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代群
我是一條貪吃蛇
◆尹代群
同類相食是最殘忍的吧,可這算什么啊,我瘋起來連自己都吃!因為,我是“貪吃蛇”!我不停地吃呀吃……哎呀,吃到自己的尾巴了!
好吧,我們一起去見識那些連自己都吃的“貪吃蛇”,科學(xué)家給這種吃自己身體的行為起了個名字:自食。
要說最瘋狂的自食行為非我海鞘莫屬,在長大的過程中,我會“吃”掉自己的大腦!
我的身體結(jié)構(gòu)簡單,小時候的我有點兒像蝌蚪,可以游泳。稍大一點兒,我會找一個地方如巖石或其他物體表面固定下來,從此不再移動。
就像地上的毛毛蟲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海鞘我也會變哪變。到成年后,我看起來就像是小小的、凹凸不平的袋子,濾食海水中的生物。小時候的我還算“聰明”,但成年后吧,就與聰明無關(guān)了,因為這時的我已經(jīng)沒有大腦了。
幼年的我背部有一條非常簡單的神經(jīng)索,類似于比較復(fù)雜的動物的脊椎,在神經(jīng)索的前方是神經(jīng)節(jié),被稱為“腦泡”,相當于其他動物的“大腦”。除此之外,還有用來感知光線和重力的器官,這些器官能幫助我找到“家”的附著點,從而定居下來。
好吧,家找到了,我就沒什么擔心的了。尾巴首先是用不著的了,因為用不著游泳,先“吃”掉它再說。那些感知光線、重力的器官和神經(jīng)索也沒有用了,統(tǒng)統(tǒng)“吃”掉。腦泡呢,轉(zhuǎn)化成一種腦神經(jīng)節(jié),負責幫助攝食。我現(xiàn)在只是一只小小的“口袋”,不需要那么多無用的器官。
其實呀,也不用怕,沒有那么血腥。我沒有牙齒,“吃”不掉這些器官,它們只是被我吸收掉,轉(zhuǎn)化成身體的另類營養(yǎng)。畢竟,對于海鞘來說,這種“守株待兔”的覓食方法并不那么樂觀,有點兒像靠天吃飯。老天爺不開眼,我就得餓肚子。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能量和減少消耗,才能讓我更好地存活。
希臘有一個詞語“ouroboros”,意思是“銜尾蛇”,它象征著生和死的永恒輪回。在現(xiàn)實中,有沒有蛇蠢到吃自己的尾巴呢?就像小游戲里的“貪吃蛇”一樣?
美國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詹姆斯·墨菲曾親眼看到一條正在蛻皮的眼鏡王蛇吃自己蛻下來的蛇皮,蛇皮沒有從蛇身上完全蛻下,還連在尾巴上。這條蛇越吃越興奮,吃到尾巴部分時還不停止。哈,這下悲劇了,它吞食了與蛇皮連著的尾巴,接著是身體。幸好有人干涉,要不然……
啊,這條蛇好傻啊,它啃食自己不疼嗎?
糾正一下,蛇“食”自己,但不“啃”。你看到有蛇用牙嚼獵物嗎?它是吞下去再消化。所以它即使“吃”自己,也不會感到很疼的,它的牙撕咬能力不行。
大自然中,蛇有時候的確會不時地嘗試吃掉自己,但它們并非有意這樣做,除非它實在餓極了。蛇的大腦很小,沒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它們身體產(chǎn)生的反應(yīng)更多是被動的。墨菲認為,是來自自身的獵物氣味,讓蛇容易與正在吞食的獵物氣味混淆,所以它就把身體的一部分當成食物了。
哺乳動物中有沒有這種“瘋起來連自己都吃掉”的自食行為呢?
母貓在產(chǎn)仔后往往會吃掉自己的胎盤。事實上,大多數(shù)有胎盤的哺乳動物會在分娩期間吃掉自己的胎盤或舔食羊水。對此,科學(xué)家的解釋是:如果母親不吃掉胎盤,那會有其他動物幫你吃掉,那還不如自己吃掉,也許有利于補充營養(yǎng)。也有的科學(xué)家認為,吃胎盤的行為可能會對剛剛分娩的動物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你還見過哪些更瘋狂的自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