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秦
[摘要]:經濟全球化下各國之間的資源不斷整合,這一系列的現代化變革,如果民族國家處理不好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那么會為民族國家的利益帶來影響。本人主要通過古今對比,分析經濟全球化民族國家如何處理好國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民族國家 市場經濟 絲綢之路
經濟全球化促使市場不斷擴大,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不斷擴大市場,拓寬產品銷售渠道,通過與他國產品的對比彌補自己產品的不足與差距,從而改進管理模式,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對市場經濟和民族國家的影響早在我國古代就有之。早在西漢、東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目前已經成為重要的商業(yè)貿易通道,而且被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絲綢之路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其中陸上絲綢之路是以長安(今西安)、洛陽為起點,途經甘肅、新疆,通往中亞、西亞,將東西方的文化、歷史、經濟、宗教等相互傳播交流,開啟中外交流的新紀元。海上絲綢之路是以南海為中心,分為東洋航線、南洋航線、西洋航線,貫通世界各條海上通道,形成于我國秦漢時期,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和外國文化、經濟、科技等傳播交流的重要商貿渠道,為人類文明歷史進步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這種重要的“友誼之路”為我國市場經濟和民族國家產生重大的影響。首先,市場經濟空前繁榮。絲綢之路將我國絲綢、瓷器、銀器等通過這條要道輸送至歐亞各地,同時將歐亞各地的珍貴商品輸送至我國,這種商品的交流帶動經濟的互通,使得歐亞大陸的市場經濟得到空前繁榮。古代中國通過這條交通要塞將西方市場經濟引入到中國的市場經濟,使我國古代的市場經濟不斷繁榮,產品從“單一化”走向“多樣化”,同時將我國的市場經濟產品向他國發(fā)展,達到商品交流互通有無,使得歐亞各國的貿易、金融、投資等市場得到空前發(fā)展。其次,文化傳播技術的交流覆蓋范圍廣,知識層面深。絲綢之路將古代我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傳遞至世界各國,為歐洲和中亞帶來一場巨大的歷史變革。各國利用絲綢之路這個強大的傳播手段向我國古代宣揚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為科技知識的傳播、文化技術的實踐、宗教的傳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最后,絲綢之路帶來的是民族國家的繁榮強盛。絲綢之路的發(fā)展使得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各國在互送利益的同時也要互相受到牽制。各國的文化和生活傳遞至我國,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勢必受到沖擊,所以此時的民族主義應運而生,為維護民族國家不斷進行斗爭。使我民族國家的利益不被他國踐踏,使我們的華夏文明不斷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和絲綢之路相似的還有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盛于明清的茶馬古道,第一條是陜甘茶馬古道,第二條是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第三條是滇藏茶馬古道。這條茶馬古道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通往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茶馬古道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成千上萬的馬幫通過古道,經歷艱難險阻,開辟了一條通往域外的商貿通道。促進茶葉、布匹、鹽等商品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發(fā)展,加強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展當地的市場經濟,與此同時,途徑地區(qū)的宗教、文化、藝術等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fā)展。
“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這是我國古代重要交通要塞,而今天我們經濟全球化除了這些重要的交通要塞承載各國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將全球市場經濟、各民族國家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把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全球化,從而使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全球化實現資源整合的全球化,加速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全球化導致發(fā)展的不平等,使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經濟全球化通過各國經濟的往來反映國與國之間經濟的聯(lián)盟、共同的市場甚至是政治經濟一體化的關系,使各國之間的信任不斷加深。但是發(fā)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矛盾與沖突,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地區(qū)間人口流動的速度加快,伴隨著跨境民族問題。再者如果地區(qū)間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完全獨立開放,那么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危機也就相應而生。民族認同出現危機,直接影響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
基于經濟全球化下市場經濟和民族國家?guī)淼倪@種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制度創(chuàng)新是民族國家維護國家和市場經濟的出路??扑棺C明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制度安排與資源配置及經濟表現是相關的,認為市場失敗的關鍵在于制度安排,‘沒有適當的制度,任何意義的市場經濟都不可能'”。制度創(chuàng)新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使國家的經濟政策不斷調整,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減少資源的浪費。
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建設中。如何能夠在經濟全球化建設中把握我國的貿易、經濟的區(qū)域網絡,就需要不斷拓展新興市場、引進先進技術、確保戰(zhàn)略資源的足夠供應。同時,需要處理好內、外兩個市場,不僅要積極加強我國東西南北的發(fā)展,而且要不斷吸引周邊地區(qū)投資,激發(fā)我國與周邊地區(qū)之間經濟間的頻繁往來。
建立國家間信任體系。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民族利益的建立,而民族利益的產生則離不開市場經濟的一些列活動。因此,民族國家的市場經濟活動使通過雙邊作用作為基本保障,從而激發(fā)市場經濟活動中各種要素的流動。構建國家間的信任體系,是處理好國家品牌和國際間品牌的基礎。既要引進國際的新興產品同時防止過分依賴國際產品,以免給民族國家的市場經濟帶來嚴重的損失。通過構建國家間的信息體系,擴大內需,開放更多的市場,提供更為廣泛的融資渠道,實現我國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從而不斷提升我國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通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楊春學等.對自由市場的兩種理解[M].社會科文獻出版社,2013.
[3]馬淮.民族經濟體制與國家經濟體制關系探析[M].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2).
[4]黃梅波.國別與地區(qū)經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安偉華.經濟體制轉型和國家經濟安全相關性的思考[J].國際關系學報學院,2009(3).
[6]林敏娟.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的國家與市場[J].行政論壇2005(0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