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2014年,海淀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參與了學科教學改進的項目。在教學診斷階段,項目組專家給我校的教學反饋是:學生在A級學習理解能力、B級實踐應用能力上相對較強,但C級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較弱。
了解到教學改進的方向后,在眾多專家教授的指導下,我一步步地改變自己對教學的認識,對教學活動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漸成模式化的教學
習慣。
一、準備階段:改變對“文本分析”的認識
1.我的習慣
在準備階段的時候,對“改進”的籠統(tǒng)認識就是將課堂“改”得更人文化、更短時高效,既讓學生樂學,又讓教師省力。有8年教學經驗的我,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教學模式,所以,借著這次難得的機會,希望自己能夠在教學技能方面有所突破和改變。
滿懷著改進教學方法的期待進行說課,我精心設計了所有教學活動,沒想到,第一次說課就遇到了困難。在講述“教學內容分析”的時候(見圖1),王薔教授打斷了我們,王薔教授提出了“文本分析”的重要性,以往我們分析文本時比較關注文本的結構,忽視了功能、內容、學生的真實經驗。王薔教授指出分析文本的時候,不要考慮教材后面的活動,要圍繞文本走,基于文本的情況,布能力點,由能力點進行課程的設計。分析文本,既要關注“結構化”的內容,也要關注“情境”和“情感”。
2.我的改變
聽了王薔教授的指導,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改變:改變備課習慣,要關注教學的核心,即文本分析。文本分析的挖掘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課堂的創(chuàng)設要結合學生學習經驗以及他們的生活經驗。我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一堂課的時候,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利用起來,學生欠缺的知識及時補上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立場,課堂的設計要邏輯清晰。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被一步步被構建起來。
二、第一輪試講:改變教學設計的習慣
1.我的習慣
經過說課指導后,我開始認真分析文本,從知識結構到文本要傳遞的情感都兼顧了。于是,我嘗試第一輪的試講。課上,我雖然考慮到了文本的問題,卻難以“割舍”喜歡的教學活動,教學設計過程中活動多,教學的出口(學習單)和入口(見圖2)未能達成一致。
縱覽這一節(jié)課,課堂氛圍看上去很熱烈,學生參與度很高,但教學活動依舊停留在為學生的A級學習理解能力、B級實踐應用能力服務,學生的參與只有廣度而沒有深度,他們的C級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依舊無法提高。
2.我的改變
針對我這節(jié)“華而不實”的課,陳則航教授給出了改進建議。她指出:課程的設計要結合文本、基于文本,之后合理輸出,一節(jié)課的輸入和輸出要一致。教學活動要有邏輯性,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學習任務要由簡入難。我開始嘗試著改變自己的設計習慣,以往的教學設計都是參照教師用書以及固有的經驗,把自己認為有意思的活動一股腦地用在課堂上,忽略了教學活動間的邏輯性和遞進性?,F(xiàn)在,我需要精簡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進行推理、猜測、想象,更重要的是,要定位好該課的出口,保證輸入和輸出的一致性。
三、第二輪試講:改變師生交流的習慣
1.我的習慣
漸漸開始找到改進方向的我,又進行了第二次試講。在第一輪試講的改進下,我精簡了課堂活動,匆忙完成各個教學步驟,與學生間的交流變得生硬,尤其沒有真實有意義的交流,使教學流于形式。
2.我的改變
改了一個問題,緊接著,另一個問題又出現(xiàn)了,孫曉慧教授指出,針對本課文本的特殊性,情感的滲透十分關鍵,師生間的交流,教師的及時追問,能夠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推進課堂。我又開始改變我的另一習慣,那就是師生交流的習慣。以往對學生的評價都是good、nice、well done。這樣的交流其實是無效的。真實的交際,是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交流,是課堂上隨時的追問,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的良好契機。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教師,更要注意,要從原來生硬的對話,向真實交流、追問方面轉變。
四、匯報展示:改變教學理念
1.我的習慣
在改進和改變中,我上了一節(jié)展示課。按照專家的指導,在課堂上,力爭在先前文本分析的基礎上,用連貫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情境當中,歸納梳理所學知識,并啟發(fā)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和遷移,借助問題引領的方式,提高他們的C級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上課前,還指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已有知識進行了梳理(見圖3和圖4)。
2.我的改變
一節(jié)展示課下來,我在教學過程中依舊掌控太多,遏制了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改了前期的習慣后,卻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課堂留白時間太短,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聽著陳則航教授的點評,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課,我的教學理念也需要改變。課后反思我意識到:我所選擇的這節(jié)課,文本表面上是一封非常簡單的信,寫了三個孩子。而分別從寫信人和讀信人的角度思考,對文本的理解就不一樣了。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視角理解感悟,再遷移到學生自己身上,以學生的經驗和理解表達觀點,這樣能把學生更好地引入課堂。
陳則航教授談道,授課教師要有“讀者意識”,即再次強調“文本分析”的重要性,只有深挖文本,找準主線,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隨著學科能力的推進,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幫助學生打開思維。
五、反思與感悟
此次參與課題,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未來更精彩。整理了一下我自加入課題以來的文字稿,已經有將近一枚五角硬幣的厚度了,所有的“過程性”記憶都讓我明白了教師的改變對教學改變的重要意義?!坝薪涷灐钡奈遥瑢δ切┎缓玫慕虒W習慣,要摒棄;對那些傳統(tǒng)的理念,需要適時地更新和調整;對那些片刻得來的教學智慧,依舊需要精心打磨。未來的工作中,我需要關注文本,因為對文本解讀的程度與品質直接影響教學的設計與效果;我需要關注思維,要保持學生思維的連貫性,連貫的思維才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我還需要關注核心素養(yǎng),認真學習核心素養(yǎng),內化于心,應用在課堂上,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對于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在教學上,改進是痛苦的,但改變是有意義的。我很喜歡一句話:Find a place where you can be challenged. Ask yourself, am I proud of my work?個人價值是在克服挑戰(zhàn)中實現(xiàn)的。很有幸,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在調整中改變著,在改變中成長著。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