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玲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平橋鎮(zhèn)中心小學,浙江臺州 317203)
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觀察,并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迄今為止,人類在科學技術(shù)方面已有了令人驚嘆的成就,而這些成就全部來自于科學家對一切事物的細致觀察與深入研究。因此,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對其往后的學習生活與鉆研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科學課是由觀察、研究、認識周圍的事物、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四個部分組成的一門學科,其將帶領(lǐng)學生以不一樣的視角去探索世界、發(fā)現(xiàn)世界、了解世界。本文將以如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為主要探討內(nèi)容,并提出以下幾點可行性建議,僅供參考。
馮惠英教師曾說:“讓學生去觀察之前,需要明確告知其觀察的主體是什么、怎樣進行觀察、先觀察什么、再觀察什么?!币簿褪钦f,觀察的目的要明確。教師可在開展觀察活動之前,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為接下來的觀察活動做預熱和準備,最主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目的性。
比如在學習《大樹》這一課時,部分教師會讓學生對大樹進行觀察,但并未告知學生要觀察什么。待教師提問學生都觀察到了什么時,學生均回答“大樹有很多葉子、很高”等顯而易見的特征,缺乏細致性。若教師能夠在開展觀察活動之前,告訴學生本課需要對大樹的表皮、粗細、樹葉疏密程度進行觀察,則觀察的目的性以及細致性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學生也能針對某一個發(fā)現(xiàn)展開思考。
再比如學習《水珠從哪里來》這一課時,教師在兩個相同的玻璃杯內(nèi)倒入等量同溫的熱水,一杯用冷玻璃片覆蓋,另一杯用燒熱的玻璃片覆蓋,然后提出問題:“兩塊不同溫度的玻璃片下會發(fā)生一樣的變化嗎?如果不一樣,那差別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根據(jù)教師的引導與啟發(fā),學生則會給予玻璃片較高的關(guān)注度而不是去關(guān)注玻璃杯內(nèi)的水。學生經(jīng)過觀察后得知,冷玻璃片下有較多的小水珠,而熱玻璃片下則沒有小水珠的產(chǎn)生,學生可通過自己的觀察展開思考與討論,為何熱玻璃片下沒有小水珠生成。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前后統(tǒng)一,提高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其對于解決問題的專注度。因此,教師的啟發(fā)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目的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進行新實驗的學習時,教師要為學生進行實驗的演示,以達到引路示范的作用,提高學生自行實驗時的準確性與成功概率。因此,教師的實驗演示顯得尤為重要,其會成為學生理解新知識的第一印象,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獨立操作時的步驟。所以,教師必須遵循嚴謹、準確、動作到位的演示要求,以便學生能對新知識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對于實驗儀器的注意事項與操作要求,教師要時刻銘記于心,以便及時糾正自己與學生的錯誤。
例如在進行天平的使用時,要將天平放置在水平的位置上,不能在凹凸不平的地方進行稱量,游碼移至零刻度處,再次檢查天平是否平衡,將需要稱量的物品放置在左盤上,右盤則放置砝碼。值得注意的是,砝碼要用鑷子夾取,從大到小依次增加,在緩慢移動游碼的過程中查看天平是否平衡。如果應(yīng)用天平給相同體積的清水和鹽水進行稱重時,一定要先進行燒杯的稱量,以便在得出最后結(jié)果后減掉燒杯的重量。在給燒杯導入藥品時,正確的操作步驟為:先計算出藥品的比例,再沿著玻璃棒緩慢倒入燒杯內(nèi);使用試管夾夾試管時,要從下往上夾,并停留在試管底部以上2/3的距離上;在使用滴管時,拇指與食指進行膠頭的擠壓,而中指與無名指則要夾住滴管的玻璃部分,以便使滴加液體的用量更為準確。在進行實驗演示的過程中,禁止教師使用“大約”“差不多”“應(yīng)該”“或許”等帶有不確定含義的詞語,這會降低操作的嚴謹性與專業(yè)性,使學生的觀察出現(xiàn)誤差,也給學生帶去不規(guī)范的操作演示。
大多數(shù)事物除了具有顯而易見的表面特征外,還具有較為深刻的內(nèi)在含義,如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則需要提高觀察事物的深刻性。為了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了解物體本質(zhì),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觀察對象中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尋找出共同點與不同點,每一點都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并多維度地進行對比,以此來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的深刻性。
例如在進行螞蟻身體的觀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蝗蟲、蝸牛、蟋蟀、螞蟻等動物一同進行觀察,從而得知蝗蟲、蟋蟀、螞蟻三者的身體構(gòu)造較為相似,可歸為同類動物。經(jīng)過不斷的對比觀察,學生能夠總結(jié)出昆蟲動物的基本特點,并脫離了螞蟻有幾條腿、腦袋形狀等膚淺的認知。又如在學習《擺的研究》這一課時,教師需要事先準備好實驗所需的材料(支架、不同材料同體積的擺錘、若干不同長度的線),依據(jù)擺錘材料以及線段長度的不同制作出若干個擺,并在學生的幫忙下開始擺動這些擺,擺動時間為15秒。在觀察擺錘擺動的過程中,教師可提問學生:“為什么有的擺幅度很大,擺得也很快,而有的幅度小又很慢呢?”學生通過觀察與研究得出“擺的快慢可能與擺繩長度有關(guān)”“擺的快慢可能與擺錘重量有關(guān)”“擺的快慢可能與擺幅大小有關(guān)”等猜測。當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教師便可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驗證,以加深觀察的深刻性。
當學生運用到多種感官來進行觀察活動時,其觀察的全面性就得到了提高。若學生僅使用單一的感官進行觀察,則會遺漏較多的細節(jié),其所捕捉到的線索也是雜亂缺失的,從而影響其最終結(jié)果的準確性。例如在學習《水》這一內(nèi)容時,要求學生認識和掌握水的特點。教師可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期間進行指導和引導,下課前十分鐘進行觀察結(jié)果的總結(jié)。部分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上認為水的特點就是無色、無味、無狀,因而應(yīng)用單一的感官去觀察水,也就是單純地使用眼睛去觀察水的特點。而另一部分學生,拋開已有的認知,重新去認識水,并運用自己的多個感官進行觀察。這部分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眼看、鼻聞、耳聽、手摸等多個感官的觀察得出以下不同的結(jié)論:
(1)水可以發(fā)出聲音,只要運用得當可成為實用的樂器;
(2)水能夠滲透進土地,滋潤枯萎的植物;
(3)只要給水添加不同的材料,水也能夠有五彩繽紛的顏色和不同的味道。
因此,在進行觀察實踐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應(yīng)用多個感官來進行觀察、探索,告知學生換掉常規(guī)的觀察方式,你會發(fā)現(xiàn)事物不一樣的美。
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探究為基礎(chǔ)的綜合學科。在很大程度上,學生觀察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探究活動的質(zhì)量和成敗。要想學生有較好的科學探究精神,就必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可從提高觀察的目的性、嚴謹性、深刻性、全面性四個方面出發(fā),給學生制訂更為全面的教學計劃,幫助其成為一個熱愛觀察與探究的優(yōu)秀人才。
[1]項賢良.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教學策略初探[J].文教資料,2006(03).
[2]劉銘.我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J].科學課,2004(06).
[3]秦佩娟.淺談科學教育中如何讓學生親歷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4).