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 在智障兒童的教育中,由于這些兒童智商低,性格怪異,意志薄弱,情感缺乏。家長和教師的關注點主要在于學生能夠學到點什么,能夠獲得什么技能,以減輕家長、社會的負擔,而很少關注智障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刹扇⊥{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良好習慣。
關鍵詞 行為習慣 智障生 語言 養(yǎng)成 策略
在智障兒童的教育中,由于這些兒童智商低,性格怪異,意志薄弱,情感缺乏。家長和教師的關注點主要在于學生能夠學到點什么,能夠獲得什么技能,以減輕家長、社會的負擔,而很少關注智障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在智障兒童的教育中,教師要十分重視這些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使得我們的教育對象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
1智障學生行為特點
智障兒童由于大腦受到損傷,認識水平低,高級心理的調節(jié)功能薄弱,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差,他們對是與非、美與丑、好與壞等認識不清,對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較困難,極易接受別人的挑唆,加上他們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考慮行為后果,也不加以分析。所以,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自覺或不自覺的錯誤行為或活動,嚴重的甚至會違法犯罪。
2巧用童謠促智障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研究結果表明,弱智兒童記憶過程緩慢,他們記憶的容量小,不能同時記住比較多的材料,而且對所識記的材料保持不牢固,再有弱智兒童言語發(fā)展水平也很低,其發(fā)展速度相當緩慢,許多年齡較大的孩子還保持著情境性語言,他們的詞匯貧乏,對詞義掌握不好,他們的句式也很簡單,極少使用復雜的句子。針對以上弱智孩子的認知特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實踐體會,筆者發(fā)現(xiàn)利用童謠,培養(yǎng)弱智學生良好習慣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些孩子的行為都有了明顯的轉變。
2.1學童謠,建立良好行為
童謠是指傳唱在兒童之間的沒有樂譜的歌謠,語言精煉、句子短小,韻律和諧,聽起來抑揚頓挫,有一定的音樂性,易于誦讀、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它是流傳于兒童之間的一種口耳相傳的藝術形式。童謠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特點正好能激發(fā)弱智兒童對童謠的喜愛。童謠把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作為內容,讓兒童在朗讀的同時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禮貌行為作風,接受正確行為養(yǎng)成教育。
比如:我們班以前沒有良好的上課習慣,有的學生上課不知道進教室,班上有一兩個學生特別調皮,上課不聽講,或趴在桌子上或不停的晃桌子,搗亂、還會欺負其他同學,隨意說話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于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選擇或編寫了一些內容淺顯易懂,語言形象生動,貼近學生生活,又有教育意義的童謠教給學生,學生剛一接觸就愛不釋手。如兒歌《上課》:上課鈴聲響,快步進課堂。不說也不鬧,安靜把課上。這首童謠教育學生要養(yǎng)成上課按時進教室的良好習慣。《課間到》課間到,真熱鬧。拍皮球,跳皮筋,不追跑,不打鬧。勤鍛煉,身體好。這首童謠教育學生課間要做有意義的活動。在上課伊始的幾分鐘和臨下課的幾分鐘教給學生們,在示范誦讀童謠時,要特別注意音準和誦讀的技巧,以抑揚頓挫、變化生動、聲情并茂的誦讀,增添童謠的美感,有效地感染弱智兒童,使他們也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來。
在學童謠的過程中,邊教邊給學生講解童謠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對童謠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然后結合童謠內容給學生作示范。指導孩子們一邊說童謠一邊分解練習每一步的做法。
2.2記童謠,鞏固良好行為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良好行為,教師首先讓學生背童謠,讓童謠內容在孩子們頭腦中不斷強化、扎根。并對學生進行獎勵,這更激發(fā)了學生對背誦童謠的積極參與。因此在背完《升國旗》升國旗,應敬禮,高唱國歌要肅立。說一說升國旗時我們應該怎樣做?《講禮貌》小學生,起得早,天上學不遲到??匆娎蠋焼柭暫茫蠋熆湮矣卸Y貌。讓學生說一說童謠中老師為什么夸我有禮貌?一開始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或說不全面,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就會有所提高。天長日久,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謠的主要內容,同時鞏固了學生的了良好行為。
在背童謠時如果只是機械記憶,太枯燥無味,時間長了,學生也會不感興趣。于是讓學生在背的過程中加上表演,運用多重感官鞏固童謠內容,為進一步鞏固良好行為打下基礎。
(1)形象化動作表演。根據(jù)學生愛動的特點,讓學生加上肢體動作,有助于學生對童謠內容的理解,更有助于記憶的牢固。例如《洗手》:教師教學生一邊背“小香皂,圓溜溜,我們用它來洗手” 一邊說一邊用雙手表示出香皂的形狀。再背“手心手背抹一抹”,分別在手心、手背做出抹香皂的動作。“左手右手搓一搓”。做出雙手搓的動作?!拔覀兊男∈终娓蓛簟蓖瑫r把兩只手伸在胸前。由于加上動作表演,學生表演興趣可濃了。
(2)打節(jié)拍表演。有的學生在背童謠的時候節(jié)奏感不強,還有的唱讀,而且聲音也不好聽。要求學生在背童謠的時候自己拍手打節(jié)奏,例如,《吃飯不掉菜》》小胸脯/貼桌邊。小嘴巴/靠碗邊。不掉飯/不掉菜。干干/凈凈/人人/愛。幾個字一拍手,開始有的學生跟不上節(jié)奏,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合上拍節(jié)了。
2.3用童謠,內化良好行為
由于多數(shù)學生都是吃住在學校,是在教師帶領下的獨立生活。學生在校園活動或上樓、用餐等方面,就會不自覺地想起這首童謠《文明禮儀》:同學們,真正好。講文明,懂禮貌。見老師,問聲好。見同學,問聲早。上下樓梯不亂跑,講話輕聲不亂叫。用餐文明增營養(yǎng),愛惜糧食不亂倒。餐前餐后要洗手,個人衛(wèi)生做得好。見到垃圾彎個腰,不讓紙屑到處跑。有時看到哪個同學在樓道大聲嚷就會走到他身邊順口說出:講話輕聲不亂叫。一邊說,一邊擺著小手,儼然一個小老師。兒童日復一日的重復,最終要使他們達到脫離童謠,形成習慣。就像不會走路的孩子,在家長的扶持下,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訓練,最終有一天會獨立行走。這也是教師運用童謠,訓練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最終目的。
總之,在養(yǎng)成好習慣的同時,對壞習慣也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矯治和防御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師要結合日常生活實際,有效地運用童謠,耐心細致地加以指導,并經(jīng)過恰當?shù)膹娀柧?,讓學生在傳唱童謠中記住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良好習慣,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