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張 華 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指委委員,《中美比較文學》雜志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志副主編。曾出版《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等多部專著。
本期《美文》“漢風??彼l(fā)的文章,皆與“語言文化”或“語言政策”有關。一篇是突尼斯作者哈利德的《突尼斯的話語文化》,另一篇是伊朗作者阿里的《我們說波斯語》,再就是中國作者原理關于美國語言政策的一篇文章《“大熔爐”“沙拉碗”還是“織錦”?》。由這幾篇文章可見,世界各國都是非常注重語言的,無論是“語言保護”政策,還是“語言推廣”政策。
“語言政策”顯然也是“文化政策”,為什么這樣說?我想從一所大學的更名說起,盡管有點調(diào)侃和滑稽的味道。
這是這所大學官網(wǎng)上的介紹:“北京語言大學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瓌?chuàng)辦于1962年。1964年6月定名為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6月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校名簡化為北京語言大學?!?002年,學?!昂喕毙C麜r,“沒文化”一詞就像后來的“土豪”和今天的“任性”“傻白甜”等詞語一樣流行,因此,在大學生當中就開始出現(xiàn)一個歇后語:“沒文化”——打一大學新名稱,也有人將這所大學稱作“北京語言沒文化大學”。于是,校方出面“正名”,稱:不是改名,而是簡化。接著,大學生們就又調(diào)侃說:“簡化”掉的是“文化”,干脆把“語言”兩個字也簡化掉成“北京大學”得了……
這個看似搞笑的“更名事件”,不管背后有多少故事、多少討論,至少表明人們對“語言”和“文化”的含義是有不同看法的。語言本位的語言學者認為“語言包含文化”,文化本位的文化學者則持相反觀點,并以孔子學院建設為例,說明“加快漢語走向世界”戰(zhàn)略是通過語言教學傳播中國文化的戰(zhàn)略。
我把自己歸類為文化學者,因為長期從事的是比較文學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我首先承認語言文字在人類成長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中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所發(fā)揮的無可比擬的巨大作用,也不否認“語言”曾經(jīng)代表“文化”甚至某種程度上或某個時期包含“文化”的觀點。比如,以色列年輕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文化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在其一舉成名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就將我們所有現(xiàn)代人的祖先——智人——的勝利首先歸因于“語言”。也可以說,沒有“語言”就不會有人類的今天。所以,有語言學家說,用中文“文明”“文化”來翻譯英語中的“CIVILIZATION”本來就含有“用文字脫蒙昧至昌明,用文字化育蠻荒”之意。以上種種,我都是認同的。但是,在學科意義上,在當代的語境下,仍然認為“語言包含文化”就有點像說“雞就是蛋,蛋就是雞”一樣讓人無語。更何況,中國的語言學家們正在為“語言學”不是獨立的一級學科而苦惱,正在為其像西方的“LINGUISTICS”一樣成為一級學科而努力,而孜孜以求呢!其實,許多學科都是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的,我們總不能說因為哲學曾經(jīng)“包含”這些后來的學科,就將它們統(tǒng)統(tǒng)否定或“簡化”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