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鵬
研究經典最怕沒有經典意識。
郁玉英以敬畏之心和經典意識,使得《宋詞經典的生成及嬗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成為近年來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研究的典范之作,至少不會被宋詞經典恥笑。
其典范性,首先體現在它的理論深度。作者以宋詞為中心研究古代文學經典的生成及嬗變,不僅有理論依據,有思辨色彩,有理論概括,還有理論的穿透力、層深感,步步深入,層層推進,有關概念內涵、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因果關系都剖析入微,中肯到位。
從此書的緒論就能看出作者分析問題的理論穿透力與層深感。緒論第一節(jié)是談“文學經典研究熱的興起及原因”,作者不僅用具體的事實說明“文學經典研究”熱點的表現及形成過程,而且從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復雜語境中分析了文學經典研究熱興起的原因。作者從哲學基礎、文論來源和文化語境三個方面要言不煩地對此原因進行了準確到位的剖析,不僅讓讀者了解本書研究的學術背景、學術資源和學術基礎,也為后文所要討論的不同經典觀形成的哲學思潮和文論背景做了很好的鋪墊。
研究文學經典,首先要厘清什么是經典,什么是文學經典,哪些是文學經典,文學經典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樣確認的。對于這些問題,作者在理論上均給予了回答,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一套研究古代文學經典生成和嬗變的理論體系。
在解釋經典的內涵時,作者不同于常見的做法,即先羅列各家不同的說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從歷史的角度,指出因不同的哲學觀念而形成不同的經典觀,她概括為“傳統(tǒng)的經典觀”和“現代經典觀”兩種,進而分析傳統(tǒng)經典觀與現代經典觀的區(qū)別:傳統(tǒng)的經典觀是把經典看作靜態(tài)的歷史遺留物,現代經典觀則是把經典看作對象性的存在。在厘清兩種經典觀并辨析了它們的區(qū)別之后,又系統(tǒng)地梳理這兩種經典觀念形成和演變的過程,并深入分析了這兩種經典觀念形成的哲學基礎和思想根源。在深入辨析經典的涵義、古今中外不同的經典觀念的基礎上,再闡明文學經典的涵義,并系統(tǒng)詮釋文學經典作為實在本體和關系本體所具有的不同特質,也就水到渠成。
在理論上確立什么是經典、什么是文學經典之后,再分析什么是宋詞經典和如何確認宋詞經典,就有了充足的理論依據。此書首次提出了確認宋詞經典的具體原則,所言“資料的可考性和可操作性”“接受主體類型的多樣性”“接受主體選擇的自主性”三大原則,不僅適合于宋詞經典的確認,也適合于其他文學經典的確認,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作者對經典和文學經典概念的闡釋,具有理論深度,對文學經典生成和嬗變理論框架的構建,更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性。如果說作者是在充分吸取和借鑒學界已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對經典概念做出更加深入系統(tǒng)的闡釋,那么,她對文學經典生成和嬗變理論框架的構建,則完全是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新的理論概括和提升。
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的方法確認宋詞經典之后,她深入論證了文學經典的生成機制。作者指出,文學經典是對象性的存在,其永葆青春的動力來自不同歷史條件下“作品(作家)—讀者”的交互作用。經典生成機制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影響文學經典生成的內部因素既包括創(chuàng)作主體的才識、文學作品的內在特質、特定時代傳播接受者的審美期待等,還有外在于文學經典的因素,如時代心理、社會文化傳統(tǒng)、教育機制、主流意識形態(tài)等。多種因素之間的合力構成文學經典生成及嬗變的動力,多發(fā)人所未發(fā)。她還第一次系統(tǒng)地揭示了宋詞經典效應產生的方式,如選評效應、名流效應、名句效應、本事效應等。所論既符合歷史的真實,又具有理論的啟示性。不僅宋詞經典如此,其他文學經典也往往可作如是觀。
其次,此書的典范性,還體現在研究方法的精密化、科學化、完善化。
什么是經典,可以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來回答;哪些是經典,就非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不可。文學經典既是對象性存在,既是關系本體,就不能由作者本人說了算,也不能由少數幾個讀者哪怕是權威的讀者說了算,而必須由廣大的讀者說了算。而不同時代、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讀者對經典的意見,定性分析方法無法反映,而統(tǒng)計數據則能全方位地呈現。而且,定性分析的結論,往往是主觀的,無法驗證的。而經由定量分析得出的結論則是客觀的、可以驗證的。譬如此書有關十大詞人的統(tǒng)計結果,就與本人發(fā)表在《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上《歷史的選擇——宋代詞人歷史地位的定量分析》統(tǒng)計的十大詞人完全一致,只有個別詞人的位次略有不同。
該書對文學計量研究方法的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數據統(tǒng)計的方法更科學。文學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最初是用簡單的算術統(tǒng)計,如研究宋代詞人的地位,是先按各類原始數據的多少排出名次,再計算各類名次的平均值,然后依平均值的高低排出最終名次,計算方法比較簡單。而該書則是用數理統(tǒng)計的方法,對各類數據進行加權計算。各類數據的子項目,又分別加權,如選本數據中,對不同時代出現的選本進行加權計算。雖然不能說此書的統(tǒng)計方法完美無缺,但符合統(tǒng)計學的要求和原理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我曾將這種統(tǒng)計方法、思路和統(tǒng)計結果,與臺灣彰化師范大學一位統(tǒng)計學教授交流,他高度肯定了這種統(tǒng)計方法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二是對數據的分析更深入,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深度結合。數據統(tǒng)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做數據統(tǒng)計,目的是從數據的差異與變化中發(fā)現問題,發(fā)掘意義。雖然數據統(tǒng)計的結果是直觀的,誰多誰少誰高誰低一目了然,但數據的意義卻是隱含的。數據之間的差異與變化,說明什么問題,預示什么意義,需要進行深度分析。特別是數據形成差異、變化的原因,更需要做出定性分析與判斷。此書作者對數據分析的深度大有推進。歷史長河中文學經典的影響力不是凝固的,而是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經典,為尋找不同時代的宋詞經典,弄清宋詞經典的變化軌跡,作者分別對宋金、元明、清代和現當代四個不同時期的宋詞經典做了統(tǒng)計,列出四個榜單,確認了四個時代各自的宋詞經典。不僅如此,作者還系統(tǒng)考察了每個時代傳承了哪些經典、建構了哪些新經典,哪些經典被邊緣化了,哪些經典是在傳承中被強化,哪些經典卻沒落了,哪些經典被后人遺忘了。如果說尋找出嬗變中的歷代宋詞經典已經是“前無古”,那么,分析這些經典嬗變的原因更是“獨有今”。為什么宋金時期是這些經典,為什么元明時期是那些經典,清代的經典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現當代的經典為什么與前代大有不同,本書作者結合各個時代的文化語境都做了切合實際的深度分析,令人信服和首肯。作者對宋詞經典的確認、對宋詞經典嬗變過程的考察及其原因的分析,對宋詞經典嬗變模式和類型的總結,極具方法論的范式意義。其理論價值和方法論意義,絕不限于詞學研究,對整個文學經典研究都有啟發(fā)性和示范性。此非個人私見,相信會成為學術共同體的共識。而每年冠以這“經典”那“經典”書名的各種著作,是否也應該抱有真誠的經典之心,這一點我們有共識了嗎?
(作者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