的教師就結合教材選文在單元內容中的地位,依據(jù)課文的形式,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最終確立教學目標。以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鄉(xiāng)愁》為例,作者余光中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盡快實現(xiàn)的心情。但是,學生大多缺乏離鄉(xiāng)背井的經(jīng)歷,對鄉(xiāng)愁缺乏深切的感悟。因此,在設定課堂教學目標中,筆者將本詩定位為學習詩歌的“例文 ”,側重學習現(xiàn)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及聯(lián)想、想象等寫作手法。在教學中,筆者以說“鄉(xiāng)愁”、讀“鄉(xiāng)愁”、品鄉(xiāng)愁、悟“鄉(xiāng)愁”為線,輔以聲情并茂的視頻展示,有聲有色的分層朗讀,有了這些情感的鋪墊之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中的四個畫面描摹出來,筆者則加以簡單的點評和總結,與此同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美讀詩歌。整個教學設計,筆者用朗讀穿插于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有感,讀中有悟,從而很好的達成了課堂教學設計預設的目標。
三、設計事半功倍的教學流程
如果說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解決的是語文課堂“教什么”的問題,“怎么教”才能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形成最優(yōu)化的課堂形態(tài),這還取決于教師的教學過程設計。那么,“怎么教”,怎么設計教學流程,筆者認為:依據(jù)學生學情和由教材得出的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而設計出的以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才情為目的的教學流程就是好的。
筆者有幸聆聽過余映朝老師介紹他在教學《山居秋冥》時的簡單教學流程。余老師將課堂教學目標定位為讓學生美讀美寫,他只設定了3個教學步驟。第一步,一句話概括整首詩每句的內容;第二步:一句話描寫,學生可以任選一句詩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描寫出那句詩的意蘊;第三步,一篇文吟誦。余老師補充了自己由《山居秋冥》改寫的散文,讓學生朗誦。整個教學流程,余老師用讀來串聯(lián),思路清晰,內容豐富。雖然我沒能目睹余老師的課堂教學現(xiàn)場,但就余老師的流程介紹,該課的課堂教學定然是既能訓練學生思維,又能培養(yǎng)學生才情的。
綜上所述,打造卓越課堂,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的根本還是要立足教材,在備課上下足功夫。首先研讀教材,確定教材的文本類型:其次,根據(jù)文本類型,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最后,設計出以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才情為目的的教學方式。相信有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卓越課堂,也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