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明清油茶種植及其產(chǎn)品的商品化

2017-02-24 20:30:37劉世梁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關(guān)鍵詞:閩西商品化茶油

劉世梁

(河北大學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

淺析明清油茶種植及其產(chǎn)品的商品化

劉世梁

(河北大學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

元末明初,南方山區(qū)民眾開始利用油茶的油料價值,摘取茶子進行榨油。至明中期,油茶的種植逐步推廣,閩西和贛北地區(qū)是油茶種植的主要區(qū)域。此外,海南、浙江等地也有油茶種植,只是以零星的狀態(tài)存在著。清代時,贛北、閩西油茶進一步發(fā)展,并逐步向其相鄰地域擴展。主要由贛北、閩西向江西南部、中部擴展。湖南、廣東亦成為油茶的重要產(chǎn)地,其油茶種植主要集中在湘南、粵北和粵東地區(qū)。至清代后期,油茶已普遍種植于南方各山區(qū)。油茶種植也得到發(fā)展,除表現(xiàn)在其種植的地域愈加廣泛外,還表現(xiàn)在油茶產(chǎn)品的商品化,清代初期,茶油在部分地域?qū)崿F(xiàn)了商品化,至清代中后期,特別是光緒年間,茶油進一步商品化。

明清; 油茶; 種植; 商品化

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對我國油茶在古代的栽培和利用狀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也日益深入,但由于各自研究的側(cè)重點不同,對油茶歷史的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研究有待進一步的深化。在古代文獻記載中,不同文獻中所使用的油茶名稱是不同,這就給我們研究油茶歷史時增加了難度。本文就筆者搜集到的史料,對油茶古名進行考析,對油茶名稱在各個時代和地域的變遷狀況進行探討,以期為以后的油茶歷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幫助。

油茶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木本油料作物之一,現(xiàn)今主要遍布于南方各省區(qū),其中江西、福建、湖南是油茶的主要產(chǎn)區(qū)。在明代以前的史籍、本草著作和農(nóng)書記載中,對于油茶記載很少,其原因“在于南方山區(qū)復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因交通不便而造成方言的各異”[1]。實際上,不僅對于油茶記載少而且對于油茶記載的名稱也是不同,古籍中所記載油茶名稱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地域差異而不同。因此,在探析明清油茶種植及其產(chǎn)品的商品化之前,需要對油茶古名的演變狀況進行分析。

一、明代以前的油茶古名

關(guān)于油茶的最早記載是成書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三農(nóng)紀》中引《山海經(jīng)》言:“謂之員木,南方油實也?!钡榻癖尽渡胶=?jīng)》卻未見“員木”,“員木”是否為油茶有待進一步考證。此書還引《通志》云:“(楂)南方山土多植其木,堅挺可為杠,乃南方油實木也。”[2](P414)但查今本鄭樵《通志》并無此語。

成書于淳熙二年(1175)范大成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記載:“南山茶,葩、蕚大倍中州者,色微淡,葉柔薄,有毛,別自有一種如中州所出者。”[3](P73)三年后(1178),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對南山茶進一步的解釋說:“南山茶,葩、萼大倍中州者。色微淡,葉柔薄,有毛,結(jié)實如棃,大如拳,中有數(shù)子,如肥皂子大。別自有一種葉厚硬,花深紅如中州所出者。”[4](P328)范、周二人記載的“南山茶”是否是當今油茶呢?二人所言“南山茶”都是“葉柔薄”而油茶是葉革質(zhì),葉厚且硬,與二人所言的“南山茶”葉的特質(zhì)不同。對于周去非所載葉厚硬的“南山茶”是否為茶油則需進一步考證??梢?,范、周二人記載的“南山茶”并非今天的油茶,而是山茶花的品種之一。

二、明清油茶名稱的演變

明代對于茶油記載逐漸增多,在關(guān)于記載油茶名稱也是不同的。在明中期福建地區(qū),油茶樹通常被稱為“梣樹”、“茶子油樹”或“茶油樹”并用。盡管樹名各異,但油茶所榨之油皆名為“茶油”。成書于弘治二年(1489)的《弘治八閩通志》卷二十一《食貨·財賦》汀州府·武平縣條中記載有“茶課鈔一錠一貫八百八十文,茶子油樹租鈔二百五十文”,而且在汀州、邵武、福寧、漳州、泉州等諸州府的“貨之屬”都記有茶油;其中建寧府“貨之屬”中記載:“油,其品不一,梣油,用料子壓之,即茶油也。出浦城、建陽、崇安三縣。”[5](P269)成書于嘉靖三十二年(1533)的福建《建陽縣志》中載:“梣,樹類茗實而稍高大,皮有淡黃粉,花開白色,亦類茗。實似茗實而稍大,白露時熟。實既落,隨即開花,蓋其花實在樹足一周歲也。實可壓油,俗所謂茶油即此也?!盵6](P112)從以上對所描述“梣”樹的特征可知,“梣”樹即為油茶樹。

明代江西的地方志中,多將油茶樹所產(chǎn)之果實稱為“茶子”,果實所榨之油稱為“茶油”。成書于正德五年(1510),嚴嵩所撰的《袁州府志》卷二《物貨》中記載:“茶油,茶子搗之為油?!盵7](P68)《正德瑞州府志》卷三《物貨》載:“油有脂、麻、菜子、茶子、桐子等油?!盵8](卷三《貨物》)

此外還有一些省份地方的地方志中,亦稱為“茶油”,如《萬歷溫州府志》卷五《食貨志》載:“油有,香油、麻油、茶油、菜油、桐油、桕油?!盵9](卷五《食貨志》)但也有一些省份地方的地方志中稱為“山柚”,如《正德瓊臺志》卷九“油之屬”中載:“山柚:‘文昌多,花白,即閩中茶油。”[10](卷九《土產(chǎn)下》第27頁)

明代農(nóng)業(yè)巨著《農(nóng)政全書》,卻將油茶稱為“楂”?!掇r(nóng)政全書》是徐光啟所著,成書時間約為天啟五年至崇禎元年(1625—1628)之間,書中卷39《種植·木部》載:“楂木生閩廣江右山谷間,橡栗之屬也。其樹易成,材亦堅韌。若修治令勁挺者,中為杠。實如橡斗,斗無刺為異耳。斗中函子,或一或二或三四,甚似栗而殻甚薄。殻中仁皮色如榧,瓤肉亦如栗,味甚苦,而多膏油。江右閩廣人,多用此油。燃燈甚明,勝于諸油,亦可食?!盵11](P1 073)從對“楂木”特質(zhì)的描述,可知此處所載的“楂木”就是油茶樹。而《農(nóng)政全書》作為當時全國性的農(nóng)業(yè)著作,未能詳盡“楂”這個名稱的由來,書中對用“楂”是否能夠準確代表油茶特質(zhì),徐光啟也如實的說道:“楂在南中,為利甚廣,乃字書既無此字,而偏方雜記,亦未之見。或書為茶,尤非也。獨《本草》有櫧子,云:‘小于橡子,味苦澀,皮樹如栗?;蛘邫介暯了滓粲炓??其不言子可為油,或昔人未食其利,如烏臼女貞之類耶?不敢傅會,姑志之以俟再考。”[11](P1 073)將油茶稱為“楂”的不只是《農(nóng)政全書》,成書于天啟元年(1621)的《群芳譜》在《木譜卷二》 載:“楂,橡栗之屬,生閩廣江右山谷間,樹易成,材亦堅韌。實如橡斗,無刺。子或一、二,或三、四,似栗而殼薄。仁皮色如忄匪,肉如栗,昧苦,多膏油?!?/p>

清代時期,由于油茶種植的地域的擴大,在史籍、農(nóng)書、地方志的記載中關(guān)于油茶的記載也日漸增多。前已提及的張宗法的《三農(nóng)紀》(1760),是一部以記載四川農(nóng)業(yè)為主的著作,書中亦把茶油成為“楂”,載:“楂,《圖經(jīng)》云:‘葉如茗,稍長而厚,凌冬不淍,但味澀苦不堪入。茶開白花,結(jié)實如小桐樣,殼內(nèi)有子,分瓣或三五?;蚨牧?,可笮油然燈。百越產(chǎn)者,味甘可入蕉;刑楚產(chǎn)有味苦,可然燈潤髪,不染衣。餅作炊,火勝。戻能毒魚,近池塘?!盵2](P415)

江西省的某些地區(qū)方志記載卻與明代有所不同,名油茶樹為“茶樹”,茶油為“清油”或“木油”?!?雍正)江西通志》卷27《贛州府》中記載:“茶油,贑州山多茶樹,十一月采子,剖仁榨油,色味甘香、清潔,名曰清油?!盵12](卷二七《贛州府》)此外也將油茶樹成為“楂樹”或“櫬樹’,成書于光緒年間的《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載:“楂樹,俗呼為櫬樹,楂茶音相近,故亦書為茶。枝干淡黃色,葉青色,四季不雕?;ò装挈S,心實大如胡桃,一苞數(shù)粒,殼粟色,內(nèi)仁白而膩。粒小者,名珍珠子,亦曰寒露子。大者名霜降子,撫屬皆有之。 ”[13]

在清代福建一些地區(qū)的方志中,繼承了明代的稱為茶油為“梣油”或“茶油”。如成書于康熙四十二年的福建《建陽縣志》除記有茶油外,還記有“梣油”。而在《(乾隆)福州府志》名油茶之油為“茶油”載:“油有數(shù)種,茶樹之實,大如梨,壓之為油者,茶油也。”[14](卷二五《物產(chǎn)》P523)可見,清代福建地方志中繼承了明代用法,所記載的“梣”樹就是油茶樹,其中“梣”書面語或官方語,而“茶油”當?shù)亍皸q”的俗稱。正如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所言:“茶油即梣樹子油。枯餅,乃梣樹子油也,豫省閩粵皆食茶油而不知為梣樹子油,俗呼茶油實非茶子(茶葉樹的果實)之油也,煎熬不熟食之令人瀉?!盵15](P199)

有關(guān)于廣大油茶種植記載中,屈大均(1630—1696)晚年所作的《廣東新語》描述清代初期廣東省(包括今海南省)所用油時說:“韶連始興之間,多茶子樹,以茶子為油??椭凛m以油煎諸物,為獻燕吳人購之,為澤膏發(fā)?!傊菸牟嗌借钟?、海棠油、山竹果油,……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又有山茶油,以烏藥子,色紅如珠者,榨之?!盵16](P149)說明當時廣東北部韶州地區(qū)多種茶子樹榨油,而茶油又有白茶油和山茶油之分。在此處提及了海南文昌的“山柚油”,印證前述明代《正德瓊臺志》所載?!?道光)廣東通志》卷九十五《輿地略十三》也記載:“粵人鮮用麻油,并菜豆油,通用豨膏、茶子油外,此又有海棠油、核桃油、山柚油?!盵10](卷九十五《輿地略十三》)將“山柚油”與茶油并列,而“山柚”是油茶,說明“山柚”是油茶的一種,而與普通油茶品種茶油較大。此外,一些廣東地方志直名為“茶油”者也逐漸增多,《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輿地略》記載:“茶油,性涼、味淸,雖寒不凍結(jié)。茶生高七八尺,花白,結(jié)子,霜降摘之,研為油?!盵17](卷一七《輿地略》P227)廣東一些地區(qū)也把茶油稱為“南油”,如《(乾隆)潮州府志》載:“南油者,卽茶子油?!盵18](卷三九《物產(chǎn)》)

由于油茶種植的推廣,油茶種植的范圍也日益擴大,各地文獻關(guān)于油茶記載的名稱也逐漸趨于統(tǒng)一。道光八年(1828)成書的湖南《永州府志》記載:“茶子樹連山亙野,彌望如葬,材炭之外,厥利唯茶油、桐油為大?!?成書于道光三十年(1850 )貴州省《貴陽縣志》說:“近人多種茶樹,取子壓油”。成書于同治十一年(1872)江西《興國縣志》:“興邑山阜,多種茶子?!苯鳌兑舜嚎h志》(公元1910):“茶子有油質(zhì),擴彌被山谷”。各地方志此類記載諸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三、明清時期油茶種植業(yè)的發(fā)展與茶油的商品化

人們用油茶榨油開始于元末明初,自此之后,人們開始取油茶子榨油。由最初的摘取野生油茶子榨油,逐步演變?yōu)槿斯しN植。而且人工種植油茶的范圍也日漸擴大,油茶種植業(yè)也逐漸興盛起來。以下就筆者所收集史料,分析明清時期油茶業(yè)的發(fā)展與演變。

(一)明代油茶種植業(yè)的發(fā)展

隨著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特別是經(jīng)濟開發(fā)向南方山區(qū)的進一步推進,使得南方農(nóng)林業(yè)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元末明初,人們對油茶價值認識的進一步加深,人們對油茶的經(jīng)濟價值日益重視起來。摘取油茶果實榨油的范圍也日漸擴大,成為當時山區(qū)民眾謀生的途徑之一。

在眾多的文獻記載中,其中較早記載油茶種植和利用狀況的是成書于弘治二年(1489)的《弘治八閩通志》,此書在汀州、邵武、福寧、漳州、泉州等諸州府的“貨之屬”都記有茶油,其中建寧府“貨之屬”中記載:“油,其品不一,梣油,用料子壓之,即茶油也。出浦城、建陽、崇安三縣?!?在該書卷二十一《食貨·財賦》汀州府·武平縣中還記載有“茶課鈔一錠一貫八百八十文,茶子油樹租鈔二百五十文”,可見,當時福建地區(qū)不僅普遍的種植油茶,而且當時政府還對油茶生產(chǎn)進行征稅。

雖然《弘治八閩通志》汀州、邵武、福寧、漳州、泉州等諸州府的“貨之屬”都記有茶油,但從當時閩西方志記載中來看,實際上閩西及閩北山區(qū)才是油茶最為重要的產(chǎn)地。嘉靖年間,王世懋在描述當時閩西油茶種植的狀況時也寫道:“余始入建安,見山麓間多種茶而稍高大,枝干搓左牙,不類吳中產(chǎn)。間之知為茶油…… 己歷汀、延、邵,愈益彌被山谷……榨其實為油,可橙可膏可釜,閩人大都用之。然獨汀之連城為第一。閩之人能別其品?!盵19](P44~45)從王世懋的記載可知,當時閩西各地普遍種植油茶,而汀州府的連城縣,更是油茶的重要產(chǎn)地。這些地區(qū)油茶品種諸多,以至于只有當?shù)厝瞬拍堋皠e其名”。

明代江西北部也是油茶種植的重要產(chǎn)地之一,在當?shù)胤街局袑τ谟筒璧姆N植和利用情況也有諸多的記載。如《袁州府志》卷二《物貨》中記載:“茶油,茶子搗之為油?!盵7](P68)《正德瑞州府志》卷三《物貨》載:“油有脂、麻、菜子、茶子、桐子等油?!盵8](卷三《貨物》)此外,還有一些江西方志中記載了當時油茶的生產(chǎn),如《萬歷新修南昌府志》、《萬歷高州府》等。雖然關(guān)于油茶生產(chǎn)有諸多地方文獻的記載,但這些地區(qū)主要位于江西北部地區(qū)。贛南地方志中也有茶油的記載,如《嘉靖瑞金縣志》卷一《土產(chǎn)》中,記有“茶油”。瑞金縣位于贛南東邊,地臨閩西,其對油茶油料價值利用,或源自閩西傳入。但就總體而言,贛南方志關(guān)于油茶記載較贛北少,可見,當時油茶生產(chǎn)主要集中在贛北尤其是贛西北地區(qū),而贛南地區(qū)則相對較少。此外在浙江、海南等地也有油茶種植的記載。如《正德瓊臺志》卷九“油之屬”中載:“山柚:文昌多,花白,即閩中茶油。”[10](卷九《土產(chǎn)下》)“文昌會同,年來大家小戶力種檳榔,坐地收利,山柚、蘇木之類皆然?!盵10](卷九《土產(chǎn)下》)可以看出,當時海南文昌的油茶樹,并非野生,而是民眾所種,油茶種植業(yè)在當?shù)赜辛艘欢ǖ陌l(fā)展。但就總體而言,這些地區(qū)在油茶生產(chǎn)中地位相對較輕,油茶種植的地域分布只是以點狀、零星的存在著。

明末時,油茶種植進一步向南方其他地區(qū),特別是西南、嶺南地區(qū)擴展。成書時間約為天啟五年至崇禎元年(1625—1628)之間的《農(nóng)政全書》對于油茶生產(chǎn)記載道:“楂(油茶)在南中,為利甚廣?!背蓵谔靻⒃?1621)的《群芳譜》載:“楂,橡栗之屬,生閩廣江右山谷間,樹易成,材亦堅韌。實如橡斗,無刺。子或一、二,或三、四,似栗而殼薄。仁皮色如忄匪,肉如栗,昧苦,多膏油?!盵14](卷二五《物產(chǎn)》P523)

(二)清代前、中期油茶種植地域的擴大

贛北、閩西是明代原產(chǎn)油茶的重要產(chǎn)地,清代時,這一地區(qū)的油茶進一步發(fā)展,并逐步向其相鄰地域擴展。主要由贛北、閩西向江西南部、中部擴展,清初《石城縣志》(1673年)對當時油茶種植狀況記載道:“贛田少山多,向皆荒棒叢樾,近年閩人賃土耕鋤,……茶子桐子二樹并植?!笨梢钥闯?,當時贛東南地區(qū)的油茶種植主要從福建傳入。至清代中后期,油茶在贛南、贛中的種植更為普遍,在方志記載中也逐漸增多?!杜d國縣志》(1872):“興邑山阜,多種茶子。”《南康縣志》 (1872):“遠山多種茶樹”。成書于光緒年間的《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記載當時撫州油茶生產(chǎn)狀況描述道:“楂樹,俗呼為櫬樹,楂茶音相近,故亦書為茶。枝干淡黃色,葉青色,四季不雕?;ò装挈S,心實大如胡桃,一苞數(shù)粒,殼粟色,內(nèi)仁白而膩。粒小者,名珍珠子,亦曰寒露子。大者名霜降子,撫屬皆有之。 ”[13]福建則由閩西山區(qū)向沿海擴展。如《乾隆福州府志》中記載:“油有數(shù)種,茶樹之實,大如梨,壓之為油者,茶油也?!盵14](卷二五《物產(chǎn)》P523)

在明代油茶種植中,其中以點狀、零星的存在著的湖南、廣東等地,至清代中后期,逐漸演變?yōu)槠瑺罘植?,成為繼福建、江西之后的油茶重要產(chǎn)地。從當?shù)胤街居涊d來看,湖南省油茶主要分布在湘南山區(qū)。據(jù)《永州府志》(1828)記載:“茶子樹連山亙野,彌望如葬,材炭之外,厥利唯茶油、桐油為大?!?成書于1868年《永綏(今花垣)直隸斤志》:“廳屬物產(chǎn)之利,唯此最大。”此外《常寧縣志》(1870年)“山茶,易取,壓油,獲利甚大?!倍鴱V東油茶種植,則主要分布在粵北和粵東山區(qū)。屈大均(1630—1696)晚年所作的《廣東新語》描述清代初期廣東省(包括今海南省)所用油時說:“韶連始興之間,多茶子樹,以茶子為油。客至輒以油煎諸物,為獻燕吳人購之,為澤膏發(fā)……瓊州文昌多山柚油、海棠油、山竹果油……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又有山茶油,以烏藥子,色紅如珠者,榨之。”[16](P149)此外,粵北、粵東地方志關(guān)于油茶種植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如《(乾隆)潮州府志》載:“南油者,卽茶子油?!盵18](卷三九《物產(chǎn)》)《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輿地略》記載:“茶油,性涼、味淸,雖寒不凍結(jié)。茶生高七八尺,花白,結(jié)子,霜降摘之,研為油。”[17](卷一七《輿地略》P227)

除上述的地域外,浙江、貴州、云南等地的油茶種植,也逐漸興盛起來。特別是西南地區(qū)油茶種植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是在官府的推動下發(fā)展起來的。如康熙中期,陳詵巡撫貴州時,“黔地不識桑麻,亦無茶油樹,詵購其種,令民植之,遂為永利。”[20](卷四九九)但從這些地區(qū)的方志記載來看,這些地域開始利用油茶資源的時間則相對較晚。浙江省《麗水縣志》徑稱:該縣取油茶子“屑以為油,近歲始盛”道光三十年(1845)貴州省《貴陽縣志》也說:“近人多種茶樹,取子壓油”。光緒年間,劉錦藻在描述當時油茶種植狀況時道:“七山茶,一名曼陀羅樹,產(chǎn)地以湖北、湖南、江西為最重要,浙江、福建、四川、廣西、貴州次之。種子可榨油,山茶油?!笨梢哉f,至清代中后期,油茶價值的利用,已經(jīng)普遍推廣于南方各地。

(三)清代前、中期油茶的商品化

自清代初期,就有關(guān)于油茶商品化的記載。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描述清代初期廣東省(包括今海南省)所用油時說:“韶連始興之間,多茶子樹,以茶子為油??椭凛m以油煎諸物,為獻燕吳人購之,為澤膏發(fā)。”[16](P149)可見在清代初期,當時粵北山區(qū)油茶種植盛行,燕吳商人來粵北購買,用于潤發(fā)。咸豐五年,駱秉章在奏疏中稱:“竊自逆賊竄湖廣,擾江皖而陷金陵,長江梗塞……時商民販運谷米、煤炭、桐、茶油、竹木、紙鐵及各土產(chǎn),運赴漢口銷售易鹽。”至光緒年間,關(guān)于茶油商品化的記載逐漸增多。據(jù)《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記載:“(蒜)大實并可榨油,鄉(xiāng)人每入茶油內(nèi)售之?!盵13]劉錦藻在記述當時江西宜春農(nóng)業(yè)時道:“(光緒)三十一年,馬令肇修稱,縣屬向產(chǎn)茶油,開有油行八家,近二十年次第歇業(yè),勸民廣種茶樹,多開油行?!盵21](卷三七九《實業(yè)考二》P11 260)在描述萬安、永寧縣商品流通時,言:“萬安縣出口貨以紙張茶油及豬為大宗,惟僅有零星客販來此收買。”[21](卷三七九《實業(yè)考二》P11 260)可見在當時出現(xiàn)了不僅專賣茶油的油行,而且油茶產(chǎn)品的商品化也進一步提高。

四、結(jié)語

自元末明初,南方山區(qū)民眾開始利用油茶的油料價值,摘取茶子進行榨油。至明中期,油茶的種植逐步推廣,當時是閩西和贛北地區(qū),油茶種植的主要區(qū)域,此外,海南、浙江等地也有油茶種植,只是以零星的狀態(tài)存在著。明末時,油茶種植進一步向南方其他地區(qū),特別是西南、嶺南地區(qū)擴展。

清代時,原明代產(chǎn)油茶的重要產(chǎn)地的江西北部、閩西,其油茶進一步發(fā)展,并逐步向其相鄰地域擴展。主要由贛北、閩西向江西南部、中部擴展。湖南、廣東亦成為油茶的重要產(chǎn)地,其油茶種植主要集中在湘南、粵北和粵東地區(qū)。此外,至清中期,油茶種植在官方的推廣之下,進一步在西南地區(qū)得以發(fā)展,可以說,至清代后期,油茶已普遍存在于南方各山區(qū)。油茶種植也得到發(fā)展,除表現(xiàn)在其種植的地域愈加廣泛外,還表現(xiàn)在油茶產(chǎn)品的商品化,清代初期,茶油在部分地域?qū)嵙松唐坊?,至清代中后期,特別是光緒年間,茶油進一步商品化??傮w而言,明清時期油茶業(yè)是向上發(fā)展的,民眾對油茶價值的認識逐步加深,油茶種植的地域逐步擴大。但就個別地區(qū)而言,在清代中后期,油茶業(yè)逐步下滑。如劉錦藻記載:“縣屬向產(chǎn)茶油昔有商販運銷出外近年茶樹凋謝出油日少尚不敷本地之用”[21](卷三九二《實業(yè)考十五》P11 419)

[1] 張詞云.茶探源油[J].經(jīng)濟林研究,1991,(7).

[2] (清)張宗法.鄒介正等校釋.三農(nóng)紀校釋[M].北京: 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9.

[3] (宋)范成大.嚴沛校注.桂海虞衡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4] (宋)周去非.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M].北京: 中華書局,1999.

[5] 黃仲昭.(弘治)八閩通志[A].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M].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6] (明)馬繼科,朱凌,纂修.嘉靖建陽縣志[A].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1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1966.

[7] (明)嚴嵩.袁州府志[A].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7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1966.

[8] (明)熊相.(正德)瑞州府志[A].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42冊)[M].上海:上海書店, 1990.

[9] (明)湯日昭.(萬歷)溫州府志[M].溫州:溫州圖書館,1988.

[10] (明)唐冑.(正德)瓊臺志[A].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7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1966.

[11] (明)徐光啟撰.石聲漢校注.農(nóng)政全書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 (清)謝旻等修,陶成等纂.(雍正)江西通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

[13] (清)何剛德.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A].續(xù)四庫全書·子集·農(nóng)家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清)魯曾煜.(乾隆)福州府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5]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卷六清同治十年吉心堂刻本.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7.

[16]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A].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7] (清)歐樾華.(同治)韶州府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8] (清)周碩勛.(乾隆)潮州府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9] (清)王世懋.閩部疏[A].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南地方[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20] 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A].(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1] 劉錦藻.清續(xù)文獻通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責任編輯:胡 莉

2095-4654(2017)02-0016-05

2016-12-03

S794.4

A

猜你喜歡
閩西商品化茶油
林安娜 茶油飄香 綠色扶貧
海峽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 01:35:30
走近“紅色閩西”主題采訪
茶油飄香
海峽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14
閩西燈籠點燃鄉(xiāng)村狂歡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8
閩西山區(qū)藝術(shù)扶貧的“她力量”
海峽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08
明清時期陜西果樹商品化趨勢及殖民采掠初探
山里茶油郎
嶺南音樂(2016年5期)2017-01-17 07:44:56
日本商品化權(quán)的歷史演變與理論探析
茶油總DNA提取技術(shù)及擴增適用性
過度商品化引發(fā)的生態(tài)問題研究
岳普湖县| 英德市| 云霄县| 海安县| 镇安县| 如皋市| 和平县| 教育| 长汀县| 深圳市| 隆子县| 青河县| 崇文区| 平泉县| 河西区| 酒泉市| 昭通市| 梧州市| 九江市| 阳高县| 麻江县| 远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龙陵县| 阳新县| 平遥县| 内江市| 长子县| 潮州市| 元江| 永丰县| 南江县| 双鸭山市| 六盘水市| 承德市| 商城县| 昌黎县| 新郑市| 徐州市| 阳原县|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