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江
〔摘要〕 “虛靈明覺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構形而上學的道德修養(yǎng)基礎。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虛靈明覺心”思想的來源、特點及學者對此“心本體”理論直接與間接的批評意見,認為唐君毅“虛靈明覺心”形上本體論是一種“人義論”“人本論”性質的“現代性真理”建構,具有現代人文的開創(chuàng)之功,并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現代哲學詮釋厘清了一條可行性道路,同時也有理論上的瓶頸及深度上的不足等問題。
〔關鍵詞〕 唐君毅;虛靈明覺心;形而上學建構;現代性真理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7)01-0136-05
1974年11月,唐君毅在題為《現代世界文化交流之意義與根據》的講演中認為,世界文化交流的基礎在于人的心靈開朗,心靈開朗的根據又在“虛靈明覺心”?!疤撿`明覺心”唐有時又簡稱“靈覺”,人人皆有,“在中國儒道釋三家思想中,皆有如何培養(yǎng)此虛靈明覺心之道,為此三教的共法”;“其中亦正有大學問、大工夫,此大體上說,即中國之儒佛道三家之所講”?!?〕“虛靈明覺心”是“即工夫顯本體”,在“工夫”層面可說是唐君毅的道德修養(yǎng)基礎,在“本體”層面則是他所建構的形而上學。值得注意的是,唐君毅幾乎所有著述都是在此框架內或以此為根基展開的。
(一)
從唐君毅學思歷程來看,其有關“虛靈明覺心”的形上哲學建構有三個思想來源。
其一,受到了熊十力先生的教導。唐君毅在1951年版《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自序”中,曾說及他年輕時“泛濫于中西哲學之著作,然于中西思想之大本大源,未能清楚”,受西方新實在論影響,視所有形而上本體論皆為抽象執(zhí)著,還就此心得寫成文章,卻遭到熊嚴厲批評,說他“開始一點即錯了”;后來慢慢有較真切體會,“遂知人有其內在而復超越的心之本體或道德自我”,“同時對熊先生之形而上學,亦略有契會?!薄?〕此“心之本體”即“虛靈明覺心”。
其二,受到康德等人哲學著作的啟發(fā)。唐君毅自承,有關“虛靈明覺心”的思辨乃是“從進化論哲學轉進,而自形成”,然后再看康德等人傳統(tǒng)之書得以確定:“心靈今既顯為一能思想彼一切可能存在者,而位居一切可能存在之上一層之一超越的主體”,那么就不可能再進化,“也永不能使其失其自身,亦自能內在于其自身。”唐自言,“吾由熊先生之言,自亦有所開通,然在哲學義理上,吾所契于熊先生者,吾自謂已先自見得?!薄?〕其所謂“先自見得”,指的正是上述因閱讀康德等人著作而有的個人體悟,其后唐判道家“虛靈明覺之心”“實頗近乎康德在純粹批判之超越的統(tǒng)覺或超越意識”〔4〕等亦本于此。
其三,與“陽明后學”之江右學派在工夫進路上相契合。
上引唐君毅一段話還有后半段,“吾又以為其言太高,學者難入,哲學應循序次第論,方可成學而成教?!薄?〕這是唐與熊在形而上學建構進路上的分歧所在。大體來說,熊十力、牟宗三是“即本體即工夫”——當下證會本體,再用“推擴”工夫,即日常生活中時時不失本體,不為私欲、私意所侵即是工夫;熊言“當下證會本體”,唐認為“其言太高,學者難入”,“如果僅在虛明覺照處或知的方面說,此畢竟靠不住”〔6〕,學者應“循序次第漸進”。所以唐君毅的路子是“即工夫顯本體”,深信能知能覺之深處所謂“覺源”才是本體,“為一內在而又超越之根原” 〔7〕,要修養(yǎng)工夫足夠,而后才能顯現或認識此心本體。這一套工夫連帶對形上心本體的認知,唐君毅統(tǒng)稱之為“虛靈明覺心”。
唐君毅這一進路與“陽明后學”之江右聶雙江、羅念庵人等比較接近。如念庵云,“知善知惡之知,隨出隨泯,特一時之發(fā)見耳”,此種一時發(fā)見之知,未可盡指為本體,“自然之明覺,固當反求其根源”,故主張“主靜以復之”,如此,“道斯凝而不流矣?!薄?〕這一點與唐君毅相似,所以其修養(yǎng)方式更近江右聶雙江、羅念庵之“即工夫顯本體”一派,而熊、牟更近“陽明后學”“直下承擔良知本體”的心齋、二溪一系。唐君毅因贊賞江右雙江、念庵至蕺山一系的修養(yǎng)進路,曾就這一問題,在1948年末、1949年初與熊十力信函往來,幾番討論。從熊十力的回信中可知,唐認為如果致良知之“致”是良知所得自致的話,那么“學問不必講,人也該不待用力而皆為圣人了” 〔9〕,“只認取虛寂明覺之本體,畢竟靠不住”〔10〕等。熊十力回信寫得很長,極力反駁這種說法,但最終并沒有說服唐君毅。
(二)
綜合《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等書內容,唐君毅所說“虛靈明覺心”,具有如下特點:
其一,“虛靈明覺心”是“昭臨”于內、外境之上的“心之本體”,是世界存在的形而上根據。
所謂“昭臨”,即其存在于心靈所呈現的所有內境、外境的上一層位。人對此信不及,就會使之沉沒其中;如能自見、自信其有,加以保任、涵養(yǎng),則能自立命而盡性〔11〕,因為這就是“心之本體”“現實世界之本體”,是世界存在的根據:
心之本體,即人我共同之心之本體,即現實世界之本體,因現實世界都為它所涵蓋。心之本體,即世界之主宰,即神。世界中之一切對象之生滅,都是恒常真實的心之本體在表現之象征?!?2〕
其二,唐氏“虛靈明覺心”的形上“本體論”,雖有繼承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處,但主要是經由現代理性反思證成。
唐君毅言“虛靈明覺”,用詞幾乎與王陽明“良知說”相同。如陽明云,“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其虛靈明覺之良知,感應而動者謂之意” 〔13〕,“良知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又云,“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薄?4〕吳汝鈞先生指出,此種“虛靈明覺心”作為本體,“不單有主體義,且有實體義”,所謂“實體”,“指涉作為客觀存在的東西的形而上的依據,是就存有論的理據、依據一面言,不就宇宙論的生成變化言”。 〔15〕
與陽明直指“虛靈明覺心”為存有的本體相比較,唐君毅則是經由現代理性反思而確證“虛靈明覺心”是“恒常真實”的世界本體:
(1)由世界之生滅虛幻,對照人心中有要求恒常真實的心愿,反證必有超越生滅虛幻的恒常真實的根源。唐對“現實世界”的基本判斷是“無?!薄胺钦鎸崱?,因而是殘酷、可悲的。面對無常,人心中有對“恒常真實”的絕對要求。之所以有這一絕對要求,是因為人心中有超越生滅、虛幻現實世界的存在根源,亦即因為有一“恒常真實”的根源,人才會有超越生滅虛幻世界的絕對要求?!?6〕
(2)由反思思想“能”跨越時空而超臨其上,由此證成,“在時空之上者,其本身必不生滅”。因思想可以思維無限時空,與之平等延伸,“時空永只為思想之所經度”,由此可見,思想“能”跨越、超臨其上,且正因為此種思想之“能”是“本體”,是畢竟不滅的,才會使“思想”有生滅,“不滅即是恒常,恒常即是真實,心之本體應是恒常的真實的?!薄?7〕
(3)進一步反思,會發(fā)現思想之“能”最終是“恒常如一”的“純粹能覺”:唐君毅言:
思想本身,追問到最后,只是一純粹能覺,所思想之對象,卻非思想本身。從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上說,則一切思想之純粹能覺,常同一,思想本身無所謂生滅,生滅只是指對象在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中遷易而言。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是同一,即是恒常,即是真實?!?8〕
唐比喻“純粹能覺”是一面鏡子,鏡子可以照物,本身恒常如一,“純粹能覺有超越時空中現實的對象之超越性”。問題是,當人注目此“純粹能覺”時,即是在覺此覺,又有“覺此覺之覺”,……每一覺上面預設另有一“覺”,相續(xù)不斷,以至于無窮。唐亦承認,“它(純粹能覺)永遠在我的反省所能達到的之外?!薄?9〕那么又該如何確證其實有呢?唐認為,如果沒有“覺源”,又怎么會有相續(xù)不斷的“覺”的影子呢?由此證成,覺此覺者即真正“純粹能覺”。〔20〕也正因此,唐君毅才堅持認為,必須經由長期、艱苦的工夫修養(yǎng)而能才能顯現此“心本體”。
其三,“虛靈明覺心”通于一切善,是“道德理性生活”的形上根據。
人因不自覺“虛靈明覺心”作為存在根基,不免喪失心靈清明,陷溺、窮竭于物相、物欲之中。〔21〕由最初一念陷溺而成無盡貪欲,是因為人精神本質是要求超越有限的現實對象而追求無限,卻不能自反于本具的無限的“虛靈明覺心”,反而窮竭于有限的現實對象中,于是這種精神本質變成對有限現實對象的無限占有,這是無盡貪欲的泉源〔22〕,此即為“惡”;反之,“虛靈明覺心”則通于一切善,是“道德理性生活”的形上根據。因人之所以不能自由地道德生活,是因為被限制、陷溺在對現實有限對象的無盡貪欲之中,如果沒有對“虛靈明覺心”這一“道德自我”的覺悟、保任,就不可能克服此種限制與陷溺。〔23〕
唐君毅在“虛靈明覺心”的道德修養(yǎng)上下過三、四十年的切實工夫:
人必須能掃除人之生命心靈之底層之種種私欲、氣質之昏蔽、意見、情識、意氣、習氣,才能深度兼廣度地培養(yǎng)出此虛靈明覺心,而后有心靈之廣度與深度的開朗。這中間,無論從義理上說或實際培養(yǎng)工夫上說,皆有無窮的學問。我體悟到此義已三、四十年,仍覺工夫相距太遠?!?4〕
由能自反、自覺而不陷溺于有限之物相,并能掃除私欲等,培育虛靈明覺心的廣度與深度,即是切實修養(yǎng)道德,亦即是真實求精神上升之路。〔25〕
杜維明先生曾認為,要真正證會心性之學,就必須“在哲學與宗教互相交匯的核心處,探索一個既是哲學又是宗教的中間點,只有這個中間點才能作為指向儒家心性之學的起點?!薄?6〕唐君毅經由人本、理性之哲學反思而證成的“虛靈明覺心”,或符合杜維明所說“中間點”的特征,由此可作為儒家心性之學的起點,也是唐君毅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同時亦隱含有唐君毅形上建構的基本進路,即通過工夫修養(yǎng)逐漸顯此“虛靈明覺心”并確認之為形而上本體,而后發(fā)為種種哲學思辨與思想會通。
(三)
牟宗三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特質》中曾云:
天道高高在上,有超越的意義。天道貫注于人身之時,由內在于人而為人的性,這時天道又是內在的(Immanent)。因此,我們可以康德喜用的字眼,說天道一方面是超越的(Transcendent),另一方面又是內在。天道既超越又內在,此時可謂兼具宗教與道德的意義,宗教要超越義,而道德重內在義?!?7〕
按此思路,牟先生將唐君毅“虛靈明覺心”的進路概括為,“回頭就自家生命開出仁道以順成人道”,“即足以遙契天道,而且即證同天道,仁道即天道、即絕對,即人生宇宙之本體?!彼麑Υ朔浅<べp,認為傳統(tǒng)宗教的弊端是“倒懸人道于神道以祈?!保吧竦烂鞫约褐允且缓诎刀幻鳌?。正是因為唐先生能明確開出這一“善化人生”的道路,所以牟稱贊唐君毅為“文化意識宇宙之巨人”。 〔28〕
大陸學者對唐君毅的“虛靈明覺心”的形上本體論批評較多。如單波教授認為,唐之“心本體論”具有明顯的矛盾:其一,唐由覺悟世界幻妄出發(fā)去肯定心本體的存在,再返回來肯定現實世界的真實性,“這就出現了邏輯背反”;其二,唐本體論是“體用混合”或“即體即用”模式,但他道德進路體悟心本體時必須摒棄或超越物質才能達到,難免有悖于“即體即用”的內在邏輯;其三,唐認為主體無矛盾,主體活動才出現相對相反的范疇,但“主體如何產生相對相反”的范疇,對他來說顯然是一個難以說清的問題;其四,唐以此心靈為中心通貫九境,包容、統(tǒng)攝一切,“難免強調了各家各派的兼容并包而忽略了彼此之間的捍格。”〔29〕
于國剛先生認為,如唐君毅“虛靈明覺心”等內在超越理論的建構,“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儒家價值觀念的現代轉換”,但問題仍是不少:其一是背離了新儒家的宗旨,“如果把儒學的宗教性作為一個純粹的形而上的問題,這種態(tài)度本身就是對現代新儒家宗旨的背離”;其二,將成圣成賢的問題轉變成一種主體覺悟或自我轉化,忽略外在“變化氣質之功”;其三,對內在超越之路的不可操作性缺乏認識,因為如唐所說“虛靈明覺心”,既沒有組織化教會可依,又沒有系統(tǒng)教條可循,如此只能變成一種個人自己的事情,不具備普遍的可操作性。〔30〕
段吉福先生批評唐“虛靈明覺心”的“本體論”證明陷入“獨斷論”:
對超越追求的意向,只能證成其意向自身,而無法證成這一意向所追求的恒常性的超越本體的真實性。從內在有絕對的要求,就證明絕對的存在,因而這絕對基于內在的需求,就證明絕對內在于人,這與其說是證成,毋寧稱為獨斷?!?1〕
唐以“虛靈明覺心”作為道德形而上學的真實困境就在于,這種自我證成其自身的本心,如何可能對超越、對精神之外的存在加以言說,其言說的權力和根據何在,這種言說的真理性何在?
盡管有上述種種問題與缺陷,但應看到,唐君毅“虛靈明覺心”可能已是中國哲學現代形而上建構的“絕唱”了。20世紀后半葉以來,哲學無可挽回地進入了后現代哲學時期,通過一己道德修養(yǎng)而建構形而上學知識論這一路數已遭“解構”,如勞思光教授言,“形上學語言的功能應該已經過時了,這就是所謂后形而上學時代(post-metaphysical age)的問題” 〔32〕,反對具有神圣性的主體與形而上學,正是后現代哲學的基本特征。〔33〕所以我們現在來看唐君毅盡其一生精力建構的“虛靈明覺心”之形上本體,有時候心中莫名會有一種悲涼的意味。
(四)
如前所述,唐“虛靈明覺心”受到熊十力較大影響。熊言:“吾人必須有內心的修養(yǎng),直至明覺澄然,即是真理呈現。如此,方見得明覺與真理非二。中國哲學之所昭示者唯此。”〔34〕在這一點上,唐與熊十力乃至牟宗三的分歧在于,熊自信能當下證會此明覺本體,故《新唯識論》多從“本體”談如何翕辟成心與物;牟宗三繼承熊之“衣缽”,講“逆覺體證”,故其著述多言“智的直覺”與無執(zhí)、有執(zhí)的存有論;唐君毅認為“明覺”本體在能知能覺深處,需要工夫循序漸進以顯之,故極少言證體及從本體起用之事,而是多論從形下到形上的種種哲學境界。相比較而論,熊、牟的形而上學建構算是相對完備的,唐君毅的形而上學建構算不上完備或曰尚是有待完成的。
盡管在具體進路上有上述分歧,但唐確認的“虛靈明覺心”即是熊所言“明覺”;唐以對“心本體”的確認及工夫修養(yǎng)為道德基礎,進而建構形而上學,并闡發(fā)中國哲學思想,也正是熊所創(chuàng)的現代學術道路;而且唐言種種心靈境界,正需要熊之本體翕辟論作“形而上學的奠基”,在理論上才算完整。因此,學界對熊十力相關思想的一些批評,實際亦可視為對唐“虛靈明覺心”之形上本體論的間接評論。
杜守素先生寫于1948年的《略論新唯識論的本體論》曾嚴厲批評熊所證得的“心本體”不過是意識自身,更引顏習齋《存人編》“空靜之理,愈談愈惑,空靜之功,愈妙愈妄”之說,認為這種心靈境界“只能是理智內容最貧弱、最空洞的境界”。 〔35〕
林安梧先生在《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同樣認為熊所證會的“心本體”只是一種意識澄明境界,不過他卻從中看出了某種積極的“超越”意義:
意識之本然是空無而透明的,此是境識俱泯之境,而此即隱含一明覺性與自由性,即此而存有因之啟動而開展也。存有之開顯初時是境識俱起而未分的狀態(tài),這是一無執(zhí)著性、未對象化的存有階層。再則,境、識既涉,相執(zhí)而立,此時之存有為一執(zhí)著性、對象化的存有,此時之意識染執(zhí)而執(zhí)成一暫時之體(權體),如此之染執(zhí)性、權體性所成之概念機能總體必含質礙性與障蔽性,此與前所謂之意識的本然狀態(tài)形成一對比的張力,有此對比的張力而有現實的道德實踐也,而此又不外于存有的根源性實踐動力?!?6〕
境識俱泯的“意識之本然”空無而透明,林安梧認為其中隱含有“明覺性”與“自由性”,這是“存有因之啟動而開展”的第一層;由此,透明性的意識可作為整個存有的開顯動源點,亦即“使得存有能自如其如的開顯其自己”,而非“由那意識之體之作為本體去顯現為現象” 〔37〕;接下來,境識俱起而未分,這是第二層“無執(zhí)著性、未對象化”的存有階層;境識既涉,相執(zhí)而立,此為第三層“執(zhí)著性、對象化”的存有,難免有“質礙性”與“障蔽性”?!按嬗械母础毕啾扔凇按嬗械拈_顯”,在理論的層次上說是優(yōu)先的。熊“證會本體”,即是證會意識本然狀態(tài),由此提供道德實踐的根源性動力,超越第三層的質礙與障蔽。意識第一層的“明覺性”與“自由性”相對于第三層的“質礙性”與“障蔽性”,具有一種“超越性”。因此,林安梧定論熊十力哲學“是一實踐的存有學,是一超越的存有學,言其超越者,以其越出存有的執(zhí)定也?!?〔38〕
按林安梧上述對熊十力“證會本體”的精辟分析,我們亦可說,唐君毅所說的“虛靈明覺心”,是意識的本然澄明狀態(tài),是一種先驗、純粹意識,此種“純粹”“澄明”的本然意識狀態(tài),對于意識的“執(zhí)著、對象化”及由此產生的“質礙性”與“障蔽性”,具有相對超越性的積極意義。正在這層意義上,唐君毅視之為道德生活的根源,具有將“現實自我”從限制或陷溺中解放出來的價值,從而完成“自己超越現實的自己的限制”,是有一定道理的。
結語
唐君毅承繼熊十力所開創(chuàng)的“內心明覺—覺悟真理—言說真諦”的中國哲學現代學術道路,揭橥“虛靈明覺心”作為心本體及世界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有繼承中國古代儒釋道學問之處,同時按陳榮捷先生《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中的說法,更主要是一種“現代科學與哲學的綜合之道” 〔39〕,實質是一種“人義論”“人本論”性質的“現代性真理”建構。
這一“現代性真理”建構有以下兩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是克服了傳統(tǒng)宗教“神義論”中神絕對高于人的傾向,即牟宗三所說“倒懸人道于神道以祈福”,“神道明而自己之生命仍是一黑暗而不明”。在現代人道主義思潮下,如唐君毅等拋棄以往完全依賴神佛對終極真理的啟示、信仰之路,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天心”,探索僅依靠自身來完成對形而上本體的確信、確認之道,這番現代人文的開創(chuàng)之功是有目共睹的;
二是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現代詮釋厘清了一條可行性道路,并為中國哲學的現代學術研究注入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使之成為一種“生命的學問”,以之能與以往圣賢精神、道德遙相契合,從而避免淪落為一種僅僅符合舶來自西方的現代學術規(guī)范的“死學問”的命運。
不過,此種“現代性真理”建構仍有理論上的瓶頸及深度上的不足等問題。在后現代語境下,人能否完全依賴自身探明并建構形而上終極性真理,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借用林安梧的分析,唐所說“虛靈明覺心”的意識本然狀態(tài),實際只具有“相對”而非“絕對”意義的超越性。唐君毅對此“相對”超越性的意義與價值,難免有些過分夸大。由此我們可以說,唐君毅以此作為道德修養(yǎng)基礎來進行形而上學的建構,在此框架下并以之為根基講論哲學史、會通儒釋道,允有精彩紛呈的中國現代人文思想的獨創(chuàng)意義,但亦有許多值得檢討、商榷之處。
〔參考文獻〕
〔1〕〔24〕唐君毅.現代世界文化交流之意義與根據〔J〕.哲學與文化(12).
〔2〕〔4〕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3,95.
〔3〕〔5〕〔11〕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902,902,702.
〔6〕〔9〕〔10〕熊十力.熊十力全集:卷8〔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32,519,533.
〔7〕唐君毅.泛論陽明學之分流〔M〕//唐君毅全集:卷18.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
〔8〕徐儒宗.羅洪先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81-82.
〔12〕〔16〕〔17〕〔18〕〔20〕〔22〕〔23〕〔25〕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4,67,72,83,92,133,52,141.
〔13〕〔14〕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176,214.
〔15〕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444.
〔19〕〔21〕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84,481.
〔26〕杜維明.儒家傳統(tǒng)的現代轉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89.
〔27〕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1.
〔28〕牟宗三.時代與感受〔M〕.臺北:臺灣聯經出版社,2003:306-7.
〔29〕單波.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9-91.
〔30〕于國剛.現代新儒家超越價值觀的成就及理論不足〔J〕.北方論叢,2006(6).
〔31〕段吉福.從儒學心性論到道德形上學的嬗變——以唐君毅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64.
〔32〕劉笑敢.中國哲學與文化:第8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4.
〔33〕王岳川.后現代主義研究〔J〕.求是,2001(3).
〔34〕熊十力.熊十力全集:卷4〔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02.
〔35〕〔39〕熊十力.熊十力全集(附卷上)〔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705,265-6.
〔36〕〔37〕〔38〕熊十力.熊十力全集(附卷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99,1235,1230.
(責任編輯:顏 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