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君
摘 ? ?要: 本文以第三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中英語專業(yè)組一等獎教師的教學比賽實錄為語料,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和研究的理論框架,從教學語境、體裁結構和多模態(tài)在課堂話語中的協(xié)同作用等角度進行分析,探討大學英語課堂中多模態(tài)的配合與協(xié)同,旨在豐富大學外語教學多模態(tài)研究,促進外語教學。
關鍵詞: 多模態(tài) ? ?大學英語教學 ? ?多模態(tài)話語
一、引言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多媒體和網絡的廣泛應用,對以語言模態(tài)為主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非語言模態(tài)的作用日益凸顯,與傳統(tǒng)語言模態(tài)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現(xiàn)代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與此同時,課堂話語早已不是傳統(tǒng)的單模態(tài),課堂教學就是由多種模態(tài)共同完成的,包括空間、手勢、凝視、身勢、移動、聲音、腔調、音樂、三維事物、口語、書面語、圖形、表格、圖畫、動畫等(Jewitt,2009:14)[1]。
西方多模態(tài)教學始于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從2007年開始,多模態(tài)教學研究開始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重視,胡壯麟[2]解釋了多模態(tài)識讀概念并指出了學生的任務是將老師的多模態(tài)和符號資源轉變?yōu)槔斫狻n櫾粐鳾3]區(qū)分了多媒體學習和多模態(tài)學習兩個概念。張德祿探討了模態(tài)之間的相互作用,探討了制約教學設計的主導因素和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體現(xiàn)。張德祿、張淑杰[4]探討了多模態(tài)外語教材的基本特點和編寫的制約因素和基本原則。劉秀麗等[5]探討了教師多模態(tài)與學生學習積極性之間的關系。曾慶敏[6]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多模態(tài)研究,并進一步探討了教學中多模態(tài)的作用,為今后外語教學多模態(tài)研究提出了合理建議。
二、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基礎
(一)多模態(tài)話語綜合理論框架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提供了一個現(xiàn)成的理論框架。張德祿[7]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提出了一個綜合理論框架,這個框架分為五個部分:文化層面、語境層面、意義層面、形式層面和媒體層面。其中文化層面主要包括意識形態(tài)和體裁結構潛勢;語境層面包括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媒體層面包括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兩大類,語言的包括純語言的和伴語言的兩類;非語言的包括身體性的,如面部表情、手勢、身勢和動作等因素;非身體性的包括工具性的,如PPT、實驗室、網絡平臺、實物(投影)、音響、同聲傳譯室等。本文將基于文化層面、語境層面和媒體層面三方面進行多模態(tài)分析。
(二)語境理論
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Halliday&Hasan,1985[8],情景語境包括三個變項,分別是話語范圍,包括題材和內容等;話語基調,表示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包括交際者的地位、態(tài)度、情感等;話語方式,表示語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在外語教學中,這三個變項分別表現(xiàn)為教學內容、師生特點和教學條件(張德祿,2010)[9]。
教學內容包括所教授的課程的知識領域,包括深度、難度;所要培養(yǎng)的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等能力,以及要培養(yǎng)的學生素質。師生特點包括老師的教學經歷和教學理念,基本能力和知識的掌握情況,個人的愛好和興趣,以及學生的基本層次、基本特點和學習興趣等。教學條件直接影響教學的交際方式,如空間條件、設備和用具、教學環(huán)境、傳播渠道等。
(三)多模態(tài)語篇體裁結構
在外語教學中,體裁概念出現(xiàn)在許多不同的層面。教學使用的課文,會話、記敘、評論、日記、小說、戲劇等都屬于不同的體裁;每個教學階段采用的不同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課堂討論、布置和完成任務等也屬于不同的體裁。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可以說組成了一個體裁結構(有時由兩節(jié)課或更多節(jié)課組合而成)。在這里,我們把一堂課(一節(jié)、兩節(jié)或更多節(jié)課)看成一個體裁結構(張德祿,2013)[10]。語篇體裁具有一定的結構潛勢,包含必要成分和可選成分,必要成分決定著體裁的類型,而可選成分體現(xiàn)體裁的變異。張德祿(2010)[8]提出了英語綜合課的體裁結構,包括7個必要成分和8個可選成分教學程序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教學理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其中的教學階段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其階段性的目標和任務,因此不斷適應和變化。
三、教學大賽的多模態(tài)分析
本文的語料選自第三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英語專業(yè)組一等獎獲獎教師陳凱的教學錄像,時長為27分鐘,參與授課的學生人數(shù)為16人,授課的課文為“A Crime of Compassion”,教學活動在一個安排有傳統(tǒng)講臺和桌椅的教室內進行,并且配有PPT投影設備,教師主要在講臺上講,間或在同學們之間走動,提問問題。本文將從教學語境,包括教學目標和設計、體裁結構、多模態(tài)的選擇與配合等角度進行具體分析。
(一)教學語境
與平時授課相比,教學大賽具有競爭性和展示型的特點,而且教師要在27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其課堂的活動安排和節(jié)奏也有一定的表演性。
教師所選用的課文為“A Crime of Compassion”,其教學目標以隱性的手法展現(xiàn),在課堂的開始便向同學們提出了“mercy killing”的問題,在之后的活動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包括詞語解釋,文化背景介紹,角色設想,問題提問,都貫穿教學目標,即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增加文化背景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設計分為序曲,4個篇章和結語部分,其中運用了聽音頻、角色假想等多種語言輸入方式。
教師的教學內容主要分布在第三、四、五篇章處,主要分析第四、五、六自然段中Mac 6個月前和6個月后的身體變化,討論“Do you believe we have the right to die?” “What is the only moral thing to do?”進行角色假想,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學習其中的詞匯和課文中的描述手法,課堂中的語場不僅在于增加知識的信息量,還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內容比較明確,形式多樣。在這堂課中,教師的話語時間占到了83.6%,而學生的話語時間僅為2.15%,學生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本節(jié)課中,教師使用的主要形式是口頭交際,包括手勢、動作、表情、腔調等,同時使用電腦、圖片、音頻、PPT等形式,對順利展開課堂教學有促進作用。
(二)體裁結構
這堂27分鐘的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教師向評委、同學們、在場的人問候。(2)導入話題;通過“mercy killing”引入本課話題“A Crime of Compassion”,并簡要介紹了課文摘要。(3)教師展示了教學計劃和要求,并希望一起分享下對Crime和Compassion的理解。(4)介紹背景信息,在序曲部分,教師介紹了“The Phil Donahue show”的背景知識。(5)播放課文對話音頻,PPT上的文本,運用多模態(tài)手段,讓學生感受真實的語境。(6)提問問題,詢問課文中觀眾的態(tài)度,講解課文中的知識點。如“play God”意義和用法。(7)通過兩個問題“Is murder legal?”“Is murder right?”正式引入課文的內容的學習。(8)課文學習:給出了Crime和Compassion的定義,并主要閱讀4.5.6段,假設自己是醫(yī)生和護士,想象Mac 6個月前與6個月后的樣子,聽課文錄音,學習其中的表達。(9)通過提出問題進行課文學習“What did he want to do?”“Do you believe we have the right to die?”“What is the only moral thing to do?”詢問學生的觀點,并說出教師自己的理解,并引入了Cross的概念。(10)結束:引入哈佛公開課Justice,并要求學生就“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發(fā)表觀點,并在教師的微博上用不超過140詞進行留言。
(三)各模態(tài)選擇與配合
1.聽覺模態(tài)的運用
聽覺模態(tài)主要包括話語模態(tài),即口語語言,教師與學生的口語互動,解釋課文、生詞,提問問題,進行評論,等等,另一個就是非語言,包括伴語言(包括教師的發(fā)音、語速、重音等)和音頻模態(tài),包括音樂歌曲,課文錄音,錄像中的聲音,等等。教學中,大多數(shù)時候,教師會以聽覺模態(tài)為主,直接使用自己的語言完成教學任務。音頻模態(tài)的使用對于提高學生興趣,提供可理解性的鮮活素材,活躍課堂氣氛具有促進作用。
在陳老師的教學比賽實錄中,教師話語占到了84 %的時間,教師十分注重學生的反饋和師生互動,教學中教師頻繁用到“Do you think ..?” “Do you agree with that?” “Will you do that?”并且教師給予了積極的反饋:“Very good.” “Thank you for your answer.” “Thank you very much.”對于學生的稱呼,也親切地使用了“Dear students”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在教學中,教師主要運用了提問的方式,其中以展示性問題為主,教師的問題等待時間不夠,教師往往出于時間限制原因,自己回答,不能有效地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發(fā)音清晰,重音突出,總體而言,該教師的課堂語言輸入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有助于實現(xiàn)有效的語言學習。
教師兩處運用了音頻模態(tài),通過播放課文錄音,能更加真實地感受人物的語氣和態(tài)度,運用音頻多模態(tài),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視覺模態(tài)的運用
視覺模態(tài)主要包括書面語言和非語言兩類,其中書面語言作為文字模態(tài),主要包括PPT文字展示、書本講義、課本、板書等。非語言包括圖像模態(tài)(包括圖片,動態(tài)視頻等)、體態(tài)語模態(tài)(包括肢體語言、表情、眼神、手勢、姿勢等)、教師穿著、教室情景。
一是文字模態(tài) ,在本教學視頻中,教師提前發(fā)放了教學文本,在教學過程的始終,主要運用PPT文字展示, 該多模態(tài)PPT 集 文字、圖像、音頻于一體,PPT 中的文本包括字體、字號、字形、顏色、下劃線和效果等,通過文本模態(tài)可以凸顯教學信息中的重難點,加深學生的印象。
在陳老師的PPT中,其課文部分的引用以黑色字體加粗,并在關鍵詞的部分標紅,題目和問題往往單獨一頁,并以紅色、紫色、綠色的加粗標注為主,十分突出醒目,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
二是非語言模態(tài),非語言交流作為必不可少的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對于促進學生理解,吸引學生注意力等具有促進作用。
首先從圖像模態(tài)角度分析,圖像模態(tài)比文字模態(tài)更加直觀、形象,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恰當?shù)厥褂脠D片,能夠對教師正在講解的主題起到烘托和突出主題的作用,使情景和背景信息更加真實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但是,過渡使用比較花哨的圖片,尤其是與主題無關的圖片,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必須謹慎使用圖片。
在本教學視頻中,教師在總共31張PPT中,其中12張運用了圖片,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展示了教學內容和背景知識,如下面兩圖:
圖 1
教師運用Mac 6個月前精神煞爽的警察形象與6個月后患病的虛弱形象進行對比(見圖1),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看出差別,也很容易產生憐憫、同情之心。
圖 2
圖2更直觀地展現(xiàn)在這個由宗教、法律、道德、科技組成的十字架中,其核心問題是選擇的問題,每個人都應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
其次從體態(tài)語模態(tài)角度分析,體態(tài)語包括如表情、目光交流和手勢語等。課堂上教師借助體態(tài)語模態(tài)更能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飽滿的熱情、親切的笑容可以感染學生,給學生傳遞正能量;適當?shù)貙W生投以贊許的目光能給他們傳遞積極的信息;采用恰當?shù)氖謩菽芪龑W生的注意力,調節(jié)課堂學習氣氛。因此,教師授課時應盡可能利用體態(tài)語模態(tài),對于課堂教學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時甚至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外語教學大賽一等獎教師的體態(tài)語分析,將從手勢、站立姿勢、面部表情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手勢,在手勢的使用上,Norris區(qū)分了四種類型的手勢:擬物、暗喻、指示和節(jié)奏。擬物手勢指的是用手勢來模擬某個具體的事物或某個具體的動作,暗喻手勢則是用手勢表示比較抽象的思想或事物,指示手勢指的是用來指向某個方向或某個事物的手勢,分別起到標注關鍵特征和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節(jié)奏手勢則是手或手指有節(jié)奏地快速揮舞(胥國紅,2010)[11]。
在該教學視頻中,教師運用多種手勢,教師在講解Crime的概念時(見圖3),給同學們兩個選擇:“Is crime a moral thing, or a legal thing?”教師用舉起的手臂指向兩個方向,是一種指示手勢,表明了兩種選擇,有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
圖 3
圖 4
此處教師講解只有Barbara Huttmann,而不是上帝,有這種愛和智慧,可以使Mac脫離痛苦(見圖4)。教師用這種放在心臟處的手勢,表示愛的意思,是一種擬物的手勢。
圖 5
此處教師正在給同學們布置任務(見圖5),教師在說到需要注意的地方時,用上下?lián)]舞的手臂加重語氣,提醒同學們注意,此處是一種節(jié)奏手勢。
二是站立姿勢,站立姿態(tài)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開放度和直立度。當一個人雙手攤開呈開放式的姿態(tài)時,往往給人熱情容易親近的感覺,而如果雙手緊抱在胸前或叉腰則是封閉式,易給人高高在上或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相比直立的姿勢,向前傾的姿態(tài)往往表達關注興趣和交往的愿望,往后仰則給人要拉開一定距離的感覺(胥國紅,2010)[11]。
在該視頻中,陳老師多以開放式的姿勢,并且身體向同學們方向前傾,表現(xiàn)出對學生反饋的重視,也增加了親近度。同時,陳老師還不斷地在同學們之間走動,增加與同學們的接觸,極大地鼓勵了正在發(fā)言的同學,給予正在發(fā)言的同學強大的情感支持(如圖6):
圖 6
三是面部表情,面容包括面部表情、目光交流等。面部表情包括微笑、皺眉、嘟嘴等,通常能反映人的心理活動,傳遞贊許、同意、反對、支持、質疑等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和諧課堂氣氛的維持和師生互動效果的強化(李廣鳳,2014)[12]。
由于本視頻的主題為“A Crime of Compassion”,講解了一個醫(yī)生幫助一個痛苦的病人遵循了他死亡的意愿的故事,是一個關于死亡選擇的主題,因此教師在課文講解中,以皺眉、哀傷的表情為主。在與學生互動中,有表示驚訝、認同、贊許的各種表情(見圖7)。
圖 7
四是教師穿著與教室布局,身為男教師,獲獎教師穿著西裝打領帶,衣著比較正式。教室布局為傳統(tǒng)的教室,教師在講臺附近講課,同學們在座位上聽講,講桌上放有電腦,教學中使用PPT教學設備。
圖 8
模態(tài)與媒體是形式和實體的關系。模態(tài)選擇與配合需要依據(jù)具體的教學語境,看一種模態(tài)能否完全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義,在對陳老師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聽覺模態(tài)與視覺模態(tài)相互配合,其中非語言模態(tài)輔助了語言模態(tài)的表達。
四、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多模態(tài)教學已經是大勢所趨。本文選取全國外語教學專業(yè)組一等獎視頻為例,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從教學語境、體裁結構和多模態(tài)的配合與協(xié)同等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現(xiàn)代教學而言,課堂教學由多種模態(tài)構成,聽覺模態(tài)仍占主要地位,與此同時,非語言模態(tài)在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作為受眾的學生對于教師多模態(tài)話語的接納程度和反饋有待進一步研究,從而獲得更多的教學啟示。
參考文獻:
[1]Jewitt,C.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 [M]. London:Routledge,2009.
[2]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01:1-10.
[3]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02:3-12.
[4]張德祿,張淑杰.多模態(tài)性外語教材編寫原則探索[J].外語界,2010,05:26-33.
[5]劉秀麗,張德祿,張宜波.外語教師多模態(tài)話語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系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3,03:3-9.
[6]曾慶敏.大學英語教學的多模態(tài)性及其作用[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01:141-144.
[7]張德祿.多模態(tài)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04:15-20.
[8]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9]張德祿. 多模態(tài)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tài)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03:48-53+75.
[10]張德祿,丁肇芬. 外語教學多模態(tài)選擇框架探索[J].外語界,2013,03:39-46+56.
[11]胥國紅.教師課堂上的“言”與“行”——對一堂大學英語精讀課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7-11.
[12]李廣鳳.多模態(tài)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中介作用研究[J]. 教育科學,2014,0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