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宗教視域下《濃情巧克力》的文化解讀

2017-02-26 09:27程瑜瑜
關(guān)鍵詞:弗朗西斯巧克力日記

程瑜瑜

(廣州商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廣州 511363)

宗教視域下《濃情巧克力》的文化解讀

程瑜瑜

(廣州商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廣州 511363)

《濃情巧克力》是英國現(xiàn)代知名女作家喬安娜·哈里斯的成名小說。該小說富含歷史與文化感,以日記敘事的形式剖白具吉普賽血統(tǒng)的薇安與堅守天主教信仰的神父雷諾兩大對立人物的內(nèi)心,折射了西方社會從古至今的對“人性”與“神性”兩種精神信仰的選擇、堅守、質(zhì)疑與探索,肯定了尊崇內(nèi)心與自由的薇安對生命本真與自我的追尋和認識以及給小鎮(zhèn)帶來的改變,寄寓了作者的人本主義的希望。

《濃情巧克力》;人性與神性;吉普賽文化;天主教

喬安娜·哈里斯(Joanne Harris, 1964-)是英國現(xiàn)代知名女作家,先后出版了《濃情巧克力》(Chocolate, 1999)及續(xù)篇《無影女孩》(TheGirlWithoutNoShadow, 2007)、《黑莓酒》(BlackberryWine, 2000)、《藍眼睛的男孩》(Blueeyedboy, 2010)等多部長篇小說?!稘馇榍煽肆Α酚捎诔霭娉晒€被改編為電影,是喬安娜·哈里斯成名作與代表作,整部小說彌漫著糖果般的芬芳和光影般神秘的魔幻味道,生動地敘述了人們因文化、宗教、性別的差異而引起的隔閡、摩擦與紛爭。

一、日記:心靈的獨白敘事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初是歐洲從傳統(tǒng)的中世紀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時期,文藝復(fù)興、宗教改革、科技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事件都在此期間發(fā)生[1],源于印度北部游牧民族并在公元1400年早期開始進入歐洲的吉普賽人卻在西方思想走向開明的變革時期經(jīng)受了基督教*本文所涉及的基督教及參考引文中所表述的基督教均指早期的基督教,也即羅馬天主教。對異教的迫害。這種迫害不僅令猶太人、阿拉伯人、摩爾人等民族被威脅和強迫并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更涉及因認為女巫陰謀摧毀基督教社會[2]3而令女性成為主要受害者的歐洲獵巫運動(Witch Hunts)。面對殘酷的命運,在眾多一蹶不振的民族中,吉普賽人勇敢地對抗苦難,堅強地生活,躲過了威脅他們和生命安全的宗教迫害[3]。黛博拉(Deborah)認為:“于文學(xué)或人類學(xué)而言,吉普賽人可能意味著社會邊緣,游牧,異化和無法無天。他們既不同于殖民主體,也不同于身為外來者卻行走于英語國家社會之中的猶太人,始終保留著陌生的異域身份,徘徊在主流的英語世界之外而不被同化,即使身處這個國家之中,他們也仍然堅持主流社會之外的個性?!盵4]吉普賽人自由與堅持的民族個性折射出一種以人為核心的希臘精神?!稘馇榍煽肆Α吠ㄟ^日記敘事的方式,講述了這段異教被迫害的血淚史,時間與空間的交錯呈現(xiàn)了吉普賽傳統(tǒng)與基督教信仰的相遇,闡述了人們對理智解放與情感自由的追求,對不同精神信仰的堅守、質(zhì)疑與探索。

日記(diary),原本屬于個人內(nèi)心的隱秘表達,是作者抒寫隱秘的思想和意念、愿望和期許、祈禱與希冀所留下的文字。小說作者喬安娜便以這種契合心靈的方式講述信仰及文化間的對立與沖突。全書并非喬安娜的私人日記,扉頁沒有目錄,也沒有旁白,日記的數(shù)字及日期替代章節(jié)(chapter)劃分,以第一人稱的日記敘事方式呈現(xiàn)小說主人公——巧克力店薇安·羅切(Vianne Rocher)和牧師弗朗西斯·雷諾(Francis Reynaud) 生活在封閉的法國蘭瑟(Lansquenet)小鎮(zhèn)上的心路歷程。有著吉普賽血統(tǒng)的薇安的第一篇日記作為第一章展開現(xiàn)實與心靈的雙重敘述之旅:“我們乘著狂歡節(jié)的風(fēng)來到這里。這陣風(fēng)還算暖和,相對二月而言。”[5]1于吉普賽人,“他們從來不會停止流浪,他們總是在路途上的旅客,那是毋庸置疑的,無論他們曾經(jīng)搭建過多少棲身之處?!盵6]因而薇安的日記既有現(xiàn)實與回憶交錯的時間感,還充滿了極具張力的時空感:她回顧式地記錄一天中發(fā)生的點滴,描寫小鎮(zhèn)上進入巧克力店的顧客與來往的人群,同時揭開往昔的舊時光——和母親一同走過的街道、居住過的城市,不斷遷徙的旅途,持續(xù)流動的回憶;既描寫眼前女兒阿奴克的一舉一動,又牽涉一切關(guān)于已逝母親的聯(lián)系;她觀察鎮(zhèn)上的每一個人,體味他們的內(nèi)心,用親手制作的巧克力點亮他們沉悶的生活。日記中講述的故事如鏡像般忽近忽遠,薇安沿著“回憶-現(xiàn)實-宿命-機緣”的曲線體驗一天比一天嶄新的人生旅途。堅信自己是小鎮(zhèn)守護者的弗朗西斯在小說第三篇日記開始記敘:“謝天謝地,終于結(jié)束了,走訪相鄰簡直快把我累散架了。當然,我不是在說您,我的神父,因為每個星期來看您,對我而言是一種奢侈,甚至可以說是我唯一的奢侈?!盵5]12在弗朗西斯看來,異教徒薇安是不速之客,他本將“上帝”供奉在虔誠捍衛(wèi)的內(nèi)心神殿,日夜提醒自己牢記職責(zé),卻在突如其來的異族文化前、在色澤甜美和香氣四溢的巧克力店中驚慌得無所適從。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永遠無法贊同彼此,弗朗西斯揣摩薇安:“她和這里格格不入。雖然她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可是卻和我們沒有一丁點兒共同之處。給她兩個月,她肯定會回到屬于她的城市?!盵5]13薇安則認為:“他從一個巴黎神學(xué)院畢業(yè),他的知識都是從課本上學(xué)到的——他不了解這片土地、它的需求。”[5]25通過他們的對立視角,形形色色的小鎮(zhèn)人物也在日記敘事中一一呈現(xiàn):弗朗西斯敬畏的“老神父”,薇安記憶里的母親和女兒阿奴克(Anouk),退休的中學(xué)校長杜普萊西(Guillaume)和他的愛犬查理(Charly),患糖尿病的老太太阿曼達·瓦辛(Armande Voizin)和她的女兒卡洛琳克萊蒙特(Caroline Clairmont)及孫子盧克(Luc),小學(xué)老師喬林·德魯(Joline Drou)和兒子亞諾(Jeannot),約瑟芬·馬斯喀特(Joséphine Muscat)和她開咖啡店的丈夫保羅·馬力(Paul-Marie),以及同為外來者的洛克斯(Roux),等等。薇安與雷諾日記中各自的觀感書寫了小鎮(zhèn)居民在傳統(tǒng)的堅守與變革間的猶豫、在生命自由與束縛中的彷徨,在筆觸豐富的文字盛宴中展開了一場感性與理性的心靈辯論。

二、信仰:“神性”與“人性”的碰撞

在漫長時光堆砌成的西方心靈史中,始終存在著二元對立的精神追求——沿襲古希臘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與基督教為依歸的神性信仰,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信仰之間,人們對于是回歸自我,呼喚內(nèi)心原始欲望,還是將它深埋心底、依賴神的慰藉難以作決斷。這兩種信仰的對立也即小說人物薇安與雷諾對立,他們的敘事聲音針鋒相對——弗朗西斯:“不要以為我在責(zé)怪薇安·羅切。其實,我?guī)缀鹾苌傧氲剿?,她不過是我每天必須斗爭的邪惡影響之一。但是一想到那家店鋪的狂歡節(jié)遮陽蓬,一想到那個眨眼,它軟化了決心,銷蝕了信念?!盵5]22薇安:“現(xiàn)在,我明白為什么今天早上沒有顧客敢進門了。這‘恰當’解釋了一個神的代言人的詛咒帶來的所有冷冷的非難?!盵5]41二者對同一世界的不同解讀眼光實質(zhì)是基督教強烈的排它性導(dǎo)致的與異教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

薇安與弗朗西斯日記的敘事時間以耶穌基督復(fù)活慶典為主線,囊括了復(fù)活節(jié)前后諸如懺悔星期二(Shrove Tuesday)、狂歡節(jié)(the Carnival)、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情人節(jié)(St.Valentine's Day)、四旬齋(Lent)以及復(fù)活節(jié)(Easter)等節(jié)日,有著濃重的宗教氣氛。然而,“吉普賽人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內(nèi)心有很強的民族特性。他們用流浪方式抒寫著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出生時是起點,死亡時是終點,”[7]27基督教節(jié)日對他們沒有實際意義,對薇安也一樣,她全身心地投入巧克力店的工作,仿佛心靈捕手般準確判斷客人的心情與喜好。巧克力是弗朗西斯無法容忍的感官誘惑:“玻璃罐子和玻璃碟子里裝著各種巧克力,杏仁巧克力、維納斯的奶頭、巧克力松露、乞丐四味干果巧克力、果脯蜜餞、榛子團、巧克力海貝、糖汁玫瑰花瓣、糖汁紫羅蘭……它們散發(fā)出幽暗的光澤,猶如沉入水底的寶藏,阿拉丁偷藏甜品的洞穴?!盵5]21它悄悄打開人們因基督教禁欲而緊閉的味蕾與心門,帶著苦澀的甜味與濃郁的香醇提醒人們作為“人”對酸甜苦辣、七情六欲最真實與自然的感受,它的溫?zé)峤鈨隽巳藗兘┯驳谋砬?,喚醒了靈魂深處的直覺,融化了這個幾百年一直克制、內(nèi)斂的小鎮(zhèn)。巧克力店作為“人性”的象征和姿態(tài)與“神性”的教堂決裂,薇安堅定地說:“我出售夢想、小小的安慰以及甜蜜的、無害的誘惑,用榛子和巧克力牛軋?zhí)恰薄按虻揭黄ト恕!盵5]45她在上帝安息日(星期日)繼續(xù)營業(yè),更在復(fù)活節(jié)來臨之時創(chuàng)造巧克力節(jié)(the chocolate festival)——像一場巴赫金所描繪的自由狂歡節(jié),是“平民按照笑的原則組織的第二生活,是平民的節(jié)日生活”[8]248。在巧克力面前人們不分彼此,擺脫了千絲萬縷的等級關(guān)系、特權(quán)和禁令,以一種超教會、超宗教、非官方的方式聚合,仿佛實現(xiàn)了一種遙不可及的烏托邦理想。對比神學(xué)戒律形成的壓抑感,吉普賽人四處行走的身體與精神通過巧克力傳遞了理智解放與情感宣泄的自由本質(zhì),釋放出人本主義的力量。

神性作為人類在悠長生存歲月里孕育出來的異化特質(zhì),如何能真正壓抑人最本真的屬性?薇安回溯遠古人類的信仰之路,代表情欲的希臘神話美少年阿多尼斯,象征生命的埃及冥神奧西里斯,以及崇拜生殖神的墨西哥古文明阿茲特克人,這些原始的古典崇拜對人的自身有著深深的敬畏,正如丹納所說:“禁欲主義和修行思想不僅擁有一貫的新生體系和制度,還有那些主義對痛苦的心靈和過熱的幻想造成的持久的紊亂。即便今日,在我們心中和我們周圍,關(guān)于天性和人生就有兩種觀念、兩種論調(diào)。二者總在爭斗和較量。這使我們感覺到當初的世界多么和諧、自在。在那個世界中,天生的本能可以完整、真實地體現(xiàn)出來,宗教只順應(yīng)它的成長,而不是壓制?!盵9]61她敏銳地察覺到弗朗西斯·雷諾的恐慌:“可能這就是雷諾在我的小店里找到的感覺,好像世界回到了從前,是那么的寬廣、那么浩淼。在基督降生之前,在阿多尼斯降生于柏利恒之前或者在奧西里斯犧牲于復(fù)活節(jié)之前,可可豆受到人們的尊崇,它被賦予了諸多魔力。它的液體滲入祭祀神廟的臺階;它帶來的狂喜是如此的猛烈,讓人顫抖。他害怕的就是這個嗎?這種快樂帶來的腐敗,肉體慢慢地幻成液體,被裝進罪惡的容器里?阿茲特克祭司在祭神儀式上的狂歡不適合他?!盵5]54-55基督教禁欲教條令可可豆無異于伊甸園禁果,弗朗西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壓抑隨時會逃竄出來的另一半人性:“我盡量克制不去看那架子上的甜點:盒子、緞帶、顏色柔和的蝴蝶結(jié)、成堆的金色和銀色的糖汁杏仁、糖汁紫羅蘭和巧克力玫瑰葉子……那是一句被上帝禁止的承諾,已經(jīng)兌現(xiàn)了一半。我盡力不去看,不去聞?!盵5]56他努力克制、掙扎和逃避,外化的“神”性和與生俱來的“人”性在內(nèi)心交戰(zhàn)。阿奴克脫口而出:“他們也不相信啊,他們根本不在乎什么上帝,他們也就是去教堂而已。”[5]48一語道破人們隱藏自我的謊言與面具,也呼應(yīng)了“神父”與雷諾母親之間的曖昧往事——這是禁欲思想熏陶下成長的弗朗西斯無法釋懷的過往,十六歲的記憶挑戰(zhàn)他作為神的忠實追隨者的底線,安東尼神父與母親偷情的事實或許是他對巧克力既恐懼又深惡痛絕的根源,佩特對阿伯拉與埃洛伊茲讓教會恐慌的驚世愛情的評價可以解釋這一點:“阿伯拉投身于對立面,這使他的事業(yè)平添了異樣色彩,也撕裂了他的靈魂。這種對立,跟體系內(nèi)單是專職的、正式的、被雇傭來的,但對體系自身盲目崇拜的牧師們與真正具備理性、情感和迅速感知能力這些牧師們已經(jīng)喪失了的能力的光明之子——人文主義者之間的對立如出一轍……事實往往是這樣:貧瘠狹隘文化的擁護者,因為他不能了解比自己更富有、更豐富的文化,所以對這些文化也毫不同情?!盵10]弗朗西斯無法沖破黑暗的記憶,于是闖進巧克力店想要親手毀掉一切,卻沉醉在味覺的盛宴里無法自拔:嘴巴里塞滿了巧克力,癱倒在巧克力中央,他搭建的種種藩籬瞬間坍塌。相比之下,薇安因尊重內(nèi)心而自由,對母親的巫術(shù)、占卜與魔法傳統(tǒng)持審視眼光;她熟知各種傳說與泛靈論的崇拜,但杜普萊西問起她的信仰時,她腦海里閃過的卻是:“佛陀、弗羅多挺進魔都城、圣禮的變體、復(fù)活節(jié)的兔子、外星人、壁櫥里藏著的秘密、翻轉(zhuǎn)塔羅牌時的復(fù)活與生命……我一度相信這個,一度相信那個,或者假裝相信它們,或者假裝不相信?!盵5]175她也深受傳統(tǒng)的羈絆:母親口中的“風(fēng)向”對她而言就是一種“神性”約束,風(fēng)向一旦改變就只能選擇離開,不停地變遷,但她拒絕異化。在信仰的追尋與沖突過程中,她迷惘但不迷失,愿意親自體驗、感受和思索,直至找到人生的答案:“我相信,快樂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幸福,簡單如一杯巧克力,如心中的痛苦,苦澀,甜蜜,卻鮮活生動。”[5]175

三、文化:歷史、身份與性別

女主人公薇安跳脫了以往英美文學(xué)作品對吉普賽人的一貫想象,她不同于熱情奔放的卡門,也不是司各特筆下隱忍的預(yù)言者老梅格,她在喬安娜生動的文字中呈現(xiàn)獨立姿態(tài)的現(xiàn)代性。小說的潛文本隱晦地透露出她不單純的身份信息:不知道父親是誰的她應(yīng)該至少有一半的吉普賽血統(tǒng),但也存在她是吉普賽母親從歐洲白人手里偷來的孩子的另一種可能,但她終歸在吉普賽文化下熏陶而成長起來,母親的女巫身份,流浪的吉普賽文化,把玩的魔法、典禮和儀式,早已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因此,巫術(shù)女神崇拜的泛靈論與基督教男權(quán)制度的一神論之間的對立關(guān)系,歐洲基督教排斥異教文化的歷史線索,母親、薇安,以及小鎮(zhèn)居民阿曼達和約瑟芬的女性視角,令這場神性與人性之爭有更深遠的意義。

薇安與母親、阿努克作為同源的三代女性,為了確立自己的身份與地位,帶著不可磨滅的血緣印記在時光與文化變遷的潮水中漂流,不斷接觸新的地域文化,在繼承與擯棄之間徘徊、在堅持與相融間找尋。薇安洞悉吉普賽巫師背后的痛苦:“教堂的虛偽、對巫師的搜捕、對于流浪者以及有著不同信仰的人們的迫害……鏟除圣地,焚燒圣女貞德,還有西班牙宗教法庭,哪一樣公平?”[5]49殘酷的史實是:“早期的基督教領(lǐng)袖決定通過消滅異教,將他們的教派宣揚成‘唯一的真理’。為此,任何非基督的理念都被說成是反基督教的,因而為世人所不容。異教和魔法均在此列。這一時期,魔法全都被歸為惡魔主義、邪術(shù)和各種歪門邪道的東西,以達到消滅它們的目的。宗教裁判所的出現(xiàn)加劇了對它們的迫害,開啟了宗教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幕……就在被驅(qū)趕的歷程中,四處流浪的吉普賽人往往把自己的宗教隱藏起來,轉(zhuǎn)而信奉當?shù)氐闹饕诮??!盵7]1不寬容的環(huán)境令薇安的母親四處躲藏——她的生活是不斷變更的名字、塔羅牌的指引,從巴黎、羅馬、科隆到布拉格的變遷生涯。新生代的薇安顯得勇敢直率,她于弗朗西斯是神性信仰的叛逆者,于母親是人格獨立的開拓者。她沒有全盤接受與生俱來的傳統(tǒng),“我不相信占卜之說,至少不像她那樣,我不會用它來安排我們的行程路線,也不會拿它作為消極逃避的借口,或者在事情從不好變得糟糕時,把它作為精神支柱,或者用它來粉飾內(nèi)在的混亂……我母親非常喜歡儀式和符咒,我卻不是那么情愿做這些事情?!盵5]77她認為流浪并不能克服恐懼:“為了擺脫這種恐懼,你帶著希望和絕望逃跑,不停地跑,最后卻發(fā)現(xiàn),無論到哪里,他都像一個惡毒的孩子一樣藏在你的心里?!盵5]177她鼓勵被丈夫虐打的約瑟芬不要逃避:“一旦逃跑,你就要永遠地跑下去。住在我這里吧,和我住在一起,同我一起戰(zhàn)斗吧?!盵5]178母親的宿命論、文化困境從未讓她折服,她吶喊著反抗:“我和普通人沒有不同?!盵5]242薇安的主動與積極打破了神性的禁錮,改變了了蘭瑟小鎮(zhèn)和鎮(zhèn)上的每一個人,也改變了自己,在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道路上她終于擺脫母親的陰影,沖破宿命論的藩籬,不再因恐懼隨“風(fēng)向”逃亡,遠離了塔羅死神牌的困擾:“‘黑衣男子’已經(jīng)走了。我的聲音在自己聽來,已經(jīng)不一樣了,變得更加勇敢、更加堅強……我的恐懼不見了。”[5]134

薇安與小鎮(zhèn)居民阿曼達、約瑟芬的背景有種種差異,卻在精神信仰與人格尊嚴的追求道路上殊途同歸,三者一致地與基督傳統(tǒng)男權(quán)體制度決裂。阿曼達與堅守天主教的女兒的對立,對孫子盧克身體力行的影響,均體現(xiàn)出她獨特的品質(zhì)。她不信奉上帝,認同心靈解放和個性自由;面對生老病死,她坦然又鎮(zhèn)定:“死亡應(yīng)該被人們慶祝,就像生日一樣。等我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希望能像火箭一樣升天,然后落在幸運上,聽見每個人大喊:‘?。 盵5]211約瑟芬是在薇安與阿曼達幫助下成長起來的女性,她在世俗眼光與宗教束縛中掙扎后小心翼翼地走出以暴力丈夫為權(quán)力中心的家庭,從學(xué)習(xí)制作巧克力開始加入薇安的行列,逐漸開始敢于說“不”,并敢于表達自己的意愿,最終蛻變?yōu)楠毩⒆詮姷呐?。這三位女性在巧克力店中的付出與堅持一同影響著周遭的人們,她們用巧克力打破了小鎮(zhèn)的沉默,帶給人們自由的思維和希望,她們以靈巧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贏得了屬于自己的勝利

四、結(jié) 語

《濃情巧克力》是心靈獨白的日記本,作者喬安娜賦予兩大主人公自由講述的權(quán)利,在日記敘事中展開人物與自身、人物與人物之間情感與理智的對話,記載了每日每夜流動著的鮮活思緒——現(xiàn)實而生動的感悟、遙遠而朦朧的記憶;困惑混沌的夢境、堅定清晰的心愿;含混不清的悲傷以及真切實在的喜樂。它也是一本豐富的歷史書和文化讀本,味道與色彩描寫呈現(xiàn)了栩栩如生的視覺和圖像效果,故事飽滿而靈動,通過描繪宗教信仰的矛盾、歷史傳統(tǒng)的糾葛、文化個性的差異、不同人生理念的摩擦,性別的沖突充分展示了人的種種特性:人格的依賴與獨立、自我的蛻變與發(fā)展、人生的夢想和希望。而風(fēng)向、教堂、蠟燭、塔羅牌與巧克力成為各種文化指涉的道具與符號,它們既是異族遷徙文化流散旅途上追尋歸宿與體悟人生的象征,也是西方精神歷練與探索之漫長過程的隱喻;薇安為首的女性代表人物對神學(xué)羈絆與男權(quán)壓制的抗爭,是女性的覺醒,也是人本主義的希望。

[1] 徐善偉. 15至18世紀初歐洲女性被迫害的現(xiàn)實及其理論根源[J].世界歷史,2007(4): 82-91.

[2] PAVLAC B A. Witch Hunts in the Western World [M]. San Francisco: Greenwood Press, 2009:3.

[3] 唐可詩,孟于飛.弗拉門戈——吉普賽桀驁不馴的靈魂[J].世界文化,2010(4): 26-28.

[4] NORD D E. Marks of Race: Gypsy Figures and Eccentric Feminin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Women's Writing [J]. Victorian Studies, 1998(2): 189-210.

[5] 喬安娜·哈里森.濃情巧克力[M]. 龔甜菊,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6] OKELY, JUDITH. The Traveller-Gypsie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128.

[7] 雷蒙德·巴克蘭.魔法師大全[M]. 楊抒娟,舒麗萍,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27.

[8] 胡經(jīng)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卷[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248.

[9] H·丹納.藝術(shù)哲學(xué)[M]. 張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61.

[10] 沃爾特·佩特.文藝復(fù)興[M]. 李麗,譯.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0:9-10.

A Cultural Analysis on Chocolate in Religious Perspective

CHENG Yu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Guangzhou 511363, China)

Chocolat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written by contemporary British woman writer Joanne Harris, vividly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t inside world of Vianne who is a half Gypsy and the priest Francis in form of diaries, containing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Harris describes 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Gypsy tradition and Christian faith, presenting the protagonists' choice and adherence, suspicion and explora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divinity”. In addition, the novel confirms Vianne's respect on freedom and will, her seek in the cognition of self, which also change the small town and bring about the hope of humanism.

Chocolate; humanity and divinity; Gypsy culture; Catholicism

2017-04-17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課題(GDJY-2014-D-b032);廣州商學(xué)院教學(xué)改革研究項目(JXGG201605)

程瑜瑜(1979-),女,廣東湛江人,副教授,碩士。

I106

A

1008-3634(2017)06-0076-05

(責(zé)任編輯 蔣濤涌)

猜你喜歡
弗朗西斯巧克力日記
[法國]弗朗西斯·皮卡比亞作品5幅
原始的拼貼——弗朗西斯·戴維森
共有多少巧克力
吃不完的巧克力
大哲學(xué)家買魚
“巧克力”吃醋了
大哲學(xué)家買魚
分發(fā)巧克力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