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再三表明自己出官和歸隱的原因,甚至在《歸園田居》中高唱“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然而在陶氏內(nèi)心深處,從來就沒有真正遠離官場。
關(guān)鍵詞:陶淵明;人生;困境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歸去來兮辭》一文中,陶淵明先生向我們展示出一幅自由自在,充滿樂趣的田園生活?!爸圻b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等等,無論在回家的途中,還是回家之后,處處表現(xiàn)出自由與愜意。
然而在仔細品讀之余,我的目光集中到文章的6個問句之上。如行文一開始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奚惆悵而獨悲”兩句。翻譯過來是“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和“為什么愁苦而獨自悲傷”??雌饋硖諟Y明好像要告訴世人,我辭官是因為田園荒蕪,我要回去種莊稼。這種說法不大可靠。在本文序言中,陶淵明申明自己回家是因為“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即因為奔喪而離職。民間還流傳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說陶淵明當(dāng)彭澤令時,當(dāng)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xiāng)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也就是說,他在官場受了氣,辭官回家。再看看“奚惆悵而獨悲”,此句前面“既自以心為形役”一句 ,教材解釋“以心為形役”意思為“讓內(nèi)心為形體役使”,整個句子為“既然自己讓內(nèi)心為形體所驅(qū)使”之意。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參看序言開頭幾句“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家境貧寒,人口眾多,沒有糧食。為了養(yǎng)家糊口,陶淵明在親友的幫助下走上了仕途。用這段話來解釋“既自以心為形役”:自己的心靈被家庭的現(xiàn)實處境所驅(qū)使,即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不得不拋棄自由去當(dāng)官。既然當(dāng)官是迫于無奈,哪為什么又惆悵而獨自悲傷呢?可見身在官場的陶淵明,時刻不忘田園生活的自由與快樂。是執(zhí)著于自己的人生追求,還是顧忌自己家庭的生活需要?陶淵明徘徊了。此處即構(gòu)成了陶淵明人生的第一重困境:人生追求和現(xiàn)實需要之間的矛盾。
最終,陶淵明選擇離開官場,回歸家園。家人的熱烈迎接,大自然美景的無限留戀,讓陶淵明沉醉了。但醉總有醒的時候,當(dāng)陶淵明醒來時,憂愁慢慢地從心底上升?!笆琅c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這個世道和我的意愿不合,我還駕著車出去追求什么呢?聯(lián)系屈原《漁父》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不難看出,陶淵明身在官場,親身體驗人人奔名追逐利的生活,而這與陶淵明出仕的理想大相徑庭。陶淵明在《讀山海經(jīng)》中說“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詩人在精衛(wèi)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從而加以贊頌謳歌,隱含著他自身也時時以這種精神自策自勵。雖有濟世之才,卻無濟世之門。是像孔子一樣周游列國游說諸侯,還是如莊子一般曳尾泥涂自由自在?是普度天下蒼生,還是獨自保全自我名節(jié)?這里表現(xiàn)出來的是陶淵明人生的第二重困境: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矛盾。
在文章結(jié)尾一段,陶淵明連用三個問句,“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首先,陶淵明承接上文“感吾生之行休”說:身體寄托在天地間還能有幾時?既然活著的時間不多,那為什么不任由自己的心愿而活著呢?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接著,陶淵明自己否定了兩個去處,一個是“富貴”,一個是“帝鄉(xiāng)”,看來只有寄情田園,忘情山水了。一個人的生命何其短暫,據(jù)史料記載,東晉時人的平均壽命為50多歲,此時的陶淵明已經(jīng)40多歲了,生的時間還有幾時呢!然而,中國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功成名就早已漸行漸遠,消失在蒼茫之中。也許只有在無盡的痛苦之時,登上高高的山崗大喊幾聲,發(fā)泄心中郁結(jié)的塊壘,然后不無消沉的告訴自己:樂天安命,別再遲疑。這里表現(xiàn)出的是陶淵明人生的第三重困境:高尚名節(jié)與政治理想之間的矛盾。與其說陶淵明先生厭倦了官場而歸隱田園,不如說他是懷著無比的失意之情離開了官場。
在遙遙的小舟之中,在風(fēng)吹起衣襟之時,陶淵明,悄然離去。
作者簡介:郭加文(1974—),男,安徽省無為襄安中學(xué)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