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是熊它媽生的
很多故事以成對的形式發(fā)生。
飛機上,戴上眼罩的人們準備借升空的眩暈感睡去。在飛機翹起前身的瞬間,機艙里哭聲震蕩。坐在13排的母親搖可樂一般顛蕩著哄著懷中的孩子,孩子依然止不住地嚎啕大哭。后排的男客人感到不滿,抱怨這位母親為什么不哄好孩子。母親扭頭厲聲道:你家沒孩子嗎?這么大個人了怎么還跟小孩子計較。男客人吃癟,低聲罵了一句“熊孩子”。
飛機上,起飛之前,一位母親在逼仄的走廊間穿梭,逐一給座位上的每位乘客送上一個小紙袋。紙袋里裝著糖果和耳塞。紙袋上用馬克筆寫著:叔叔/阿姨您好,這是我第二次乘坐飛機,我可能會因為感到不舒服而哭泣,但我會盡力忍住的,希望您多多包容。發(fā)完紙袋,母親回到座位,跟孩子小聲地交談,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全程,小孩都安靜地翻著繪本,不發(fā)一聲。而飛機上的每一位乘客,都頗受感動。
這是兩個同樣發(fā)生在飛機上的真實故事。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千錯萬錯,都是你爹媽的錯。而你是無辜的。
因為是成年人,父母占盡了主動權,權責是一體的,誰做出決定,誰承擔后果。什么樣的父母,就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而這些父母做出的選擇,就成了你。
熊孩子當然都是熊爹媽生的。
假期搭飛機回家做孝子,陪爹媽看完了一整季的《變形計》。你或許也曾多多少少地看過,看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集都是固定的套路——叛逆的主人公在家中一頓窩里橫,去到鄉(xiāng)村受盡摧殘后與前來接駕的父母哭成一團悔不當初。
我還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主人公,都有著雷同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繁忙、富有、不善表達。
這大概是形成套路的根本。
之所以有叛逆期,我想,并非是你想要離開你的父母,而是你的父母放棄了靠近你的機會。他們不愿費心接觸你的新新世界,不愿意承認你在長大,不愿改變他們慣用的思維方式和不能更陳舊的說辭。
矛盾,頻繁爆發(fā)著;爆發(fā)的流程,重復再重復著;疑問,還是那句“我要怎么與孩子相處”;結果,紋絲不動地尷尬著。于是只好把其中的一方丟給電視臺,像施魔法一樣變個形。
如果真要把其中的一方丟去變形,那么我認為是父母——
你不喜歡你的父母,是因為他們缺乏令你崇拜的魅力。
你穿得難看,是因為他們少了一點美感。
你脾氣暴躁,是因為他們不善溝通的藝術。
當下次他們質問你為什么拿不到第一名,你可以反問:為什么你們不能成為我們班混得最好的父母?
父母到底要等到什么時候才能醒悟,他們的眼界,他們的秉性,甚至他們的錢,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在父母占盡主動權的年紀,他們有責任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權,像藝術家一般地教化你,直到你真正長大——到,你開始懂得并發(fā)揮主動權的那天。
那天,可以說是你長大的那天,也可以是父母被時間甩到腦后的那天。
而到了那天,你也將負起一切責任,行使你教化父母的權力。
執(zhí)行主編 夏川山
Weibo:夏川山學長很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