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安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翻譯規(guī)范理論視角下的《金鎖記》自譯策略研究
劉艷玲
(安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文章從切斯特曼的翻譯規(guī)范論視角解讀張愛玲的自譯文本《金鎖記》,通過對中英文本的對照分析發(fā)現(xiàn),譯者本著忠實再現(xiàn)源語文本的內(nèi)容及傳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將源語文本的內(nèi)容盡可能完全反映給讀者,這在一定程度上順應(yīng)了期待規(guī)范;在傳遞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文化信息和處理部分細節(jié)內(nèi)容時譯者充分考慮到譯入語的語言規(guī)范,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運用了音譯、注釋、增譯等翻譯策略,做到了忠實地傳達原文信息,符合專業(yè)規(guī)范中的責任規(guī)范、交際規(guī)范和關(guān)系規(guī)范的要求。
翻譯規(guī)范論;切斯特曼;張愛玲;《金鎖記》
張愛玲是中國近當代著名的作家之一,在中國文壇享有一席之地,同時兼有紅學家、翻譯家等多重身份。作為譯者,張愛玲的獨特之處在于自己翻譯自己的作品,并且對于自己的同一作品竟然不厭其煩地進行多次改寫與翻譯。其中篇小說《金鎖記》得到中國學者的很高贊譽, 著名學者夏志清贊賞它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1];著名學者傅雷先生也曾將《金鎖記》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2]。張愛玲對其《金鎖記》也情有獨鐘,她先后對其進行四次翻譯與改寫。1956年前后,張愛玲著手將《金鎖記》英譯為ThePinkTears,但是1959年遭遇美國出版社的退稿;1967年,《金鎖記》的改譯本TheRoughofTheNorth由英國Cassell出版社出版;最后,張愛玲應(yīng)夏志清之邀翻譯《金鎖記》,其英譯本TheGoldenCangue于1971年收入夏志清主編的Twentieth-CenturyChineseStories一書中,至此,張愛玲的自譯活動才算告一段落。從《金鎖記》到TheGoldenCangue,張愛玲花費了28年的時間對其著作進行了多次改寫與翻譯,可見其作為一位譯者的執(zhí)著之心。文章旨在通過對張愛玲《金鎖記》中英文本的對照分析來解讀張愛玲獨特的自譯策略,挖掘其自譯過程所遵循的翻譯規(guī)范,期望進一步豐富張愛玲翻譯的研究。
西方翻譯學界的“文化轉(zhuǎn)向”為譯學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自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們將規(guī)范概念引入到翻譯研究中以來,描述性翻譯規(guī)范理論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中西方翻譯學者們的關(guān)注。Susan Bassnett認為:“20世紀90年代顯著之處就在于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guān)規(guī)范的著述,呼喚對翻譯進行深入、科學的研究?!盵3]該理論將翻譯活動置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文本外因素中進行探討,進而挖掘社會規(guī)范對譯者翻譯行為的影響以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遵循的翻譯規(guī)范。翻譯作為目標語文化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必然會受到目標語社會、歷史、文化規(guī)范等的制約。圖里(Toury)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論述翻譯規(guī)范的學者,其后赫曼斯(Hermans)和切斯特曼(Chesterman)對其理論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圖里認為:“翻譯……是由歷史、社會、文化所決定的;簡言之,受規(guī)范制約的?!盵4]規(guī)范會影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翻譯決策,決定了翻譯活動中原文與譯文的等值程度。他把翻譯規(guī)范分成初始規(guī)范(initial norm)、預備規(guī)范(preliminary norm)和操作規(guī)范(operational norm) 。赫曼斯對圖里的翻譯規(guī)范論進行了擴充,他認為規(guī)范是“行為的規(guī)律性及可解釋這種規(guī)律性的隱機制”[5]。
切斯特曼總結(jié)了圖里、赫曼斯等人的翻譯規(guī)范理論,借用多金斯(Dawkins)的“文化模因”概念創(chuàng)建并闡釋了自己的翻譯規(guī)范理論。切斯特曼認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基因會占主導地位,強調(diào)翻譯的不同方面。而當這些占據(jù)了主導的文化基因逐漸獲得大眾認可,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時,就形成了翻譯規(guī)范?!盵6]51他把翻譯規(guī)范分為期待規(guī)范(expectancy norms)和專業(yè)規(guī)范(professional norms)。期待規(guī)范是“由目標語讀者對譯本的期望所組成”[6]64,如對目標語讀者來說,何為翻譯作品;目標語讀者所期待的譯本具有什么樣的語法結(jié)構(gòu)、語言風格、文本形式等。所以,翻譯中的期待規(guī)范是由大部分讀者所認可的對翻譯作品的期望所構(gòu)成。專業(yè)規(guī)范則相當于“社會學中的過程規(guī)范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起著指導、調(diào)控翻譯過程的作用”[6]67。切斯特曼將專業(yè)規(guī)范又進一步細分為責任規(guī)范(accountability norm)、交際規(guī)范(communication norm)和關(guān)系規(guī)范(relation norm)。責任規(guī)范要求譯者“應(yīng)該抱著對原文作者、翻譯委托人、譯者自身、潛在的讀者群和其他相關(guān)的各方忠誠的態(tài)度來翻譯”[6]68。這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這一規(guī)范要求譯者對原作、譯作以及譯者的翻譯行為都要負責。交際規(guī)范指譯者在翻譯時“能應(yīng)場合和所有涉及的各方的要求使交際達到最優(yōu)化”[6]69。這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作為一位通曉兩種語言的譯者,應(yīng)該充分地將源語文化傳遞給目標語文化,從而使交際各方能夠順利地交流并使交流效果最佳。關(guān)系規(guī)范則指的是“譯者的翻譯行為必須確保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建立并保持著合適的相關(guān)類似性”[6]69。這是一種語言規(guī)范。于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的具體翻譯策略和方法就是由責任規(guī)范、交際規(guī)范及關(guān)系規(guī)范決定的。
1.期待規(guī)范
翻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行為,必然會發(fā)生在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下。讀者對譯作的期待也受其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期待規(guī)范是指目標語讀者對譯作的期待,如對譯作的語言風格、文本形式及可接受性等的期待。其主要是從目標語讀者的角度考慮譯作的充分性和可接受度,從而對譯者有所約束,對譯文進行規(guī)范。譯者要么遵守這一規(guī)范,要么違背此規(guī)范?!斑@種期待部分是由譯入語文化中普遍流行的翻譯傳統(tǒng)決定,部分是由譯入語文化中(同一文本類型的)——即譯入語文化中的流行的樣式和框架決定的?!盵6]69如果譯者遵守某一特定社會中流行的規(guī)范,則稱其翻譯為正確的翻譯,否則不然。為了使自己的譯作被目標語讀者認可,譯者通常會盡量滿足期待規(guī)范。張愛玲應(yīng)夏志清之邀翻譯《金鎖記》,后收錄在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Twentieth-CenturyChineseStories一書中。筆者從對本書的介紹及本書的前言中了解到,Twentieth-CenturyChineseStories一書是由哥倫比亞大學委員會資助的關(guān)于亞洲研究的系列叢書之一。出版此部系列叢書是在與美國教育辦公室簽訂了合同的情況下進行的,目的是為美國本科教育提供漢文教學資料。此系列叢書所包括的書目指南、教學大綱、手冊等向普通教育和一般讀者介紹亞洲文明的各個方面。
由此可見,此書主要面向的是西方的普通的讀者群以及漢學研究者,目的是讓西方普通讀者了解中國文化及中國文學作品,這些普通讀者主要是想通過閱讀中國作品的譯本來了解中國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以及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而對于西方漢學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漢學研究素材,如原文中許多色彩詞的運用、對中國服飾的描寫等都是有價值的素材。因此,張愛玲在翻譯《金鎖記》時,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閱讀興趣與期待,主要采用了直譯策略,并在必要時結(jié)合運用其他翻譯策略將《金鎖記》里所反映的風貌盡可能完全展示給讀者,譯者對譯文整體內(nèi)容與風格的把握順應(yīng)了當時的期待規(guī)范。
2.專業(yè)規(guī)范
(1) 責任規(guī)范 張愛玲在翻譯自己的作品時,經(jīng)常會采用特殊的翻譯方法,比如刪減、改寫等,經(jīng)常使譯文顛覆了原文,這次張愛玲翻譯《金鎖記》卻選擇保留原文內(nèi)容,對原文沒有進行大幅度地刪減、改寫。為何譯者決然放棄自己獨特的翻譯風格,而選擇如此保守的翻譯策略?這是譯者作為一位專業(yè)譯員對自己職責的考慮,既然《金鎖記》英譯本是為了向西方讀者傳播中國文學作品以及傳揚其所承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那么張愛玲就要對源語負責,對目標語讀者負責。本著對讀者負責的態(tài)度,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文本的內(nèi)容,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主要運用直譯法,并結(jié)合運用音譯和注釋的翻譯方法,將原文中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的表達式譯成了易于被目標語讀者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例如,譯者用音譯法將“七巧”這個女主人公的名字翻譯為“ch'i-ch'iao”,并對其作了解釋:the old phrase ch'i-ch'iao, clever seven, refers to the skill of the Weaving Maid, a star that is united with the Cowherd, another star, across the Milky Way every year on the seventh moon.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是中國四大愛情之一,“七巧”名字的由來讓讀者了解了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故事,譯者很好地向讀者傳播了中國古典愛情故事,體現(xiàn)了譯者對讀者負責的態(tài)度。
對于具有中國古文化歷史的詞匯與表達式,張愛玲亦使用直譯,并結(jié)合了注釋法。例如:
原文:七巧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只管撥弄蘭仙衣襟上扣著的金三事兒和鑰匙[7]224。
譯文:With a long-drown-out groan she kept fingeringthegoldtriadand key chain buttoned on Lan-hsien's lapel[8]149.
譯者直譯“金三”為“the gold triad”,并進一步在注釋中向讀者表明“金三”所指代的是“A toothpick, tweezers, and ear-spoon”。讀者從“the gold triad”字面上了解到的是“金三”的模糊概念,而張愛玲給出的注釋讓讀者對“金三”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這有助于更好地讓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細小之處。
原文:梳妝臺上紅綠絲網(wǎng)絡(luò)著銀粉缸、銀漱盂、銀花瓶,里面滿滿盛著水果,帳檐上垂下五彩攢金繞絨花球、花盆、如意、粽子,……[7]248
譯文:along the silk panel across the lintel of the bed hung balls of flowers, toy flower pots,ju-yi,…[8]176
譯者用音譯法直接將“如意”翻譯成“ju-yi”, 而“ju-yi”是英語語言里沒有的單詞,乍一看,讀者肯定不能理解其所表達的意思,但譯者給出了注釋“Literally, 'as you wish.' An odd-shaped ornamental piece, usually of jade”,此解釋讓西方讀者了解到“如意”的形狀和質(zhì)地,更好地向讀者展示中國古典文化,實現(xiàn)了最大化的交際。
原文:怎奈這丫頭天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7]252。
譯文:But this girl was born anAh-touthatcan'tbeproppedup[8]181.
“扶不起的阿斗”源于《三國演義》,指的是劉備之子劉禪平庸無能,即使有諸葛亮等賢臣的幫助,依然不能功成名就。英文里沒有與其相對應(yīng)的歷史典故,且西方讀者對中國的古典文化知之甚少,本著對讀者負責任的態(tài)度,譯者將“扶不起的阿斗”直譯為“Ah-tou that can't be propped up”的同時,在注釋中給出“阿斗”這個人名的出處。張愛玲在再現(xiàn)了原句意義的基礎(chǔ)上,引導目標語讀者了解了中國歷史典故,還進一步激起了西方讀者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
另外,張愛玲在翻譯“天女散花”這一蘊含中國特色的成語時,使用了直譯加注釋的翻譯策略,因為譯者所使用的直譯法不能讓讀者從字面意思解讀其中的深層含義,因此譯者在注釋中進一步向讀者說明了其出處是梅蘭芳排演的一出古裝神話歌舞劇,此劇一出,轟動全中國。張愛玲非常喜歡中國古老的小說、戲曲、服裝,她也經(jīng)常會在其英語創(chuàng)作中提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服裝等。張愛玲的直譯加注釋法體現(xiàn)了她的讀者意識,為讀者排除了理解上的障礙,讓對中國充滿好奇的西方讀者去更多地了解中國京劇及其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這完全體現(xiàn)了張愛玲在自譯過程中所遵循的責任規(guī)范。
(2) 交際規(guī)范 譯者的主要任務(wù)是把源語語言轉(zhuǎn)化為目標語語言,使其譯文通順易懂,成功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因此,譯者必須要照顧到讀者的可理解性,并且要考慮到目標語語言規(guī)范,才能給讀者呈現(xiàn)完整且通順流暢的譯本。
首先來看譯者對四字成語的翻譯。漢語和英語語言有很大的差異,漢語里存在許多四字成語,來源于歷史典故、文學典籍,包含了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及文化意義,但在英語語言里有時找不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表達式,所以譯者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使讀者清楚地理解成語的隱含意義。
對于四字詞語“骨瘦如柴”的翻譯,譯者使用了直譯法?!肮鞘萑绮瘛毙稳菀粋€人非常瘦,譯者用bony清楚地表達了“瘦”的意思,同時譯者表留了原來的比喻句的形式,在翻譯時用“as thin as firewood”很好地傳達了中國人是如何形容人非常瘦的,西方人也用“bony”表示“瘦”,這樣的翻譯使讀者非常清楚地明白了七巧的鐲子是因為太瘦而可以推到腋下這個意思,傳意效果非常明顯,成功地實現(xiàn)了雙方的交際。
其次,為了使目標語讀者能夠接受譯文,讀起來通順流暢,譯者需要考慮目標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模式。漢語重意合,句子之間的銜接可以通過句子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來實現(xiàn);而英語重形合,在句法層面上要求語言結(jié)構(gòu)完整,符合語法規(guī)則。
張愛玲在翻譯有些句子時,在句法層面上稍微作了調(diào)整。例如:
原文:小雙抱著胳膊道:“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慣了柜臺,見多識廣的,我們拿什么去比人家?”[7]218
譯文:Little Shuang said, holding her own elbows, “Why, she was the big attraction at the sesame oil shop, standing at the counter, and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customers. What have we got to compare with her?”[8]141
在譯文中,譯者考慮到目標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在翻譯時將原文中被省略的主語還原,增補了主語“she”,使譯文句子結(jié)構(gòu)完整,而且加上了連接詞“and”,將原句中的邏輯關(guān)系傳達出來。張愛玲的譯法使譯文通順流暢,成功地完成了跨文化交際。
原文:長安覺得她是隔了相當?shù)木嚯x看著太陽里的庭院,從高樓上望下來,明晰、親切,然而沒有能力干涉,……[7]259
譯文:Ch'ang-an felt as though she were viewing this sunlit courtyard from some distance away, looking down from a tall building. The scene was clear, she herself was involved but powerless to intervene[8]189-190.
原句是描寫長安心理活動的句子,譯者把第二句的“從高樓上望下來”用分詞的形式來表示,將前兩句話譯為一句話,并且給原來的句子加了兩個主語“The scene”和“she”,使句子完整,符合目標語語言規(guī)范,同時也使譯文的意思明晰。合并原句并增加主語的譯法將原句中的邏輯性與連貫性展示給讀者,便于讀者理解,此做法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交際意識。
從以上譯者對原文中四字成語的翻譯以及對原文句子結(jié)構(gòu)的處理來看,張愛玲非常重視目標語的語言規(guī)范,使譯文具有連貫性和邏輯性,方便了讀者,順應(yīng)了交際規(guī)范。
(3) 關(guān)系規(guī)范 關(guān)系規(guī)范約束了目標語文本與源語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使目標語文本與源語文本之間是“等值”的,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譯者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來調(diào)整兩個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20世紀中后期,西方讀者對中國社會文化了解不多,此譯本的目的是為了輸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以及中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所以張愛玲在處理英漢兩種不同的語言文本時,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靈活地結(jié)合了音譯、注釋等翻譯方法,更傾向于保留源語文本內(nèi)容,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信息展示給讀者,盡量使原文和譯文之間是“等值”的。
一方面,譯者運用直譯加注釋法處理了《金鎖記》中許多人稱頭銜的翻譯,如“老太太” “姑爺”和“姑奶奶”等。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人物之間復雜的關(guān)系主要是通過人稱頭銜表現(xiàn)出來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稱謂系統(tǒng),西方民族的親情觀念淡薄,加上家庭中的人員數(shù)量少,所以稱謂詞語語義模糊,而中華民族“重名分、講人倫”的家庭觀念使其稱謂詞語語義明確。西方讀者往往很難弄清楚中國文學作品中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張愛玲將“姑爺”和“姑奶奶”分別音譯為“ku-yeh”和“ku-nai-nai”,但單看其音譯的話,讀者無法了解到“姑爺”和“姑奶奶”在這個家族中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所以在音譯的同時給其作了注釋,分別為“Honorific for the son-in-law of the family”和“Honorific for the married daughter of the house”,這樣的注釋讓讀者對于故事中人物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一目了然。由此可見,張愛玲在譯文中盡可能地保留源語文本的文化信息,符合了關(guān)系規(guī)范。
另一方面,漢語里有許多諺語,具有獨特的漢語文化特征,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通俗易懂并且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其地域性強,較生活化。下面來看張愛玲在自譯過程中是如何處理這些俗語的。
張愛玲將“龍生龍,鳳生鳳”譯為“Dragons breed dragons, phoenixes breed phoenixes”,其實英語中有與“龍生龍,鳳生鳳”對應(yīng)的表達式,如“l(fā)ike father, like son”。但張愛玲仍堅持直譯此諺語的意思,將源語語言內(nèi)容直接譯入目的語語言中,使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是“等值”的,符合了關(guān)系規(guī)范的要求。
對于“喝西北風”的翻譯,張愛玲采用了增譯法,對其意進行了補充,翻譯為:“there is nothing to eat or drink except the northwest wind”。“喝西北風”用來形容人身處困境,饑寒交迫。中國人對這一用語非常熟悉,但由于中西地理位置的不同,西方人很難理解西北風給人帶來的那種寒冷的感覺。從譯文來看,雖然讀者無法感受“西北風”的含義,但卻很清楚地明白了此俗語的意義,張愛玲的直譯加增譯法不僅保留了源語中“西北風”的文化意象,而且有效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順應(yīng)了關(guān)系規(guī)范。
綜上所述,張愛玲對《金鎖記》的自譯策略體現(xiàn)了翻譯規(guī)范對譯者的約束和指引作用,張愛玲主要采用的是直譯策略,并在必要的時候結(jié)合了音譯、注釋、增譯等翻譯技巧,盡可能忠實地再現(xiàn)源語文本和源語文化,有利于將源語文本毫無保留地展示給讀者,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順應(yīng)了當時的翻譯規(guī)范。
切斯特曼的翻譯規(guī)范論進一步拓展了描述性翻譯規(guī)范的研究,其中所包括的期待規(guī)范和專業(yè)規(guī)范以及專業(yè)規(guī)范中的責任規(guī)范、交際規(guī)范和關(guān)系規(guī)范對譯者的翻譯活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上文對《金鎖記》中英文本的對照分析發(fā)現(xiàn),譯者選擇將原文內(nèi)容完全反映給讀者,讓西方讀者更好地感受與了解原文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順應(yīng)了讀者的期待;而在傳遞原文的意思和處理有些句子時譯者充分考慮到譯入語的語言規(guī)范,主要采用直譯并結(jié)合運用了其他翻譯策略,做到了忠實地傳達原文信息,符合專業(yè)規(guī)范的要求。譯者的這種做法不僅幫助推動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傳播,同時給以后的譯者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
[1] HSIA C T.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398.
[2] 迅雨.論張愛玲的小說[M]//于青,金宏達.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121.
[3] BASSNETT S. Translational Studies[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6.
[4] TOURY G. A Handful of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and “Norms”[M]//SCHAFFER C (ed.).Translation and Norms. London: Short Run Press Ltd., 1999:9.
[5] HERMANS T.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9:80.
[6]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7] 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8] CHANG E.The Golden Cangue[M]//HSIA C T(e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責任編輯 郭立錦)
On Zhang Ailing's Self-translation ofTheGoldenCangu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esterman's Norm Theory
LIU Yanl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This paper employs Chesterman's norm theory to analyze Zhang Ailing's self-translation ofTheGoldenCangue. According to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her translation complies with the expectancy norm to some extent that she fully conveys the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to the reader for the purpose of reproducing the content of source text and transmit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aithfully, and that her translation follows the accountability norm, communication norm and relation norm that she fully considers the linguistic nor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she mainly uses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iteration, notes, addition when conveying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ealing with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norm theory; Chesterman; Zhang Ailing;TheGoldenCangue
2016-09-26;
2016-12-15
2016年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SK2016A0289);2017年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骨干人才國外訪學研修項目
劉艷玲(1978-),女,陜西富平人,講師,碩士。
H315.9
A
1008-3634(2017)03-0090-5.5
(gxfx201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