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學校的不安全風險增大,由于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欠缺,高校內(nèi)人身傷害事故頻發(fā)。而由于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欠缺,因此研究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成因、歸責以及處理和預防對策十分必要。本文從實際參與過的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案例出發(fā),深入剖析了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特點、類型、成因,以及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權利和義務、法律責任的承擔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此類事故的處理和預防對策。
關鍵詞 高校 學生 人身傷害事故 校方責任險
作者簡介:張衛(wèi)容,江漢大學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法、民事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13
一、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合并以及在校學生數(shù)量的增加,高校內(nèi)人身傷害事故頻發(fā)。每一個鮮活生命的受傷或逝去都會給其所在家庭帶來無盡的悲傷和痛苦,也會給學校留下諸多遺憾和困擾,但是目前社會上對于此類事故的處理有些偏離法治軌道,很多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發(fā)生之后,學生家屬更習慣于找學校賠錢、通過動用社會資源來給學校施壓的非法律方式來解決問題,給高校造成了很大的負擔①。因此對此類事故的解決進行針對性研究,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相關制度大有必要。
二、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處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頻發(fā),而關于事故的處理機制尚不健全,以至實踐中產(chǎn)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一)事故處理方式“非法化”
學生傷亡事故發(fā)生后,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喪子之痛使得受害學生家庭很自然地處于被輿論同情的地位,也容易讓家長喪失理性,從而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另外一方面學校則處于被輿論審視或指責的境地,出于盡快排除紛擾恢復教學秩序的考慮,對家長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往往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予以接受,造成高校承擔了一些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這也助長了社會上“小鬧小賠、大鬧大賠”的不良風氣,進一步強化了人們通過鬧事索要賠償或報酬的預期,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也無助于糾紛和事故的法治化處理。
(二)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夠健全
前文中,筆者分析了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特點,這一類事故的主體有很強的特殊性,加上人數(shù)眾多(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全國大學生有4018.1萬),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加以規(guī)范。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雖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一些規(guī)定,但是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針對性不強,沒有嚴格地區(qū)分大學生群體與其他學生群體(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也沒有突出大學生群體的獨特性,因此急需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
(三)配套體制機制不夠完善
很多學生傷亡事故處理過程遵循這樣一個發(fā)展規(guī)律:事故發(fā)生——家長找學校鬧——學校解決不了——教育主管部門介入——學校“賠償”息事寧人。這反映出來的問題是高校人身傷害事故的處理沒有一套行之有效、受各界認可的處理程序和補償機制,也沒有相關的配套制度,其實很多受害學生家屬的訴求都是讓學校賠錢,原因很簡單,學生如果受傷或致殘,治療可能需要高額醫(yī)療費用,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學生如果已經(jīng)死亡,家庭這么多年的投入也希望能獲得補償,因此要求學校賠償也成為很多出事家庭不得已的選擇。因此解決問題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個中立客觀公正的事故處理程序、拓展高校承擔事故責任的能力,以及在高校沒有法律責任的情況下開拓其他的補償救助機制。
三、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處理及預防對策
(一)盡快制定《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
我國目前雖然有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但是該辦法的適用對象不是專門針對高校學生,沒有體現(xiàn)出高校學生的特點,很多規(guī)定也比較原則和寬泛,因此其適用性不是很強,并且有學者主張該《辦法》不適用與高校學生,比如楊立新教授;另外該《辦法》由教育部制定,屬于部門規(guī)章的性質(zhì),適用面比較窄,法律位階也比較低,在司法實踐中僅僅具有“參照”的效力,因此急需出臺一部較高層級的法規(guī)。
對此,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福建省政協(xié)副主席、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鄭蘭蓀在2011年10月的《教育與職業(yè)》期刊上就發(fā)出了盡快制定《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的建言,在該建言中,鄭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高校發(fā)生的人身傷害事故與中小學發(fā)生的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是由高校的管理特征決定的……因此,通過單獨立法,有效地解決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糾紛,對于息訟止爭、調(diào)和矛盾、構建和諧校園、推動高等教育有序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建言雖然只有數(shù)百字,但是反映了教育界對于這一問題的高度關注,筆者也深表認同。
(二)盡快建立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糾紛調(diào)解制度
在處理程序上,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套專門的處理程序作為司法介入的前置處理程序,比如建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的行政調(diào)解和成立專門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糾紛調(diào)解委員會,后者由地方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專業(yè)人員主持,事故發(fā)生之后,可以先行調(diào)解;調(diào)解、協(xié)商不成的,再走司法程序。調(diào)解處理的好處是效率較高、兼顧了學生家屬和學校兩方面的利益,防止事態(tài)惡化,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另外,之所以要求教育主管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主導這一程序,是因為學校作為當事一方,自己主導公信力不足,容易引發(fā)學生家屬的不信任和反感,目前很多這類糾紛都是任由學校和家長自行解決,問題鬧大了主管部門才介入,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容易給外界“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負面印象。
(三)建立健全學校風險防范和風險分擔機制
不管學校有沒有責任,目前很多這類事故的最終處理結果都是學校賠錢了事,但是學校不是營利性機構,其辦學及運營經(jīng)費主要來源于政府劃撥的財政經(jīng)費和收取的學生學費(而民辦學校則主要由學生學費支撐),如果不論青紅皂白,就去找學校賠錢不僅沒有法律依據(jù),更為嚴重的是使本來就不充裕的辦學經(jīng)費更加捉襟見肘,影響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因此應當探索適當?shù)那纴韼椭咝7稚⒂纱水a(chǎn)生的風險。
從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來看,很多都是通過學校事故保險制度解決問題的,比如德國和美國,國家強制性地將學校事故納入法律范圍,大中小學生以及幼兒園都在事故保險之列。在日本,則是通過成立“學校健康會”,學生自動入會,繳納一定的保險費,一旦出現(xiàn)學?;蚪處熢蛟斐傻氖鹿?,就可以獲得保障。②我國也應當鼓勵學校通過購買適當?shù)谋kU產(chǎn)品來減輕負擔、分散風險。事實上,目前有些地方已經(jīng)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有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出錢,為中小學校購買學生人身傷害的校方責任險③及附加無過失責任保險,比如上海,江西、海南、陜西等,有效地減輕了學校負擔,筆者認為有必要推廣到高校;另一方面,還可以推廣教師職業(yè)責任險④,以及學校也可以鼓勵學生家長為孩子購買意外傷害保險。除此之外,還可以借鑒日本做法,成立專門的高校學生人身傷害補償互助會,鼓勵學生自動繳費入會,會員可以在自己發(fā)生人身傷害事故后,向基金會申請互助金,除了學生的會費,基金來源可以是社會捐贈、學校每年按一定比例劃轉、學校自有經(jīng)營性組織獲利等等。
另外,在學校沒有法律責任的情況下,還應該建立健全社會補償和救助機制。任何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成年,進入大學學習,其家庭都付出了巨大的親情投入和撫養(yǎng)成本,由于此前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目前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即使現(xiàn)在政策放開,但是由于受經(jīng)濟條件限制和生活壓力增大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家庭也不打算生育二胎,由此所產(chǎn)生的后果是一旦孩子由于人身傷害事故傷亡,父母將面臨老無所依的“失獨”窘境;另外,目前我國撫養(yǎng)孩子雖然主要以家庭為主,但是從大的范圍來講是在幫國家培養(yǎng)下一代,因此失去孩子的痛苦和壓力由家庭獨自承擔也有失公允和人道。因此建立適當?shù)纳鐣a償和救助制度非常必要,比如在已有的失獨家庭扶助政策基礎上,可以在養(yǎng)老、醫(yī)療等社會保障給予更多傾斜,以及社會關懷方面建立更多行之有效的救助制度,真正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注釋:
艾柯.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法律問題研究.2015年西北大學專業(yè)學位碩士論文.
張歡.大學生傷害事故中的高校侵權責任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9月.
張文國.中小學人身傷害的校方責任險初探.中小學管理.2007(11).41-44.
吳郁芬.教師職業(yè)責任險:學生人身傷害賠償?shù)囊粭l出路.教育經(jīng)緯.2006,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