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陽中學富洲部 梁馨悅
淺析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作用
◇河南省淮陽中學富洲部 梁馨悅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清軍在英軍的堅船利炮下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在損兵折將的情形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中國從此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爾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清軍接連戰(zhàn)敗,有識之士認識到非變法不足以圖強,于是開啟了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再到清末新政的艱難改革歷程。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革命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占武漢,建立革命軍政府。之后各省紛紛響應,延續(xù)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覆滅,中國進入共和時代。然而,袁世凱等人背棄共和理念,倒行逆施,明目張膽地為復辟活動搖旗吶喊,使中國的知識分子深刻地認識到器物變革、制度變革難以拯救中國的命運,必須從文化變革的角度著手,才能破除封建糟粕文化對國人的荼毒,為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奠定思想基礎。因此,1915年之際,胡適、魯迅、錢玄同等人發(fā)起了一次以“反傳統、反恐教、反文言”為目標的思想革新、文學革命運動。運動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第一時期以民主、科學思想傳播為核心,第二時期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為重點,對現代中國的茫茫大眾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從洋務運動以來,中國的官僚階層以及知識分子都在尋求救亡圖存的路徑,盡管不同的派別在救亡圖存的具體模式上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其根本形式是一致的,用張之洞在《勸學篇》中的話來講便是“中體西用”。所謂“中體西用”,指的是以中國的固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如三綱五常等作為本體,以西方的技術,如算術、科技等作為功用。比如,洋務派官僚大都熟讀四書五經,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他們對西方文化的學習與利用僅僅局限于“器物”層面,不敢越雷池一步。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雖然強調制度改革,但并不主張廢除帝制,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更是推崇備至,康有為本人以圣人自居,即使在維新運動失敗后,仍念念不忘保皇。新文化運動第一次將批判的矛頭從具體的人或制度轉向抽象的文化,對封建思想大張撻伐,不僅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號,更號召人們沖破歷史羅網以求得思想的解放。在新文化運動中,代表者們以刊物,主要是《新青年》作為陣地,發(fā)表文章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以孔子、董仲舒等為代表,歷千年而未斷絕的儒家文化及其支撐的封建倫理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徹底動搖,與此同時,民主思想生根發(fā)芽。
“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是新文化運動中的兩面旗幟,這兩面旗幟對中國現代化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先生”意為“民主”,主要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在帝制時期,僅有“民本”思想,缺乏“民主”思想,封建專制大行其道。西方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這對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背后的儒家思想有著很好的批判作用。因而,五四先賢們樹“德先生”的大旗,將其作為批判封建制度以及帝制思想的利器。1915年正是袁世凱稱帝鬧劇如火如荼的時期,“德先生”的廣為傳播使得民主思想在中國普通公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百愊壬保╯cience)是“科學”的意思,主要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盡管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燦爛的科學發(fā)明,但科學精神、科學理論較為欠缺,尤其是明清時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更是一落千丈,由此而導致的便是普通中國民眾相當愚昧,民智未開,即使是一般的士大夫,科學知識也相當匱乏,比如林則徐就曾經認為西方人的腿不會打彎。“賽先生”在中國的傳播使得中國一般的知識分子以及普通大眾都受到了一次科學思想的洗禮,極大地推動了自然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偠灾?,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方資產階級的核心思想民主與科學在中國廣為傳播、深入人心。
新文化運動最主要的功能便是開啟民智。首先,在新文化運動之前,文言文是最為主要的文字工具。文言文又稱古文,產生于先秦時期,歷時兩千余年,有著較強的穩(wěn)定性。然而,語言的發(fā)展相當迅速,由此而導致的便是文言分離,即文言文與日常使用的語言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就使得一般民眾難以讀懂文字作品,比如政府公文等。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主張“我手寫我口”,魯迅創(chuàng)作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胡適創(chuàng)作了白話詩歌集《嘗試集》等,使得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這對于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以及普通民眾文化知識水平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不僅如此,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等刊物為陣地,大量報紙刊物的創(chuàng)辦又為社會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渠道。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許多報刊和社團,比較著名的有《少年中國》《曙光》《新社會》《星期評論》《建設》《湘江評論》《星期日》《浙江新潮》等。這些刊物以白話文為載體,宣傳民主科學、開啟民智,對社會普通大眾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新文化運動分前后兩個時期。五四運動前兩年,俄國爆發(fā)了震驚世界的十月革命,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中國革命帶來了新的希望。從那時起就有一些人撰文介紹社會主義思想,比如李大釗1918年發(fā)表的《庶民的勝利》,但尚不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受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影響,中國爆發(fā)了一場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的愛國運動,這場運動前期以學生為主體,后期以工人為主體,中國工人階級展現出了巨大的政治力量。五四運動后,傳播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新文化運動從內容到形式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啟迪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使他們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并以之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成果,也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總而言之,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為關鍵的一場思想運動,其重要性不亞于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對當時國人民智的開發(fā)以及中國未來的走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