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被《荒野求生》里貝爾那樣對入口食物來者不拒百無禁忌的冒險所震撼。在遭遇極端境地時,為了生存,貝爾吞吃形形色色的植物也就罷了,因為我們的神農(nóng)也是遍嘗百草的。但生吃斑馬尸體,生吞象鼻蟲、螳螂、小水蛇、蛆蟲、小蜥蜴等,并從熊、大象和駱駝的糞便中獲取殘渣和水分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了。他不愧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刷新了常人對食物的無盡想象。
而生活中的我們對食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挑食甚至禁忌。雖然非常傾心于“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田園意境,但從小我就不吃韭菜,說不出原因,就是心理上的厭惡感。以后陸續(xù)發(fā)現(xiàn),認(rèn)識的人中有聞不得香菜味的,有不碰魚蝦的,也有人厭棄芒果、苦瓜、芹菜、茄子等,雖然各不相同,但相似的一點是,面對這些食物,均有吞咽的障礙感。
這背后的原因當(dāng)然很多,有宗教信仰的嚴(yán)苛限制,也有社會習(xí)俗和文化方面的潛移默化,還有心理的作用。比如一個人強烈抗拒某種食物,很可能是因為這個食物跟他的某個創(chuàng)傷性記憶有關(guān)。也有的可能因為過敏所以不敢逾限,還有天生就不愛吃某樣?xùn)|西,那原因可能就要追根溯源到遺傳和基因去了。
不惜羅列這些食物選擇背后的諸多原因就在于讓我們認(rèn)知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即一個人的挑食,其實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更并非矯情。但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復(fù)雜,不喜歡吃任何一種食物都很正常。但在生活中,我們卻時時面臨著食物選擇背后隱藏的那些暴力。比如有人會說,山竹這么鮮美,你為什么不吃呢?于是在不平的聲討中肆意宣揚“我是為你好”的粗暴邏輯。食物的偏好還意味著一種鄙視。他會說,龍蝦這么美,海膽這么鮮,你們北方人很少見的吧?嗯,吃不慣就是沒見過世面,你那粗茶淡飯喂養(yǎng)的胃與那些常受山珍海味滋養(yǎng)的胃一比,頓時相形見絀。吃火鍋你要了個微微辣,有人就會一撇嘴,他不知道每個人對辣的敏感度也是大相徑庭的。
逼別人吃,特別是因為食物而自恃某種優(yōu)越感,諸如此類,都讓人不勝厭煩。 如果你是一個挑食黨,在社交活動里,就自動被分類到另類或不好相處的那一類里,因為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挑食就意味著挑剔。
和食物一樣,有時我們會堅持某個觀點、某種審美,口若懸河地倒出一大堆理由,但卻很難真正理解別人不喜歡某樣?xùn)|西的原因,更遑論發(fā)自肺腑的共鳴和認(rèn)同。著名社會學(xué)家費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箴言來處理不同文化關(guān)系,雖然在食物、思想方面我們可能做不到“美人之美”,但至少可以“美美與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