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汐
清初由于連年征戰(zhàn),原本人杰地靈的四川變得人戶稀少、荒涼殘破??滴醯蹫榱藨?zhàn)后重建和興復民生,頒布了《招民填川詔》,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
在這股移民潮中,有戶原籍湖南衡水的吳姓人家遷到了金堂縣平橋村。吳家主人名叫吳崇浩,他帶領全家來到平橋后,先將家人安置在鎮(zhèn)上的客棧,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到村里看地去了。原來他在家鄉(xiāng)時就是個小地主,是被朝廷《墾荒勸懲則例》中的各種優(yōu)惠政策吸引來的。
在金堂本地有一張姓大戶人家,是明朝時從湖北麻城遷來的,雖然家大業(yè)大,但是因為戰(zhàn)亂早已衰落了。
吳崇浩看遍村里的土地,最后只相中了張家靠近山腳的那三十畝地,出價三十兩銀子。雖說做買賣無非是你漫天要價,我就地還錢,但這價錢也太低了。張家戶主張大戶因為急需現(xiàn)銀不得已要賣地,但對這個價格他是很不情愿的。
就在吳崇浩等著張大戶跟他討價還價的時候,張大戶竟然拿著土地買賣契約上門了,說是同意以三十兩銀子的低價賣地。
吳崇浩又驚又喜,忙吩咐夫人沏茶。吳夫人端茶過來的時候,一眼瞥見桌上的契約,鼻翼忽然翕動兩下,手一抖,一杯熱茶全都潑在了契約上!
吳夫人急忙拿出絲帕擦拭契約,但是契約上的字跡已經(jīng)暈染開來,模糊成一片。吳夫人連連道歉說:“不如找客棧的賬房先生借來紙墨重寫一份契約吧?”
張大戶呆了一下,忙說:“不用了,看來今天不是簽約的吉日,我明天再來吧?!?/p>
張大戶走了以后,吳崇浩剛要責怪夫人,吳夫人卻說那個張大戶居心不良,他是要用做了手腳的契約來詐騙銀子。
原來,吳夫人出身中醫(yī)世家,她看了一眼契約上墨跡的色澤,又嗅到一股淡淡的腥味,就已然確定那張契約是用墨魚汁書寫的。
墨魚又稱“烏賊”,除全身皆可入藥外,其墨囊中的墨汁還別有“妙用”:古時凡有心存不良者,大肆借債,用墨魚汁寫下借據(jù),過得一段時日,白紙上的墨跡就會淡化消失,借據(jù)就變成了一張廢紙。
吳崇浩聽夫人這么一說,又嗅了嗅絲帕上的腥味,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張大戶拿著新寫就的買賣契約又來到了客棧。吳崇浩爽快地拿起桌上的筆簽字畫押,付了三十兩銀子,完成了這一樁交易。
一年后,臨近秋收時節(jié),已經(jīng)歸屬吳家的山腳下那三十畝地因土壤肥沃,吳崇浩又盡心栽種,莊稼長勢喜人,眼看就要有個好收成,官府卻差人將吳崇浩傳喚到公堂。原來張大戶把吳家給告了,說是吳家霸占了他張大戶家的土地!
吳崇浩言道:“當初買地是你情我愿、銀地兩訖,何來霸占之說?”張大戶冷冷一笑,說:“民憑文書官憑印,既然這樣就請閣下將買賣土地的契約拿出來吧?!?/p>
吳崇浩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契約,縣令看罷契約,對張大戶說:“此契約上寫得明明白白,你將山腳下三十畝地以三十兩銀子的價格賣給吳崇浩,上面還有你們的簽名?!?/p>
張大戶看著契約上的白紙黑字,直說這怎么可能?縣令心想這張大戶不是窮極無聊就是“念地成癡”了。他問吳崇浩是否要反告張大戶誣告之罪?吳崇浩搖了搖頭,縣令便宣布退堂了。
張大戶失魂落魄地走出了縣衙,后面有人拉了他一把,回頭一看竟然是吳崇浩。吳崇浩不由分說地將張大戶拉到了酒樓雅間里,端著酒杯揭開了謎底:一年前張大戶第一次拿著契約上門,被吳夫人識破了詭計之后,當天夜里吳崇浩就悄悄地來到了張家窗外,他從虛掩的窗戶往里一瞧,看見張大戶坐在窗邊又用墨魚汁寫了一張契約,然后喝了幾杯酒就伏案睡著了。吳崇浩雖是個小地主,但是書法不錯,還最擅長臨摹。因張大戶把契約隨手放置在窗邊的桌上,吳崇浩一伸手就能拿到,用自帶的筆墨臨摹了一張,換走了那張用墨魚汁寫的契約……
張大戶如夢初醒:自己當初竟沒有看出契約被掉了包,還一直為詭計得逞而沾沾自喜,如今落得這樣的下場,真是自作自受。
吳崇浩從懷里拿出一張銀票,說:“張兄,其實當初那筆買賣并非公平交易,我當時拖家?guī)Э诔醯浇鹛?,手里的一點現(xiàn)銀關乎全家生計,所以才開出了那么低的價錢,實在有愧于心。經(jīng)過一年的辛苦耕作,如今眼看就要豐收了,我吳家的根基在此地也可立穩(wěn)了。這是一百兩銀票,算是我付你一年前買地的尾款!”
張大戶羞愧難當,怎么也不肯收下銀票,最后吳崇浩借用酒樓的紙筆重新寫了一張土地買賣契約,連同銀票一起塞到了張大戶手中。
此后,吳崇浩和張大戶成了好朋友。一次閑聊時,吳崇浩說自己當初移民來川是先到趙鎮(zhèn)菜子壩的,當晚夢見一座險峻的山上有個頂部呈八角狀的亭子,站在亭中能望見一片良田,還有自己興旺繁盛的家宅。可他在趙鎮(zhèn)找遍了也沒找到八角亭,便帶領全家繼續(xù)前行,直到來了平橋。雖然也沒看到八角亭,但是見到了夢中的山峰和山腳下的土地,所以才留在了這里。
張大戶一拍桌子,說:“吳老弟,你能在此買地生根,一開始就和墨魚有關——墨魚有八只腳,在我們鄉(xiāng)下俗稱‘八腳魚??磥磉@是老天早就預示了的,不如我們造一個有八個角的‘八腳亭吧!”
吳崇浩說他也正有此意,于是兩人合資在山上建了個頂部呈八角狀的亭子,稱為“八腳亭”。后人漸漸淡忘了這段軼事,就以其八角之形狀而喚其“八角亭”了。
(發(fā)稿編輯/黃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