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優(yōu)秀的中國鋼琴作品成為了眾多鋼琴演奏者的選彈曲目。通過理解、演奏這些作品,不僅可以提高鋼琴演奏技巧與表現(xiàn)力,還能領略到本土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演奏這些作品時應該如何從樂譜中獲取所需信息,結(jié)合恰當?shù)难葑嗉夹g和音樂處理,把作品中蘊含的意境展現(xiàn)給聽眾,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論題。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 畫面 音色 情感 意境
中國音樂文化源遠流長,當充滿濃郁民族氣息的中國音樂遇上西方“樂器之王”鋼琴,竟也碰撞出美妙的火花,營造出獨具一格的意境美。那么,什么是意境呢?音樂作品創(chuàng)造的意境是人們從聽覺中獲取的信息,經(jīng)由大腦的處理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豐富的想象,這些想象既可來源于腦海中儲存的記憶,亦可來自對未來或虛幻事物的憧憬。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主張:“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對中國藝術最精辟的解釋,意指偉大的音樂都是形簡意深的。受這種根深蒂固的中華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音樂崇尚簡潔、含蓄、內(nèi)斂之美,多以樸實的手法表現(xiàn)耐人尋味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了音樂人曠達的心境。下面從畫面、音色、情感三個角度,來談談如何理解、探索和表現(xiàn)中國鋼琴作品的意境美。
一、畫面的意境美
在演奏中表達作品意境,首先要營造畫面感。然而,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始終不像視覺作品那樣給人直接而具體的畫面感。要再現(xiàn)音樂作品所描繪的畫面,應該從理解它的標題入手。中國鋼琴作品幾乎都是標題音樂,作品標題本身具有一定的描繪性和概括性。以標題為線索,結(jié)合豐富的想象,可初步獲得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畫面感。如黎英海根據(jù)中國古曲改編、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夕陽蕭鼓》,從標題可得知,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作品,結(jié)合對文字的理解與想象,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浮現(xiàn)在眼前:夕陽西下,最后一抹晚霞染紅了天邊,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古老的鐘樓隱約屹立在遠方。全曲還包含了10個樂段,分別描繪了更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豐厚的層次感,各段都含有小標題:1.江樓鐘鼓;2.月上東山;3.風回曲水;4.花影層臺;5.水云深際;6.漁歌唱晚;7.回瀾拍岸;8.橈鳴遠籟;9.欸乃歸舟;10.尾聲。詩詞式的四字標題揭示了每段音樂各表現(xiàn)的具體畫面信息,甚至還未聽到樂音,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風景畫就已躍然眼前。
然而,音樂是流動著的音畫,寥寥幾字的標題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仍比較籠統(tǒng),還是未能動態(tài)地勾勒出每一幕景致的細微變化。下一步則要把樂譜作為分析對象,鋼琴演奏是第二創(chuàng)作,關于意境的想象不是毫無約束的任意發(fā)揮,正確讀譜是一切想象的前提。所謂“正確讀譜”,除了追求樂音和節(jié)奏的準確性,樂譜中輔助標記影響著對畫面意境的理解,其中提示的每一處抑揚頓挫、起承轉(zhuǎn)合、輕重緩急,都形成了畫面中色調(diào)及光線的變化。比如從“江樓鐘鼓”這個標題得知,這是一段描寫江邊鼓樓敲鐘的音樂。隨著對樂譜更詳細的分析,可獲得更立體、豐滿的動態(tài)畫面。一開始是一串模仿鐘鼓聲的由長漸短的同音反復,該樂段的速度標記為“Tempo a piacere”(速度可以隨性處理),結(jié)合第一樂句中的“accel poco a poco”(一點一點地加快),在自由的速度中鼓聲由輕漸強,隨后再減弱。構(gòu)成一串完整、流動的音畫:在傍晚夕陽的籠罩下,大地上的最后一抹霧氣慢慢散去,低沉的鼓聲從遠方傳來,開始略顯幽怨,后漸轉(zhuǎn)急促,猶如一個攝影對焦的過程,給人從遠及近、由虛變實的視覺感受。
二、音色的意境美
人的聽覺系統(tǒng)是最早被“訓練”的,每個人尚在胎兒階段就對來自外界的不同特質(zhì)的音響產(chǎn)生反應。打個比方,某人在我們身后說話,即便還沒看見他(她),就能從音色判斷這是來自男人、女人、老人或孩子,再細加推敲,更能推測這是一個性格急躁還是溫和的人,他(她)此刻心情如何等信息。這就是音響的魅力,它帶給人的想象有時比畫面更直接精確,這也是為何音樂能直接進入人們的心靈,帶來內(nèi)心最精確的共鳴的原因。
探討音色對營造意境的作用,首先應該關注鋼琴對各種音響的模擬性。在中國鋼琴作品中,有一些是由民族器樂曲改編的,如王建中改編的民間嗩吶曲《百鳥朝鳳》。把嗩吶曲改編為鋼琴曲,犧牲了民族樂器嗩吶的音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原有的韻味。為了在演奏中彌補這種弱勢,在彈奏前仔細傾聽、揣摩嗩吶的演奏是必要的。嗩吶的音色高亢、嘹亮,尤其擅長表現(xiàn)尖銳明亮的、如群鳥鳴叫般的音響,相比而言,鋼琴的音色就顯得“柔和”多了。但鋼琴既為“樂器之王”,其音色可塑性是非常強的。王建中在改編該曲時,特意拓寬了音域,使用了大量不協(xié)和和弦,再現(xiàn)出熱鬧非凡、渾厚大氣的音色。如果能配合特定的演奏技巧,便可最大程度模仿嗩吶的氣勢與風韻:演奏時身體略往前傾,把整個手臂的力量從鍵盤上方自然下沉,聚集在指尖點上,用快速、精準的爆發(fā)力擊下琴鍵,從而獲得集中、果斷、嘹亮的音色效果。
還有另一類中國作品,雖說原本是為鋼琴而寫,卻也模仿某種民族樂器的音色。比如賀綠汀先生創(chuàng)作的《牧童短笛》,描寫了天真可愛的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起手中的笛子,享受著悠閑愉快的放牧時光。樂曲的中段是跳躍、歡快的具有民間舞曲風格的音樂,模仿了清脆明亮的中國笛子的音色。演奏這段音樂時,有兩個問題要引起注意:第一,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視了分句呼吸,設想如果用笛子吹奏這段音樂,是不可能不換氣把它全部完成的,只有在演奏中掌握適當?shù)暮粑志浞椒?,才會令音樂聽起來從容不迫,靈氣生動;第二,笛子的音色透明而纖細,要在鋼琴上模仿這種音色,指尖與琴鍵的觸鍵面積越小越好,手腕保持放松和彈跳性尤為重要,裝飾音要盡量配合彈奏得清晰透明。
還有一類中國鋼琴作品,并非模仿樂器的音響,而是通過特定的織體塑造某種事物的聲響。陳培勛根據(jù)廣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平湖秋月》,前奏是一串平穩(wěn)柔美的三十二分音符進行,作曲家巧妙地利用柔和的鋼琴中音區(qū)再現(xiàn)了微風輕拂湖面,湖水泛起點點漣漪的情景。為了營造這種寧靜的氛圍,應使用盡量貼鍵的方式演奏。要把湖水的流動感表現(xiàn)得更生動入微,則應該在低沉的音色基調(diào)中做些許輕重起伏。主題進入時,旋律在和弦式琶音的最高音呈現(xiàn),比前奏的音色更顯透明清澈,猶如零碎的月光灑在湖面上,隨著波浪閃爍搖曳。演奏主題樂句時,要控制指尖用中等均勻的力量橫向走動,且把重力稍傾向于四、五指,因為它們承擔著表現(xiàn)主旋律的任務。另外,還不能放棄旋律的連貫性,高音旋律應該始終保持在抒情、委婉的連奏狀態(tài)中。
三、情感的意境美
音樂作品通常是作曲家對自身處境或所見所聞有感而發(fā)所創(chuàng)作的,但表達的卻是人類普遍的情感?!叭祟惙窒碇粋€時間和空間、同一種數(shù)字系統(tǒng)、同一種因果說明方式,同樣,情感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及其價值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也會是類似的?!盵1]這個觀點從哲學角度解釋了音樂作品為何能穿越時間和空間,激起無數(shù)聽眾類似的情感共鳴。優(yōu)秀的中國鋼琴作品不僅寫景或物,更能借景或借物抒情,所以在演奏它們時,除了追求畫面和音色的意境美,更重要的是揣摩其中的真情實感,并將其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來。
《東山魁夷畫意》是汪立三先生在觀賞日本當代畫家東山魁夷的畫展后深受啟發(fā),選取了其中的4幅畫譜寫的鋼琴組曲,包含《冬花》《森林秋裝》《湖》《濤聲》4個風格迥異的篇章,《濤聲》是其中最激動人心的一篇。東山魁夷的原畫是一幅壯美的海景圖,畫家用洶涌的浪濤與一葉小舟作對比,展現(xiàn)出日本文化崇尚的悠遠古樸之美。汪立三先生欣賞此畫后深受觸動,把它譜寫成鋼琴曲后,又賦予了更多關于情感和精神的聯(lián)想,表現(xiàn)了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歷史事件:我國唐朝高僧鑒真大師為傳播中國文化曾6次東渡日本,在渡海途中遭遇到狂風巨浪,歷盡艱難險阻,鑒真的身體受到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還染上了重病導致雙目失明,但他憑借著強大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頑強地和困難搏斗,最終不負眾望,獲得了偉大的成功,成為人們世代傳誦的英雄。
在《濤聲》全曲中,鑒真主題和渡海主題交替進行,形成慢-快-慢的基本格局。[2]鑒真主題模仿了莊嚴肅穆的寺廟鐘聲,既隱喻著鑒真的高僧身份,又塑造了他高大神圣的英雄形象。渡海主題與鑒真主題形成鮮明對比,作曲家使用了十六分音符六連音組成的、連綿不斷的分解和弦來再現(xiàn)大海中翻滾的驚濤駭浪。不禁令人敬畏大自然的懾人氣勢,并真切地感受到鑒真渡海時遇到的巨大困難。但最終,面對鑒真崇高的精神與信念,連猙獰的大海仿佛也對其望而生畏,慢慢退縮下去。鑒真終于排除萬難,到達了勝利的彼岸。樂曲的尾聲響起代表勝利的震撼人心的晨鐘聲,這是對鑒真“舍小我而成全大我”精神的熱烈歌頌,讓這部作品表達的情感意境達到了哲學的高度。
音樂作品表現(xiàn)的最高意境莫過于“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廣東音樂名家丘鶴儔在1924年為其《琴學新編》寫序言時說道:“茍欲融洽興趣,涵泳性情,可以相和,可以獨樂。癸天賴而悅?cè)硕?,尚有過于音樂乎?日無有也?!盵3]闡述了音樂具有凈化心靈、教化大眾的功能。民族管弦樂曲《彩云追月》經(jīng)由王建中改編為鋼琴曲后,成為鋼琴音樂會上頻頻出演的熱門曲目。此曲是中國鋼琴作品中真正做到筆簡意賅的經(jīng)典之作,它沒有使用激昂的大跳,也不見繁復的織體,只是利用平穩(wěn)的大二、小三度旋法進行,配合精簡的布局、素雅的色調(diào),緩緩地向人們展開一幅月朗風清的靜夜美景,這不禁令人驚嘆樸素的力量。其實在中國鋼琴作品中,類似的意境美屢見不鮮,它們表達了一種精神指向:引導著人們對生命的感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引導著世人從追逐功名財富的困惑和焦慮中解脫出來,找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靈的慰藉。這也許就是藝術作品意境表達的最終目的吧。
全方位的,等待著演奏者去挖掘、發(fā)現(xiàn),并通過演奏展現(xiàn)給聽眾。在演奏中所表達的畫面、音色、情感這三者的關系雖互相獨立,卻又相互依存,最終追求的是一種極致的和諧,這也是中國文化傳播的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李邵杰.理解生命——狄爾泰哲學引論[M].北京:中央編譯社,1994:83.
[2]陳燕杰.論汪立三《東山魁夷畫意》的文化取向[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陶誠.廣東音樂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