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君
摘 要: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對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茖W合理地運用教學語言,不僅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促進老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主要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進行簡要分析,希望能夠引起老師對教學語言的重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語言作為知識傳遞的載體,為人類相互溝通作出了貢獻。教學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對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語言。作為語文老師,要合理地運用教學語言,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自從教育部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改革后,新的語文教材內容越來越豐富,題材也愈來愈多樣化。比如說有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還有描寫壯麗的人文景觀和美麗的自然景色的。小學教材內容豐富且多樣化,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把握教學語言,首先要能夠明確清楚地解釋課文中的詞句,其次,在講解時需要投入真實的情感,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讓學生的內心有所感觸,間接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地感受到語言藝術的魅力,從而愛上學習。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1.生動形象
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所以自控能力比較弱,在上課的時候會出現開小差的情況。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中引入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使他們能夠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學會將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但如果老師只是將生活中的事物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來,不合理運用教學語言,那么只會讓學生覺得無聊,沒有興趣學習,從而無法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
比如說,在講解“躁”與“噪”時,如何將它們區(qū)分開并有效地記憶,這就需要老師進行考慮。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即從字的意思和用法上來講,這兩個字讀音、構造以及用法都有相似之處,學生非常容易記混。如果老師換一種方式,在講解時告訴學生這兩個字都讀zào,“噪”字的部首是口,就好像很多學生在說話,使得教室里聲音比較大,而“躁”字部首是足,我們以小明同學為例來講述這個字的意思,小明同學今天早上起床晚了點,上學可能會遲到,所以他在上學的路上就很趕,心里非常著急,這就是急躁的意思。老師將課文內容采用較為生動形象的方式講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而且印象比較深刻。
2.風趣幽默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懂得運用語言藝術,比如說幽默的、有趣的語言。首先,老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擁有輕松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其次,在講解課本中重點以及難點的時候,不要采用以往的說教方式,可以采用幽默有趣的例子來講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在批改課后作業(yè)的時候,不要僅僅用“優(yōu)秀”“閱”等詞語來概括,可以采用比較幽默的語言進行批注,比如,批注語可以為“小朋友,作文寫得不錯呦,要繼續(xù)加油哦”,或者“某某小同學,你的作文中有錯別字哦,下次要仔細檢查喲”。學生在看到這樣的評語時,他們會覺得老師跟朋友一樣,比較有親切感。所以說,老師在今后的課程中要積極地使用幽默語言,帶領學生一起愉快地學習。
3.機智靈活
由于小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差,思想也不夠成熟,所以同學之間常常會發(fā)生一些小矛盾,作為老師,在維持課堂紀律或者解決矛盾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進行批評教育,那樣很有可能給學生留下心理陰影,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師要學會運用語言藝術來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教室后方的兩個學生打鬧起來,其他同學都在一邊看熱鬧,這時候教師可以說:“老師不太舒服,想要休息一下,大家安靜下來哦,老師先謝謝你們了?!边@些話說完后,學生一定會感到不好意思,然后都保持安靜。這樣,課上的風波就暫時結束了。下課后,老師要詢問清楚發(fā)生矛盾的原因,及時地進行教育。這樣的方式不僅沒有耽誤課堂時間,也不會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所以老師在維持秩序或者解決矛盾時,一定要運用機智靈活的語言,相信會有不錯的效果。
總之,作為語文老師要深刻意識到語言藝術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要學會采用不同的語言來教學,比如幽默的語言,抑或是生動的語言,通過合理運用教學語言,讓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去學習,徜徉在語言藝術的奧妙之中,進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梁慧花.語言藝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留學生,2016(6).
[2]蔡紅艷.探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藝術的運用[J].學苑教育,2015(23):43.
[3]任桂俠.淺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
[4]彭德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探究[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5(2):46-47.
[5]張周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研究[J].科教導刊,2013(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